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與聖人論國事,出將入相

“刺殺邊帥,等同謀反,不可容忍!至於卸任河東、朔方兩鎮之事,待七郎從河東採訪處置回來再說吧!”

李隆基沒有答應李瑄辭去兩鎮節度之職,而是讓他掛着兩鎮節度的身份去河東。

他從林招隱口中得知李瑄在湟水橋被數十名刺客刺殺。

又通過李瑄的奏書,知曉這些刺客是河東豪強收買的燕趙豪傑。

李隆基對此事非常憤怒。

李瑄殺豪強,是因爲豪強罪證確鑿,而豪強殺邊帥,把律法當兒戲。

沒有皇帝不痛恨豪強,他們都知道豪強會動搖自己的統治。

只是他們拿豪強沒有辦法。

在繼位之初,李隆基也動過豪強。

先天年間,大唐經過一系列政變、動亂,豪強趁機私吞土地,肆意兼併。

李隆基爲了增加國家的收入,打擊強佔土地、隱瞞不報的豪強,發動了一場檢田括戶的策令。

開元初年的豪強霸佔了農民的土地之後,稱爲“籍外之田“,他們還將逃亡的農戶變成自己的“私屬“,實際上是豪強的“農奴”,在土地和人口兩方面逃避賦稅。

從先天元年到泰山封禪之間,李隆基的檢田括戶政策收到實效。

他任命大臣宇文融爲全國的覆田勸農使,下設十道勸農使和勸農判官,分派到各地去檢查隱瞞的土地和包庇的農戶。然後把檢查出來的土地一律收回朝廷。

只是李隆基也有所顧忌,不敢像李瑄一樣動輒成片成片殺人。

同時把這些土地分給無地和少地的百姓耕種。對於隱瞞的農戶也進行登記。

如此,李隆基在開元初年建設國家的時候,獲得一大筆財富。

但當初的漏網之魚一定還在,二三十年過去,政令早已鬆懈,豪強再次明目張膽。

因爲開元初年對付豪強,並沒有流血。

這讓豪強覺得,哪怕魚肉鄉里,不過是再出現一次開元初年的情況,有恃無恐。

哪想到李瑄這個狠人出世,根本不怕得罪豪強。

也正中李隆基心坎。

因爲大族維護鄉里穩定,天下鄉紳大族那麼多,李隆基也不能全得罪。

那些大族也將自己視爲“特權階級”,這樣一念之錯,就會成爲豪強。

而李瑄收回他們的特權,一旦犯罪,與平民百姓無異。

死罪就是死罪,流放就是流放。罪責輕的,也要繳納罰款。

“臣遵旨……”

李瑄爲入朝堂,兩鎮節度,遲早要卸任。

李隆基都這麼說了,李瑄不必急於一時。

“國家的興盛,在於人口的數量。人口衆多,自然爲盛世。但有臣子說,國家的人口,最多到達六千萬人,再往上就不會增長,是這個道理嗎?”

李隆基換了話題,向李瑄問道。

李瑄是邊帥,李隆基卻向李瑄詢問這種民生問題。

這通常是與宰相討論的國事。

自古以來,沒有一個皇帝不去關心人口數量,會想方設法增加國家的人口。

“自然不是如此!”

李瑄微微搖頭。

天寶元年,戶口統計,天下縣一千五百二十八,鄉一萬六千八百二十九,戶八百五十二萬五千七百六十三,人口四千八百九十萬九千八百。

離五千萬人口大關,只有一步之遙。

“但自古好像有應召,人口突破六千萬,蒼天就會發怒,天災與人禍共生!”

李隆基繼續說道。

“臣斗膽,這是不實之語。單單此時,加上軍籍、賤籍、僧侶、道士、教坊,還有被豪強控制的農奴,以及未被統計的黑戶,國家人口就不下於六千萬,甚至更多。即便有天災,但根基絕不會動搖。”

李瑄向李隆基解釋道。

大唐統計的戶口,都是編戶,也就是俗稱的良民。

大量的奴籍人員,是爲非編戶。

還有歷朝歷代都存在的黑戶、農奴。

這還不算歸屬於大唐的諸多胡部。

“七郎這種斷論,朕倒是相信。”

李隆基點了點頭,又問李瑄:“七郎覺得如何增加國家的人口,大唐幅員遼闊,有諸多荒地可以開拓。”

“臣以嬰兒夭折的角度觀察,發現以下幾點。這是臣通過醫者、百姓鄉里調查,所得出的結論,如果不恰當的地方,請聖人斧正。”

“其一,自古人們都陷入誤區,以爲婦女早生育,能激增人口。其實不然,如果一個少女十三歲生孩子,所生之子,就會先天性不足,容易夭折,並且少女因爲身體未發育完全,容易有生命危險。”

“其二,婦女在生育的時候,接生的穩婆接生不恰當,這也是致命的因素之一。”

“其三,窮苦百姓家的女子生活條件差,奶水不足。還有許多無力扶養的棄嬰存在。”

“其四,如今依然有百姓未意識到炭火毒的危險,冬日在家中燒炭,未給爐火通風。”

“其五,自古有制,同姓不婚。但臣覺得這大可不必。最重要的是出五服以後。而表哥與表妹結婚的事,比比皆是,他們誕生的子嗣,必然會身體虛弱,夭折率高。”

李瑄一口氣說出以上五點,直指切要。

看似是無稽之談的話,在後世已經是最基本的知識。

一味的提升人口,不如想如何讓嬰兒健康的成長起來,讓婦女能順利的生下孩子,不會有後遺症。

首先,當前朝廷規定男子十五,女子十三可以結婚。

雖然這個時代的人獨立成熟,再成熟也是人,要遵循生命成長的規律。

他妹妹李玉瑩十三歲的時候,就跟孩子一樣。

李瑄所見到的十幾歲的小娘子,都是和李玉瑩差不多。

這樣生下的孩子,哪會不容易夭折?

甚至一屍兩命都常有發生。

貴族還好,唐代的女子地位還是有的,可以不那麼早嫁人。但平民百姓往往不由自己。

早婚理論上可以增加人口,但這種風氣必須扼制。因爲增加人口主要是政局穩定,減免百姓賦稅,使百姓家有餘糧。

穩婆雖然在接生的時候,有衛生要求,但這個時代,哪有那麼高衛生概念?

所以從工具上,以及穩婆的素質上,都要嚴格的要求,這是生命大事。

李瑄在河隴就遇到過棄嬰,他撿起以後,讓湟水城無子無女的農戶撫養,給予錢財。

嬰兒因營養不良而夭折的,佔據很大一部分。

再說一氧化碳中毒,這個時代人已經意識到“炭火毒”。

但許多百姓都沒這種概念。有的知曉,卻無法防範到位。

別說現在,就是李瑄那個時代,每年煤氣中毒光是入院統計的都有大幾千人。

還有許多煤炭中毒以後,緩過來自己爬出屋的。

炭火毒中幾次可能都沒死去,自以爲是頭暈大病一場。

但一直不注意,總有一次會要人性命。

以前李瑄人微言輕,說了也沒用,但現在李瑄深得李隆基信任,有一定政治話語權。

李隆基仔細聽從李瑄的建議。

他有一些夭折的孩子,他們的母親生育的時候才十四五歲,讓他覺得李瑄的話有道理。

武惠妃在婕妤的時候生上仙公主,那時也只是少女,可上仙公主很快就在襁褓中夭折。

武惠妃十七歲的時候生他的第九子李一,依然兩歲不到就夭折。

之後的三子兩女,武惠妃都過十八歲,現在還在世。

民間確實有一種說法,婦人再嫁,兒女好生養。

這也驗證李瑄所說,少女生兒女,比年芳十八後生兒女更容易夭折。

同姓不婚,是根深蒂固思想,難以更改。

但表親之間,所生兒女,很容易去調查。

“如果能解決臣說的問題,將來別說一億人口,就是兩億人口也不在話下。堯舜也遠遠不及您的仁德。”

李瑄見李隆基不吭聲,又拱手吹起牛皮。

想人口像清朝時一樣爆發,當然不止這些。

許多改革都是有阻礙的。

李瑄這也做,只是前進一小步。

等掌權以後,再設法前進一大步。

“能說出這番話,說明七郎對民生的觀察,無比細緻。七郎年年爲國家而戰,還能做到這一點,屬實是難能可貴……不過茲事體大,還要在朝堂上與衆臣討論。”

李隆基沒有立刻答應李瑄,而是想聽聽朝臣和宰相的意見。

李瑄說話的時候不疾不徐,眼神堅定,結合之前的話,李隆基認爲李瑄是天生奇才,有治國安邦的本領。

“臣聽從聖人的判斷。”

李瑄的建策,是從根本上維護李隆基的統治,維護大唐的盛世。所以他有信心最終說服李隆基。

皇帝是至高無上的,哪怕李隆基晚年貪圖享樂,行事昏庸。但非常愛惜自己的身後事,在乎民間百姓對他的看法。

“農桑是國家的大計,各地每年都彙報開拓不少荒地,說百姓的生計越來越好,豪強是個現象。七郎在外,覺得這種說法屬實嗎?”

李隆基再次向李瑄問政策。

“豪強不是個別現象。只要世間有慾望,豪強與貪官終不會止。哪怕是天上的仙人去治理地方,也不能杜絕罪惡。我們臣子能做的,只是將豪強變得更少,讓百姓感受的是聖人之德,而非豪強之恩。”

李瑄向李隆基回答道。

每年是開拓不少荒地,但百姓的地並沒有變多。這些多出的地,都流入大族之手。

“七郎大善!”

李隆基撫掌。

李瑄每一句話都說在他心裡,特別是有意強調他在百姓心中的影響力。

皇帝最忌諱的就是,山高皇帝遠的地方,百姓不知皇帝。

李瑄的話也表明他剷除豪強的決心。

“七郎先前提出的理財之策,保護了漕運的安全。在各地建立常平鹽倉,增加了國家的財富。但聖明君主的治下,百姓溫飽是最基礎之事,如果七郎治理國家,有什麼民生之術可以建言的?”

李隆基再問李瑄。

“治國先治吏這是根本,聖人一直殫精竭慮,懲治貪官。但至今成效越來越弱小,皆是因爲貪官已經從法網之下,找到漏洞。姚元之是救時宰相,他的政令只能行一時,不能延續一世。所以每一任宰相都要不斷調整利國利民的政令。”

“《史記》上說民以食爲天;臣又覺得飢寒起盜心。國家昇平,犯罪就會減少,這是宰相們努力的方向。”

“臣認爲許多百姓成爲佃農,成爲賤籍,皆是因爲一時困難,迫不得已,只要在關鍵時刻,急他們所急,幫助百姓渡過難關,百姓怎麼會不感激聖人,感激國家呢?”

“那些豪強大族借給百姓糧食,多是別有用心,伺機兼併。那種利滾利,百姓根本還不起,最終只能賣掉土地,賣掉兒女,賣掉自己,成爲豪強的農奴。”

“臣建議在常平糧食的基礎上,折算糧食的本錢,以一成的利率借給百姓,救助那些貧困的農民。這樣不僅能增加國家的收入,還能達到國不加賦而民用足……”

李瑄改進後世的“青苗法”,告知李隆基。

後世王安石變法,絕對是以百姓和國家角度出發的。

但還是低估了下方官吏的慾望,和食古不化的保守派阻撓。

青苗法以國家低利率放貸百姓,讓貧苦百姓得以靠着借國家的糧食,渡過最困難的歲月。

而百分之十的利率,兩年下來也不會有多少。

反正常平糧倉放着也是放着,不如資助百姓。

到頭來國家會有更多糧食入倉。

不排除“血本無歸”的情況,但李瑄相信絕對是少數,增加的利息可以輕易平掉血本無歸的糧食。

真正有困難的百姓,調查屬實,寬限幾年也無所謂。

“啪……”

李隆基同樣思索片刻,而後猛然一拍玉案,道:“姚元之是救時宰相,卿最起碼是管仲、晏嬰。”

李瑄提出的政策,讓李隆基深以爲妙。

他之前怎麼就沒想到呢!

在李隆基心中,只要能讓百姓獲利,只要能提升他在民間的聲望,就是極佳的計策。

“臣不敢當。此法雖表面上利國利民。實際上也有害處!”

李瑄是一個見證歷史,熟知歷史的人。所以能先知先覺。

他不會什麼科技,他只想用自己的知識,讓百姓過得更好。

他想在這個時代留下腳印!

“如此大法?何有害處啊?難道各縣常平倉的糧食不夠嗎?”

李隆基疑惑,他想來想去,也沒想到有什麼壞處。

“必有官吏藉機貪腐,層層加息。把原本不高的利息,擡至百姓負擔不起。”

“也會有官吏爲升遷,擅自提高利息,得到更多糧食,作爲自己的政績。”

“這些都會導致此法發展成官方的高利貸,使百姓家破人亡。”

李瑄將青苗法的害處告訴李隆基。

說白了,還是人心慾望作祟。

國家這麼大,監察者不可能調查所有縣,總會有大量漏網之魚。

“七郎會如何完善此法?”

李隆基眉頭一皺,確實可能如此。

“如果讓臣主持,我會暗中調查,一經發現,直接處死,哪怕是皇親國戚,大族權貴。國家文人士子這麼多,殺死一萬人,還有一萬人爲聖人效力。官吏們畏懼死亡,自然會將壞處降至最低。”

李瑄殺氣騰騰地說道。

宋代文人地位太高,朝廷的刀不快,犯錯誤多被貶。

致使王安石變法的時候,從朝野到地方,遍地都是反對派。

李瑄說出精明的政策,又說出如此冷酷的話。符合李瑄邊帥的身份,也契合李瑄的性格。

“可以去實施!”

李隆基點了點頭。

李瑄的剛正是出了名的。

這個性格往往不討皇帝喜,但李瑄的字裡行間不是在讚美聖人,就是在順聖人心意,並處處維護聖人的名聲。

由此,李瑄的剛正,倒是成就李隆基的滿足感。

“臣遵旨!”

李瑄再次拱手。

但李隆基這句話很曖昧,既沒封使職,也沒給具體時間。

“我聽中軍說,七郎在河西改進農具,水車。提高耕種效率。七郎的才華真要堪比諸葛亮了。”

李隆基再次轉變話題。

中軍,就是監軍。

李瑄在河西乾的事情,都瞞不過李隆基的耳朵。

除非像安祿山一樣賄賂監軍。

但李瑄不怕監軍的彙報。

“聖人謬讚!臣之改進經過兩年時間,已經得到驗證。可以令長安工匠到河西學習,普及全國。”

“另外,臣重金收購一種叫做棉花的農作物。棉花產自大食國,他們禁止棉花種子出國。所以臣耗費衆多絲綢。”

“棉花可以製作纊衣,製作被褥,甚至還能織成棉布,供平民百姓使用……如果棉花能開遍全國,百姓將不會再冬天受寒,士兵們在雪域能走得更遠……”

李瑄足足用一刻鐘時間,爲李隆基介紹棉花的好處。

同時提議李隆基,先用五年時間,在隴右、河西培養。

五年以後,培育更多種子後,再入中原。

然後再過五年到十年,跨過淮水、長江南下。

今年的棉花成熟,會讓人送一批到長安,讓聖人感受鬆軟的棉花。

“出將入相,卿當爲之!”

李隆基知道李瑄不會胡言,期待在今年看到棉花製作的被子。

他已經忘記李瑄的年紀,在心中做出一個決定。

即便是軍功入相,李瑄也早已達到資格。

李隆基明顯能感受到李瑄和開元年間的軍功入相者有巨大不同。

“食君之祿,爲君分憂,臣不敢當!”

李瑄抑制住心中的激動,爲李隆基斟酒。

然後敬李隆基一杯。

有這句話,他篤定李隆基一定會籌劃爲他拜相之事。

只是不知道是將裴寬罷相,還是如開元年間一樣,以尚書之職,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第16章 皇帝召見第90章 再見楊玉環第185章 先登之功,三日克三城第94章 真正的大盜第269章 宰相父雪中迎接宰相子第67章 上架感言第151章 野獸襲擊李隆基第246章 刺客,水調歌頭的創作第357章 最後的準備,佈置兵馬第123章 窮途末路,殊死一搏第369章 聖人去哪了?行至馬嵬驛第52章 期望的功勳第19章 箭術與馬戰第367章 靈寶之戰,潼關陷落第333章 騎兵戰術,追逐與被追逐第215章 畫聖吳道子,非有詔不得畫第337章 攻克薩末鞬城,總督的末路第278章 結婚前的幻境第105章 角力,吐蕃麥莊第152章 徒手搏虎,李林甫算計韋堅第13章 違制的墳墓第235章 楊玉環的白月光,突襲烏海城第82章 李泌的提醒第196章 大將軍無所不能,來此只爲殺人第88章 李林甫卸任吏部尚書第231章 最關鍵的一戰,十八大猛將出擊第89章 王昌齡第34章 神勇第290章 科舉,李瑄的態度第107章 與吐蕃第一次交鋒第314章 葛邏祿葉護,天山狩獵第83章 靈翠樓宰相之子再鬥毆第154章 除去李林甫爪牙第155章 杖殺羅希奭,驅逐王鉷,裴寬拜相第332章 定河中之戰,圍殲大食近衛軍第135章 萬騎圍堵,斬將拔旗第220章 上不疑我,勳章制度第127章 擒拿元帥,灕水之戰勝利第289章 權勢滔天 滿庫金銀珠寶第107章 與吐蕃第一次交鋒第137章 被監察御史彈劾第76章 李瑄亦是第215章 畫聖吳道子,非有詔不得畫第274章 李林甫送侄女,楊玉環的失落第121章 甲騎具裝,驚天噩耗第9章 柳岸遇李白 賀知章第112章 拜爲上將,左龍武衛大將軍第181章 雪花落下,吐蕃三萬士兵支援九曲第142章 整飭涼州城,河西第一城第327章 大食傾國來援,怛羅斯之戰第175章 斬贊普者封異姓王,十面埋伏第174章 授柱國,諸將的封賞第364章 李隆基怒罵李賊,威望第273章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第197章 殺死李瑄,君子豹變第283章 安祿山與楊釗不死不休第145章 李隆基引薦安祿山第203章 三十三萬大軍,十八名頂級猛將第7章 早春贈王補闕第355章 王莽謙恭未篡時,天寶十三載第81章 左千牛衛將軍,封爵第158章 裴靈溪第169章 狂風沙漠,白亭海之戰第329章 大將戰死,怛羅斯之戰勝利第244章 封王,天下各國的態度第204章 李隆基出城迎接,拜御史大夫第299章 安祿山的火焰跳動第212章 安撫楊玉環,欲長鎮河隴第54章 暗度陳倉第79章 回到長安第195章 諸葛亮劍,李林甫的把柄第227章 逼吐蕃入大非川,打通古絲綢之路第321章 大食的最後一搏,馬璘第269章 宰相父雪中迎接宰相子第34章 神勇第140章 涼州城,哥舒翰第95章 劫過倭國商船的海賊第147章 安祿山拜楊玉環爲母第285章 新科舉的題目第254章 朝堂的爭辯,再兼三使第254章 朝堂的爭辯,再兼三使第237章 吐蕃首席大相死,再斬元帥第292章 對吐蕃的懲罰,上貢第239章 生擒吐蕃贊普,三十三萬大軍全軍覆沒第305章 李相的威嚴,逮捕五楊之一第322章 大食突圍,安西陌刀與河隴陌刀第213章 與楊玉環的秘密,守護貴妃第173章 全軍覆沒,豐厚的戰利品第68章 斬將,當者辟易第349章 安西軍的“清君側”思想,最後的長安第22章 寧遠將軍第268章 常平新法,天寶變革第74章 大雪滿弓刀第77章 升官,忠武將軍第86章 李適之的“羅鉗吉網”第86章 李適之的“羅鉗吉網”第228章 送將士入雪域高原,一箭破伏俟第32章 突厥寇邊第130章 慕容家族第148章 楊玉瑤的誘惑,鳳凰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