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七渡罷滄海有故交

不知不覺之中,九月金秋來臨了。

歐老根忐忑不安地看着這巨大的海船,心裡總有些犯嘀咕,他在山陰不是未曾坐過船,來懸島時也坐過海船,但象這艘這般大的,還是第一次。

這是“定遠”號,在六月中時已經徹底完工,船長是林夕。比起最初的三遠船,定遠號還要大上一倍有餘,按後世說法,排水量接近五百噸,實是這個時代少有的鉅艦,大約只有官家造的“神舟”要比它更大些。

船上配有兩門青銅炮,李一撾被任命爲炮長,帶着二十名義學少年爲炮手。趙與莒很清楚一點,即便有他的介入,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之中,火炮都是戰爭中的王者,這二十名義學少年都是那種幾何學學得較好,又比較手巧的,他們將成爲中華炮兵的第一批教官,在此之前,他們先得在“致遠號”上熟悉大炮操演。

此次上船的有歐老根一家,就連歐八馬也被派了來,不過趙與莒說了,他到流求只呆一段時間,完成趙與莒交與的使命之後,在年底前便要回大陸。除此之外,幾乎所有九歲前投入趙家的莊客、家人都被送了來。

還有第四期的義學少年,他們也完成了四年學習,除少數留在鬱樟山莊外,絕大多數都被派來,一共是四十一人。在此前的兩個月時間裡,趙與莒一直讓歐八馬帶着他們,在山莊裡做各種各樣的實驗,其中有些已經是化學知識。如果不是缺乏玻璃試管這一重要的試驗道具,趙與莒甚至想教更多東西給他們。

除了自鬱樟山莊來的人外,還有石抹廣彥這幾個月自中原斷斷續續送來的人手、牲畜。因爲金宋交戰榷場停止地緣故。宋金之間陸路交通斷絕,這些人先是輾轉送至海州,再由海州搶運至懸島的。除了他們,劉全帶着忠於楊妙真的其餘紅襖軍。主要是老弱婦孺也分批抵達了懸島,總數超過四千人。李全終於完全控制了紅襖軍。對於他而言,劉全與楊妙真已經失去了作用,若不是懸島以他急缺的糧食爲交換。劉全與石抹廣彥送來地人還沒有那麼容易脫身。

如今懸島。聚集了五千餘人,都是要送到淡水去的。前些時日海上風大,耽誤了運送,否則也不會積壓這麼多。人多船少,不可能一次便運送完,因此在安排航次上,孟希聲很是傷了番腦子。

“爹,上船吧。”歐八馬催促道。

“哦……哦。”歐老根有些赧然,他撓着自家地腦袋。拎起沉重的行李,踏上了舷梯。

因爲“定遠號”極爲高大的緣故,要想上船,還必需走舷梯,懸島已經在拓展碼頭,此次去淡水,定遠號與三遠船將會運大量地水泥來。

船是九月二十一日離開懸島地。因爲順風。只花了四日便抵達淡水。歐老根原以爲這淡水只是個巴掌大的小島,上面草莽荒荒。渺無人煙,可出船時一看,根本看不出這島有多大,而且碼頭處房屋整齊,道路平整,用的是他不知道的東西鋪成,看上去既乾淨又漂亮。

“爹,你看,那裡便是淡水了!”歐八馬興奮地指着對面的城牆叫道。

雖是有充足的磚石和水泥,可因爲人手不足的緣故,淡水的城牆只是修好了正對着港口這部分,約有二里左右。城牆也不算高大,還不足兩丈,未曾修建敵樓和甕城,只是在城門兩側設了刁斗。還在碼頭上,便可以望見城牆內房屋林立,一排排得極爲整齊。而且房屋都是由紅磚砌成,上頭鋪着青瓦,色彩很是顯眼。

“此處……真是荒島?”歐老根夢囈一般地說道。

“自然不是!”歐八馬極是興奮,他快步跑了下去,迎面見着方有財,忙行了個禮:“方管家!”

“八馬如何也來了!”方有財起初有些認不出歐八馬來,見他行禮纔想起:“不過是年餘不見,你竟然長成大小夥了……你爹身體如何……咦,他也來了他看到歐老根小心翼翼自舷梯上下來時驚得叫了聲,舍了歐八馬便衝上去,雖說在此極爲風光,可俗話說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不能讓山陰縣的熟人看到自家如今模樣,一直是方有財心中憾事。此時見到歐老根,他心中頓時滿是喜悅:二人初到鬱樟山莊時,歐老根與他可是有些不對勁兒地,而且那時歐老根比起他更得大郎重視,可是不過六七年時光,自己全心全意投到莊子裡,所以有了今日,而歐老根卻還是他那個老鐵匠。

一種自負尤然而生,方有財來到歐老根身前停住腳步,拱了拱手道:“老根,年餘未見,身子骨可好?”

歐老根憨憨一笑,抱拳行了個禮:“託福,方管家在此勞累,身體可好?”

“這地方四季如春,除了潮氣重了些,沒啥不好的。”方有財哈哈笑了笑,然後對着身後厲聲吼道:“鄧肯,莫要偷懶,快些子帶人來下貨!”

初看到鄧肯那白人模樣,歐八馬嚇得一跳,歐老根也禁不住多望了兩眼。見這深目隆鼻的傢伙被方有財驅使得團團轉,領着幫壯漢開始自船上下貨,他心中微微一笑,方有財那一嗓子吼的雖是這海獠,實際上卻是給他聽的。

因爲“定遠號”足夠大,也因爲運送的貨物不多,故此這次隨船來的足有一千五百人,接人地事情,都是有空閒地義學少年做的,方有財插不上手,他便拉着歐老根在碼頭上轉悠,將淡水附近地情形一一說與他聽。歐老根偶爾贊上他兩句,都是恰到好處,讓他越發興奮。

“老根,雖說我如今是管家,瞧起來比你要強。不過到我們下一代就難說了。”他拍了拍歐老根的肩膀:“你家老大膽子是小了些,不過如今也管着幾十號人,你家老三更得了大郎讚許的,咱們這淡水如今缺人缺得緊。你家老二可曾來了?若是來了便讓他到我這來,我給他份管人的活兒乾乾!”

“多謝方管家。他卻不是那個料兒,況且我得了大郎吩咐,他要來給我打下手。”歐老根搖了搖頭:“大郎……”

他原本想贊趙與莒兩句。但又覺着似乎有馬屁之嫌。便嚥下不說,拉住方有財胳膊道:“領我去瞧瞧鎮子……如今應當叫城了吧?”

淡水現在確實應該叫城了,原本就有兩千人居住於此,這次又涌入一千五百人,再加上在懸島等着準備來地三千餘人,超過七千的人口,算得上是座小城。

收了兩季水稻,如今淡水大倉庫中屯着七萬石穀子,便是一萬人。也足夠吃上一年了。而且,因爲方有財對田地刻骨銘心的情感,淡水的耕地還在不斷擴大中。他根本不管能不能種完,總之不將淡水河以北地平地和緩坡都開出來,他是絕不罷休的。

有充足地糧食,便可以餵養牲畜,淡水如今養着馬、牛、驢子等可以做工具的大牲口共六百餘頭。豬、羊等食用的三百餘隻。雞鴨鵝不計其數。這些牲畜住地木棚子,都是最早拓荒地工匠們曾住過、而經被廢棄了的。

爲了讓這些牲畜吃得好。方有財還命人在坡地上種了苜蓿,僅用於種苜蓿的坡地,就超過了兩千畝。

自建大倉庫之後,如何用水泥、紅磚建房,又有新的進展。趙與莒在信中只是稍稍指點了下,說是如今淡水雖不缺地,可日後子孫繁衍,必有缺地之時,故此住宅用地應節約,多考慮如何將樓蓋高,而不要一味廣佔田地。義學少年將這事與泥水匠們說了,泥水匠竟然摸索出用毛竹、水泥和紅磚建樓的方法。他們用毛竹替代後世建築之中的鋼筋,按照趙與莒寄來的圖樣,又依着自己的想法與經驗,建起一幢三層高、每層十間的樓房來。若是趙與莒來看了,定會驚呼,這便是後世著名地“筒子樓”。

後世筒子樓雖是改造對象,可此時卻是極漂亮的,方有財覺得這樓既氣派又舒適,除了樓道黑了些外,幾乎沒有什麼缺點,決定在農忙之後,再建上一二十幢。

這樓房歐老根見了也是嘖嘖稱奇,直道了不起。

回到自己屋中,歐八馬將一封趙與莒寫來的書信交給方有財,方有財還是請他念了,無非是一些問候,方有財仔細聽了,在信的最末又有一段話,說是給陳子誠等人的信中交待了極重要的事情,讓方有財也去看看。

“信也在我這,方管家遣人去請他們來吧。”歐八馬並不知道信中內容,因此此時才道。

“他們如今都在義學之中,我瞧瞧時間……還有半個鐘點放學,我這就派人去叫。”提到這幾個人,方有財嘿嘿笑道:“本來見着船來了,我跟他們說今日義學停課來接人,他們卻死活不肯,還說除非是大郎來了纔會停課。”

“大郎如今在家中讀書寫字,教授學弟學妹,卻不得空閒來。”歐八馬道。

過了半個多鐘點,陳子誠、陳任、李鄴、李雲睿和秋爽這五個義學少年之頭領都趕了過來,趙與莒寫給他們的卻是一封信,信極厚,有十餘頁紙。陳子誠將信念出來,起先是嘉勉,詞句雖是不多,卻極質樸,接着便是說到一件極重要地事情。

此前淡水人少,靠着他們這些義學少年便能約束過來,但隨着淡水人口增長,特別是一個個家庭地出現,再要象以前幾百上千人那般管理,顯然是不成的了。

人皆有私心,對於這種私心,一昧壓制顯然是不成地,故此趙與莒在信中說了,要改變此前的登記制度,建立戶籍。凡淡水之人,都必須登記戶籍,戶籍中有原籍、姓名、性別、年齡、家庭、住所之類的基本情形,還有專門欄目記載此人特長,比如說鐵匠便要註明會打鐵。義學少年也同樣須得登記,在記載特長欄目中一律註明是義學幾期畢業,比如說陳任、李鄴、陳子誠,便須註明是義學一期畢業,李雲睿、秋爽則註明是二期畢業。

在登記完家庭之後,便按特長來分別安置,如鐵匠盡數進入“淡水鐵場”,木匠則進入“淡水木器場”,泥水匠、磚瓦匠則進入“淡水基建隊”。

趙與莒在信中共設置了九個單位:淡水鐵場、淡水木器場、淡水基建隊、淡水製造局、淡水農場、淡水醫所、淡水初等學堂、淡水織場和淡水護衛隊。這九個單位統一歸淡水鎮公所管理,鎮公所以方有財爲管家,陳子誠、陳任、李鄴、李雲睿等爲副管家。分工之上,淡水鐵場由歐老根管理,基建隊由方有財管理,製造局由歐八馬暫代,農場由趙恩管理,醫所自然是秋爽,初等學堂則是陳任,織場是鄭茹,護衛隊則是李鄴,木器場趙與莒未指定由誰擔當,讓方有財選一人報去。

他參照後世國有企業計劃經濟時代辦社會的模式,除了有明確的第一第二產業,還將文教衛生與民兵武裝都放了進來。所有淡水戶籍在冊之人,適齡者皆需入淡水初等學堂,統一住宿飲食,統一管理;超過十六歲,則進入淡水護衛隊,同樣是統一食宿管理,除了軍事訓練之外,還得上開放式夜校,爭取能識得五百個字、會算加減法,同時哪個部門人力緊張,便要他們前去支援;超過二十歲,依據本人特長與喜好,主要考慮淡水發展需要而安置到九個單位中去。

這種一切大小事務由集體操辦決定,最初是源自古希臘斯巴達,斯巴達能以區區三百人扼住溫泉關,堵住波斯十萬大軍不得前進,與此種制度有密切關係。這種體制,雖然在後世成了改革的對象,可對於如今的淡水而言,卻能最小的力量凝聚於一起,發揮出最大的作用。

若不是移民遷來過程之中,將原先的宗族鄉土關係打破,這制度執行起來難度會更大。此時遷來流求的主要有三個來源,首先自然是從鬱樟山莊來的,包括莊客、義學少年和各類工匠在內,足有四五百人,他們來此來得最早,人脈也是最熟,忠誠上沒有什麼問題,因此在趙與莒計劃中,將構成淡水的基幹。其次是自兩淮招募而來的流民,他們人數較少,只有二百餘人,依附於鬱樟山莊,基本是唯山莊之命是從。占人口最多的是紅襖軍舊部,約是一千五百人,這都是忠於楊妙真的,之所以遠渡重洋來到流求,原本是對廝殺血腥厭倦了,只要有口飽飯,有個安穩的家,他們中大多數都會服從管理。況且接收他們時趙與莒早就安排好了,將他們打散了由義學少年帶領,每個義學少年只需管着四五十號人便可,對於能識能算還學得一些特別本領的義學少年來說,這並不是太難的事情,諸如訴往日苦思今日甜、各類俗曲小調錶演之類的手段使出來,單獨談心、解衣推衣之類的行動做出來,經過這大半年時間,這些原先的紅襖軍,包括李銳那原先瞧趙與莒不順眼的,如今都是覺得這位小主人端的是大方豪爽,值得託以身家。

有這些先前來的義軍移民現身說法,趙與莒可以肯定,收攏其餘義軍之心可以事半功倍。

六立威下二七五勇士之亡正當所二六七大石臨敵三不戰六十人情練達皆學問一六一此一時也彼一時一零九三軍一時變顏色三五零東勝洲招商局一二三飛來橫財須思量三零六興亡一一零險象環生終獲勝一九四捷報飛作滿城喜一四九堯舜堂上置木鼓一三四漢衰曹瞞學霍光一三零以夷致夷有何妨第三十五章二九二國勢飄搖雨打萍三十五迎新下一四六獻土下拜真吾主三五六官制改革二八八三軍協力定中原二六三凡路所至皆吾土二九六朱紫滿朝換冠冕六十五好風二八九汴梁暮春春如歌二七六一朝兵敗如山倒四十四江南製造局一燈市二四九勿令疏忽防蛇蠍一七零滿城風雨近重陽九十一我承天命降世間三十六結納下二十五孔明燈上二九五羅裙紛舞現白刃七十四塞上忽聞金鼓響三十七親人下一六三國之利器護吾民二八六君子之爭起廟堂一二六豈意周公害成王一七六國子監前攔國子二九零白駒過隙休蹉跎二零三挾威宜行練新軍二十胡福郎下二九八勵兵秣馬劍指北五十拂淨征衣問疆外二二五山外有山計中計第四十三章一九一千古英魂守故園第四十三章一四四九州生氣忖雷霆九十三且背青囊白雲邊一十八志向上二十八無賴上六立威上二十五孔明燈上十一北顧下三十六結納上一九四捷報飛作滿城喜一九二怒極遍開煉獄花九十五朕聞上古合天意三十三史彌遠下三六一廢物天子與窩囊皇帝三十九暗眼上三十九暗眼下一七七妾在深宮亦驚魂一二六豈意周公害成王二十六拜師下三一二未定一三三山雨欲來風滿樓二九八勵兵秣馬劍指北二一八驚聞妖氛起華亭三零六興亡三十八懸山下二八二夙夜憂嘆心不同二五八欲爲聖王做前驅五家規上三二五上國一四八天子宴前論鵝湖三一一大氣魄二八三丈夫偉岸如神祗一八七勞餘復見寶船沉第四十四章五家規上二四一猶豫不決名臣心一五七天子壯麗以重威三一九大宋龍騎兵在此一四三八方風雲聚行在四十四江南製造局二五四爾曹身名俱成灰九十三且背青囊白雲邊三零五咆哮二六八三士二桃穩如山三一零拖雷之怒三十二船場上一四八天子宴前論鵝湖一七五抱劍營中懷抱劍二九九多年離家老大回一八二單于戰火起河朔三六三大勢所趨二六零禍起無形聯二國三五五海外風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