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節 王淵

韓世忠見勢不好,和蘇格打個手勢,一起順着河流逃跑。

耶律犬舍邊追邊喊:“該有吶喊了吧。”

果然,他見韓世忠點燃了一個號炮,炮聲一響,側面殺聲大起。

“來呀,讓我見見你有多少伏兵。”

這時,就見一支騎兵如同箭頭一樣從側面直衝金兵的隊伍,當先一員小將,白馬銀槍,瞬間就扎進金兵隊列中,一杆銀槍上下翻飛,將他前左右三面的金兵,一槍就挑下馬來。

金兵的騎隊大亂,前後擁擠,自相沖撞。

韓世忠又調轉頭來,對着耶律犬舍放出三枝連珠箭,其中一箭穿透鐵甲,射傷了耶律犬舍的肩膀。耶律犬舍在親衛的掩護下打馬掉頭逃跑,金兵全軍而潰。

呼延庚和韓世忠又追殺了一陣,斬首二百級而還。

十一月初,宋金兩軍在河北的戰線西南起趙州——東北到霸州,這一條斜線上相持。大致沿着滹沱河的下游中段。

宋軍的這一場退敗,讓趙構所提出的兵臨雄州,以兵迫和,迎取二聖的方略完全破產。

高陽關路都統制被下旨痛責,“戴罪立功,以觀後效,尚書左丞宗澤爲河北河東宣撫司副使,赴大名督戰”

諸將在河間集結,聽着童穆宣讀聖旨。

待童穆宣旨完畢,諸人散去,童穆拉住呼延庚:“呼將軍,久違了,你要請灑家喝一頓。”

在汴梁時,童穆給呼延庚幫過不少忙,呼延庚很是承他的情,他也有很多疑惑,需要人解答。

兩人酒過三巡,呼延庚開始套話,“轉瞬之間,河北半壁淪陷,不知太后何等痛心。”

童穆笑道:“太后憂心,你我身邊人,爲她分憂便是。不過眼下的局面,卻不能說是壞事。”

“啊?”

“呼將軍,你有擁立之功,已經上了新皇的船,就再也下不去了。我是侍奉新皇和太后起家,二聖移駕時也沒有帶着我,我也無法改換門庭。故而我也不用瞞你,這番局面,最難受的不是聖人和官家,而是另有其人。”

呼延庚沾水在桌上寫個“康”字。

童穆道:“你我兩人說話,何必如此作態。出我之口,入你之耳罷了。康王弄成這番局面,是他自作自受。”

“爲何如此說?”呼延庚長期不在汴梁,只能通過在河北的一些跡象猜測,現在童穆在這裡,才向他解釋了這幾個月一來朝廷在河北這一番混亂佈置的根由。

“康王要迎回二聖,”童穆解釋說,這樣能達到兩個目的,只要高舉迎回二聖的旗幟,只要二聖一日不回來。趙構就能多一日保住河北大元帥的位置,抓住兵權。

萬一真的把二聖給弄回來了,也不打緊,趙構可以坐看趙桓、趙諶父子相殘,從中取利。

但是,整個迎回二聖的目的在於保住康王的兵權,保住楊惟忠所部的實力,因此楊惟忠手下十萬大軍推進到雄州以後,趙構就叫了暫停,他可不願把自己的實力消耗在和金兵的戰鬥中。在叫了暫停之後,爲了繼續表明“迎回二聖”的態度,於是派了耿南仲出使金國。

“雖然聖人已經看穿了康王的伎倆,但迎回二聖這個虎皮太大,沒有辦法戳破,只能看着康王在河北騰挪。”童穆冷笑着,“康王也是好算計,可他這一番苦心,金賊不配合,也是枉然。楊惟忠一戰失雄州,再戰失保州,丟掉真定的王淵也是康王的人,他還能有什麼話說。”

好像趙構以後的各種動作,都需要金人配合。

呼延庚來自後世,他自然記得在另一個時空,趙構是如何一番做派。他每次想和金人講和,過不了多久金兵就來揍他,直到紹興十年把完顏兀朮打疼了,才最終求得一個稱臣割地納貢的和平。

想不到這個時空,趙構的命運小有改變,他現在還不是皇帝呢,就這麼心急火燎的主動和金兵求配合了,真是時空易變,本性難移呀。

童穆道:“此次楊惟忠大敗,李相公便要撤掉楊太尉,讓王節帥來接手,只是康王死保,才暫緩一步,讓楊太尉戴罪立功。而聖人的心思,想以呼將軍你爲河北副都統制。”

好大一個餡餅,但看童穆的表情,這個餡餅沒砸下來。

“只是李相公、張樞密,宗左丞,王節帥都覺得太過孟浪,聖人讓你在河北謹慎小心,待稍稍立得幾個功勞再說,不要心急,也不要埋怨幾位相公。幾位相公都是對呼將軍青眼有加,絕非阻礙呼將軍的前程。”

“末將沒有心急。”呼延庚心中奇怪,童穆怎麼會擔心自己對李綱張叔夜不滿。

童穆宣完旨意便返回了汴梁,而宗澤還在路上。楊惟忠先行在河間召集諸將軍議。大名府的鈐轄聞達與都監李成也到了。河間已經成了楊惟忠的幕府所在。到河間的諸將也各自徵用民房住了下來。

這時,真定路兵馬鈐轄王淵來拜訪呼延庚。

這個王淵,字幾道,兩年前還是真定兵馬都監。劉鞈安撫真定的時候,發現王淵虛報兵員,剋扣軍餉,於是任命馬擴調查此事。而馬擴同時又在聯絡西山的紅巾義軍。

王淵找到幾個證人,誣告馬擴溝通匪類,意圖謀反,將馬擴送進了真定的監牢。

靖康元年五月,种師中第二次爲太原解圍,王淵爲种師中的後軍統制援太原,在進軍榆次時帶領後軍逃跑,直接導致种師中的後路被截斷,從而全軍覆沒。回到真定後,王淵就被提拔成了真定路兵馬鈐轄。

靖康元年七月,第三次太原解圍戰,劉鞈帶領真定的援軍,在井陘口被斡裡不攔住,劉鞈佈下口袋陣,兩翼包抄,中軍防守的方略,王淵爲中軍。在戰鬥打響後,王淵敵前轉進,讓口袋陣變成了無底洞,包抄的兩翼先後被金兵擊潰。戰後,王淵被提升爲鎮定(包括真定和中山兩府)路兵馬都鈐轄。

後來金兵圍真定,在金兵到來前,王淵率軍敵前轉進,南下勤王,但誰也不知道他到哪去了。

而在趙構在相州設立大元帥府,召集河北勤王兵馬,王淵纔在相州出現,成爲大元帥府前軍統制。

今年王稟恢復真定以後,王淵官復原職,成爲鎮定路兵馬都鈐轄,重回真定。而在另一個時空,趙構在應天繼位稱帝后,王淵就頂替了楊惟忠的都統制位置。

就是這樣一個王淵,從歷史的軌跡上說,王淵是最有可能接替楊惟忠的人。現在,王淵就坐在呼延庚的對面開口說話。

“楊太尉這一敗,我河北的精華損失慘重呀。”王淵面露沉痛之色。

呼延庚不知道他的用意,隨口敷衍了幾句。

“呼將軍,你說,楊太尉怎麼會這麼糊塗呢,把側翼交給張瓊這個匪賊。這已經不是楊太尉第一次誤事了。”薛廣張瓊本來都是都門禁軍,被金兵打散後曾經上山爲盜,後被宗澤招撫,歸入楊惟忠屬下。

“楊太尉的作爲,自有朝廷評判,非吾等敢言。”

“咳,”王淵一揮手,“呼將軍你不知道,自大元帥在大名開府,吾等河北豪傑就準備南下勤王,就是這個楊惟忠,身爲都統制,磨磨蹭蹭,汴梁都打完了,大軍也未南下,害得二聖北狩。”

喔,不是趙構拖延,是楊惟忠磨蹭。呼延庚想:要不是我來自後世,興許就被你糊弄了。

王淵繼續說:“聽聞朝中想換掉楊惟忠這個都統制,換一個年輕的,有勁頭,能服衆的大將。”

呼延庚心想:這個人選不會是你吧。

“大元帥提出以呼將軍你爲河北都統制。”

啊?呼延庚是真的吃了一驚。

王淵做痛心疾首狀:“可惜李相公、張樞密、宗左丞,以呼將軍你太過年輕爲由,給攔住了。”

王淵一邊說着,一邊觀察呼延庚的表情,見呼延庚露出了驚訝的神色,感覺達到了效果:“太后倒是維護呼將軍,說以呼將軍爲副都統制,再以王節帥親臨前線,李相公還是不答應,說此舉太過孟浪。”

呼延庚心思轉動,這就和童穆所說對上了,原來當都統制這件事,是趙構提出的,被李綱張叔夜等人攔下了。

如果呼延庚不是穿越者,不知道趙構的本性,以二十歲的年紀,多半會怨恨李綱張叔夜耽誤自己前程吧。

但呼延庚知道趙構是什麼人,他不會不清楚,呼延庚根本沒資格擔任都統制,但他就是提出來了,凡事稍微正常點的大臣都會阻攔,於是自己和李綱等人之間,就很有可能有了心結,趙構以後再施展離間計什麼的,就有着力點了吧。

萬一李綱不攔着,呼延庚真的當上了河北都統制,他絕對沒有資歷壓服河北諸軍,一定會出亂子,到時候趙構既可以抓住機會嚴辦了自己,剷除呼延庚這個衆所周知的太后心腹,也可以示之以恩,脅迫呼延庚給趙構辦事。

在瞭解趙構秉性的基礎上,呼延庚很快就把這些關節想清楚了,他也清楚了王淵來拜訪他的目的,便故意做出惋惜的神色來,嘆了口氣,“也是庚資歷不夠。”

求收藏。請讀者們做下宣傳,編輯已經下通牒了,三月收藏要達到一千五,請大家多幫幫忙

第四十八節 宴請第八十九節 恨嫁第二百五十一節 良機第一百二十一節 詐城第一百零六節 意識形態第一節 出軍第二百四十九節 路線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兩百節 過江第二百四十四節 接觸第八十六節 團練第十一節 戰長安(三)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兩百零三節 行軍司馬第一百八十九節 密謀第一百九十七節 時代的轉折第一百四十五節 募民第三十二節 撞陣第八十節 單騎第十一節 戰長安(三)第六十七節 劫收第二十六節 霸州第一百一十一節 缺點第四節 棣州第一百三十二節 杜充第三十八節 孟津第十二節 南山賊第一百一十節 偷閒第一百六十四節 車間生產隊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九節 皇帝失蹤了第十九節 束伍第一百六十二節 海運第一百八十五節 勾結第一百六十五節 草莽第八十四節 分裂第三節 廝殺第四十三節 韓家二百四十六節 圍城第六節 雨荷之盟第一百七十二節 西伯第二十二節 兵來第六十五節 借糧第六節 成軍第四十八節 鴻臚寺第二節 踹營第五十二節 和戎論第二百三十四節 得計第二百四十九節 路線第四十三節 韓家第三十三節 後陣第三十二節 撞陣第一百二十三節 擇道第十五節 盧龍第四十四節 拒馬第十二節 宣贊第四十八節 鴻臚寺第二十九節 舊瓶裝新酒第三十八節 孟津第八十五節 守魏第五十七節 牽牛第十八節 穿越者的弱點第八十四節 分裂第四十節 賽跑第一百八十節 歷史上留下名字第七十二節 劉汲第一百九十六節 退軍第七十八節 新留守第七十三節 小戰第二百二十五節 爭權第二十一節 偏廂第三十三節 白袍第三十三節 後陣第五十四節 張崇第四十節 定製第一百一十九節 不會打仗第十二節 宣贊第十九節 陣地第一百八十三節 僵持第十七節 京東東路第二百二十九節 借勢第一百九十三節 苟和第二百四十一節 南返第二百二十二節 河東開局第七十四節 雪夜第三十八章 跑腿第七十一節 和機第四十六節 旋風第七十節 壓力第二十一節 梁山第九十一節 歸信城外第二百一十四節 借師助剿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兩百一十節 宮鬥第一百五十七節 八公山第一百零六節 意識形態第十八節 守營第四十一節 六路第一百三十六節 責任之爭第一百一十八節 出發第十八節 宋第一百九十三節 歷史的慣性第二十二節 兵來第一百四十三節 回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