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農工商學院

所有人都以爲孫享福接下來會有一番長篇大論,用來說服衆人的時候,孫享福只簡單說了兩個問題,就讓大多數人閉嘴了。x23us.com更新最快

“諸位大人,我之所以要把農學院建在善陽,有兩個原因,如果大家能想出解決的辦法,其實,建在哪裡也無所謂的。

先說說第一點,北地未來對於農耕技術的需求更大,安北大都護府,以及未來可能實際歸到大唐治理下的薛延陀汗國地界,整個土地加起來,比中原地區還要大,但是,百姓們大都不會耕種,需要更強力度的農業技術教學傳播。”

在這種大的治國方向上,朝臣們的心裡其實早就已經獲得了統一,且先別說什麼民族融合,這在短時間內是難以做到的。

其實最開始要做的,就是讓遊牧民族放棄遊牧,轉爲耕種,這就會逐步的讓北方草原變成百里有城池,到處都是良田的局面,這種轉變是一種能讓國家長治久安的策略,早就獲得了大家的認同。

所以,對於孫享福說的這一條,即便是想爭取利益的關隴世家集團,也沒什麼好說的。

待得大家對事實有了一定的認知之後,孫享福接下來說的問題,就更加現實了,道,“第二點,也是非常關鍵的一點,出錢建學院的是人家王氏,善陽,定襄周邊幾百裡範圍的田地產業,近半都是王氏所有,他們出錢,自然是希望農學院建立起來之後,能給自己一些回報。

如果諸位大臣想在長安,或者關中其它地方建設農學院,其實也可以,你們自己找人出錢修建學院啊!咱們大唐有過千萬的農民,農學院也不是隻能開一間的嘛!爲了滿足這麼多農民百姓的農業技術需求,開個十間八間都未嘗不可。農部,以及我本人所教授出來的農門子弟,是不介意在任何地方教授農人,關於農學方面的知識的。”

直接拿現實問題來說事,頓時就讓這些人臨時想要阻止孫享福將學院開到善陽的人,有口難開了,而這時,朝堂上,另一箇中層官員較大的羣體開始發言了,那便是五姓七家系的官員,他們現在都將大部分土地都置換到了北地去,類似農學院,醫學院這樣,能代表國家重心的學府,開設在北地,對於他們,自然是更有利的。

而且,這兩年關隴世家快速的崛起,已經隱隱有能夠威脅他們五姓七家地位的勢頭,就拿韋氏和楊氏來說,在渭南這一輪的大發展中,獲利巨大,兩家聯合的實力,已經不弱於五姓七家中的任何一家,歷史上,長孫無忌就是拉攏了關隴世家集團,纔在與五姓七家的鬥爭中佔據上風的,其實女帝能夠打垮五姓七家,也與長孫無忌和五姓七家鬥了個兩敗俱傷有很大的關係,至少她出手的時候,不用像李世民一樣,擔心動作太大,朝廷會出現無人可用的局面。

“陛下,臣贊同孫都督的提議,北地當下需要開發的田地,就已經高達過千萬畝,未來,就是突破億兆,也不是不可能,農學院建立在北地,確實更合適一些。老臣雖然不是王氏族長,不能左右族內的決定,但也知道,族內是不可能出這麼大筆錢,在長安修建農學院的,況且,關中之地,選擇務工的百姓越發多了,未來的重心,很有可能在工業上面,更需要建立的,應該是工學院。”

“臣等附議”

王圭一跳出來說話,頓時就有不少朝臣跳出來支持,連房玄齡,長孫無忌,等人,也紛紛點頭表示認同,因爲這是實際情況。

政治就是這樣,前兩年還與五姓七家慫的不可開交的孫享福,現在,卻已經成爲了他們眼中的寶貝疙瘩,不說巴結討好,起碼是不敢得罪,畢竟,他們現在已經成了新的北方利益團體,而孫享福,是北地的主官,利益訴求與他們是一致的。

楊基這樣的大世家嫡系子弟,腦子當然也是好使的,王圭這話一出,他馬上就找到了新的點,上奏道,“陛下,我弘農楊氏,想出資爲朝廷修建一座工學院,請陛下准許。”

他此言一出,龍椅上的李世民頓時心裡一樂,作爲這個時代大局觀最強的人,他又怎麼看不出,關隴世家集團,與外遷的五姓七家,現在應該說是北地世家集團,已經隱現爭鬥的局面了呢!

爭鬥好啊!

他們鬥起來,朝廷纔好從中得利,這不,馬上就要白白入手兩間學院了麼。

正當李世民想要開口准許的時候,又有人跳出來說話了。

“陛下,我淮南朱氏,想出資爲朝廷修建一座商學院,不過,地點會選擇在揚州,請陛下批准。”

說話的乃是商部郎中朱兆瑞,杜正倫帶着一大撥商部的人去山南道搞國企開發之後,商部這一塊,就是他在長安負責奏事了,眼看着農,工,兩大羣體都有了自己的學院,他們商人羣體,可不能落後了,畢竟,朝廷的科舉裡面都有商科,沒有相應的商業方面的教育,今後怎麼好開科取士呢!

當然,他之所以這麼發言,還有另外一個原因,他本人便是出自淮南朱家,朱家乃是揚州四大家之首,揚州之地不僅商業發達,也是大唐民間對於商業最沒有偏見的一座城市,那邊的百姓,都很願意經商,早已形成了一種獨特於其它地方的開放風氣,最具備建立商學院的基礎條件,如果他朱家能夠執商學院牛耳,那麼,進一步發展壯大,就指日可待了。

“衆卿的一片忠心,朕盡知矣,房卿以爲,此事該如何處理?”

李世民這麼問,就是覺得可以了,但對於朝政,他儘量保持不直接做決定,這樣就能避免他與朝臣的對抗,這是這幾年當皇帝之後,李世民總結出來的一些經驗。

房玄齡自然是能聽的懂李世民的意思的,出班奏道,“臣以爲,都可。”

皇帝沒意見,宰相也認同,這事,就算是拍板定下來了。

然之後,李世民又道,“既然如此,那咱們接下來再議一議,這三所學院的配置,以及建成之後的管理。”

修建不是難事,管理起來才難,李世民不能讓這些學院,成爲世家子公開培育自己勢力的存在,所以,他需要在建立之初,就給這些學院,制定一些可以方便他控制的規矩,這,就得一條一條慢慢的捋了,反正,學院也不是一下就能建好的。

“陛下,臣建議,如同善陽醫學院一般,將這些未來即將落成的農學院,工學院,商學院,納入朝廷的教育體系之中。”

“如同醫學院一樣?”

本來打算安心看戲的孔穎達,聽孫享福所奏之言後,頓時炸毛了。

此前,善陽醫學院的山長孫思邈,被定爲從三品,那是因爲孫思邈醫治瘟疫,個人功勞很高,孔穎達雖然感覺這事不妥,但最後還是忍了,現在你又要把農學院,工學院,商學院納入教育體系,等同於醫學院,那豈不是說,以後在大唐的教育方面,與自己品級相當的,又多出來三人?

一旦在國家層面認可了這些教育體系,那以後,他們儒家的地位,將會越發受到擠壓,朝廷上,現在已然是武夫當道的局面了,可想而知,今後將會出現什麼樣的局面。

孔穎達和那些只顧自家利益的世家子不同,他身上肩負着將儒學發揚光大的責任,這種要觸及儒家核心利益的事情,他自然要發聲。

“陛下,臣以爲不妥,農夫,工匠,商賈的教學,可不能與士人同列,這天下,終究是要士人去管理的,必須排定主次,臣以爲,農,工,商學院,只可定義爲民辦學院,如同各個地方家族的族學一般,朝廷可以適當給予一些支持,卻無需非要將其納入國朝的教育體系。”

還別說,孔穎達的話,也有不少人出言子贊同,有些,是把儒家學說學到了骨子裡的書呆子,有些,則是不想看到王,楊,朱等家族把持這三大學科。

一時之間,朝堂之上,各種反對言論也都冒出來了,有的說,將教育體系擴大這麼多,人手本就捉襟見肘的朝廷,根本沒有辦法支撐。另外,這三大學科出來的人,只適合輔助做事,不適合做主政管理,不能將他們與士人一概而論,應該保持士人的優越感,這樣,才能讓他們今後在管理農工商的時候,有足夠多的威嚴。

有贊同者則是說,農,工,商的教學,根本用不到朝廷的人手,因爲,朝廷現在除了那些實習生,真正的官員體系,除了士人,便是軍人,支撐這三大學科教育體系的人手,會從行業中挑選,根本不會影響朝廷運轉。

而且,現在的實際情況就是,在這三個方面加強之後,大唐國力開始蒸蒸日上,朝廷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並且將其規範化,形成體系,納入監管。

當然,這兩派的人,是誰也說服不了誰的,等他們爭論了一番之後,李世民又把目光看向了孫享福,這個問題是他拋出來的,如何讓大家同意,就是他的責任了。

爲什麼說是‘如何讓大家同意’呢?

因爲李世民知道大唐現在有這樣的需求,而這些學院建起來之後,如果不讓朝廷去管,豈不是讓它白白的成爲了爲世家輸送人才的基地?

他知道孫享福肯定明白這一點,所以,在給孫享福眼神示意的同時,也給房玄齡,長孫無忌等人投去了目光,作爲一個帝王,從世家與世家之間,到階級與階級之間,要把握好各個方面的平衡,真的是很難,往往明知道什麼是應該做的,什麼是必須做的,他也不得不用一些手段,委婉的推進,才能達到目的。

就比如此前孫享福和李靖等人提到的軍事學院,在沒有把握掌握它的平衡之前,李世民一直不敢實際運作起來,由將門世代把持軍事,就跟世家掌握政治一樣,非國家之福,可如果只讓平民百姓來學習軍事經驗,這又等於是在挖這些將門子弟的後路,這些大將軍們個個都是人精,誰會願意?

與其讓朝廷花錢,給這些將軍們培養後代,還不如讓他們自己先在家裡教着,等他想到了破局的辦法的時候,再落實不遲。

第六章 小河集第七十八章 對山寨的反擊第167章 嶺南派官第一百章 回村子第500章 論法律系統第119章 留在揚州?第六十四章 早做準備第448章 偶然碰到的小事第738章 併入南亞的計劃第一百零九章 心中的道義第521章 教育長孫衝第198章 接種試驗第247章 全部都爭起來第652章 被老婆套路了第359章 背鍋者蕭瑀第217章 不太真實的伏擊戰第446章 回關中的程處默第434章 王浩的陽謀第684章 滿載而歸第434章 王浩的陽謀第471章 沒有難度第176章 風雪路第731章 新學改革推進第515章 下一步的重心第423章 春耕調整第392章 文工團的構想第530章 互爲良師第332章 定下時間第407章 夫妻夜話定計第261章 俘虜到善陽第一百零四章 避不開第737章 五年第156章 溪村的發展第112章 到洛陽第五十章 豆腐它有關政治第164章 秀兒探監第713章 新的十年計劃第373章 城門答辯第263章 善陽的冬天第一百零四章 避不開第586章 世家的局第529章 向外開拓的能力第677章 忽悠一個老樂師第458章 必須板正第461章 幸福來的太突然第370章 論洛陽的經濟發展第648章 歸又去的玄奘第735章 給吐蕃人民的禮物第385章 給百姓的未來鋪路第445章 工商業的厲害之處第367章 起塘第320章 長孫衝的成長第673章 恢復官爵第483章 調教李承乾第609章 上元節的熱門娛樂項目第194章 你不敢我敢第412章 約定談判第561章 錯失第201章 良苦用心第九十四章 孫享福的目的第349章 崔氏的決定第145章 倭國使團第678章 統治的意義第168章 情報組織第七十五章 牧監署的窟窿第509章 大招工第219章 追擊戰第483章 調教李承乾第510章 小百姓眼中的大人物第747章 造聖運動進行時第477章 列陣完成第514章 大賞羣臣第394章 大唐的財稅第682章 開田種植第586章 世家的局第499章 拜訪魏府第317章 逛夜市第120章 急至嶺南第367章 起塘第一百零二章 精耕細作的好處第260章 抓生產第149章 歸來第347章 農門的新課題第607章 新年的喜事第428章 渭南大勢第七十六章 盤賬第三十二章 重陽登高第708章 一統的前奏第119章 留在揚州?第764章 啓程歸家第336章 再起程第494章 鋼琴和初級顯微鏡第六十四章 早做準備第211章 戰略第531章 王爺訓練班開始第421章 又上朝第150章 滿船寶第417章 各家打算第301章 雙喜臨門第300章 大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