第188章 李林甫的拉攏

說李清在明德門前遇到安祿山,就在這時李林甫也巡喚李清上前問話,李清翻身下馬,大步向李林甫的馬車走去,老遠便聽見安祿山諂媚的聲音,那聲音彷彿是從嗓子裡擠出來一般,說不出的輕柔細語,“這次屬下大破契丹,準備了一些薄禮,等一會兒屬下便命人給相國送去,都是過年的土產,請相國笑納。”

此人剛纔還破口大罵朝中官員爲酸儒、假仁假義,可一轉眼又變了副嘴臉,看來此人能長期竊據范陽、平盧兩鎮決非是能對付契丹那樣簡單,否則王忠嗣也能對付突厥,爲何他的朔方節度使卻做不長?

“王忠嗣?”

李清的腦海裡忽然閃過一個念頭,王忠嗣也是太子黨,李隆基爲何不忌憚他?後來安史之亂前王忠嗣消失了,爲何消失,這中間又發生了什麼?李清似乎抓住了什麼,可是又不真切,就彷彿發現一扇半開的窗,但窗外的景色卻看不清楚。

時間不容他多想,他已經走到李林甫的馬車前,只見安祿山正在向李林甫告辭,“正月初五,屬下一定去!一定去!”

他慢慢後退,眯着眼向李清施了個眼色,不知他的意思是說來日方長還是要他緊跟相國,李清卻沒看懂,只含笑和他告別,只見安祿山走到隊伍前,大喝一聲:“掉頭,從安化門進城。給相國讓路。”

隊伍立刻掉頭,如潮水般退去,這時,兩旁地民衆羣裡忽然爆發出一片掌聲,這掌聲卻是送給李林甫的,甚至有人高呼:“李相國!李相國!”李林甫欣然接受,他探身向人羣揮了揮手,自然掌聲更加熱烈。

“一別大半年。李刺史別來無恙否?”李林甫笑容溫和,彷彿兩人是多年未見的摯友,讓人無法想象半年前兩人在朝堂上還鬥個你死我活。

笑容可以泯去彼此的怨恨,但李林甫的笑容卻是例外,多少人感化在他的笑容裡,等他醒悟時已經屍骨無存。李隆基關於戶部侍郎的任命讓他發現了李清的巨大威脅,太子一倒,太子黨樹倒猢猻散,朝廷地權力平衡便被打破,李隆基在此時讓李清進京,其用意究竟是什麼?他看不清楚,但有一點他卻知道,這李清將來一定會成爲他的對頭,目前扳倒他可能性不大,最好的辦法是讓李隆基主動丟棄他。殺人於無形,纔是高明之舉。

“李刺史變黑也變瘦了。”

李清摸了摸臉笑道:“人曬成了黑碳倒無妨。就是戍邊太辛苦,倒是相國。精神更勝往昔,足見保養有方。”

“呵呵!原來如此。”他探頭向後看看,笑道:“怎麼?李刺史沒帶家屬一起來嗎?”

“妻女尚在沙州,屬下卻是從州直接過來,故而來不及接來。”

李林甫隨意一笑,“我勸李刺史還是將家屬接回來好,以後回沙州的機會可能不多了。”

李清微微一怔,忙追問道:“不知相國此話何意?”

李林甫卻不答。看了看天色笑道:“在我印象中,李刺史似乎還從未去過我府上。我尚未吃午飯,不如一起去,我再慢慢告訴你,如何?”

話說得輕描淡寫,但目的卻是要重新拉攏李清,眼看太子黨瓦解在即,中間的可用之人李林甫是要收入囊中,韋堅、李適之等人不可留,但李清爲後起之秀,現在又知道他其實爲李隆基安插在太子黨地一枚棋子,並非真的太子黨人。

如此,更要將他拉入自己旗下,雖然李清在南詔、東宮案之事上得罪過他,但李林甫能做十七年宰相不倒,其手腕、眼光又豈能沒有過人之處,只從皇甫惟明對李需再輕輕助一把力,李清就會滑出太子黨的軌道,手法儼如第一次,雖用過,卻十分有效,等李清站到自己的旗下後,李隆基自然也就不會再用他,一箭雙鵰之事,何樂而不爲。

李林甫的意思李清明白,他在沙州時李林甫並沒有象他想的那樣處處刁難,後來也派人來查看沙州城牆事件,最後承認城牆是應該重修,也同意將他所墊付的錢撥還給他,經過大半年的磨練,李清對人對事已不象剛開始那樣非黑即白,而朝堂的兇險之處,他也漸漸品出些味來。

但他不想得罪當朝權相,有這個機會他能和李林甫緩和一下關係,倒也不錯,但此時卻不是時候,長安風雲聚會,他若冒然答應,李隆基會怎麼想,李亨會怎麼想,這些都要考慮到,至少等事態慢慢有了發展,他才能進行選擇。

想到此,他向李林甫拱手歉然道:“剛到長安,屬下有大量地事情要處理,不如過幾日,我再專程來拜訪相國,相國看這樣可好?”

李林甫在官場混了幾十年,怎會被他三言兩語打發,他走下馬車,攬着李清的肩膀笑道:“吃頓便飯能花多少時間,你回家也要吃飯,到我那裡也是吃飯,兩者又有何區別,別推辭,推辭可是不給我面子,跟我走就是。”

“屬下還要準備述職地文書,確實沒有時間,屬下保證過幾日一定來給相國拜年。”

“述職?”

李林甫微微笑道:“你的述職還有些時候,皇上又去了華清宮。所以至少也要排到上元節之後,不用着急,你可知道,多少人想去我府上吃飯而不得,你倒好,我請你去還不去,難道是李都督嫌我府上太小,容不下你這尊菩薩不成?”

李林甫目光銳利地盯着他,口氣開始嚴厲,對他地稱呼也由刺史改成都督,李清知道推是已經推不掉了,再推李林甫必然會拂袖而去,那卻是得不償失,只得答應道:“若相國不嫌李清粗鄙,那就打擾了。”

他將高適喚來,囑咐他帶其他人先回自己府上去,高適目光復雜地望着他,欲言又止,李清知道他憂心自己,笑着拍了拍他的手,讓他放心而去。

李清是第一次來李林甫的家,這還是平康坊老宅,李隆基賞

宅尚在建造中,雖如此,宅子的佔地面積已經極大,見過的宅子中,只有他借住過的李琳府可堪一比,午飯設在小客堂,也就是李林甫書房的隔壁,這也是他自己常吃飯的地方。

飯菜很簡單,葷素也就十幾個菜,今天是正月初二,人們剛剛大魚大肉吃過,故而對吃方面並不在意,李林甫親自給李清倒了杯酒笑道:“昨天正月初一,李刺史想必是路上過的吧!”

李清趕緊站起,拎起酒壺給他回斟一杯,苦笑一聲道:“我的除夕和新年都是在鳳翔過的,和邊公公對酒賞月,兩人長吁短嘆,很是思念家人。”

他端起酒杯,向李林甫示意一下,先一口喝下,又吃了菜,才放下筷子搖了搖頭又道:“每逢佳節倍思親,早知道如此冷清,我便將家人早早先送到長安來。”

李林甫笑而不語,端着酒杯注視他,眼中精光微射,他輕輕呷了一口酒,徐徐道:“李刺史是性情中人,我喜歡,若不是你娶妻在先,我一定會招你做我女婿。”

“皆姓李怎能成親,相國說笑了。”李清乾笑兩聲,將此話帶過。

李林甫卻淡淡一笑道:“這就是李刺史不懂了,規矩是人定,自然也由人來改,想變通還不容易嗎?遠的不說,你看那安祿山,家中就有二妻,卻是皇上特准地。只說他是胡人便成了,也沒見誰反對,其實誰都明白,但事不關己,又何苦去得罪人。”

其實李林甫心裡想說的,卻是當朝最大的一個變通,兒媳婦怎麼變成貴妃,不就是變通而來嗎?

兩人很快便吃罷了午飯。李清正要告辭,李林甫卻扯住了他,微微笑道:“李刺史且別急,我給你看一樣東西,你隨我來。”說罷,他轉身便進了書房。

李清走到門前卻猶豫一下。他早聽說李林甫不是一般人能進的,自己邁過這個門檻,會不會就因此打上相國黨的烙印?至少在李亨那裡,他將再一次有口難辯,李清也不得不佩服李林甫,舉手之勞,便輕而易舉將自己推到太子的對立面去。

得罪李亨是以後的事,但跨過這根門檻卻是眼前要做的,他不想踏入,可是。他辦得到嗎?

“先坐下!”

李林甫顯然是滿意他地態度,擺手讓他坐下。自己則坐到自己那張老舊的藤椅上。

李林甫的書房也點了火盆,溫暖如春。但李清心裡依然覺得是那麼陰冷潮溼,他不想多呆,便開門見山道:“不知相國想給我看什麼?”

“別急!別急!”

李林甫從桌子裡摸出一本奏摺,遞與李清笑道:“你自己先看看再說。”

打開,奏摺裡寫的竟是要求封賞豆盧軍的功績,可就在最後卻批了一個‘再議’二字,李清認出,這是李隆基的筆記。

“相國大人。這.

“你們豆盧軍在隴右奪取石堡城,扭轉隴右戰局。立下大功,我心裡十分清楚,爲此也上書皇上,要求大力表彰你們,就是你手上這本摺子,我是想告訴你,你們豆盧軍地封賞下不來,並非是我在其中阻撓,而是另有其人。”

“是誰?”

李清眼中閃過一絲恨意,他從邊令城的口中得知,這此隴右戰役的封賞十分豐厚,只要參加戰役的士兵都得到賞錢和勳官,甚至連董延光那擔任後備軍的兩萬人也得了封賞,偏偏就他的豆盧軍一樣沒有,讓他李清如何去向弟兄們交代,本以爲定是李林甫在阻撓,可現在看來並非如此。

他冷冷道:“正如相國所言,我豆盧軍拿下石堡城,扭轉隴右戰局,就算我擅自殺了吐蕃贊普,那也是我的責任,和我手下兒郎無關,爲何朝廷卻要如此傷人?”

李清眼神的細微變化都被李林甫捕捉到了,見時機已經成熟,他身子微微前傾,鼻槽拉得老長,低聲道:“其實是誰阻撓,侵犯了誰的利益,李刺史一想便知,還用我說嗎?”

李清低頭細一想,忽然,一個名字跳入他的腦海,“皇甫惟明?”他緩緩地點了點頭,“我知道了。”

有些事情不必說白說透,兩人心知肚明便可,李林甫摸了摸碩大地鼻子,冷笑道:“正是他!前日他述職時,還強烈要求皇上處罰你和所有豆盧軍將士,不過要等他回去後再處罰,老夫愚笨,想不出這是什麼意思,我話已至此,信不信就由李刺史自己去判斷了。”

李林甫說的話,他相信,但這並不是全部原因,起初是李隆基地藉口,但皇甫惟明進京後應該就是他的阻撓,惱火歸惱火,但卻不能爲此事和皇甫惟明翻臉,否則中間漁利地便是李林甫了,太子被廢一事撲朔迷離,歷史上李亨最後是登基的,但中間經歷了多少波折,他卻不知道。

但李林甫過分熱情卻從反面提醒了他,讓他心生警惕,惟有保持中立,以旁觀者的角度遠離這場逼宮保儲之戰,待塵埃落定後,他再爲豆盧軍的將士爭取該得的榮譽,遠離太子,遠離李林甫,緊跟李隆基,纔是明哲保身之道。

想到此,李清淡淡一笑道:“多謝相國爲沙州將士主持公道,李清銘記於心,此事屬下自會去向皇上爭取,戰功擺在那裡,任何人也阻撓不了。”

他站起身,向李林甫躬身謝道:“屬下一路孤寂,今日到京便受相國的款待,恍若歸家,但下午確實有事,屬下要回去了。”

“李刺史是忙着回去打理生意之事吧!”

李林甫隨手從桌上取過一份奏摺,翻了翻,眉頭一皺道:“這是御史中丞楊國忠彈劾某些官員利用職務之便經商牟利的奏摺,李刺史可要小心了,你的名字便是第一個。”

他嘆了一口氣,眼睛斜看李清,“皇上轉給了我,命吏部查辦,我難辦啊?”

第381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368章 宮中秘議第337章 江山如棋(二)第234章 朝會上的爭奪(下)第143章 高力士夜訪李林甫(上)第112章 硝煙瀰漫的朝堂第192章 不速之客第382章 家國天下(一)第353章 戰爭與陰謀(三)第173章 廟堂之高第152章 東宮案(六)第384章 家國天下(四)第356章 戰爭與陰謀(六)第39章 初到成都(一)第343章 江山如棋(八)第231章 安祿山的企第139章 長安少年狂第2章 騙吃騙喝的道士(二)第147章 東宮案(一)第37章 發薪第354章 戰爭與陰謀(四)第305章 小規模戰役第368章 宮中秘議第24章 儀隴小攤(三)第197章 謀畫第199章 王忠嗣的進勸第76章 捐錢募款(一)第360章 馬嵬坡(三)第380章 父子恩怨第342章 江山如棋(七)第42章 風驟起(一)第144章 高力士夜訪李林甫(下)第327章 安祿山的時機第157章 崔夫人的眼光(上)第348章 後手第169章 匪首的把柄第205章 誰爲左相?第26章 閬中(一)第237章 賞牡丹貴妃思曲第244章 科舉案(六)第292章 大國的決策第321章 客棧疑雲第218章 天地爲媒第32章 開店(三)第328章 李隆基的雄心第49章 暗流(一)第203章 悲情牌第140章 兩個宦官第2章 騙吃騙喝的道士(二)第274章 必要的強硬第386章 家國天下(六)第40章 初到成都(二)第63章 楊家(二)第264章 示警第171章 奇襲吐蕃軍第315章 兵不厭詐第294章 奪取小勃津第306章 試探性的戰鬥第218章 天地爲媒第56章 暗訪第239章 科舉案(一)第227章 因愛生恨第37章 發薪第132章 水落石出第328章 李隆基的雄心第377章 各自出招一百九十六章 太子的決策第356章 戰爭與陰謀(六)第279章 虢國夫人的壽辰(下)第29章 閬中(四)第138章 返京第305章 小規模戰役第251章 科舉案(十三)第362章 馬嵬坡(五)第173章 廟堂之高第66章 歸程第23章 儀隴小攤(二)第237章 賞牡丹貴妃思曲第170章 橫峰突起第267章 蓄勢第238章 清平調李翰林醉酒第251章 科舉案(十三)第138章 返京第355章 戰爭與陰謀(五)第113章 林欲靜而風不止第48章 冷刀子(五)第61章 連環計第384章 家國天下(四)第238章 清平調李翰林醉酒第359章 馬嵬坡(二)第6章 上元夜(二)第55章 綁架第235章 出家便是還俗第261章 策劃第347章 江山如棋(十二)第63章 楊家(一)第90章 奉命入京第59章 挖牆角第268章 各逞心機第378章 請君入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