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5章 虞府拜訪

虞家自從涉足文化產業之後,可謂是日進斗金,原本,只處於三流家族層次的他們,短短几年,已經比很多二流家族還強了,尤其是虞世南編寫漢語拼音教材,以及大唐新版字典之後,其在文壇的地位,幾乎無人可與之比肩。

是以,當孫享福來到虞府的時候,其實府上還有好多求學拜訪的客人,都是儒生,還別說,這些人見到孫享福到來後,表現的都十分熱情,畢竟,此前,可是有一大批弘文館的學生,是受孫享福舉薦到地方上爲官的,現在,這些人可都是安西大都護府的預備官員,那品級,可至少是五品的州刺史起步,能夠在五年時間左右,走到五品官員行列,升官的速度,其實是像坐火箭一樣的。

只要是個人,就有自己的利益訴求,孫享福能夠給人平步青雲的機會,那麼,在這些儒生眼裡,就是需要巴結的對象。

“小婿見過岳丈大人。”

孫享福躬身拜見,虞昶自然是笑臉相迎,不過,他更喜歡跟外孫和外孫女親近,畢竟,即便他現在已經是四品的工部郎中了,但在孫享福的面前也不好擺譜,官階和他可是還有好幾級的差距呢!在有外人在場的情況下,他要給足孫享福面子。

“賢婿平日裡公務繁忙,難得在長安歇息幾天,今次到府上來,可得好好飲宴一番,這諸多才學之士,可是你阿爺專門請來府上作陪的。”

聞言,孫享福總算知道,這些儒生爲什麼看到自己的時候,是一臉狂熱的表情了,原來,虞世南是想再次給自己推送一批自己門下的人才,其目的嘛!當然是鞏固自己兩家在朝堂上的地位。

“孫都督,好久不見,下官甚是想念啊!”

客廳之中,也不全都是沒有出仕的儒生,還有像上官儀,劉永,林文軒等已經在地方上任滿,被調回長安各衙門工作的有品級的官員,當初,這些人是孫享福舉薦給李世民,並且派到嶺南偏遠地方去任職的,也算是老熟人了,以當時孫享福一介家臣的身份來看,他們有相互幫扶的情分在,現在來看麼,也可以說成是提攜,因爲品級相差有點大。

“呵呵,上官兄,‘想念’這樣的詞,應該是用在美嬌娘身上的吧!孫都督當面,應該說是久仰威名,終於得見纔是······”

看到這些幾年未見的老熟人,紛紛拱手向自己施禮,孫享福笑道,“我看‘想念’這詞用的也恰當,這幾年沒少在馮公的信件裡面看到你們的名字,倒是有些事,也一早想跟你們聊聊。”

嶺南在各方面的發展能有如今的成就,這一批弘文館派過去的官員可是起了不少的作用,如今也算是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今日在場的人中,只怕就有不少會是他們的繼任者,而今後,有更多類似的地方需要他們這種,善於在多民族混居地區執政的人,孫享福自然也會像當年一樣,將一些自己想到的方法,拿出來跟他們聊聊,可以避免他們走很多彎路。

“如此,就請孫都督入席吧!咱們在席上好生聊。”

作爲虞世南的弟子,在場大多數人也沒有在虞府見外的習慣,紛紛把自己當做半個主人一般,請孫享福入席。

“諸位且請稍待,我去後院拜見過阿爺,再出來與諸位飲宴不遲,稍待,稍待,片刻就來。”

人活七十古來稀,即便是現代人都是如此,何況古人,虞世南現在都快七十三歲了,牙齒早就掉的沒剩幾顆了,吃肉,都非要蒸的稀爛了才吃的下去,又怎麼會和這些年輕人一起飲酒作樂呢!

孫享福這麼一說,衆人忙道,“是極。”便任由他去了後院書房。

Www⊕ тt kǎn⊕ C○

“阿爺,孫婿過來給您請安了。”

進了虞世南的書房,孫享福總會不自覺的往那滿牆的書畫上看,這些東西可都是寶貝,傳到後世,隨便一副,也能讓一房子孫幾輩子吃喝不愁,可比他鼓搗的那些東西的升值潛力高多了。

虞世南沒怎麼擡頭,一雙老目,隔着老花鏡片,非常專注的看着桌面上的紙張,手中的毛筆一邊筆走龍蛇,一邊道,“正明來了,自己先坐,阿爺寫完這副字,正好贈你。”

“阿爺有字贈我?”

孫享福正想着用什麼藉口,順幾副虞世南的字到自己的書房掛一掛呢!聞言,便朝桌案的紙上看去。

只見虞世南這副字就只有一句‘君子不立危牆之下’。

看完這副字,孫享福便知道,虞世南只怕早就知道了自己的來意,便開口道,“阿爺這是在告誡孫婿麼?”

虞世南不答,反問道,“你對此句,怎麼看?”

孫享福答道,“阿爺知道的,孫婿一向怕死,孔聖人此言,孫婿自是當作至理名言來看待的。”

“此乃君子存世之道,正明當謹記在心纔好。”

虞世南把話說的這麼明顯了,孫享福自然沒有不明白的道理,這些年,他在朝堂上懟這個,懟哪個,雖然拉攏了一些朋友,但也結下了不少仇家,只是那些人現在還沒有反應過來而已,等他們真正的感受到了危機,展開致命反撲的時候,孫享福能不能頂的住,還很難說,像王莽這樣疑似穿越者,大刀闊斧搞改革的人,最後是什麼下場,孫享福也大致知道。

所以,虞世南的意思就是,讓他不要樹立太多敵人,把自己置於危險的境地,畢竟,他現在也是有家有口的人了,這不僅關乎着孫家的利益,還關乎着虞家的利益。

“孫兒知道該怎麼做了。”孫享福躬身受教道。

“前廳的那些學子,你又怎麼看?”虞世南又指了指前廳的那些方向又問道。

“很簡單,照單全收啊!”

“照單全收?”

“呃,意思就是,照着名單,全部要了,一個也不少。”

聞言,虞世南笑道,“有正明在,我虞孫兩家,數代無憂矣!”

“阿爺不問我收了他們去做什麼嗎?”

“難道比派去嶺南做官還慘?”

“呃,倒也差不多。”

“他們現在就看到了去嶺南做官的好處,又怎麼在意去別的什麼地方呢!”

“阿爺說的也是,那孫婿就多謝阿爺安排了。”孫享福含笑朝虞世南施了一禮道。

前廳的儒生人數可不少,入仕了的有十好幾個,沒有入仕的,多達五六十人,分派下去的話,可以管理的地方可不少,關鍵是他們出自弘文館,也就是說,他們的父輩,都是朝中勳貴官員,而且,品級至少也是五品以上的京官。

這可是一股不小的力量,有了這樣的力量加身,孫享福在朝廷的地位纔會更加穩固,即便是像孔穎達這種對天下儒生士人都有號召力的人想要對付他,都得想辦法,委婉的進行。

因爲,孫享福的利益團體太大了,大到他們整個儒家士人羣土,都不得不退避三舍的地步,李泰那招棋,只是他們一個試探性的開端,兼併,是儒家一直在走的路子。

當然,今天虞世南出面,讓孫享福安排一些儒生爲官,也可能被孔穎達那些人當做是一種試探信號,如果孫享福這個頭號改革者的反彈不是很大的話,他們就可以繼續下一步的動作了,能用柔和的手段將這些儒生們運作成官員,也沒必要去朝堂上爭鋒相對。他們已經不能否認農工商對於社會的貢獻了,而且,知道皇帝務實,農工商能發展實體經濟,是實務的具體表現,那麼,他們就直接把農工商最精華的思想上的東西,兼併到儒家裡面來,讓儒家也跟着沾點光,讓儒家這條船,變的更大。

既然革除舊習都是儒家老祖宗說的,那麼,怎麼革,是不是也應該由儒家來引導?

一旦他們掌握了改革的風向,孫享福都不用想,就知道接下來會是什麼,腐儒當家嘛!自然是重文輕武,輕其它的一切行業,當他們獲得了官場上的統一,階級上的地位之後,又會因爲內部的權利爭鬥,搞黨派鬥爭,

華夏曆史上,很多個建國之後,積極向上,開拓進取的朝代,都是因爲他們的這一套,逐步的走向衰落,最終被外部力量擊倒的,宋朝,明朝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可惜,它們都在唐以後,李世民沒有成例可看。

所以,跟儒家的爭鬥,孫享福需要更加謹慎巧妙的處理,因爲,它們的整個體系,早已在最初的階段,就無比圓融,如果有兼併這一條的話,在將會變的更加圓融,連孫享福都無法反駁它對封建王朝的作用。

這場爭鬥的裁判權,在李世民手上,他的個人意見,至少能夠決定國家未來的方向暫時該怎麼走。

“阿爺,您是當世大儒,您覺得,儒家這一套,真的適合在朝堂上存在麼?”

虞世南本以爲孫享福道完謝,就會跟自己告辭,去前廳飲宴的,卻沒想,他又問出了這麼一個問題。

而這個問題,即便是虞世南這樣的大儒也不好回答,儒家早期推行的‘六德’,‘六行’,‘六藝’,其實是非常系統的,而且十分具有實際可行性的,一個國家的管理階層的素質,要是都能夠做到儒家的這三個六,那麼這個國家基本就無敵了。

然而,現在的儒家,卻並沒有很好的將儒家的六六六,均衡的發揚,傳承下來,大多都只是取其中對自己有利的來學,來用,並且,不斷的曲解它,改變它,讓它變的一點都不純粹了。

朝廷本來就是一個名利場,國與國之間,講求的是弱肉強食,這些道理,虞世南自然是懂的,所以,懂的越多,他的疑惑也就越多,對於孫享福的問題,就越發覺得無法作答。

第522章 又是一年春來到第739章 三兄弟問政第272章 文化的重要性第八章 加夜餐第137章 價格戰爆發第十五章 好處不少第676章 終於能出門了第356章 杜如晦的病症第586章 世家的局第710章 計劃繼續推進第161章 各方求情第209章 情報的作用第562章 利益第651章 穩步推進亦爲求穩第六十四章 早做準備第494章 鋼琴和初級顯微鏡第435章 任務艱鉅第424章 給杜正倫出的主意第347章 農門的新課題第734章 宣撫第615章 九州島海戰第585章 發展計劃第九章 送魚第661章 點化李恪第487章 貞觀五年開局第485章 東珠產子第713章 新的十年計劃第749章 孫子語錄第440章 李世民的忽悠技能第601章 李承乾亮了第589章 初步成功第一百零四章 避不開第746章 王二牛的懷疑第401章 有夢想有未來第九十五章 多元化農場第447章 後勤軍的配製第309章 核心政治第513章 給長孫皇后加點擔子第518章 大明宮的設計第305章 對策第261章 俘虜到善陽第698章 種子上面坑一撥第399章 又來鬧事第445章 工商業的厲害之處第419章 回長安第229章 將星雲集第四十二章 頡利的困境第172章 被罰充軍第516章 貨幣管理第524章 藍田職業技術學院第677章 忽悠一個老樂師第503章 被請進宮第八十二章 有陰謀第279章 李世民的智慧第671章 巡演推廣第158章 好多的詭計第396章 君明臣賢第348章 田地置換第615章 九州島海戰第426章 最來錢的產業第412章 約定談判第528章 孫魔王的鐵血教育第610章 對吐蕃的佈局第755章 過黑海第622章 九垸縣的吏治第三十八章 不可磨滅的痕跡第651章 穩步推進亦爲求穩第299章 踏上聖路第597章 領你看看第514章 大賞羣臣第523章 貞觀六年開局第757章 糖衣炮彈發射第三十九章 勸解第722章 遼東的養殖產業第145章 倭國使團第676章 終於能出門了第762章 出使大食第212章 驚覺第316章 李世民到善陽第四十二章 頡利的困境第470章 夜襲第155章 合作第414章 談妥第168章 情報組織第四十四章 表字正明第三十六章 告白詩第463章 困惑第754章 到伊鐵爾第七十四章 對太子教育問題的建議第543章 採紅菱第375章 官制大改第五十七章 視察膳監司第551章 孫享福的腦回路第272章 文化的重要性第203章 農門的傳承方式第715章 進入高速發展軌道第673章 恢復官爵第466章 大戰起第149章 歸來第153章 武家坐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