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趁勝西進

他分開人羣,到了前邊一看,就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

一眼向南邊望去,只見那裡出現了大大小小無數的水潭,一直延伸到看不見的遠處,原本茂密的樹木,此刻全部伏到在地上,或水潭中,視線中除了少數幾棵還歪歪斜斜的站在那裡的大樹,便再無挺立的東西,由北向南,一馬平川,許多地方,地面什麼植被也沒剩下,只剩黃色的沙土。

下游的一切,都被奔涌而下的大水沖毀,就連雙峰口兩側的山丘也被沖掉厚厚一層,谷口下方原本寬七八丈,如今已在十丈以上。

衆人看着眼前的景象,忍不住議論紛紛。

看過之後,楊叢義回到營地。

敵人不可能在夜間逃掉一個人,面對數丈高的巨浪,就是在白天,也沒有逃生的機會,此戰宣威軍完勝!

老族長一早聞訊而來,笑盈盈的恭喜宣威軍取得大勝。

楊叢義說這場大勝離不開老族長和那梭鎮百姓的幫助,等他回到欽州,一定將他們的功勳稟報知州大人,到時定有恩賞。

老族長閒聊一會兒滿意而歸,便要帶人返回那梭鎮。

爲他們的安全考慮,楊叢義建議他們晚些時候再下山,等宣威軍查探過鎮子之後,確認沒有敵人,再下山不遲。

那梭人接受了楊叢義的建議,大部分人返回北部山區,只留了幾十人在雙峰口,聽候老族長使喚。

敵人的前哨探子估計已經到達華石鎮,很可能發現北路軍全軍覆沒,也許他們就是南路軍最後的活口,必須要將他們抓爲俘虜,不然這一戰滅了多少敵人,可不太方便說清楚,很多敵軍的屍體順流而下,應該很難找到了。

羅聰帶領兩百宣威軍,在那梭獵人幫助下回到那梭鎮,他們要在這裡佈下埋伏,將敵軍的探子全部俘虜。

雙峰口內的湖水徹底退去,還有幾根原木橫在山谷河流兩岸,宣威軍一番佈置,將幾根原木變成連通兩岸的橋樑。

楊叢義順着橋樑來到對岸,找到姚昶,讓他帶領兩百人南下,找到蘇仲和潘誠,三部匯合之後,以蘇仲爲主,南下東興鎮,若有敵軍,全部殲滅,將東興鎮收回手中後,暫且不要西進。等他跟羅聰匯合,帶隊南下東興,再做決定。

姚昶領命,稍作準備之後,當天上午便帶領兩百宣威軍,在那梭人幫助下離開雙峰口,迂迴南下。

一天之後,羅聰回來了,一起帶回來的還有四個李越人。

羅聰說原本不止這四人,但其他人負隅頑抗,還傷了宣威軍,於是便把不投降的全殺了,可這四人不知道說的什麼話,一句也聽不懂。

其他人死了就死了,只要還有活口就好,楊叢義並不介意多殺幾個敵人,現在他們口糧不足,自己人吃都還嫌不夠,哪裡能有多的糧食來養俘虜。

楊叢義親自審問那幾個俘虜,發現他們那話,他也聽不懂。其實也不奇怪,李越人多數會說中原話,但總會有不少人出自西邊大山深處,說他們部落的話語,也許這幾個剛好就是少數部落的人。

審不出來便算了,直接關押起來,帶回欽州再說,欽州地界不小,距離李越不遠,總會有聽得懂他們說話的人。

一隊宣威軍帶着楊叢義給毛知州的戰報和四個俘虜離開雙峰口,奉命返回欽州。

那梭鎮已經安全了,那梭人該返回他們的鎮子。

楊叢義跟老族長告別後,帶上剩餘的宣威軍,迅速過河南下,到東興鎮與蘇仲等人匯合。

宣威軍人數不多,又輕裝簡行,在那梭嚮導幫助下,不用五天時間,便順利到達東興鎮。

東興鎮之前是一縣縣治所在,在宋以前是欽州西部地區中心,最繁華的所在,宋之後,東興鎮地區改屬安遠縣,縣治的位置消失之後,之前的繁華隨之不再,但始終還是整個欽州西部地區的核心,數百年來人口保持在兩三千人左右,沒有繼續衰落,但也沒有再繁華起來。

不久前,李越人到來之後,將東興鎮佔領,據爲已有,由於他們想長期佔領,是以房屋建築並未大肆破壞,但當地不聽話的百姓還是殺了數百人。

蘇仲、潘誠、姚昶三人,接到楊叢義命令後,帶着宣威軍迅速南下,只用三天時間便到了東興鎮,他們分兵東、北、西三路,將東興鎮包圍,而後攻進鎮內,將留守在這裡的兩百餘名李越敵軍全部拿下,由於敵人過於兇悍,雖然宣威軍兵力有巨大優勢,也只抓了三個俘虜。

拿下東興鎮之後,宣威軍接管了李越人留在此地的所有軍資,當然這些軍資有的是從李越運來的,有些是沿途搶來的。李越敵軍原本準備拿下安遠縣和欽州城之後,將這些軍資運過去,跟大宋據城打消耗和持久戰,所以這批軍資數量不少,足夠四千敵軍一個月消耗。

蘇仲等人拿下東興鎮後,沒有盲目西進,但也派了一些探子過河往西刺探敵情。

在他們奪回東興兩天後,楊叢義帶着七八百人也來到這裡。

五人開了個小會,對宣威軍接下來如何行動進行商討。

蘇仲、潘誠建議繼續往西,一路打到邊境,將所有入侵的李越人全部趕出去,入侵的敵人先前在華石鎮被消滅一千八百餘人,幾天前在那梭鎮外,又被一場大水淹死四千餘人,欽州境內的敵人不多了,應該一鼓作氣全部殲滅,徹底收回欽州所有土地,哪怕是一個小村,或是一個小寨。

姚昶、羅聰也建議往西,繼續收回一些村寨,但不易派遣大部宣威軍,再往西沒有繁華的地方,留守的敵人應該也不多,同時也不建議一直打到邊境,李越來攻打欽州,原本就做好了準備,派遣了六七千人,現在宣威軍突然出現在東興鎮,那李越軍隊哪裡去了?必然會引起李越人懷疑,若一路打到邊境,他們不會善罷甘休,所以應當見好就收。

四人都覺得應該西進,楊叢義隨後告訴他們,這次李越人可不單單攻打欽州,他們的主力其實是在北邊的鬱林州和左州,鬱林州已經被全部佔據,左州也有大部分土地在李越人手裡,現在邕州總管府調集廣南八州兵力在左州與李越人對峙,雙方各有兵力四五萬人。

欽州出現的李越人應該是一路奇兵,可惜欽州靠海,自北向南的河流實在太多,他們又不熟悉地形,行軍速度遠遠比計劃滯後,往往還沒到一個地方,哪裡的人聽到消息李越入侵便跑光了,不是藏進山裡,便是往東跑,所以李越入侵的消息早早就在欽州傳開了,卻遲遲見不到他們的身影。

因此欽州敵軍被全部消滅的消息還是要低調,既然安遠縣、欽州城已經沒有危險,宣威軍不妨就在東興鎮駐紮,控制住東西通道,伺機而動。或可趁左州兩軍對峙之機,從背後切斷李越軍隊的糧道,逼迫敵軍撤退。

楊叢義一番話,讓四人大吃一驚,原來他們之前都不知道,廣南出了這麼大的事情,本來以爲只是入侵欽州,不想這李越人胃口倒不小,妄想吞下廣南數州土地。

當又聽楊叢義說要宣威軍駐紮東興鎮,伺機北上左州,更加覺得不可思議。駐防欽州的軍隊,沒有朝廷命令,能隨便跑去左州嗎?監軍的膽子也太大了!當即就有人提出疑問。

楊叢義回道,宣威軍現在是清剿欽州境內的敵軍,不管南路、北路都要清剿,現在是在打仗,去北路追擊敵軍,追到左州也沒什麼錯,伺機立個大功,朝廷還能追究不成。

商討一番之後,宣威軍按楊叢義的意思放棄西進,休整兩天後,留下三百人駐守東興鎮,其他人北上,尋找李越人,伺機截斷他們的糧道。

在休整的兩天裡,楊叢義又派遣一隊宣威軍,從東興鎮外乘船向東,回到欽州,一是將俘虜送回去,向欽州知州彙報戰果,二是爭取一批軍資軍械。

蘇仲、潘誠與李越敵軍周旋時消耗的羽箭太多,如今全軍平均下來,每人只有一壺箭而已,他們人少,北上不能與敵短兵相接,需得弓箭壓制,才能進退自如,掌握主動。

從東興鎮乘船往東,不足百里便到欽州城外,一隊宣威軍,搭乘三艘小船,不到一日便趕到欽州城外。趁天還沒黑,他們帶着俘虜和楊監軍的戰報迅速趕往欽州城。

二更天時,他們終於趕到欽州城下,叩門許久,經過好一番盤查,前後耽擱了小半個時辰,才得以入城。

一進城,他們便被守軍送往州衙,通報之後,又等小半個時辰才見到知州毛奇。

毛奇拿着楊叢義的戰報,連道三聲好,對宣威軍讚不絕口:“好,宣威軍先在華石鎮殲滅北路敵軍一千八百人,又在那梭殲敵四千餘人,現在又奪回東興鎮,短短半個月內,連立三功。難得!難得!”

第680章 北上興仁府第569章 驚人的消息第114章 龍虎上將第632章 必勝信念第465章 姚昶追擊第576章 水戰訓練第82章 推想第418章 暗中調查第277章 得償所願第69章 以槍結緣第574章 破解之道第769章 三面埋伏第221章 天時地利第770章 自投羅網第545章 收復島嶼第612章 請纓挑戰第553章 協調資格第334章 討個說法第712章 誰都沒虧第347章 香爐峰故人第194章 清塵還俗第547章 大有收穫第645章 時機第712章 誰都沒虧第188章 登陸泉州第82章 推想第620章 經歷(一)第397章 夫人教劍第41章 戰鬥的理由第774章 三軍皆動第52章 自尋死路第465章 姚昶追擊第74章 演技逼真第650章 給條活路第179章 商船進港第767章 明覆第135章 湯鷽之疑第48章 議政第556章 畫圖溝通第376章 重返神騎軍第357章 銀子買錯第343章 官衣步行第634章 盡在掌握第731章 佔據城池第131章 太學辯議(四)第156章 領回教訓第448章 道場解惑第207章 煙花爲號第324章 李耕的難題第743章 禦寒之難第19章 都是餬口第131章 太學辯議(四)第541章 交易不順第351章 酒前胡話第105章 單獨補試第343章 官衣步行第627章 敵軍異動第107章 通名報姓第594章 巡視建康第624章 升職受命第536章 陸游的困惑第384章 雙方妥協第352章 直入主題第64章 道別第778章 金軍無懼第452章 點金點銀第423章 提前釋疑第35章 誘餌第186章 準備離營第304章 密謀第172章 人之將死第33章 人心本善第336章 占城消息第536章 陸游的困惑第86章 夜半鬼叫第568章 升官太快第65章 奶頭山第338章 均分戰利第708章 招賢之策第362章 兇案現場第236章 海路被阻第700章 帝師自決第201章 臨行準備第515章 故人相會第499章 紛紛離營第450章 亮明背景第764章 劉汜辯解第52章 自尋死路第421章 趙構之難第146章 良人新軍第520章 軍權下放第689章 知州跑了第591章 夜襲敵軍第457章 思想準備第191章 議定諸事第30章 心裡有數第468章 建營試煉第572章 中間人第1章 穿越南宋第287章 忽然醒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