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商戰告捷

從坤寧宮出來,我心中開始慢慢平靜了下來,婉兒畢竟出生在世族大家,在端王府之時,就能把府中事務管理得井井有條,現在在皇宮中執掌鳳印,我倒不太擔心她。

這時,只見小林子急匆匆地跑了過來。

“皇上,種尚書求見。”

我突然想起,种師道這幾天不是和那個什麼遼國的蕭遠東在議宋遼邊境互市的問題嗎?現在來求見一定是有什麼結果了,我倒要看看,遼國和他的通使蕭遠東到底有什麼後手。

“傳,讓种師道到御書房。”

這幾天蕭遠東可累得夠嗆,心中早把种師道的所有祖宗問候了一遍。南蠻子欺人太甚,明明是他們在搞鬼,卻怪遼國與西夏商人擅自擡高馬匹價格。

這倒好,馬匹的價格一提,宋都城中的絲綢、陶瓷、糧食、茶葉、鹽鹼等物品價格立見飛漲,自己的馬匹只提了六七倍,而大宋的物品卻提了二十倍,這不但是敲詐,而且是**裸的搶劫啊。

本來還想用聚沙成塔方法,讓京城中大遼的細作去一點一點地買回來,然而宋國的种師道也太可惡了,竟聯合五城兵馬指揮,大宗此類物品出入卻要戶部和工部出具證明和文引,還要有兵部的通行證,這是什麼道理?

幸好自己在臨行前得到大遼皇帝的旨意,這次的主要任務是要宋朝在邊境開放互市,畢竟每次都是這樣偷偷摸摸在他們京城買東西不是長久之計。

幾天來求爺爺告奶奶地向种師道訴說,終於有了消息,據說他們的皇帝和內閣大臣已經鬆口,不過瞧种師道那漂亮的上一手,估計他們會獅子大開口。

蕭遠東有心裡準備,遼國皇上曾說過,就算減少歲幣,也要達成開放互市的協議。

可惜這些我不知道,我不會想到遼國天祚帝會這麼急於互市,不然倒可以大大的敲一次竹槓了。

“皇上啊,蕭遠東急了。”

“哦。”

“微臣吊了他幾天胃口,昨天剛口風有所鬆動,這傢伙今天就迫不及待的以大遼權知南境互通使蕭遠東名義去了禮部,說着一些低下的語調可讓蘇尚書合不攏嘴。”

“是啊,整整一百年了。”

我有些心神不屬,口中喃喃地說道,只是簡簡單單的一招,便讓大遼無從招架。

“是啊,陛下,蘇尚書也是這麼說,一百年來有哪一次不是我大宋卑躬屈膝地向遼國說話,孰料也有遼國向我們低聲下氣說話的時候,讓蘇尚書樂翻了天,這不,他現在正往各尚書家一個一個地報喜去呢,相信不久大家都會來了,微臣就先一步來向陛下報喜。”

“好啊,朕也正要找你們幾個呢,等人來齊了再說。”說着,我扭頭向小林子道:“小林子,你讓人宗澤和李清臣也過來。”

這李清臣可是非同小可,在朝中素有才名,爲北宋清流中的著名人物,趙佶初立時向太后爲牽制章淳任命爲御史臺大夫,曾布任右相時遷爲大名知府,後趙佶又讓其回來主持御史臺。

宋初設御史臺時本是與刑部各司其職,刑部管刑名,御史臺管糾察,而後來就慢慢變樣了,御史臺從糾察各道和百官變成了專門糾察左右二相的機構,專與丞相唱對臺戲。

這成了朝中除左右二相外的又一股重要力量。北宋歷史上的歷次罷相風雲,多是御史臺大夫的功勞。

不一會,果然不出所料,韓忠彥、蔡卞、高永年、範純禮、張商英、蘇轍便陸陸續續的來到南書房外。

我讓他們進來不久,宗澤與李清臣也趕了過來。

“恭喜皇上,賀喜皇上,這次我大宋終於可以出百年來的一口惡氣了。”

當种師道和蘇轍把幾次三番與大遼通使蕭遠東會面的經過說出來之後,而且這一次的牛刀小試,大宋白賺了四百匹馬匹,原來是遼夏兩國賣馬匹的錢遠遠不夠買其它東西,又出了一大筆錢,剛好夠給宋商的錢,衆臣知道後不由異口同聲地道。

現在各臣工之間基本上對在宋遼邊境開放互市已經沒有任何異議了,只是在一些細節上還待議。

至於交易地點的選擇,原先衆臣均認爲維持前朝,要把它開在遼境,這也是兩國互相有爭議的。在那個年代,兩國均爲防止對方細作滲入,不願意在本國境內設點。

但我是什麼人,在這一點上我便讓遼國高興一陣吧,互市設在遼國我還不願意呢,以後要是熱鬧起來這賦稅可是驚人啊,而且不用給他們制約,至於細作,我不會讓軍隊介入嗎。

“諸位愛卿,所謂商場如戰場,這互市的地點要設在我大宋境內,至於你們擔心的細作問題,朕可以讓軍隊介入,一方面是此時兵荒馬亂,諸商家的財產和生命在我們大宋境內纔有保障,二方面是打破以往互市的自由散漫,要以大宋軍營爲依託,開徵商課稅。”

衆人一錯愕,過了一會兒,只有張商英很快明白了過來,微笑着道:“陛下聖明,臣等實在不及。”

我向還在沉思的各人道:“商場如戰場啊,只有先發制人,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我們要搶先扼住敵人的喉嚨,纔會爲大宋爭取到戰爭中最大的利益。”

衆人似懂非懂的齊聲說:“臣等明白。”

我知道他們就算不明白,一會兒也會向張商英和种師道探問,便笑着說:“好了,衆位愛卿關於互市就議到這裡吧,餘下的問題就讓禮部和蕭遠東去商榷吧。”

雖然現在還有一兩位大臣思想尚未轉得過彎來,但從皇上提出的“商戰”論後,首戰便大功告捷,面對如此的聖明之主,誰還敢不相信皇上的策略,因此對於皇上堅持要把互市的交易地點設在大宋境內誰也不會不附議。

這是一場由大宋主動挑起的沒有硝煙的戰爭,衆臣對於可以兵不血刃地解決遼國——大宋百年來的心腹大患,憧憬着大宋的中興,心中不由熱血沸騰。

第四十四章 種帥心思第五十一章 以任代罰第三十三章 借題發揮第六章 將星紛現第六十七章 皇城血腥第四章 童貫之論第四十三章 所見略同第九十七章 駐軍互市第六十八章 逆首脫逃第一百章 改變觀念第七十三章 會聚秦州第五十四章 捉弄種帥第九十七章 駐軍互市第四十章 都察兩院第四十六章 各出心機第四十八章 漏洞修復第二十六章 西北故人第六十七章 皇城血腥第二章 借屍還魂第八十三章 賞罰分明第七十五章 首戰鐵山第四十八章 漏洞修復第三十一章 商戰告捷第一百零七章 破敵前夕第三十四章 怡心亭中第三十一章 商戰告捷第四十七章 定計西北第二十六章 西北故人第八十六章 東海餘孽第六十五章 身兼三職第二十五章 王府風波第六十八章 逆首脫逃第七十二章 華山逆徒第八章 計算形勢第一百零九章 三光政策第一百零九章 三光政策第六十九章 危機四伏第二十三章 官商結合第三十七章 西北大員第一百零九章 三光政策第二十六章 西北故人第八十一章 西北捷報第二十章 侍衛首領第九十三章 楊家耳目第五十五章 兩浙沈家第七章 宋之大害第九十九章 河北軍報第一百零六章 長途奔襲第五十五章 兩浙沈家第六十六章 錯有錯招第二十七章 皇親國戚第五十一章 以任代罰第八十五章 高產糧食第二十九章 種浩之計第六十九章 危機四伏第十八章 六部尚書第五十章 戰爭實質第二十五章 王府風波第四十八章 漏洞修復第六十三章 驚天一擊第九十一章 河東路帥第八十四章 大宋海客第五十章 戰爭實質第三章 初識朝政第七十章 陳留軍營第一百零二章 運籌帷幄第九十三章 楊家耳目第五十二章 上兵伐謀第四章 童貫之論第九十七章 駐軍互市第六十七章 皇城血腥第八十章 朝臣之見第九十五章 雁門點兵第六十五章 身兼三職第五十章 戰爭實質第二十六章 西北故人第一百零一章 一個圈套第四十七章 定計西北第十九章 整軍待旦第四十二章 鄭氏賢妃第六十七章 皇城血腥第八十二章 德州回軍第七十五章 首戰鐵山第一章 陸判說史第五十八章 小蝶心事第十章 隱忍不發第六十一章 姐妹重逢第十九章 整軍待旦第四十五章 人才輩出第九章 鬼谷傳人第八十二章 德州回軍第四十二章 鄭氏賢妃第十八章 六部尚書第三十三章 借題發揮第六十三章 驚天一擊第一百零八章 再下一城第三十四章 怡心亭中第七十一章 宣武換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