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風_秦軍兵種

秦軍兵種

“(秦軍)聞戰,頓足徒裼,犯白刃,蹈爐炭,斷死於前者,皆是也。”

——《韓非子·初見秦》

“秦人捐甲徒裼以趨敵,左挈人頭,右挾生虜。”

——《史記·張儀列傳》

“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

——《荀子·議兵》

秦軍的發展水平大致分爲三個階段:

商鞅變法前,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政治環境,造就了秦特殊的尚武精神。爲了生存,秦人不得不與戎狄進行了數百年的爭奪和搏殺。在與西戎的血淚融合中“雜戎狄之俗”,不斷總結經驗,步、騎、車三個兵種基本成型。

商鞅變法之後,商鞅專門針對秦人尚武卻勇於私鬥的民族特性,建立了極其嚴格近乎苛刻的連坐制度和獎勵制度。“(令)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爲私鬥者,各以輕重被刑大小”,殺敵者重賞,私鬥者重罰。同時強力確保法令的推行。這一舉措獲得了極好的效果,這一時期秦國的步兵、騎兵和水兵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和蛻變。

統一後的秦軍則通過對戰國時代戰爭的總結,形成了較爲成熟的軍隊管理制度和理念。首先,“不攻無過之城,不殺無罪之人”;其次,在軍隊的治理上,秦國將領更看重“以法治軍”的重要,從軍隊的管理、教育、訓練和作戰各個方面保證“制必先定”、“以法治軍”。

經過這三個階段的發展,秦國最終形成了各有特色、趨於完備的以步兵、車兵、騎兵、水兵四個兵種爲基礎的系統化的國家軍隊。

車兵

戰車部隊是春秋時期中原大多數國家軍隊中的主力兵種。當時一個國家擁有戰車數量的多少,往往被用作衡量其實力強弱的主要標準。戰車一“乘”則意味着五十至一百個徒兵,因此一些被稱爲“千乘之國”的國家實質上是擁有五萬至十萬人左右的有效兵力。

進入戰國時期之後,雖然步兵的重新崛起,使得限制條件衆多、不夠機動靈活、重創之後無法快速恢復的車兵在軍隊中的位置結構相對降低而不再成爲核心,但是車兵仍然在戰爭中佔有一定地位。首先,對一個國家軍力的衡量標誌,依舊基本採用“車千乘”、“車六百乘”這類語句;其次,戰車也是當時軍團排兵佈陣中不可缺少的

一環。而《楚辭·九歌·國殤》中也有對戰國時期車戰驚心動魄的描寫:“盾牌手裡拿,身披犀牛甲。敵我車輪兩交錯,刀劍相砍殺。”

在秦國,車兵的主要作用也從最早的戰爭核心變爲輔助步騎大軍進行平原地區作戰。進攻時用以衝陷敵陣,打亂敵軍的戰鬥隊形;防禦時將戰車布爲陣壘,阻止或遲滯敵軍的衝擊;行軍時置於前鋒和兩翼,有利於保障部隊的安全;在以步兵爲主的軍陣中,戰車則主要配合步兵完成陣地佈置和輔助防守。

步兵

步兵是秦國軍隊構成中的主體,靈活性大,能適應各種地形、天候和戰鬥形式,尤其利於在險阻複雜環境下行動,因而其區分和裝備都較其他兵種複雜,使用也較其他兵種廣泛。尤其是在戰國“兵以詐立”、“兵不厭詐”的大背景之下,靈活多變的步兵越來越受到戰國的青睞。《史記》和《戰國策》等古籍常見的“(秦有)戰車萬乘,奮擊百萬”、“虎賁之士百餘萬,車千乘,騎萬匹”等記載,也側面反映了這個事實。

進入戰國,隨着商鞅變法的進行,秦國大力推行郡縣普遍徵兵制。這使得大量庶民涌入軍隊,加之以秦劍和秦弩爲代表的成熟的青銅兵器冶煉技術與先進的兵器製造技術的催化,以弩兵和精銳兵團爲特色的步兵軍團越發呈加速發展態勢並被大規模組建。歷史記載:“齊有技擊,魏有武卒,秦有銳士。”可見秦在精銳步兵選編方面的要求十分嚴苛。以曾威震天下、將秦國壓迫於一隅的魏國武卒爲例:“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也就是說,披三層盔甲,荷戈帶劍,拿着十二石的弓弩,負矢囊內裝弩箭五十支,攜三日口糧,半天能走一百里者,方能入選。

在編制方面,秦五人爲伍,設伍長一人;二伍爲什,設什長一人;五什爲屯,設屯長一人;二屯爲百,設百將一人;五百人,設五百主一人;一千人,設二五百主一人。其中,“二五百主”也稱“千人”,已屬中級軍官。

騎兵

騎兵也是秦國的重要兵種之一。秦人養馬起家,不僅出了造父那樣的非凡御手,還因養馬爲周立功。據《史記》記載:“非子居犬丘,好馬及畜,善養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馬於汧渭之間,馬大蕃息。”加之地處西陲,

在與戎狄的長期融合過程中,更是在戎狄騎兵的基礎上加以中原先進的弓弩和訓練技術編練騎兵。因此,早在春秋時期,秦國就組建了戰鬥力強大的騎兵軍團。《韓非子·十過篇》也有記載:“(秦以)革車五百乘,疇騎二千,步卒五萬,輔重耳入之於晉,立爲晉君。”

秦騎士個個精強勇悍,一律穿短甲,以持弓弩爲主,兼有少量持戈或短劍者。不僅是人,秦對軍馬考覈也極爲嚴格,凡上交車騎部隊的軍馬,均須身高“五尺八寸以上”,奔馳羈繫要得心應手,馱乘跋涉要有耐力,否則主管官吏會被視爲訓練調教不力,要受處罰。而且在軍馬考覈中,成績落後,主管官吏也要受罰,甚至革職。秦俑坑出土的鞍馬,高度正好一米三三以上,則從側面反映了秦軍對軍馬選擇的嚴格。

秦騎兵的編制,以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馬俑情況看,很可能是四騎一組,三組一列,九列一百零八騎爲一隊,並能屬戰車六乘。

水軍

水軍也稱樓船士,是秦代武裝力量的組成部分,其數量僅次於步兵,遠遠超過車兵和騎兵。雖說水軍在戰國時期僅爲輔助,但其規模、潛力和發展趨勢不可小覷。

巴蜀特殊的地理環境使其有機會發展舟師水軍。據記載,早在公元前五世紀,蜀王就建造“鸚鵡舟”航行於江上。秦納巴蜀之後,以巴蜀爲基地,大興水師,規模十分宏大。史料記載“秦爲太白船萬艘”,“司馬錯率巴蜀衆十萬,大舶船萬艘,米六百萬斛,浮江伐楚”,“(秦)舫船載卒,一舫載五十人,與三月之糧,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餘里”。其規模可見一斑。

在統一戰爭中,尤其是對楚國和百越的戰爭中,秦水師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史料記載,百越地區路途偏遠,道阻且長。秦人正是在創造性地連通珠江水系和灕江水系之後,又巧妙地運用“萬艘”兵船將兵員、糧食等一應器械運達百越,最終將其納入華夏版圖。

水軍戰船主要分爲大型樓船和輕捷艨艟、鬥艦等兩類,以利水上作戰時大、小部隊及輕、重戰艦之間互相配合。在戰鬥方式方面,戰國時期水軍主要採用“鉤拒之法,遠則鉤之,近則拒之”。當敵軍處於劣勢時,“鉤”能把敵軍的船鉤住,不讓它逃跑;當敵軍處於優勢時,“拒”能抵擋住敵軍的船隻,不讓它追擊。再配以強弓勁弩,秦水師聲威大盛。

(本章完)

第八章 幽燕雷霆_六 軍前謀國君臣心第九章 縱橫初局_二 怪誕說辭竟穩住了楚國第十章 偏安亡齊_二 一統棋局 最後一手務求平穩收煞第一章 六國謀秦_四 分秦大計在會盟大典上敲定第一章 六國謀秦_一 上將軍龐涓的秘密使命第五章 衛鞅入秦_五 秦孝公奇策試真才第七章 流火迷離_二 塞上春寒 心變情異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二 魏惠王君臣雄心陡長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三 秦國戰車隆隆啓動第十章 合縱回光_六 兵家奇謀 大義同心第二章 艱危咸陽_一 修我戈矛 與子同仇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五 秋風山莊兩情長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七 神醫扁鵲對秦孝公的奇特診斷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四 一柱粗大的狼煙從蘄年宮端直升起第十章 張儀風雲_四 大才機變修魏齊第八章 失才亡魏_二 輕兵襲北楚 機變平韓亂大秦帝國第一部下卷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一 秦孝公的大婚盛典第五章 情變橫生_三 胡楊林中的落寞庭院第十章 合縱回光_六 兵家奇謀 大義同心第八章 失才亡魏_四 特異的滅魏方略震動了秦國廟堂第四章 風雲三才_二 傲岸兩布衣 論戰說邦交名將_樂毅第一章 權相變異_一 南望咸陽 一代名將欲哭無淚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三 明暗雙管 張儀巧解第一難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五 信人奮士 爍爍其華第二章 山東雄傑_二 雙傑聚酒評天下大秦帝國第一部上卷第二章 棟樑摧折_一 三頭合謀 李斯筆下流出了始皇帝詔書第六章 風雲再起_一 紅衣巫師的鼎卦第二章 大決涇水_七 涇水入田 鄭國渠震動天下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四 大星垂滄海第三章 安邑風雲_一 洞香春衆口紛紜說魏國第三章 安邑風雲_六 棋室裡的六國角逐第一章 暮政維艱_三 布衣水工震撼了咸陽君臣第二章 國恥昭昭_三 政事堂憋出了一條奇計大秦帝國第六部上卷第一章 暮政維艱_一 落拓奇士隱秘出山第六章 子楚還國_四 峽谷叢林的蒙面馬隊第四章 暴亂潮水_三 江東老世族打出了真正的復辟旗號第十章 胡服風暴_二 趙奢豪言 險狹鬥穴勇者勝第一章 初政颶風_三 人性之惡 必待師法而後正第七章 瓦釜雷鳴_三 老秦世族頂風仇殺第十章 蒹葭蒼蒼_六 大峽谷裡的神秘新軍第六章 風雲再起_二 奉陽君行詐蘇秦秦風_秦國兵器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四 神秘的布衣小弟突然變身第八章 風雨如晦_五 箭方離弦 橫摧長弓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五 求賢令激發了衛鞅第二章 國恥昭昭_六 逢澤獵場中陰謀與財富較量第十六章 秦風低徊_二 心不當時連鑄錯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一 春申君星夜入臨淄第五章 衛鞅入秦_五 秦孝公奇策試真才第六章 亂政亡趙_二 趙遷郭開 戰國之世最爲荒誕的君臣組合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四 新朋舊情盡路營經典大戰_燕齊之戰第十一章 雄傑悲歌_二 戰國之世的最後一頂王冠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六 開元異數 呂不韋疏導倍顯艱難第五章 術治亡韓_六 瀕臨絕境 韓王安終於要孤城一戰了第一章 鐵腕平亂_三 北阪痛殲牛頭兵大秦帝國第三部上卷秦風_秦軍服飾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四 大巡狩第一屯 嬴政皇帝召見鄭國密談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六 孟子論劍示射 長歌一抒飄蓬之志第三章 乾坤合同_三 王不立後 鐵碑約法第四章 鏖兵中原_二 左更白起臨危受命第九章 呂氏新政_一 變起倉促 呂不韋終於被推到了前臺第一章 暮政維艱_四 昭襄王暮定計然策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七 神醫扁鵲對秦孝公的奇特診斷大秦帝國第四部下卷第五章 術治亡韓_四 天生大道之才 何無天下之心哉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一 欲將何等天下交付後人 我等君臣可功可罪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二 逍遙峰的鼓盆隱者第二章 艱危咸陽_二 風雨如晦大咸陽大秦帝國第五部中卷第十章 合縱回光_五 壯心不已 春申君奔波合縱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五 將計就計邯鄲策第二章 山東雄傑_三 洛陽試劍 蘇秦成名不成功第二章 棟樑摧折_五 禮極致隆 大象其生 始皇帝葬禮冠絕古今第二章 大決涇水_一 治旱大舉 綱在河渠第一章 初政颶風_六 振聾發聵的《諫逐客書》第八章 政俠發難_二 老墨子憤怒了第三章 安邑風雲_一 洞香春衆口紛紜說魏國第五章 冬戰河內_三 商旅孫吳密定策第三章 安邑風雲_三 龐涓喬裝 考校中庶子衛鞅第九章 縱橫初局_一 燕山幽谷 維風及雨第一章 無妄九鼎_一 奇兵破宜陽 千夫長嶄露頭角第二章 大決涇水_五 碧藍的湖畔 搶工決水的烈焰轟然激發第六章 滔滔江漢_三 南國雄傑圖再起大秦帝國第三部中卷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五 張儀遭遇突然截殺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一 年輕的大將軍豪氣勃發第六章 滔滔江漢_一 碧水風雪雲夢澤名將_吳起第五章 殘政如血_一 趙高給胡亥謀劃的聖君之道第三章 東方龍蛇_四 布衣柴門千里駒第四章 暴亂潮水_五 陳勝死而張楚亡 農民反秦浪潮迅速潰散了第六章 滔滔江漢_六 楚懷王第一次獨斷國事名將_李牧第七章 大成合縱_三 壯士捨身兮濰水茫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