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5章 合圍汴京

隆興二年二月初,興仁府發兵兩萬北上澶州,激戰一天,金軍敗走,奪兩縣,金軍據澶州堅守,宋軍隨即向東行,過範縣、陽谷二縣,直攻博州。

得山東義軍相助,薛望率領的興仁府北伐軍,歷時一天,攻破博州城。

興仁府北伐軍與山東義軍在濟水以北連成一體。

消息傳回臨安,一掃北伐軍杞縣新敗之陰霾,主戰派在朝中的陣腳稍加穩固。

三月十六,臨安詔令楊叢義任京東、京北、山東、河北招討使,兼北伐右軍統領,大軍移駐濟州。

五月初五,朝廷同時給北伐右軍楊叢義、中軍李顯忠、左軍吳拱下令,全線推進,全力北伐,收復中原舊地。

五月二十五,李顯忠親率十萬大軍,由歸德府率先出擊,一舉攻破金軍杞縣防禦大營,殘餘金軍撤往汴京,而後轉攻通許,激戰兩天,敗通許金軍,摧毀通許縣城。

五月二十九日,吳拱從許州發兵五萬攻尉氏縣,激戰一天,城未破,金軍不退,相持多天後,李顯忠派兵增援,兩軍合力破城,殺敵三萬餘。

至六月初七,汴京以南的三座拱衛大營尉氏、通許、杞縣全被摧毀,汴京南部、東部守軍全部收縮至汴京周圍十里之內,將兵力進一步集中。

六月初十,李顯忠命興仁府守軍一部入駐蘭陽,壓縮金軍活動空間。

從六月十五開始,宋軍北伐左軍棄守許州、北伐中軍棄守歸德府,調集全部兵力,共計十五萬大軍北上,與金軍對峙於祥符縣。

六月二十一,金軍集合二十萬兵力,與宋軍戰於祥符。

雙方激戰一天,金軍大敗,逃回汴京城,宋軍亦傷亡慘重,知汴京城高牆厚,未敢貿然追擊。

六月二十三,李顯忠在汴京東南二十里設置北伐大軍東營,同一天,吳拱在汴京西南二十里設置北伐大軍西營,東西兩營相距三十里,將金軍封鎖在汴京城內,使之不得隨意出城,更不能南下侵擾各地城池百姓。

北伐軍兵臨汴京城下的消息傳回臨安,皇帝趙昚和主戰派大臣,無不歡欣鼓舞,就連臨安百姓也開始議論北伐事。

靖康恥將近四十年來,這可是宋軍第一次距離汴京如此之近。

李顯忠、吳拱的名聲在大宋軍中一時無二,風光無限,只待再進一步,收復汴京,便能青史留名,名垂千古。

見金軍一敗再敗,北伐軍兵臨汴京城下,不少主和派大臣都紛紛轉變立場,開始支持北伐,甚至有不少人自請外放,去歸德府、興仁府、許州等地任職,好爲北伐中原,收復汴京出些力氣。

由於朝堂形勢大變,汴京城外的東、西兩營得令,不得貿然出擊,更不可毀壞汴京城。

李顯忠、吳拱,趁此機會按兵不動,好生休整,只待時機成熟,再一舉攻下汴京城。

就在李、吳二人合兵向汴京推進之時,身在濟州的楊叢義也沒閒着。

在移駐濟州半個月後,楊叢義派遣屬官給山東義軍送去招撫文書。

半個月後,山東義軍首領沈復帶整個山東戶籍名冊來投,表示願意歸附。

五月初,楊叢義招撫山東義軍成功的消息送回臨安,大**白得到整個山東東路,趙昚一時之間,意氣風發。

當聽聞山東義軍首領沈復是一介書生,早年曾在江南求學,後經商,逢金人南侵,便散盡家財,招募義軍,奮起反抗金人,念其忠義,趙昚力排衆議,當即賜沈復進士出身,帶禮部員外郎職,封爲山東東路安撫使,知益都府。

名冊所載山東各州各縣官吏,全部正名,由吏部造冊,俱爲大宋官吏。

同時詔令,山東東路各州各府,減免賦稅三年,不徵徭役。

五月底,詔令傳至山東益都府,沈縉以沈復之身接受朝廷冊封,山東八州二府正式歸附大宋。

六月初八,山東義軍改組爲大宋北伐軍東路軍,左軍統領姚昶,右軍統領羅聰,受山東安撫使沈復節制,協同北伐右軍統領楊叢義展開北伐,收復大宋舊地。

六月二十三,兩軍合兵十萬,輕鬆攻陷德州。

七月初一,兩軍合攻貝州,殺敵五千,俘虜兩萬。

七月初六,北伐右軍、東路軍聚兵十五萬,圍攻大名府,激戰三天,宋軍損失慘重,城破,不收俘虜。

取大名府後,十萬大軍駐守,休整十日,而後分兵四處圍殺金軍。

絞殺兩個月,方圓百里內,再不見金軍蹤影。

與此同時,北伐東路軍一支趁亂悄然從邯鄲縣向西進入太行山區。

取大名府後,北伐大軍並未再繼續向北方進攻,轉而開始經營已經佔據的城池和土地。

而此時,整個金國已經被楊叢義率領的北伐軍佔據的德州、貝州、博州、大名府攔腰斬爲南北兩半,完顏亮大軍屯聚的真定府與國都汴京之間的聯繫已經不太通暢,兩地之間運送糧草物資更不可能。

完顏亮的戰略計劃徹底被楊叢義從東面兵出大名府打亂,南北兵力調動出現大問題,就連他們想離開汴京,返回真定府都成了問題,因爲宋軍在大名府駐有十萬大軍。

不過好在,宋軍佔領大名府後並沒有南下合圍汴京,大名府以南,汴京以北的大片土地仍在完顏亮手中。

進入八月之後,天氣越發炎熱,各路北伐軍與金軍進入全面對峙之中,雙方不再有主動進攻。

九月初,百艘巨大的海船進入萊州灣,六十餘萬擔糧食送至益都府,沈縉告訴衆人,這批糧食是從江南、嶺南採購而來,當然多數是南遷至福建、嶺南一帶的南渡大族捐獻。

這批數量巨大的糧食,隨即分批送往濟南府,隨後再送大名府。

運輸問題,沈縉這些年來已經解決了,他製造了一種四輪轉向馬車,根據載重不同,馬車底架有木質,有鐵質,木製四輪馬車,一車載重量可達千斤,而鐵質結構馬車的車輪更多,載重量最多能達五千斤,可惜的是沒有四匹高頭大馬合力根本拉不動,並且也不能持久,走不了幾裡,馬就會累的撩蹄子,所以載重工具目前來說,還是隻能以載重千斤的四輪馬車爲主。

在平原地形,道路平坦,若有一車雙馬,有多餘的馬匹可換,載重馬車行一日百里,根本不是問題。

所以從萊州灣卸下來的糧食很快便運到益都府內,巨大的糧倉之中,而後又通過車隊分送濟南府,繼而轉送大名府。

沈縉這幾年在益都府並沒有閒着,雖然極少處理政務,但他把很多時間都用在研究製造各類工具上,當初在流求創建的“造所”在益都府建了分部,楊叢義當年讓他解決的四個問題,通過這些年的鑽研、實驗有了巨大的進展。

爲海船研製的動力裝置,雖然還不能驅動兩千料大海船,但若用在鐵質馬車上,馬車滿載以後奔跑的速度將不會比木製馬車慢,可惜問題是如果將給海船使用的動力裝置用在馬車上,那麼那樣的馬車將比現有的馬車大上許多倍,使用起來也很是繁複,目前看來還不具備可行性。

除此之外,突火槍和水泥研製進展頗爲順利,突火槍的射程已經能達兩百步以上,準度也能與弩箭媲美,不過可惜的是,鐵質突火槍不能持久,激發十次左右必定爆裂,相交於昂貴的製造成本,和複雜繁瑣的製造工藝,突火槍也並無大規模製造的意義,還不如多制弓弩。

最有用的當屬水泥了,益都府、濟南府城防的修築和加固,都在大量使用水泥,這東西比起糯米粥便宜,關鍵是燒製材料好取。

經水泥修造加固的濟南府城牆和益都府城牆厚度達兩丈,高達三丈有餘,而加固建造過程只用了短短三四個月,這在以往,根本無法想象。

還有玻璃鏡片的研製,也取得了長足的進展,清晰度、平滑度相交之前,高出了很多倍。

四月份沈縉在濟州同楊叢義會面之時,談及“造所”之事,楊叢義給了他不少研究方向和建議,如今他已經指導“造所”工匠開始研製。

與軍隊接觸的多了,沈縉越來越感覺到楊叢義當初籌建“造所”並不是爲了更好的回易,終極目的恐怕是爲軍隊增加戰力。

在山東兩年多,沈縉也明白了最開始他們在欽島建立回易基地的目的,其實不是爲了回易,深究到底,恐怕也是了今日之宋金大變局。

留在山東時間長了,他也漸漸體會到佔據山東對北伐大計的決定性作用,此地沿海偏僻,土地也不似江淮、汴京、大名府一帶平坦肥沃,不是兵家必爭之地,地勢也十分有利,只要控制濟南府和濱州、沂州,任何勢力都很難長驅直入,很適合休養生息。

如今的山東,經過兩年免稅休養,早先破壞的農業生產已經恢復,百姓安居,政局穩定,商旅也很快恢復,只要有錢,就能買到很多東西。

一個穩定的山東,對北伐大計,有着非同一般的意義。

第611章 駁斥第673章 大軍北進第480章 雨夜心冷第315章 破局之計第677章 大野澤第553章 協調資格第421章 趙構之難第14章 冤屈得雪第187章 港口繁忙第266章 以儆效尤第96章 傳訊自救第39章 虎頭巖第209章 學習劍術第199章 泉州圓房第139章 加入回易第493章 埋顆種子第68章 切磋試技第488章 蛀蟲之嫌第746章 靈丘雁門第234章 通關南下第330章 毫無頭緒第420章 二議章程第446章 江口村第90章 三十二人第779章 將帥來歷第339章 天各一方第421章 趙構之難第763章 精武兵符第474章 終有應戰第642章 攻城掠地第622章 江防分歧第638章 高官相許第62章 道長援手第120章 遇襲第408章 殿中議事(三)第449章 分化從衆第147章 學子參軍第415章 勸告警告第212章 使節登陸第380章 兩次點名第623章 赤陣禦敵第162章 天黑不行船第423章 提前釋疑第392章 湯父之憂第255章 分頭準備第60章 逃命第609章 回援鎮江第2章 寂靜官道第667章 破城之計第411章 如實對答第178章 全權接手第750章 攻擊臨潢第748章 家事第598章 援軍天降第651章 一衙兩府第398章 驍騎軍第536章 陸游的困惑第598章 援軍天降第94章 各有心思第298章 深入敵後第634章 盡在掌握第377章 道明原因第220章 安南使者第655章 取臨沂第53章 議事第665章 進軍濟南府第501章 回家第632章 必勝信念第504章 調離臨安第425章 選將統帥第340章 擢升第93章 一個不留第166章 初見陸游第238章 撤退逃命第38章 西進第272章 親人來了第521章 再回淮西第435章 娘子隨行第329章 大軍南撤第728章 應對之策第609章 回援鎮江第478章 流言風聲第716章 五龍觀第534章 教子之爭第178章 全權接手第512章 稅賦之憂第599章 初次聚首第129章 太學辯議(二)第525章 預演補漏第653章 奪城第246章 湯鷽的秘密第325章 十萬大軍第733章 艱難選擇第442章 此生相隨第562章 香滿京華第205章 五盞燈滅第616章 破局第143章 造船大單第660章 隨軍軍屬第17章 無罪身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