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九章 開倒車(求訂閱!)

接連發生了張覺事件、金國奪取了大宋的雲地九州事件,讓趙佶有些焦頭爛額,也讓趙佶憂心忡忡!

趙佶於是以收復燕雲十六州失地爲由,頒佈詔書,大赦天下,並藉着詔書向金國(也包括西夏)傳遞了幾條政治信息:

第一,大宋收復燕雲地區,僅僅是爲完成一種歷史使命,並不是對外擴張;

第二,除了收復燕雲地區以外,大宋對其他地區沒有興趣,也不會再對外擴張了;

第三,大宋希望從此與鄰國保持和平友好的關係。

可趙佶的這番政治用意,在金國似乎並沒有產生什麼反應,也沒有得到有任何迴應。

也許是因爲此時金國上下都很繁忙,沒有人注意到趙佶的這份詔書。

或者是有人看到了趙佶的這份詔書,但毫無深入解讀的興趣,因爲此時金人對趙佶已經很不信任了,甚至已經準備給大宋點教訓了,進而沒必要再去理會趙佶的政治思想。

然而可悲的是,趙佶對此並不知道。

譚稹被撤職了之後,作爲譚稹的舉薦人與政治後臺,王黼感到壓力越來越大。

雖然,名義上,王黼仍然是太傅,仍然爲三高官官,仍然是大宋的宰相,但實際上趙佶對王黼已日漸冷淡,許多事情都已不讓王黼插手了。

這讓王黼每天都惶恐不安!

緊接着,趙佶開始對趙宋朝廷的高層人事進行調整。

這年九月,趙佶提拔白時中擔任特進、太宰兼門下侍郞即右相,提拔李邦彥擔任少宰兼中書侍郎即左相。

不久,趙佶又任命趙野爲尚書左丞、翰林學士承旨宇文粹中爲尚書右丞、開封府尹蔡懋同知樞密院。

這些人,加上領樞密院事的蔡攸,一起構成了趙宋目前的高層決策團隊。

白時中是壽州壽縣(後世安徽壽縣)人,登進士第,歷任吏部侍郎、尚書右丞、中書門下侍郎等要職。政和年間,他曾經擔任過春官,負責編輯地方上奏的各種祥瑞。他做事很認真,當無法用文字來描繪那些祥瑞時,他就用圖畫來表述。他呈送的《政和瑞應記》以及《贊》,曾獲得蔡京好評,趙佶也很喜歡,後來他便以此平步青雲。

李邦彥,即所謂“李浪子”、“浪子宰相”,也不是什麼“扶大廈於將傾,挽狂瀾於既倒”的人物,他“生長市井,習慣猥褻卑鄙,應對便捷,善調笑謔罵,能踢蹴鞠,經常以街市俚語爲詞曲,人爭相傳唱,自號李浪子”,踏入官場後,他很善於交際,很善於奉承,長袖善舞,左右逢源,官職也不斷升遷,從秘書省校書郎開始,一步步升遷爲中書舍人、翰林學士承旨、尚書右丞、尚書左丞,直至現在擔任了左相,他曾說自己要“賞盡天下花,踢盡天下球,做盡天下官”。

關鍵時刻,趙佶讓白時中、李邦彥這樣的只懂得獻媚的文人出任宰相,這隻能說明,趙佶的用人之道的確存在着問題——作爲一個領導者,其領導水平的高低,往往通過其所用之人就能很鮮明地反映出來。

近幾年來,李邦彥與王黼一直爭寵,他處處與王黼作對——王黼主張收復燕雲,李邦彥則反對出兵北伐。王黼在陪趙佶曲宴時,經常親自登臺演出粗鄙節目,用以取悅趙佶,太子趙桓聞而討厭王黼,於是,王黼與太子趙恆之間便產生了矛盾。王黼見鄆王趙楷得寵,遂暗中謀劃企圖廢掉趙恆,立趙楷爲太子(在這點上,王黼和他的政治盟友樑師成也產生了矛盾)。李邦彥則針鋒相對,旗幟鮮明地捍衛趙桓的太子地位。可以說,李邦彥與王黼是無處不鬥。

現在,見王黼雖然已經失寵,但還沒去職,李邦彥遂私下悄悄與蔡攸密謀,打算彈劾並罷免王黼。

而蔡攸窺視王黼的宰相之位已久,遂與李邦彥一拍即合。

於是乎,蔡攸、李邦彥便開始運作扳倒王黼。

其實——

王黼失寵,並不完全是因爲他推薦的譚稹失察,導致雲地九州得而復失,這裡面還有另外一個也許是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趙佶突然發現,王黼與樑師成居然是鄰居,而且兩家還有便門想通,趙佶這才明白王黼和樑師成內外勾結將他玩弄於股掌之中。

任何朝代,大臣與內侍相交結都是犯忌諱的,皇帝對此都很敏感。

朝官不得交結宦官,宦官也不宜與朝官交結,這是宋代防範宦官專權的一條重要原則。

按照規定,兩者若相互往來,將受到懲處。

然而,趙佶一朝,特別是宣和以來,宦官與朝官相交結,已成爲一種普遍風氣。

趙佶一朝,士大夫幾乎無不奔走於宦官之門,皆以依附權貴內侍爲榮。

這也就導致了,但凡權勢顯赫的宦官,無不門庭若市,他們各立門戶,公受貨賂,以販鬻官爵。

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童貫、樑師成、楊戩、李彥、張迪,尤其是前兩者,甚至創建了他們自己的政治勢力,一曰“立裡客”,一曰“木腳客”。

對於這些事,有些趙佶是知道的,不過也有一些是趙佶不知道的。

像王黼和樑師成內外勾結,趙佶就不知道。

一直以來,趙佶都以爲,王黼聰明絕頂,總能猜到他所想,然後切中他的心思提出附和他心意的建議,與他不謀而合。

如此,趙佶一直都以爲,他與王黼是君臣相得,兩人一定能帶領大宋繁榮富強。

不想,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假的,王黼不是懂他,而是在他身邊放了一個他以爲很老實的眼線。

這天晚上,趙佶在王黼家喝的酩酊大醉,話都不能說了,昏昏睡去。

直到夜裡漏上五刻之時,趙佶才醒來。

趙佶沒從皇宮大門回去,而是下令打開龍德宮與皇宮相連的一道夾牆,從小門以過,內侍十餘人執兵接擁,三衙衛士無一人可以靠近趙佶。

這天晚上,皇宮裡面的氣氛很緊張——是夜,諸班禁從皆集教場,備不虞,幾至生變。

由於飲酒過量,第二天早晨,趙佶仍不能上朝御殿。

不久之後,真相才大白,人們才知道,當晚不是出了什麼大事,而是因爲趙佶對王黼太失望了,而在他家喝得酩酊大醉。

趙佶有理由如此。

當初,趙佶力排衆議,破格提拔王黼,可以說是對王黼寄予了厚望。

趙佶給王黼的待遇也最高,不僅賜給他宅邸,還親自給他的宅邸命名爲“得賢治定”,甚至又親自給他題寫了載賡堂、膏露堂、寵光亭、十峰亭、老山亭、榮光齋、隱庵等七塊碑額。

可結果卻是,王黼聯合樑師成將趙佶騙慘了,關鍵大宋變成現在這個破爛的樣子,哪哪都是問題,處處都是危機,哪有以前繁榮昌盛的樣子?

趙佶覺得,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王黼這個宰相的責任。

趙佶一場大醉之後,王黼不僅徹底失寵,而且其政治生命也即將走到盡頭。

不久,御史中丞史何慄,挺身而出,他上疏彈劾王黼,連奏七章,列舉了王黼奸邪專橫、陽奉陰違、結黨營私、巧取豪奪、驕奢淫逸等十五條罪狀,請求朝廷罷免王黼,並按律治罪——這背後有蔡攸、李邦彥的影子。

何慄,字文縝,仙井監(後世四川仁壽)人,政和五年進士第一名(即狀元),頗得趙佶青睞——一進入官場,何慄就擔任秘書省校書郎,後官職逐步提升,前不久,因爲他博學強記,正直敢言,趙佶安排他擔任御史臺長官御史中丞。

王黼的政治嗅覺很靈敏,他感到形勢對自己越來越不利,於是在今年十一月初,他主動上章請求致仕,他在奏章中說:“陛下用臣不爲不盡,任臣不爲不專。緣臣薄祐,取戾陰陽,內積憂虞,外傷疲敝,捫心自悼,弔影生嗟,獲戾天人,莫之可逭。倘許盡還印綬,退即里居,脫身於風波洶涌之中,收功於桑榆衰蹇之域,人非鬼責,少緩顛隮,永言此恩,是爲終惠。”

趙佶很快便批准了王黼的請求,他在御筆中寫道:“王黼陳乞致仕,其應恩人數、朝謁禮數等,一切並依蔡京例施行,仍給節度使俸。”

而今年,王黼才四十五歲,正值一個從政的男人最巔峰的年紀。

王黼是宣和二年十一月正式出任少保、太宰兼門下侍郎(即宰相職務)的。

其實,早在宣和二年六月蔡京退休前,王黼就已經深得趙佶的信任,並開始掌控趙宋的朝政大權。

王黼上任之後,採取罷方田、毀辟雍與醫學算學、並會要和六典諸局等,一系列減輕賦稅雜役和精簡政府機構的改革措施,贏得了人們的好評。

那時,人們覺得王黼很有魄力,當時都稱讚他爲“賢相”。

後來,因爲要與蔡京爭寵,王黼也設置應奉局,自兼提領,以進貢趙佶爲名,向各地官員攤派,要求進貢四方珍異之物,此事引起了人們的反感——當時有一說,這些東西,能到趙佶手中的也就是十分之一,其餘都被他和粱師成瓜分了。

再後來,王黼贊成收復燕雲十六州,又以朝廷出兵北伐收復燕京爲名,成立了一個叫“經撫房”的專門機構,掌管從全國收集而來的免夫錢——免夫者,謂燕山之役,天下應出夫調,今但令出免夫錢而已。

當時,總共收集了六千二百餘萬緡免夫錢。

這筆錢本來應該儲存起來以備緩急,可是至宣和七年春這筆錢已基本用完,只餘下六百萬緡——用掉的錢中,有帳可查的只有四千萬緡,另有二千二百餘萬緡,誰也說不清楚下落。

有人懷疑這筆錢被王黼私自挪用了,因爲燕京告功之後,王黼匆忙奏請,將經撫房的文籍盡取焚之。

也正是因爲如此,關於這筆鉅款的下落,已經無法說清了。

事實上,這筆錢有可能是花在了艮嶽的建設中了。

因爲,當時艮嶽還差一些沒有完工。

而等免夫錢收上來不久,當時停滯了很久的艮嶽纔再度開工,然後歷經半年時間終得修完。

王黼當政了共四年時間,這期間大宋發生了兩件可謂轟轟烈烈的大事。

這兩件大事,對大宋的歷史進程產生了相當重要的影響——一件事是平定方臘起義,另一件事是出兵北伐收復燕雲十六州。

公平的講,這兩件事都應該算是王黼主持的。

至於結果,那隻能由世人去評說了。

……

自從王黼主政,趙宋朝廷的收入的確有所增多。

但由於接連發動了平定方臘起義和北伐收復燕京這兩場戰爭,花掉了大量的錢財。

再加上趙佶君臣的貪腐揮霍。

以至於,富饒的大宋,現在已經沒錢也沒糧了。

尚書右丞宇文粹中,對此深感憂慮。

因此,王黼致仕後,宇文粹中便對趙佶說:“祖宗之時,國計所仰,皆有實數,量入爲出,沛然有餘。近年諸局務、應奉司,妄耗百出,若非痛行裁減,慮智者無以善後。”

直白一點說,宇文粹中就是在提醒趙佶,國家沒錢也沒糧了,這很危險,您老快想辦法。

宇文粹中,字仲達,成都府華陽縣(後世四川成都成華區)人,崇寧二年登進士第三名,他也是宇文虛中和宇文時中的兄長,是蔡京的甥婿(娶了蔡京妹妹的女兒),也是蔡仍的姐夫。

趙佶覺得宇文粹中所言很有道理,於是下詔撤銷應奉司,又下詔給蔡攸、白時中、李邦彥,令他們想辦法弄錢弄糧。

蔡攸、白時中、李邦彥這三個只會陪着趙佶玩的弄臣哪有什麼弄錢弄糧的好辦法,他們只能一天又一天的往下拖延。

慢慢的,趙佶也看出來了,蔡攸、白時中、李邦彥還不如王黼吶,就更別提蔡京了。

不久,京東路一帶盜賊蜂擁而起,北方各地形勢突然變得嚴峻起來。

蔡京一黨趁機紛亂吵嚷,認爲白時中與李邦彥名望太輕,擔當不了宰相大任,無力壓服天下,他們呼籲請蔡京重新出山。

朱勔此時因爲幫趙佶建成了艮嶽很得寵,他也極力說服趙佶用蔡京。

趙佶覺得,在這個艱難的局勢下,能夠力挽狂瀾的,也就蔡京這個爲大宋掌了十六七年舵、讓大宋富強無比的老宰相了。

趙佶以爲,蔡京一定能找到解決困難與克服危機的辦法。

於是乎,趙佶讓蔡京復相。

就這樣,蔡京重新出山,兼領講議司,仍領三省事,五日一赴朝請,至都堂治事。

蔡京又一次登上了大宋的政治舞臺。

這是蔡京第四次出任宰相。

這年蔡京已經整整八十歲,已“目盲不能書字,足蹇不能拜跪”,已是一個純粹到不能再純粹的行將就木的老人了……

……

第二百二十二章 大捷(下)(求訂閱!)第二百四十一章 大敗金軍(求訂閱!)第三百三十三章 十廂與五郡(求訂閱!)第五十章 宰相之才第一百六十一章 人才濟濟(求訂閱!)第一百三十三章 我敢嫁,你敢納嗎?(求訂閱!)第二百八十七章 太后,大遼亡了(求訂閱!)第一百八十章 總攻(求訂閱!)第二百二十四章 雙喜臨門(求訂閱!)第一百四十三章 王澤貞家族(求訂閱!)第一百三十五章 和離(求訂閱!)第八十八章 收宋江爲己用?第一百六十六章 最毒婦人心(求訂閱!)第一百九十三章 我的人(求訂閱!)第一百一十章 並非空穴來風第三百二十四章 橫掃高麗北部地區(求訂閱!)第二百七十章 蔡仍就是大都督(求訂閱!)第一百三十一章 你不能(求訂閱!)第八十四章 吃相太難看第三十七章 有孕在身第一百零四章 班師還朝(下)第一百三十五章 和離(求訂閱!)第一百三十六章 不識寶(求訂閱!)第五十二章 太輕第五十七章 全軍先鋒第三百零五章 高麗京軍團滅(上)(求訂閱!)第一百二十七章 米已成粥(求訂閱!)第二百九十三章 這不是亂掄嗎(求訂閱!)第二百四十二章 擴大戰果(求訂閱!)第二百三十九章 睡好了嗎(求訂閱!)第三百零八章 高麗王后(求訂閱!)第二百一十一章 折服(求訂閱!)第二百六十一章 金使使宋(求訂閱!)第六十一章 這就是戰爭第十二章 高中第一百五十一章 好生風流(求訂閱!)第二百六十三章 衆女到雲(求訂閱!)第一百五十九章 將軍可盡忠報國(求訂閱!)第三百三十六章 迎風飄展(求訂閱!)第二百章 尼姑美人(下)(求訂閱!)第二百五十一章 不是坐懷不亂的君子(求訂閱!)第一百八十二章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求訂閱!)第一百零四章 班師還朝(下)第五十一章 美人第四十五章 十面埋伏第一百零九章 再見佳人第三百四十章 金人南侵(求訂閱!)第二百五十八章 出兵(求訂閱!)第二百四十九章 只是喝酒嗎(求訂閱!)第一百零四章 班師還朝(下)第一百七十七章 你們的花帥嫁人了(求訂閱!)第一百五十章 我不是英雄(求訂閱!)第二百八十四章 誰的責任?(求訂閱!)第二百九十八章 首戰告捷(求訂閱!)第四十八章 太子妃第三百三十四章 新武器(求訂閱!)第二十七章 良苦用心?第二百零八章 三上樊樓(求訂閱!)第二百七十九章 形勢大好(下)(求訂閱!)第二百五十五章 肉爛在鍋裡(求訂閱!)第一百一十六章 抓緊時間第三百三十七章 認賭服輸(求訂閱!)第三百三十五章 自己送上門的美女(求訂閱!)第三百四十三章 日本美女(求訂閱!)第三百零六章 高麗京軍團滅(下)(求訂閱!)第二百四十六章 霸佔六位公主(求訂閱!)第二十三章 帶一個妞去泡妞第一百三十七章 漠不關心(求訂閱!)第三百二十三章 高麗亡(求訂閱!)第六十九章 岳飛第一百三十八章 既想當表子又想立牌坊(求訂閱!)第二百五十七章 才女、花魁、三位帝姬(下)(求訂閱!)第二百八十三章 功敗垂成(求訂閱!)第一百七十八章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求訂閱!)第一百五十二章 婚禮(求訂閱!)第三百二十三章 高麗亡(求訂閱!)第二百六十九章 盜師再現(求訂閱!)第三百三十四章 新武器(求訂閱!)第一百零八章 長江後浪推前浪第三百二十二章 御駕親征(求訂閱!)第三百一十二章 遼東王(求訂閱!)第三百四十四章 奸與忠(求訂閱!)第八十六章 妓營和營妓第五十七章 全軍先鋒第三百一十九章 爲高麗做出一些犧牲(求訂閱!)第九十七章 便宜小舅子第一百八十八章 大宋危矣(求訂閱!)第二百五十四章 習習籠中鳥(求訂閱!)第一百四十二章 擎好(求訂閱!)第七十五章 新人第一百六十三章 不能不重賞(求訂閱!)第一百四十一章 有福同享(求訂閱!)第二百七十四章 殊死反撲(求訂閱!)第十八章 人不風流枉少年第三百三十四章 新武器(求訂閱!)第二百六十章 開府(求訂閱!)第一百四十七章 該不會叫梁紅玉吧(求訂閱!)第二百三十六章 蜀國公主(求訂閱!)第二百三十九章 睡好了嗎(求訂閱!)第二百七十九章 形勢大好(下)(求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