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海嘯

大宋洪武二十九年十月十一。丁巳。【西元1154年8月16日】

對黑衣大食的戰爭已經結束,而天竺半島上的戰鬥還在持續中。

此次西征,主要的目標是天竺半島的東海岸,從人口到土地,從土地到財富,都是準備一口吞下去。這樣的戰爭,自然也便時日綿長。

而對天竺半島的西海岸,以及對黑衣大食的戰前規劃,卻僅僅是破城劫掠人口和財富,並不打算佔有土地和城市。之所以會這麼規劃,在明面上是爲了防止天竺勢弱,讓大食人鑽了空子、佔了便宜。故而,攻打巴格達和聖地,讓大食亂上一陣。反正以黑衣大食鬆散的政治結構來說,僅僅是國都和聖地被摧毀,並不會引起國家的崩潰。

不過這一切,已經與陸游無關。離開了已成廢墟的亞丁港,他帶着戰利品直接啓程返航。由於新型的船隻和帆索的普及運用,這個時代的海船對季風的依賴已經逐漸消失。不論艦隻何時啓程,抵達目的地的航程僅僅是速度快慢的區別。

在船上,陸游。他確信,洪武天子肯定會喜歡他帶回來的戰利品。爲了滿足官家的愛好,太廟中的幾百枚金漆頭顱,已經多得快要組成八百羅漢的數量。物以稀爲貴,越來越多的亡國之君的首級,已經不足以展現皇宋天子的榮光。但一個傳播世界的大教派的聖物,卻足以讓天子之威更加輝煌。釋迦牟尼真身舍利有八斛四鬥,而新月教可以尋求得到的聖物卻就這麼一塊。這便是一開始就訂立對大食聖城長途奔襲計劃的主因。

與聖物相伴,三個月的歸程一晃而過。駛過海門,途經龍興,陸游的座艦終於抵達天津前的最後一站——衢山。

東南最大的港口,是讓無數人歎爲觀止的繁盛之島。可當陸游站在座艦船頭,舉起望遠鏡遠眺着衢山。卻只見着衢山港中一片蕭條,商港中的船隻比起早年足足少了一半。搬運工們無所事事的坐在棧橋上,而從來都不見停歇的貨運馬車,甚至有幾輛就停在軌道上。這就像被一場海嘯橫掃全島,最後剩下來的殘跡,便是如今的模樣。

“這是怎麼回事?!”下船後,陸游拉來了在衢山港中任職的同學沈洛。

沈洛苦笑着搖着頭:“還能怎麼回事?大食完蛋了,天竺也滅了,少了這兩家大買主,江南的絲綢、瓷器和銀鏡工坊,一下倒閉了近半……”

“這不可能?!”陸游的驚訝更甚,“對西方海貿的稅入一年才三百萬貫,還不到天下財稅年入的百分之三。這麼點損失,怎麼可能會讓衢山變成這般模樣!?”

“可事實就擺在務觀你眼前。稅入再少,但關係的百姓可不少。現如今,整個江南的工坊、錢莊都毀掉了!”

大食和天竺諸國是大宋對外貿易的主要對象,在開戰之前當然會計算失去這些客戶所帶來的損失。不過宋代的海貿根本比不上另一個世界的後世。此時的基督教歐洲貧窮落後而且愚昧,而穆斯林們的購買力也是有限度的。大宋對西方海外貿易的交易量擴大到一定程度,就再也提升不上去。無他,因爲西方的消費者根本沒有足夠的能用來購買絲綢、瓷器等中國特產的硬通貨。而西方的能反輸回來的商品也是寥寥可數,根本不可能像另一個世界幾百年後,有幾千萬、幾億兩的墨西哥白銀輸入國內。

大宋如今的財政收入已經達到一年一億貫,這是實打實的真金白銀。而不是前朝那般,將錢、糧、草、絹加在一起算出來的一萬萬,也不是另一個世界的南宋,用紙幣交子堆出來的一萬萬。與高達一億貫的總收入比起來,進出口稅所佔的比例並不算多。市舶司的收入也已經是以印花稅和對藩國海貿的商稅爲主。三百萬貫對外貿易帶來的收益,已經不到財政收入的百分之三。因此朝堂上支持對外貿易一派的聲音很小,佔得比例也少。在北京的朝堂上開始討論遠征動議時,根本沒有多少反對的意見。因爲這點損失,大宋完全能夠承受得起。

但遠征計劃的制定者們都沒有想到,三百萬貫的稅入減少僅僅是一根導火索,它引爆的是在江南存在已久的炸彈。

相對於財政收入的三百萬貫,對應到民間的生產後,那就至少翻上七**倍——對外貿易的平均進出口稅率是百分之十到十五——達到兩三千萬。這也代表着有大批工坊受到牽連。而絲綢和瓷器的價格。也有了一個明顯的低落,尤其是期貨和遠期合約的價格同時暴跌,造成的後果極爲嚴重。

那就是資金鍊斷裂所引發的錢莊破產潮!

“其實這也是遲早的事。天下的工坊越來越多,市面上上品絲絹和瓷器的價格比起三十年前,都降了一半還多。利潤越來越小,而開工所需的資金卻越來越多,各家工坊的資金鍊也是越來越緊張。現在大部分工坊都是靠着錢莊支持。在接到訂單後,利用定金和通過向錢莊借錢來生產,等到收到餘款再還給錢莊。很多時候,甚至可以不用去還,只要按時貼還利息就可以應付過去。不過這樣做,就讓江南錢莊和工坊緊緊的綁在一起,只要市面上有些微波動,那就是雞飛蛋打的下場。”

沈洛對着陸游侃侃而談。陸游看着聽到這個舊日同學的眼神是越來越的驚訝,不過他驚訝的目標換到了另一件事上,在學校中並不起眼的沈洛,什麼時候變得如此深悉財計之事,“殷揚,這是你想出來的?!”

“怎麼可能?這段時間海事商報上都說得很清楚了。我只是複述而已!”沈洛搖搖頭,繼續向陸游解釋着如今這場引發江南動盪的亂局的起因:

“自從楮幣局和三大錢莊建立以來,朝廷從未有禁止地方上富戶自行成立各色錢莊。三大錢莊是官方指定的開戶所,各級地方衙門的稅收和資金流動都要存入專門的賬戶中。因爲擁有着政府賬戶的存在,三大錢莊對於小額的信貸並不放在心上,只顧着抓大放小。

所以除了一些有關係的大工坊以外,江南許許多多小工坊的流動資金週轉,都是依靠着無數地方私人錢莊來支持。幾十家與海貿關係密切的小作坊的失敗,拖累了與他們有來往的幾家錢莊,而幾家地方錢莊的倒閉風波,卻引發了席捲整個江南的恐慌。大批儲戶爭先擠兌,使得本來財計優良的錢莊也跟着倒閉,進而影響到其他的工坊。造成一連串的連鎖反應,使得江南變成如今的模樣!”

“秦王如今形勢不妙啊!”沈洛陰冷的語氣讓陸游手腳冰冷,“萬里之外就算有再大的勝利,也根本掩蓋不了近在眼前的金融風暴……”

沈洛沒在說下去,才智過人的陸游已經心領神會。現在江南所有受到金融風暴波及的百姓,都會將仇視的目光對上提議遠征的寧易身上,而站在寧易背後,得享軍方人心的秦王,當然也別想逃脫干係。

陸游眉頭緊鎖,臉色泛白:“江南安危事關國本,難道朝堂上就沒有什麼應對措施?!”

“怎麼沒有!就在半個月前,政事堂頒佈了《銀行法》,確立準備金制度。”

“銀行法?準備金?”

“從今以後,爲了防止錢莊倒閉後,讓儲戶血本無歸,錢莊不得將所有的儲蓄金都拿出去放貸,要交給楮幣局一部分作爲以往萬一的準備金。不過這不是強制措施,而是讓各家錢莊自願。在楮幣局的金庫中存入三成以上存款作爲準備金的錢莊可以改名做銀行,而沒有上繳準備金或數量不足的錢莊,依然只能稱作錢莊。”沈洛詳細解釋着,“這樣一來。如果銀行破產倒閉,還能保證儲戶收回三成的存款,再加上銀行原有資產的殘餘,儲戶一般都能保住一半的存款。而沒有準備金的錢莊,那就說不準了。”

“這算什麼應對?!現在最重要的是滅火,不是以防將來。”陸游的見識讓他一眼看透了《銀行法》的真意,“楮幣局的金庫,一直都是三大錢莊的資金存放處,只要改掛個牌子,就能變成銀行。但那些私人錢莊,可是要將三成的身家放到楮幣局手上。這不是趁火打劫嗎?!”

“而這麼做只會引發更多的恐慌,讓江南的錢莊倒閉風潮,擴散到大宋各地!想不到楮幣局不智如此!”陸游用拳頭捶着大腿,痛心疾首。

……

“楮幣局做得很聰明。銀行法一出,楮幣局對大宋財政的控制又深入了許多。從今以後,天下的錢莊、銀行,都只能仰仗皇宋楮幣局的鼻息!而站在楮幣局後的官家,就是這次江南金融海嘯的最大贏家。”

北京的岐王府中,在趙師弘面前,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正操着一口難懂的嶺南口音慷慨陳詞着。陳建,字創之,廣州人氏,家中世代從事着質庫、典押之類的營生,現在手上還有一家不大的錢莊。雖然他才二十三歲,但已經是兩起兩落,兩次敗光了家業,也兩次重新站了起來。

在與岐王府有關的賓客中,陳建是對財計金融最爲了解的一人。

不過陳建現在所說之言,卻讓趙師弘皺起了眉頭,要不是現在是隻有兩人的私下裡的對話,他肯定得要掩起耳朵掉頭就走了,“這話怎麼說的?明明是江南人自己嚇自己,才亂起來的。怎麼到了創之你嘴裡,倒好像成了皇爺爺故意做的一樣!江南的富戶一個個的破財破家,這對皇爺爺、對楮幣局又有什麼好處?”

陳建嘴角露出一絲冷笑:“江南的金融風暴就是官家揮揮手扇起來!想教訓得不僅僅是江南的富戶,而且還有六大王。今次遠征,是六大王一手推動,讓沉寂已久的軍方終於有了立功受賞的機會。

可六大王最大的錯誤,也就是討好了軍方!官家尚在,軍隊豈是他一個皇子能染指的。他讓寧易上書,引動了軍隊的野心,掀起的波浪連官家都不可能在保證自己權威的前提下強壓下去。但官家何等人物,便故意坐視江南生變,給了六大王一個教訓。這一次,六大王在奪嫡的道路上是進一退三,得不償失。”

趙師弘臉色微沉:“創之!莫要再胡說,你有些太過了!楮幣局只是未雨綢繆罷了。而皇爺爺更是不可能操縱江南生亂!”

“不可能?!”陳建大笑着拿出了一本《皇宋銀行法》,在趙師弘面前揮舞着,“大王,你想想罷?《皇宋銀行法》,總計七章九十二條兩百零三款,這麼些細緻繁瑣而又嚴密的條文,竟然在江南錢莊破產風暴開始之後一個月內就頒佈出來,不是早就有所準備,又會是什麼原因?而且若不是有人暗中穩定局勢,看江南都亂成那般模樣,京城中又怎會一點波動都沒有?”

“這些年來,江南的富戶都貪着私家錢莊的高息,很少將家財存進三大錢莊——現在改叫銀行了。在大宋各路各行省,還有各個藩國大區,興業、勸業和海事三大銀行的業務就只有在江南諸路佔得份額最少。楮幣局和三大錢莊的各大股東對此早就心生不滿,想動手解決江南這些與他們爭利的敵人。若不是官家壓着,恐怕早在十年前就動手了。”

“而今次遠征天竺、大食,正好打在江南錢莊的死穴之上。官家趁着這個機會出時,絕對是是一箭雙鵰的高明之舉。六大王的氣焰被壓下去了,而從今以後,看還有誰敢貪着高息,去將自己的全部身家賭在那些沒本錢的小錢莊上?!”

趙師弘還帶着稚氣的臉上,有着超過年齡的沉重,他真心實意的在爲江南的百姓感到難過。“若真的是這樣,那楮幣局就做得太過了。”不管怎麼說,他也是不敢批評自己的祖父,只能怪怨楮幣局了。

“一點也不過分!江南的工坊、錢莊聯繫得太緊,資金鍊也太過脆弱。一損俱損,卻不會一榮俱榮。本來就是隨時會潰爛的膿包,足以威脅大宋國本。早就應該挑掉了,官家也不過藉着時勢發展,順水推舟罷了。”陳建細細的向趙師弘解釋着他金融方面的困惑。,“不過楮幣局也的確做得絕了一點。如果他們放放手,還是有其他的辦法可以讓儲戶們規避風險的。”

趙師弘眼睛一亮,急問道:“有什麼辦法?!”

“那就是保險法案。大王你也知道的,自來海貿都是有個規矩,如果因爲風浪需要棄貨,或是艙室進水,使得貨物損壞;不論損失的是誰家的貨物,最後這損失是由全船貨主平均承擔。而我在廣南推行的保險,是將海貿的風險,平攤給所有的投保人。舊時貨主的平攤,只要船隻葬身大海,那就要全數傾家蕩產,但現在的海貿保險,卻是船隻沉了,也能保住一部分本錢。以便東山再起。”

陳建推銷着自己的創舉,他已經將寶壓在趙師弘身上,皇宋楮幣局的大掌事之職,也是他夢寐以求的位置,“現在可以創設一個存款保險。按月付出一定金額的保險金,如果存款的銀行、錢莊倒閉,可以從保險行中,就可以拿回一部分補償。相當於所有保險人對一家的損失進行分攤。當然嘍,存款銀行的不同,那保險金的金額也便不同。如存在三大銀行的款項,所需保險金是最低的,因爲三大銀行倒閉的可能性爲零,甚至可以不用去參加保險。而其他錢莊、銀行就要兩說了……”

“說這些也太早了一點罷?”趙師弘皺眉搖着頭,“江南還亂着呢!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停下來的。創之你的保險方案,等江南這次的亂局平定後再說罷。現在說這些也沒什麼意義!”

陳建哈哈大笑,擡起手背擦擦眼角的笑出來的淚痕,“大王,你太小瞧官家和皇宋新聞社的力量了!以官家三十年明君的威望,只要站出來說一句話,讓皇宋新聞社傳到江南,這場恐慌引起的風暴立刻就能停息!三大銀行和楮幣局的力量,配合着官家的威望,再加上皇宋新聞社的影響力,在大宋是所向披靡!

大王你看着罷,官家在臘月之前肯定會出來說話的。年關是理帳的時候,不能在臘月下旬之前將江南的金融風暴平息,那便會一發不可收拾,甚至連累到明年的財稅收入。而官家也肯定不會希望在自己六十大壽期間天下有亂!”

他拍拍自己脖子,“我敢用自己的人頭做保,年底之前,一切都會風平浪靜!這一步步都是按着計劃來的!從頭到尾,江南的這一場如同海嘯一般的亂局都盡在官家的掌握中啊!”

@!!

()

第54章 九五(上)第1章 北行(上)第43章 餘波(中)第36章 決戰(上)第21章 陣線(下)第32章 輕取(下)第7章 西路(四)第52章 道阻(六)第34章 出戰(上)第17章 豐收(上)第2章 北行(下)第28章 焚城(上)第61章 門戶(上)第16章 軒波(上)第17章 豐收(上)第1章 北行(上)第29 傳言(中)第32章 故鄉(上)第60章 九五(下三)第57章 西軍(中)第17章 神機(中)第30章 西路(完)第23章 萬馬(下)第37章 決戰(下)第9章 伊德利斯東遊日記(二)第26章 野心(中)第23章 傳承(五)第3章 滅國(上)第16章 船場(下)第13章 和議(下)第9章 懲戒(下)第4章 東京(上)第50章 聖公(下)第55章 九五(中一)第32章 故鄉(上)第32章 輕取(下)第18章 伊德利斯東遊日記(完)第5章 未來(上)第33章 故鄉(下)第33章 經濟(上)第53章 道阻(完)第50章 道阻(四)第38章 湄嶼(中)第13章 包圍(上)第4章 西路(一)第49章 道阻(三)第28章 攤牌(上)第17章 軒波(下)第21章 戰船(上)第34章 移民(上)第28章 焚城(上)第11章 琉球(上)第28章 雄心(上)第17章 神機(中)第44章 亂象(一)第3章 新港(上)第34章 覆亡(上)第24章 喪事(下)第47章 江山(中)第43章 決勝(上)第47章 道阻(一)第59章 投奔(上)第52章 杭州(中)第2章 奇襲(下)第54章 涌金(上)第13章 西路(五)第56章 九五(中二)第58章 九五(下一)第43章 決勝(上)第10章 靖安(上)第2章 白山黑水(二)第31章 戰備(下)第28章 傳言(上)第36章 股票(上)第18章 伊德利斯東遊日記(完)第60章 投奔(下)第22章 白山黑水(完)第11章 白山黑水(四)第59章 九五(下二)第11章 宣傳(下)第57章 西軍(中)第23章 烈風(中)第18章 謀算(上)第21章 陣線(下)第25章 天子(上)第39章 湄嶼(下)第6章 未來(下)第37章 異變(中)第37章 異變(中)第27章 帝國(中)第37章 決戰(下)第35章 改變(下)第11章 孤舟(上)第28章 連橫(上)第37章 決戰(下)第47章 道阻(一)第3章 老種(下)第14章 包圍(中)第50章 聖公(下)第22章 武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