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一章 末途(求訂閱!)

童貫之所以能夠復職,那是因爲趙佶希望童貫可以處理好金人侵佔雲地九州一事。

趙佶給童貫的底線是,大宋可以放棄雲地九州,只要金人不再繼續南下入侵大宋了。

而趙佶給童貫準備的談判籌碼是,立即支付他們大宋答應給金人的歲幣,包括他們大宋曾答應借給金人的糧食。

所有人都知道,在金人已經入侵大宋並奪走大宋的雲地九州的情況下還選擇用錢糧來買平安是極其軟弱的表現。

可有些宋人(尤其是大宋的掌權者)卻覺得,在現在這個內憂外患的時刻,大宋是無論如何也不能承受金國的戰火,爲此,可以放棄無關緊要甚至還是一個負擔的雲地九州。

是的。

在很多宋人看來,雲地九州需要承受西夏、韃靼諸部、金人的圍攻,屬於一塊四戰之地。

而且,雲地九州的官、軍、民衆還需要大宋朝廷來供養。

關鍵,大宋有更適合擔任邊境的河東地區——河東地區不像河北地區一馬平川,無險可守,必須依靠燕地進行防守,河東地區,山河表裡,關險重重,易守難攻,完全具備當邊界的任何條件,因此,在很多宋人看來,就算沒有云地九州作爲大宋的邊界,也沒有關係。

因此,大宋實在是沒必要緊緊抓着雲地九州不放,尤其是在現在這個青黃不接的時候。

當然了,童貫如果能將雲地九州從金人的口中扣出來,那就更好了,畢竟,那是一塊不小的地盤,而且那裡也可以作爲大宋的邊界,另外那裡盛產戰馬,可作爲大宋的產馬地。

所以,趙佶在給童貫準備了充足的籌碼之後,又讓童貫盡力將雲地九州要回來。

童貫也想將雲地九州從金人那裡要回來。

可金國不是大宋,他們不會崽賣爺田不心疼。

關鍵的關鍵,金國現在已經有了出兵教訓教訓大宋的意思。

在這種情況下,金國怎麼會將雲地九州還給大宋?

而在這個關鍵時刻,大宋又出了一個昏招——趙佶命童貫招納天祚帝耶律延禧來宋。

趙佶之所以試圖招納耶律延禧,其實也是事出有因的。

出了張覺之事以後,在燕山戍邊的常勝軍,軍心很不穩。

很多常勝軍的將士,每言必說耶律延禧,都說:“此我等故主也,故主若在,豈敢投降南朝?是因爲我們的故主不見了蹤影,我們又發誓不從女真,所以歸投南朝爾!”

因此,趙佶很擔心,一旦耶律延禧登高一呼,常勝軍就解體了,然後分散開來去投耶律延禧。

在趙佶想來,他對郭藥師恩寵有加。

凡是郭藥師所需要的兵械甲仗軍馬等各種戰略物資,趙宋朝廷都儘量滿足。

而且,早在兩年前,趙佶就已經下詔加封郭藥師爲太尉,召他入京,爲他在京城開封別築豪宅,增賜美人——自趙佶重定武官制度之後,太尉便成爲武階官之首,是正二品。作爲一名身在京外的武官,能獲此官銜,可謂殊榮。

金錢,美女,權力,趙佶都給郭藥師了,郭藥師爲什麼還要對他趙佶有異心?

在趙佶想來,唯一的問題就是天祚帝耶律延禧。

所以,耶律延禧不僅是金人的心結,也是趙佶的心結,可以說,耶律延禧一日不除,趙佶就一日不放心。

正是在這種心境下,趙佶纔想讓童貫將耶律延禧騙來大宋,然後軟禁起來,至少是控制起來,以安常勝軍將士的心。

童貫來到河東之後,對於隱藏在夾山深處的耶律延禧一直在密切關注着。

童貫分析認爲,耶律延禧又被西夏攆了出來,還被金軍大敗,形勢很不好,現今他流離失所狼狽不堪,如果派人前去招納,他一定願意來大宋“避難”。

童貫將他的分析彙報給了趙佶。

趙佶覺得,如果耶律延禧能來大宋“避難”,那麼燕山地區自然就會穩定,因爲這樣便可以絕了遼人之望。

於是,趙佶決定暗中操作一下,讓童貫物色合適的人選去夾山誘耶律延禧來大宋。

(從事後眼光來看,趙佶和童貫對此時北方形勢的分析與判斷的確嚴重失策,他們太過於看重耶律延禧的影響力,而對於金人的威脅力卻又看得過輕。)

不久,童貫便將一個番僧推薦給了趙佶。

趙佶令這個番僧手持他的御筆絹書,秘密去夾山聯絡耶律延禧。

番僧來到夾山找到了耶律延禧之後,將趙佶的御筆絹書給了耶律延禧。

耶律延禧也給趙佶寫了回信。

剛開始時,這事雙方都很注意保密。

但隨着往來次數增多,知道此事的人也越來越多,最後差不多人盡皆知,金人自然也知曉了。

金人之所以對這個番僧不動聲色,不進行抓捕,是因爲他們也在利用這個機會,在等待着耶律延禧離開地形複雜的夾山。

耶律延禧的日子過得實在是太苦了,便給趙佶回信,答應來大宋“避難”。

趙佶於是改御筆絹書爲詔書,欲納耶律延禧爲臣,並且向耶律延禧保證,只要耶律延禧來大宋,他便以兄之禮對待耶律延禧,讓耶律延禧的地位在他的兩個兄弟燕王和越王之上,還給他房舍千間,女樂三百,大大的優待耶律延禧。

見趙佶這麼有誠意,耶律延禧大喜,於是跟大宋方面約定歸降的時間,請大宋方面派人來接應。

趙佶於是讓童貫暗中接應耶律延禧。

這期間,因爲完顏宗翰一直駐紮在雲中,耶律延禧一直不敢出山。

直到今年冬天,耶律延禧突然聽說,完顏宗翰回到金國奏事去了,不在雲中,這纔敢率衆出山,準備逃去大宋。

耶律延禧並不知道,這其實是完顏宗翰的計策,此時金軍正張網以待,等着耶律延禧自投羅網。

不久,耶律延禧帶着他所有的馬匹和財富以及他新納的幾個妃嬪離開夾山,開始了浩浩蕩蕩的大搬家行動。

可耶律延禧率軍剛過雲中,就接到報告說,金軍以大軍截斷了他們的退路,完顏宗翰正親率大軍來攻擊他們。

耶律延禧大驚,急令大軍扔掉沒有的輜重快速向武州挺進——耶律延禧想要繼續往南逃,去投靠大宋。

金人將蔚州、應州、新州與雲中府的漢兒鄉兵組成先頭部隊追擊耶律延禧,而將一千餘女真騎兵埋伏在耶律延禧必經的山谷之間,以逸待勞。

當耶律延禧率軍走到奄遏下水(後世內蒙古涼城縣西岱海)之西時,女真騎兵突然從耶律延禧所率領的韃靼軍背後殺出,韃靼軍頓時潰亂。

一番交戰之後,遼軍死傷無數,然後有的被擒,有的投降,有的四散逃亡。

耶律延禧急忙趁亂往南而逃。

完顏婁室親率五百騎兵,一路緊追耶律延禧不放。

耶律延禧本打算直接去武州,繼續南投大宋。

可當耶律延禧跑到武州附近時,有一個隨行僧人勸耶律延禧不要去大宋,這僧人說:“南朝弱,必不敢留,隱當爲女真所索,等辱不可再辱,莫若徑歸女真,亦不失爲王也”。

或許是耶律延禧覺得這僧人言之有理,覺得大宋未必敢收留他,遂改變計劃,又轉向西逃。

歷盡千辛萬苦,耶律延禧終於逃到了山金司。

山金司在陰山,因爲陰山產金,遼國在此置冶採煉,故名山金司。

耶律延禧來到山金司後將其改爲統軍司。

兩個月後,党項小骨碌部族派人來到山金司請耶律延禧去他們部族中避難——小骨碌部族是党項一個很小的部族,分佈在天德軍和雲中之間,以前一直臣屬於遼國。

耶律延禧打算與小骨碌部族首領一起投靠西夏,遂急忙趕往天德軍——耶律延禧計劃從那裡過沙漠,前往西夏。

途中,耶律延禧一行人,忽然又與金兵遭遇。

耶律延禧只能再狼狽而逃。

這次,耶律延禧更狼狽,連馬都跑丟了,徒步跑了好幾十裡。

後來,耶律延禧連帽子都跑沒了。

眼見着金兵就要追上來捉到耶律延禧了,他的一個叫張仁貴的部將先一步趕到,然後將他的馬給了耶律延禧,耶律延禧這才得以逃脫。

逃脫以後,耶律延禧沒有禦寒的東西,他的護衛太保蕭仲恭將自己的貂裘帽給了耶律延禧。

途中,一行人沒糧了,耶律延禧只能吃幾棵忠僕給他找到的棗子充飢,渴了,只能吃兩把雪解渴。

過了天德軍之後,有天晚上,耶律延禧一行來到一個農家借宿,隨行人員不敢暴露身份,騙這人家說他們是偵騎。

只可惜,這家人並沒有相信耶律延禧他們所說的,他們猜到了耶律延禧的身份,然後哭着跪拜耶律延禧。

耶律延禧藏在這家人家裡,居住了數日。

感覺這家人對他很忠心,耶律延禧於是封了這家的男主人爲節度使。

隨後,耶律延禧繼續趕路。

來到小骨碌部族後,耶律延禧立即任命小骨碌部族首領爲西南面招討使、總知軍事。

小骨碌部族首領對耶律延禧很尊敬,處處都以全禮對待耶律延禧,一點都不因耶律延禧失國而稍有欠禮之處。

只可惜,耶律延禧到達小骨碌不久,完顏宗翰便又親率大軍殺來。

結果,小骨碌部族被金軍屠殺殆盡,耶律延禧後來納的幾個妃嬪以及遼國的所有宗室俱被完顏宗翰擒獲,只有耶律延禧一個人逃了出去。

爲防耶律延禧再次逃往西夏,完顏宗翰下令,陳兵於雲中與西夏邊境之上。

與此同時,完顏宗翰又在朔州與武州之境內,每三十里,設置一百名騎兵。

可以說,金軍佈置了密不通風的戰網,用以捕捉耶律延禧。

完顏宗翰又以爲,耶律延禧也有可能逃到了大宋,遂遣使來太原對童貫說:“海上元約,不得存天祚,彼此得即殺之,今中國違約招徠之,今又藏匿,我必要也。”

童貫哪裡會承認大宋收留了耶律延禧?

而且,事實上,大宋雖然想要收留耶律延禧,可耶律延禧也的確沒來大宋。

可完顏宗翰不信,完顏宗翰已經掌握了充足的證據證明,大宋的確是招納了耶律延禧,他們又遍佈天羅地網沒有抓到耶律延禧,在這種情況下,耶律延禧最有可能的是逃到了大宋,然後被大宋藏了起來,就像當初大宋藏張覺一樣。

不久,完顏宗翰又遣使來太原迫促童貫交出耶律延禧,還說,大宋如果不交出耶律延禧,金國就要發大軍來攻打大宋了。

童貫不得已,於是派遣諸將到邊境上去搜索。

童貫對派出去的人說:“遇到不是黑眼珠的人(契丹人有中亞血統,不是黑眼珠,是色目人),不用問,直接就殺了,然後將頭顱送給金人。”

如此,宋金兩國都在追捕耶律延禧。

一一二五年二月的一天,在應州新城(後世山西懷仁)東六十里處的茫茫雪地上,完顏婁室手下一隊騎兵正在例行巡邏,忽見東邊有一人騎着一匹駿馬,手還牽着二匹寶馬,往北邊奔跑。

騎兵見狀,立即打馬上前將那人圍住,然後喝令那人下馬投降。

那人見這次真是逃不掉了,便下馬,然後主動說道:“我乃大遼天祚帝耶律延禧是也。”

金人一聽,大喜,立即就想將耶律延禧捆了去領賞。

耶律延禧大聲道:“你們敢對天子不敬?”

金人哪管耶律延禧是真天子還是假皇帝,直接一腳將耶律延禧踹倒在雪地當中,然後一擁而上將耶律延禧捆了個嚴嚴實實的,之後帶去找完顏婁室領賞去了。

完顏婁室讓認識耶律延禧的人一一辨認耶律延禧是不是天祚帝?

衆人看了之後都說是大遼天祚帝耶律延禧無疑。

完顏婁室大喜,立即遣可靠之人將耶律延禧給完顏宗翰送去。

完顏宗翰一直懷疑大宋像藏匿張覺那樣,也將耶律延禧藏匿了起來。

現在,耶律延禧已被金軍俘獲,這件事纔不了而了之。

二月三十日,完顏宗翰派人來太原向宣撫司獻捷,並請從明年的歲幣中預支銀絹二十萬用以賞軍。

在捕捉耶律延禧一事上,大宋有點理虧。

關鍵是形勢逼人強。

因此,童貫便東拼西湊給金人湊了二十萬銀絹。

如此,耶律延禧一事纔算瞭解。

不久,童貫給趙佶上賀耶律氏滅亡表,擁有二百多年曆史的大遼帝國算是徹底亡國了。

西夏太子李仁愛對姥爺耶律延禧的遭遇很同情。

當初,耶律延禧西逃之時,李仁愛聞訊而慟哭,請求他的父皇李乾順派兵赴援。

西夏的三萬援兵後來在宜水被金軍打敗。

李仁愛爲此哭了整整一個月。

後來,得知他的父皇李乾順決定臣服於金國,並將他外公耶律延禧“請”出西夏,李仁愛極力泣諫。

但李乾順不聽。

李仁愛聽說耶律延禧已被押送到上京,鬱鬱而終,年僅十七歲。

同月,西夏皇后耶律南仙因愛子夭亡而悲,因祖國滅亡而痛,因李乾順無情而憤,遂絕食而死。

……

第一百九十九章 尼姑美人(上)(求訂閱!)第七十八章 整編第五十五章 盜帥踏月留香第四十三章 多個朋友多條道第四章 人工呼吸第二十章 花想容第三百零六章 高麗京軍團滅(下)(求訂閱!)第二百五十章 貨真價實的皇后(求訂閱!)第三百四十章 金人南侵(求訂閱!)第一百零二章 班師還朝(上)第二百七十四章 殊死反撲(求訂閱!)第四章 人工呼吸第一百八十四章 大都督(求訂閱!)第一百一十七章 方臘起義第二百三十五章 半老徐娘(求訂閱!)第一百五十四章 陳十四和方百花(求訂閱!)第四章 人工呼吸第四十章 皇帝不差餓兵第二百三十四章 可憐的遼王朝的女人(求訂閱!)第三十三章 天生的萬人敵第三百二十二章 御駕親征(求訂閱!)第三十九章 硬骨頭第七十五章 新人第一百八十九章 也一併許給將軍吧(求訂閱!)第二百四十一章 大敗金軍(求訂閱!)第一百九十三章 我的人(求訂閱!)第一百五十八章 殺雞儆猴(求訂閱!)第一百八十三章 奉旨挖角(求訂閱!)第三十三章 天生的萬人敵第八十五章 無心插柳柳成蔭第一百零五章 回京赴闕第三百二十六章 開啓工業革命(求訂閱!)第二百九十九章 侵略者?英雄?(求訂閱!)第一百九十一章 二十軍(求訂閱!)第一百二十六章 秋後算賬(求訂閱!)第一百零五章 回京赴闕第二百三十八章 一網打盡(求訂閱!)第二百九十章 玩物(求訂閱!)第二百九十六章 向西?向東?(求訂閱!)第三百二十一章 從此君王不早朝(求訂閱!)第一百四十四章 你猜(求訂閱!)第三十六章 忠將第七十六章 將軍夫人第一百零九章 再見佳人第八章 先斬後奏第二百四十五章 把我們大遼的女人全都給你(求訂閱!)第二百六十八章 正是侯爺奮進之時(求訂閱!)第九十四章 高級武官第三百零四章 當之無愧的大將(求訂閱!)第八十一章 任鳥飛第一百五十章 我不是英雄(求訂閱!)第二百二十七章 蔡仍該不會是想自立吧(求訂閱!)第一百九十一章 二十軍(求訂閱!)第一百零四章 班師還朝(下)第一百五十四章 陳十四和方百花(求訂閱!)第一百三十六章 不識寶(求訂閱!)第一百零二章 班師還朝(上)第二百二十九章 便宜行事(求訂閱!)第一百零四章 班師還朝(下)第一百七十六章 牢記古老的誓言(求訂閱!)第二十章 花想容第三百三十一章 末途(求訂閱!)第七十二章 軍票第十七章 逛青樓第二百零六章 收復燕雲統帥(下)(求訂閱!)第一百三十四章 我感覺你特別虛僞(求訂閱!)第一百零七章 賜婚第一百七十九章 仍城(求訂閱!)第七十二章 軍票第三十七章 有孕在身第三十四章 喜得二將第二百五十九章 九州得七(求訂閱!)第二百二十章 大捷(上)(求訂閱!)第二百零七章 三策(求訂閱!)第三百二十二章 御駕親征(求訂閱!)第六十三章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第三百一十四章 讓趙佶這個皇帝怎麼忍(求訂閱!)第二百六十一章 金使使宋(求訂閱!)第二百五十一章 不是坐懷不亂的君子(求訂閱!)第三百三十二章 萬事俱備(求訂閱!)第一百二十九章 論勢(下)(求訂閱!)第十七章 逛青樓第二百七十九章 形勢大好(下)(求訂閱!)第一百一十六章 抓緊時間第二十二章 風流花月魁第二百五十三章 笙歌(求訂閱!)第九十九章 有恃無恐(新年快樂)第二百四十五章 把我們大遼的女人全都給你(求訂閱!)第一百四十二章 擎好(求訂閱!)第三十四章 喜得二將第二百八十九章 女官(求訂閱!)第一百四十三章 王澤貞家族(求訂閱!)第二百二十三章 生死籤(求訂閱!)第二百四十三章 嚎啕大哭(求訂閱!)第四十章 皇帝不差餓兵第三百一十章 進獻美女(求訂閱!)第二百七十五章 不拘一格降人才(求訂閱!)第一百七十章 我就是天(爲盟主Merrick加更!)第三百三十三章 十廂與五郡(求訂閱!)第九十八章 她是良家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