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中土第一高門

治書侍御史游元對伽藍擅自放走近三十名騎士保持沉默。

“明公認爲伽藍此舉,意在何爲?”

監察御史崔遜站在船艙的窗扇後,任由紗幔輕拂面孔,一張白皙俊美但略顯蒼白的臉上浮現着一絲淺淺的笑容,深邃的眼睛彷彿蒙上了一層霧,讓人看不透他隱藏在笑容背後的真實心理。

遊元坐在案几後面閱讀卷宗,聽到崔遜出言詢問,不禁擡頭看了他一眼,目露疑惑之色,似乎沒有聽懂。

崔遜沒有聽到迴應,稍稍轉身,臉上笑意更濃,“明公莫非要置若罔聞?”

遊元撇了一下嘴,嘴角露出一絲意味悠長的笑紋,然後微微眯起眼睛,不動聲色地打量着的崔遜。

崔遜的年紀不到三十,出身博陵崔氏,是帝國第一屆進士科的進士,家世顯赫,學識卓越,可謂帝國青年才俊中的佼佼者。

河北崔氏是中土第一大姓,清河崔氏是本堂,博陵崔氏是其第一大旁支,傳承上千年的簪纓經學世家,其有譜可查的祖先可以追溯到春秋齊國。後世有五姓七家之說,所謂五姓就是山東王崔盧李鄭五大世家,七家中不但包括這五姓世家的本堂,還加上分堂的博陵崔氏和隴西李氏。隴西李氏就是李世民家族,如果不是皇族,隴西李氏根本無法與上述六家相提並論。

崔遜的祖上是拓跋氏魏國的司空崔楷,在魏國分裂之際死於國難。魏國分裂東西,其祖父崔說西入關中。他的父親就是帝國重臣黃臺公崔弘升,而他的伯父就是鄴公崔弘度,也是帝國重臣,先帝的股肱大臣。他的小姑嫁給了先帝的第三子秦王楊俊,而他的妹妹則嫁給了今上的長子,已故皇太子楊昭。

一門兩妃,可謂顯貴,但崔家的未來就毀在了他的小姑秦王妃手上。崔氏出身名門,當然心高氣傲,即便弘農楊氏也是傳承八百餘年的大世家,甚至立國開疆做了皇族,但在世俗人的眼裡,弘農楊氏屬於二流世家,與博陵崔氏結親,也算是高攀了,所以崔王妃有理由獨佔秦王。秦王當然不會像他的父親一樣一輩子只愛一個女人,當然要納妾姬,結果崔王妃因愛生妒,搞了些不好的東西試圖挽救秦王的心,結果差點把秦王的小命送掉了,事發後崔王妃被廢,而秦王終究沒有保住性命,也死了。先帝痛失愛子,雖然他不喜歡這個兒子,但還是遷怒於崔氏一門。當時今上還是晉王,其子河南王楊昭的王妃是崔弘升的女兒,父子兩人當然不敢再留崔氏女兒,於是楊昭上奏廢妃。今上繼承大統後,又想恢復這門親事,就派使者去勸說崔氏家主崔弘度,結果給崔弘度嚴詞拒絕。

楊俊和今上一樣,都是先帝不遺餘力培養的宗室王,都是功勳蓋世。當初南下平成,帝國在江淮方向的總指揮就是今上,而在荊襄方向的總指揮就是楊俊。如此人物,對帝國皇統始終是個潛在的威脅,所以在楊俊死亡一事上充滿了玄秘,崔氏就是個地地道道的犧牲品。一個妒婦毒殺自己的丈夫,誰相信?一個名門可以出妒婦,但絕不會出白癡,絕不會因爲嫉妒而摧毀自己的丈夫和孃家兩門顯貴。崔弘度是先帝的股肱大臣,勢力龐大,理所當然是楊俊的堅實後盾,結果楊俊倒了,崔弘度也倒了,一個對皇統現成威脅的龐大勢力轟然傾覆。

崔弘度要的是崔家的聲名,他不稀罕一個未來的皇后。當然,在這件事上,他說了不算,今上說了算。可惜的是,崔弘度死了,而元德太子也死了,於是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親事在兩家之間留下了陰影,或許今上心懷愧疚,他還是讓昔日的兒女親家崔弘升復出了,讓其先後出任冀州刺史、信都太守,又進位金紫光祿大夫,轉涿郡太守。第一次東征,崔弘升以涿郡太守檢校左武衛大將軍事。檢校就是以某官派辦某事的意思,身兼兩職,權力很重了。結果東征大敗之後,他和於仲文成了最終的替罪羊,一文一武,一個虜姓八柱國的後代,一個山東第一世家的子弟,幾乎在同一時間“病”死了。

大凡在政治事件上,死亡常常都是巧合,以一個人的突然死亡來拯救整個家族的未來,以最小代價換取最大利益,這是很划算的一筆買賣。

崔遜也是在今上繼位之後才進入仕途。大業元年(公元605年)今上繼位改革選拔制度,設進士科取士。這是科舉制度的開始,而崔遜就是帝國第一批進士。

有能力出任監察御史者,非大才不舉,而進士就屬於帝國大才。

御史臺中,官長是御史大夫,副官長是兩個治書侍御史,再下面就是十二個殿內侍御史,十二個監察御史。監察御史的職責是監察百官、巡視郡縣、糾正刑獄、肅整朝儀等事務,因爲內外官吏均受其監察,權限甚廣甚重,爲百官所忌憚,所以這一官職的出任者不但要求學識淵博,更要求通達治體,所謂治體,就是治國的綱領要旨,政治法度。可惜的是,今上改革官制後,不遺餘力地削爵降品,監察御史雖然權重,卻僅爲八品,不能不讓人啼笑皆非。

此次南下督運糧草,遊元負責監察,而具體執行監察之責的就是這位監察御史,黃臺公崔遜。說白了,就是讓遊元監督楊玄感,又讓崔遜監督遊元,層層監督,一個盯着一個。

遊元是河北世家子弟,是高齊舊臣,是地地道道的山東權貴。任縣遊氏屬於地方郡望,影響力集中在河北,在地方郡縣,而崔氏這種頂級豪門的影響力不但遍及中土,更貫穿中樞和地方,所以兩者之間的實力懸殊太大。以帝國今日朝堂來說,五大豪門雖然地處中土,但子弟遍及天下,中樞和地方都有他們的人,就算關隴人想壓制,就算先帝和今上都想打擊,奈何這五大世家的影響力太大了,不但關隴貴族競相攀附,就連皇族都願意與之聯姻。這種影響力秉承五大世家千百年來的深厚歷史和文化底蘊,深入中土人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就能消除的,而且,壓制和打擊得越厲害,其反擊的力度也越是可怕。

崔氏在河北的力量隨着帝國統一而日益衰落,但當初西入關中的崔氏卻權勢顯赫。對於這個天下第一高門,河北豪族之首,帝國如芒在背,於是先帝藉助秦王楊俊一事打倒了崔弘度,接着今上又藉助東征失敗打倒了崔弘升,兩位崔氏在帝國中樞的鼎柱先後倒塌,等於打倒了山東世家權貴的領袖,這給了山東世家權貴以沉重一擊。

但不管怎麼說,在皇帝的眼裡,遊元和崔遜都是山東大權貴,在河北有着廣泛的人脈關係,有利於緩解山東緊張的局勢,而崔遜又偏重於關隴一系,不會任由遊元損害關隴人的利益,同時,崔遜與同爲關隴權貴的楊玄感又久有怨隙,也不會任由楊玄感胡作非爲。崔氏和楊氏的怨隙來源於崔弘度和楊素,兩人同爲先帝重臣,但彼此看不順眼,在利益上屢起紛爭,明爭暗鬥了很多年。

遊元雖然摸不清崔遜的真實想法,但絕不會像皇帝一樣想當然。既然裴世矩從隨侍行宮的六個監察御史裡面挑選了崔遜,那就一定有其目的。崔弘升是怎樣病死的,一般貴族官僚不知道,遊元卻心知肚明。就憑這一點,雙方就有合作的基礎。

崔遜這句話,明顯就帶有某種隱晦的暗示,至於什麼暗示,那就各憑思量了。

“龍衛統是禁軍,隸屬於驍果軍,卻直接聽命於備身府,這已經說明了它的特殊之處。”遊元斟酌着,慢條斯理地說道,“伽藍是西北悍將,同時也是西域都尉府的秘軍,他在西土還有個傳奇般的名字,叫金狼頭。”

“某很難想像,一個官奴婢出身的敦煌戍卒,就算他驍勇善戰,又怎會得到裴閣老的垂青,並引爲心腹委以重任?雖然那時候的裴閣老做爲先帝重臣之一受到排擠和打擊,不得不遠走河西,深陷困境,但一個元老大臣,即便在困境之下,也不至於無聊到去栽培一個官奴婢出身的敦煌戍卒吧?更讓人稱奇的是,隨後出任西北軍統帥的薛老將軍竟然也對其另眼相看,不但召爲貼身親衛侍從左右,更在其生死關頭犯顏進諫,竭盡全力救下了他的性命。一個出身官奴婢的西北戍卒,值得薛老將軍爲他觸犯天威嗎?”

崔遜眉頭輕蹙,陷入深思。

遊元的話說得很直白,不是他要置若罔聞,而是他根本惹不起。裴世矩位高權重,高深莫測,薛世雄也是軍中老帥,勢力龐大,更重要的是,現在就連皇帝都對其青睞有加,親自點名將其從西北召來,並委以重任,而這個重任不僅僅關係到遠征軍的糧草安全,更關係到未來朝政的發展。如此關鍵人物,雖官職卑微,但隱權力太大,合作比對抗更符合利益需求。

言下之意,現在的問題是,你願意合作,還是對抗?

崔氏是中土第一豪門,裴氏是關隴地區的大豪門,遊氏是河北地方豪門,這三家的利益訴求明顯不一致,但崔遜、裴世矩和遊元三人卻有個共同點,那就是都可以歸結到山東權貴一系。崔氏的根基之地在河北,所以基本利益在山東;裴世矩是高齊舊臣,他的門生故舊基本上都是山東權貴,他的勢力也是以山東人爲主,所以他的利益理所當然以山東爲主;至於遊元,那就毋庸置疑了,他的利益就在山東。

伽藍是誰的人?從皇帝將伽藍和西北馬軍團獨立建制,並命其南下黎陽來看,伽藍肯定是裴世矩的人。這段時間遊元與伽藍多次接觸,旁敲側擊,多方摸底,也基本上肯定了這一點,所以,合作不成問題,關鍵是,裴世矩的底線是什麼?伽藍合作的限度有多大?

遊元不敢觸及裴世矩的底線,畢竟裴世矩是河東豪門,河東屬於關隴地區,是真正的關隴系,況且裴世矩一直是先帝的親信,裴世矩所認定的山東利益到底有多大,遊元不知道,但他知道一點,若想讓山東權貴獲得最大程度地利益,那就必須打破裴世矩的底線,而有實力與裴世矩正面對抗的,唯有崔氏這樣的頂級豪門。

“明公的意思是,伽藍應該有個姓,而且還是大姓?”

崔遜轉身面對遊元,笑容清淡,悠然問道。

遊元點頭,“若想知道伽藍的姓,其實是一件很簡單的事。”

“這麼說,明公打算尋個機會,問問裴閣老或者薛老將軍?”

遊元笑着搖搖頭,“伽藍身邊有個倉曹參軍事。監察有時間的話,可以去拜訪一下。”

“拜訪?”崔遜略感疑惑。以他的世家出身、公爵地位和御史身份,“拜訪”算是紆尊降貴了,而能享此殊榮的只有身份地位相差無幾的故舊。難道是某位故舊?龍衛統裡的人全部來自西北,哪來的故舊?

“河間郡沿平虜渠一帶的地方官員正在急速趕赴長蘆,同期趕赴長蘆的還有一些縣鎮、軍坊、鄉團和宗團別軍。龍衛統沿河堤疾馳,極有可能與他們相遇,一旦發生衝突不堪設想。請監察上岸,先行告之並提醒龍衛統,可否?”

崔遜微笑頷首。

遊元低頭翻閱卷宗,不再繼續這個話題,似乎是不經意間,他又漫不經心地說了一句,“軍隊的事,尤其是禁軍的事,不要干涉,也不能干涉。”

崔遜沒有說話,轉身望向河堤,目光被那面獵獵狂舞的金狼頭大旗所吸引,心裡不由自主地涌上一個莫大疑問,伽藍姓什麼?遊元爲什麼要提到這件事?伽藍的姓難道與山東的局勢有什麼潛在聯繫?

黃昏,大船落錨,靠岸休息。

龍衛統也停了下來,在岸邊尋了一處田野紮下營寨。

崔遜上岸,在四個親衛的扈從下,走進了龍衛統軍營。伽藍聞訊出迎。

傅端毅聽說是黃臺公崔遜來訪,又驚又喜,當即發出一連串命令,極盡恭敬之能事。西行、江成之等人雖然來自西北,但對中土第一高門崔氏可是久聞大名,極度尊崇,這種尊崇未必就是尊崇崔家某個人,而是一種對中土深厚歷史和文化的尊崇,是一種發自內心的頂禮膜拜的尊崇。

在伽藍目瞪口呆之中,西北人全體出動,不但列陣相迎,更鼓吹齊鳴,雖然樂曲未免粗獷,也不符合迎賓禮儀,但西北人擺出的謙恭和尊崇姿態卻是真真切切。

相比西北人對待薛氏的態度,那根本就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西北人是因爲薛世雄而知道中土有個薛氏,可見薛氏聲名不顯。這是有原因的。

薛氏起自蜀漢。蜀漢滅亡後,薛氏遷至河東,直到十六國時期才崛起,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薛氏都被中土人視爲“非我族類”,被蔑稱爲“河東蜀”或“蜀薛”。拓跋氏魏國統一黃河流域後,薛氏迅猛發展,很快堂而皇之列入郡姓,與漢晉以來的高門同列。這樣的一個豪望,不僅不能與中土的一流高門相提並論,就是二、三流的世家也有充分理由輕視它。所以河東三大豪門中,裴氏第一,柳氏第二,薛氏只能排第三。帝國建立後,他在帝國世家中的地位,基本上與關中郡姓處在同一位置,因爲它缺乏歷史,更缺乏文化底蘊,就算今日它有“河東三鳳”名震文翰,也無法彌補它年輕的面孔,與崔氏這等豪門所散發出來的千古滄桑的氣息相比,差得太遠太遠了。

崔遜彬彬有禮,風度翩翩,舉手投足間自有一股飄逸出塵的儒雅之氣,更有一股與生俱來的高傲和尊貴。

薛德音就站在伽藍的身後,神情複雜,可以用百感交集來形容。回到中土以來,他總算見到了一個真正的故人,一個與自己有着親密關係並且沾親帶故的故人。

一番繁文縟節之後,伽藍把崔遜迎進了軍帳,陪同左右的只有薛德音和傅端毅,其他人自慚形穢,也就識趣一些,免得自取其辱了。在崔氏這樣的千年豪門面前,除了薛氏,就連傅端毅都沒有同席而坐的資格,至於伽藍,恐怕也是特例了,正常情況下,崔遜不會以私人身份紆尊降貴來“拜訪”一個出身低賤官職不高的武夫。

崔遜看到薛德音後,這才明白遊元讓他來拜訪伽藍的深意。他拜訪的不是伽藍,而是薛德音。像薛德音這樣的顯赫人物,竟然追隨在伽藍的左右,其中必有原因,而這個原因,必定和裴世矩、和山東今日局勢,有着直接關聯。

那種窺探到秘密的興奮抵消了他看到薛德音的驚訝,他忍耐着,直到坐下,直到與伽藍寒暄完了,這才轉目望向薛德音,躬身致禮。

“靈蘊兄,別來無恙?”

薛德音的淚水突然滾了下來,情緒驟然失控。

=。.。

第259章 溫城之助第176章 兵分兩路第115章 危機來臨第321章 鵝毛口第283章 甥舅第224章 破陵對峙第50章 絕殺第62章 菩提寺外第6章 甲騎具裝第118章 山東大儒,劉氏爲尊第133章 就食黎陽倉第127章 月光朦朧第208章 時機第200章 上山了第200章 上山了第61章 上邪第232章 臨別之前第286章 兵臨薩水第173章 自陷絕境第57章 日月峽谷第7章 這就是甲騎具裝第80章 龍勒府第130章 各取其利第147章 獨孤氏第214章 自尋死路第250章 臨危受命第120章 歃血結義第6章 甲騎具裝第230章 三份急件第99章 意外之喜第228章 窮追不捨第34章 狐假虎威第106章 孤獨的狼第347章 最後狂瀾第275章 血染靉河第282章 繼續攻擊第272章 烏骨城外第168章 箭在弦上?第12章 大般涅磐經第32章 瓦崗第104章 竟然是你第316章 雁門被圍第186章 近鄉情更怯第241章 伏允的祈盼第125章 伽藍第253章 崔先生來擺譜第130章 各取其利第22章 金秋放歌第71章 太陽谷中的交易第76章 長生庫第142章 只是近黃昏第318章 首戰告捷第256章 回報第45章 進球第230章 三份急件第219章 出城,戰鬥!第40章 夜議第339章 九月十五第283章 甥舅第292章 拓土第43章 戰城南第309章 召見王辯第259章 溫城之助第286章 兵臨薩水第61章 上邪第127章 月光朦朧第15章 斬首第346章 結束了第262章 龍衛軍的複雜局面第238章 最龐大的鷹揚府第313章 最關鍵的決策第12章 大般涅磐經第320章 八月二十二第289章 誰攻下了平壤?第19章 打劫了第231章 伽藍何在?第278章 觀國公的決斷第336章 皇帝的憤怒第175章 堅固的黎陽倉第229章 驚雷炸空第109章 中土第一高門第269章 遼東城下第42章 蹴鞠第86章 三個旅第282章 繼續攻擊第128章 喬二和方小兒第97章 帝國爲何沒有皇儲?第151章 劍指安陽第160章 一切盡在不言中第160章 一切盡在不言中第150章 又見夕陽第86章 三個旅第338章 絕不言退第46章 酣戰第9章 軍行萬里出龍庭第60章 菩提寺第20章 野蠻人第329章 援軍第198章 獨孤武都第7章 這就是甲騎具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