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1章 駁斥

接了帥印,虞允文感覺肩上的擔子重愈千斤,從此鎮江的命運就在他手中,一切責任就得他來擔負!

幸好重病不起的劉錡給他留下了一些對敵之策,他也不是毫無頭緒,只要督促各軍各營落實到位,鎮江的局勢到不至於馬上就不可收拾,撐過十天半個月,等張浚來接任,局勢應當就會好轉一些。

虞允文對鎮江府各軍全無瞭解,基本都不認識,雖然這些天跟楊叢義討教了一些,但對軍中之事和江防也還是一知半解,並不是特別清晰。

所以巡視各軍各營、督查江防之時,虞允文便讓楊叢義同行,遇有不解之處也好隨時詢問,見到江防不備,不按帥府要求佈置江防的,也能及時指出來,命令各軍馬上調整,楊叢義儼然成了隨行參謀。

實地巡視完鎮江五十里江防,他們越發覺得形勢嚴峻。

揚州的敵軍與和州不同,由於當初和州宋軍是提前撤離,他們有時間帶走重要物資,比如船隻,但揚州、瓜洲渡都是突然丟失,渡口江岸有數百艘運兵大船,如今全在敵人手中,有了大船就有渡江本錢,瓜洲渡丟失以來,敵軍已經多次試圖渡江,與大宋水軍在江中作戰,雙方你來我往,各有損傷。

但隨着時間推移,從真州、揚州聚集到瓜洲渡附近的船隻越來越多,大小船隻不下千艘,其中大船佔據多數。

有足夠的船隻,敵軍就有渡江能力,而這種渡江能力遠遠不是之前在和州可比的,也許這就是敵軍在和州受挫之後,毫不猶豫的毀掉剩餘船隻,調轉馬頭趕來揚州的原因。

據瞭解,鎮江守軍已經與揚州敵軍在江中交鋒五次,雖然損失不小,但好在當初劉錡在鎮江提前有安排,將江淮地區的水軍絕大部分部署在長江,兩萬水軍,兩百多艘戰船,目前看來還能暫且守住江中防線。

前四次江中水戰,都是劉錡親自坐鎮江邊,宋軍臨戰協調較好,及時出戰應對,雖有戰船損傷,敵軍卻未能接近江岸。

就在幾天前敵軍第五次渡江,劉錡病情加重,不能下牀,戰場無人協調指揮,江防水軍各自爲戰,一戰下來損失戰船數十艘,若不是敵軍準備不足,就已經成功渡江。

如今完顏亮統帥大軍來揚州,兵多將廣,船隻數千,一旦大舉渡江,鎮江水軍必然無法抵抗。

實地調研完畢,虞允文隨即將原有兵力部署進行調整,將楊叢義統領的精武軍、揚武軍調到直面瓜洲渡的鎮江渡口駐守,把鎮江江防最重要的地方交給楊叢義。

與此同時,將渡口左右駐守的兩支水軍也劃歸楊叢義統領,跟精武軍、揚武軍一起組成鎮江禦敵前軍,由他任前軍都統領,統一指揮,部署迎敵。

“楊將軍,第一道江防就交給你了,只要能阻止敵軍渡江,你的後勤供應,我親自負責!”虞允文神情肅然的看着楊叢義。

“虞大人放心,末將在,江防就在!”楊叢義抱拳接令。

太平一戰,虞允文對他已經有很大的信任,現在他又是虞允文眼前唯一可用之人,只要鎮江無事,這份信任將會進一步加深。大宋軍人歷來被朝廷猜忌、限制,很難取得文官信任,一旦取得了信任,身在軍中或前線,就會少很多危險。所以,好不容易獲得的機會,他自然要好好把握住,也要給虞允文一些信心。

“好,按你的對策放心去做。關於之前所說的戰船和水軍,我儘量協調,多調集一些過來。”虞允文輕輕點頭,心裡巨大的壓力似乎減輕了幾分,但接下來的第二道、第三道防線也要儘快進行調整,挑選出可擔重任之人,做好岸上拒敵的準備。

“多謝大人!”楊叢義擡手道謝。

多些水軍,守住鎮江的把握就會多幾分,至少水軍一多,敵軍要想順利渡江,就沒那麼容易了,三兩百艘戰船足以截斷長江,即使水軍戰船全毀,敵軍船隻也討不到好去,沒有足夠多的大船,大軍想要渡過兩三裡寬的長江,簡直是癡心妄想。

虞允文很快離開精武軍營,楊叢義則馬上傳令,召集各軍正將及以上的將官議事。

“危難當頭,閒話我就不多說了,只有一個問題,敵人重兵集結揚州,隨時會發起全面渡江戰役,你們心裡是怎麼想的?實話實說,不要有所顧忌。”

楊叢義坐在營帳正中,幾十個將官、統制官分坐兩側。

話音剛落,有一人道:“還能怎麼想,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先撤,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嗯,也只能這樣了。大帥一病不起,敵軍又大舉來犯,只靠我們這點兵力,守是守不住的。”

“聽說敵軍有五十萬,五十萬啊,鎮江纔有多少人?禁軍、屯駐軍、廂軍加一起都沒有十萬人,拿什麼擋?早做準備吧!”

“廬州、和州、真州、揚州,屯了那麼多糧草軍資,他們都拱手讓人,一路逃回江南,憑什麼讓我們在這兒拼命!大家說這公平嗎?”

...........

原先駐守渡口的兩支水軍將官個個怪話不斷,幾乎無人說要與敵軍死戰,死保鎮江,不是撤,就是準備撤,看起來似乎根本沒有多少鬥志。

楊叢義端坐在那裡,聽他們隨意發表意見,臉上神情沒有多少變化,不駁斥,也不應承。

而精武軍衆將卻坐不住了,他們是要來打仗立功的,況且剛剛經歷了一場大勝,士氣正旺,哪裡容易逃跑之論。

當即就將官反駁:“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平常我們吃的是朝廷俸祿,是百姓種出來的糧食,如今敵人都打進家裡來了,不想着趕走敵人,卻想着怎麼逃跑,怎麼保命,你們看看身上穿的衣甲,不覺得臉紅嗎?”

“敵軍來犯,就該奮起反擊,哪兒來的給他趕回哪兒去!作爲軍人,天天想着逃跑,算怎麼回事?俸祿不是白吃了?”

“敵軍雖是號稱五十萬,只要他們過不了江,那就是零,你們怕什麼?一幫草原來的、沒見過大江大河的蠻兵,全是旱鴨子,上了船就暈頭轉向,我們精通水戰的水軍,在水裡他們能打得過我們?打不過我們,他們憑什麼渡江?只要過不了江,別說五十萬,就是一百萬人也是擺設,嚇唬嚇唬膽小鬼罷了!”

“你們都是跟敵人在江裡交過手的人,他們在水裡是何模樣,你們不知道?他們兩艘船能打得過我們一艘船嗎?在江裡作戰,我們佔據地利人和,只要敢打,絕對不會輸!”

........

以蘇仲、潘誠爲首的精武軍一衆將官,與爭鋒相對的反駁,弄得另外兩軍將官臉色難看,下不來臺。

於是便有人怒道:“你們跟金人打過仗嗎?坐着說話不腰疼!金人那麼好打的話,他們能一個月就把淮東淮西全佔了?劉大帥能從淮陰一路退回鎮江來?你們難道比劉大帥還能打,還厲害?有本事就去找金人打打看,也給我們做個榜樣!”

久不說話的袁華馬上駁斥道:“這話就說錯了,敵人一個月佔領江北兩淮地區,可跟他們能不能打沒關係。原本大帥跟王權兵分兩路,大帥領軍北上盱眙、淮陰,正面抵擋敵軍,派王權領兵西進,支援壽春,阻止敵軍渡過淮河,敵人東路軍在盱眙、淮陰被大帥攔住,不能寸進,不得不派大軍轉向淮西,進攻壽春,可王權行動遲緩,遲遲不能到達壽春,致使兵力薄弱的壽春被敵軍佔領,而慢慢悠悠到達廬州的王權,聽說敵軍佔領壽春之後,居然帶着數十萬大軍連夜從廬州逃跑,一路逃回和州,不久又逃回建康,敵軍兵不血刃佔領整個淮西,大帥在盱眙、淮陰打的再好,後方全丟了,還能繼續打下去嗎?若是王權不抗命,及時領軍趕到壽春,說不定敵軍現在還被擋在淮河以北,江北丟失全是因爲王權不聽大帥命令,領十萬大軍逃跑所致,跟大帥有何關係?跟敵人能不能打有何關係?”

潘誠則道:“敵人能不能打,我不知道,反正我們在瓜州皁角林一戰就斬殺敵軍五千多人,俘虜四五百人,還斬殺了他們的統兵萬戶高景山,而我們除了幾個輕傷之外,沒有戰死任何一個士兵!敵人真的厲害?”

蘇仲馬上道:“你們知道爲什麼原本聚集在和州的五十萬敵軍會來揚州嗎?我不說,你們肯定不知道。他們來揚州其實只有一個原因,因爲他們在和州吃了敗仗,前後準備了一個多月發動的渡江戰役失敗了,水軍船隻幾乎全部被毀滅,在和州他們即使有五十人,敗了一場之後,一兩個月內不可能再渡江了。不怕告訴你們,讓他們吃這場敗仗的人,正是我們!”

兩人說完這話,營內馬上安靜下來,衆人心態各異,氣氛變的既尷尬又詭異。

第734章 副帥釋疑第445章 建營之地第133章 太學辯議(六)第708章 招賢之策第156章 領回教訓第791章 攻陷燕京第680章 北上興仁府第210章 兵分兩路第242章 平息隱患第237章 消滅路霸第246章 湯鷽的秘密第558章 壟斷交易第137章 論定回易第758章 石彈攻城第30章 心裡有數第472章 抽籤選將第646章 新皇登基第345章 精明的掌櫃第583章 引誘反叛第229章 請求援軍第397章 夫人教劍第600章 退敵之策第80章 絕路第22章 知縣老爺的賞識第351章 酒前胡話第658章 兵發淄州第210章 兵分兩路第781章 攻防馬頭村第1章 穿越南宋第229章 請求援軍第380章 兩次點名第42章 成功營救第570章 共謀大事第575章 準備打仗第697章 三個條件第626章 腦中浮圖第167章 要好處費第422章 臨安再會第454章 換錢之亂第236章 海路被阻第392章 湯父之憂第213章 突遭圍困第159章 建營昌國第772章 糧草轉移第18章 衙門的補償第125章 無可奈何第670章 宣戰北伐第175章 買個夥計第287章 忽然醒悟第603章 應變第668章 密道已通第424章 暗中調查第52章 自尋死路第320章 共守涼山第590章 伏軍皁角林第49章 囑託第711章 臨潢府之爭第20章 上門收錢第753章 三難第439章 暗流涌動第109章 第一課第513章 當有作爲第242章 平息隱患第662章 幫扶信任第490章 諸軍命運第296章 水淹敵軍第98章 都在計劃中第741章 宰相薦官第547章 大有收穫第575章 準備打仗第475章 四渡赤水第572章 中間人第480章 雨夜心冷第599章 初次聚首第643章 戰和不一第84章 又起爭鬥第375章 無力控制第298章 深入敵後第185章 改造針盤第159章 建營昌國第110章 武學出路第714章 選才第307章 重任相托第84章 又起爭鬥第544章 籌備退路第86章 夜半鬼叫第526章 船隊出海第224章 討價還價第539章 北上銷貨第432章 召集令第371章 知州問案第461章 學習兵法第442章 此生相隨第623章 赤陣禦敵第780章 金軍計議第396章 相逢淚眼第16章 血案兇徒第745章 金軍疑惑第624章 升職受命第601章 戰前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