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2章 庫裡臺大會(下)

次日一早,歸化城中鐵騎四出,城外城內都有明蒙騎兵巡哨。

蒙古方面,城內是鍾金哈屯掌握的俺答汗護衛軍在巡哨,城外是把漢那吉的西哨本部,而明軍居然也摻和了一腳——高務實的騎丁在城內城外都參與了巡哨。

這可真是破天荒的情況了,蒙古的庫裡臺大會居然出現了明軍巡哨,一些遠道而來的蒙古貴族不少都驚得目瞪口呆。

當然,他們驚訝不驚訝都無所謂,反正這些小部落的“臺吉”們大多數都已經沒有多少勢力,在把漢那吉、鍾金哈屯、恰臺吉等人挾大勝圖們汗的威勢之下根本不敢多說廢話。

再說,高務實也是有分寸的,他的騎丁主要出現在他的欽使行轅到庫裡臺大會舉辦地之間,而且庫裡臺大會舉辦之所的順義王府,依然是大汗護衛軍在把守。

至於城外的騎丁,主要是扼守歸化城東門——高欽使這個人,說謹慎也好,說怕死也罷,肯定是要給自己留個方便跑路的通道的。

當然,對外說的理由是方便和城外的把漢那吉部保持聯絡。

考慮到高欽使和把漢那吉是多年的安答,這個道理好像也說得過去。

辰時二刻,庫裡臺大會在俺答昔日的順義王府正式開始。

高務實作爲大明皇帝欽使,不僅獨坐首位,甚至他還是單獨坐在一處小高臺上。

這一點要單獨說明一下,歸化城雖然整體是漢式城池的模樣,但與沙城那個元中都一樣,是有夾雜蒙古特色的,也就是城中還設有單獨的跑馬場,且面積很大,乃至於“宮城”之中也是一樣。

今日的庫裡臺大會便是在順義王府內的跑馬場舉行,所以能夠給高務實單獨搭建這樣的小高臺。

身穿一襲大紅紵絲飛魚袍的高務實坐在高臺上,看着臺下一大片的蒙古權貴,心裡暗道:“看來這些蒙古人對現實的接受度倒也挺高的,倒是比咱們漢人好搞定……成吉思汗的子孫也不是很爭氣嘛。

不過,你們還真別怪我,我讓你們漢化是對你們好,火器時代來臨之後,你們勢必處於一路走弱的境地,這是大勢所趨的事。有大明做後盾,或者乾脆融入大明,你們還能有機會跟着保持文明和發展,要不然後世的蒙古國就是你們的將來了……

恐怕成吉思汗也想不到蒙古有一天會在世界政壇上毫無存在感,而且經濟落後得沒法看吧?相比之下,與漢文化融爲一體的內蒙古簡直就是天堂。”

高務實在一邊走神,而庫裡臺大會則按照既定的議程進行,不過既然都是計劃之中的事,倒也就不值一提了。

高務實忽然感覺自己此刻就像某個時期的日本天皇面對臣子一樣,明明實際上控制着局勢,偏偏在人前不說話,任由下面人在那裡演出。

不過,看着這庫裡臺大會,他又想到一件事:大明現在的皇帝是朱翊鈞,由於十多年前就開始佈局雙方的關係,他們之間的感情不是普通君臣所能比擬,所以很多事情比較好辦,但這不應該掩飾大明的制度本身所固有的問題。

大明歸根結底,是皇帝一言而決的政治體制,雖然在文官集團的“努力”下,現在的皇權看起來經常受到文官集團的壓制,但這其實只是個表象,皇帝獨裁的根源是沒有變化的,萬一哪天冒出來一個崇禎,管你文臣武將,他想殺還是可以隨便殺,什麼傳統都不好使。

反倒是庫裡臺大會這樣的制度挺有意思,大汗雖然是大汗,但如果庫裡臺這個代表所有貴族集體利益的機構對其不滿,則大汗也寸步難行。而這個庫裡臺大會也不是長期、固定的舉行,如此就讓大汗可以在平時自由的行使權威。

權威可用,卻又有所顧忌,這樣的政治制度是不是比一言堂反而更好一點?

可是,大明的皇權卻該怎麼限制呢?萬一出現一個“崇禎聖君”,百官可沒有什麼辦法能限制他啊。

況且,蒙古人有庫裡臺大會這樣從部落聯盟時期就流傳下來的“選君”傳統,而大明或者說中國的傳統可不是這樣。

自夏啓廢禪讓,家天下思維在中國已經形成了數千年,“天下繫於一人”非止一朝兩朝之事,要改變談何容易!

況且中國的政治制度又容易走極端,像歐洲那樣搞出妥協式的君主立憲制也很難——君主強勢則沒有資產階級或者無產階級什麼事,而資產階級或者無產階級強勢,那恐怕也不會有君主什麼事了。

可是,走極端則表示政治體制只要出現變動,就多半要經歷暴力革命,而暴力革命從一開始就不是高務實樂意選擇的路線。

腦殼疼啊……算了,先放一放吧,我現在也還沒到能考慮這件事的時候。

再說,這個庫裡臺大會制度也談不上什麼完美,至少從當時元朝的政治實情來看,這個制度也一樣有很多問題。

舉個例子,忽必烈推行漢法期間,曾在漢人大臣的建議下,嘗試建立中原王朝的儲君制度,但當時庫裡臺製度仍然與之並行不悖。

至元十年(1273),忽必烈冊立嫡長子真金爲太子,授予皇太子寶,建立東宮,配備宮府人員。至元十六年(1279),讓皇太子參決朝政。

然而太子真金於至元二十二年十二月病逝之後,忽必烈再未正式建儲,只是於1293年將皇太子寶授予在漠北出鎮的真金次子鐵穆耳。

結果到了1294年忽必烈死後,鐵穆耳還是先經過庫裡臺大會才得以繼承皇位。

也就是說,忽必烈嘗試建立的儲君制,某種意義上來說,與前四汗時期的大汗生前指定繼承人的性質一樣,被指定者依然必須經過庫裡臺大會才能繼承汗位。

這樣一來就導致了一種“祖制”形成,忽必烈之後的元朝歷代大汗、新君基本都遵循祖訓舊規,不管是順利繼位,還是通過武力或政變奪得大汗—皇帝之位,都要舉行由蒙古宗王貴族和朝廷大臣參加的庫裡臺大會。

這樣做的後果也很嚴重,導致了後來汗位繼承危機的頻頻發生。後世就有學者認爲,元朝的皇位世襲制度,實際上一開始就沒有完全確立起來,庫裡臺製度在繼承問題上仍然具有干擾世襲制的頑固力量。

世襲制在很多後人看來很是落後,其實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世襲制也有其優勢,其中最大的優勢就是能夠確保國家的穩定。

比如說像大明這樣,在“誰會是下一任皇帝”這個問題上,是完全明確無誤的,因爲大明從來沒有廢過任何一個太子,也從來沒有出現“大哥還在,二弟繼位”這種事情,所以衆臣也就不必分別站隊,然後雙方鬥得你死我活,甚至搞出各種政變、兵變的亂子來——這就相當於把國家內耗降低到了最低。

這樣一看,大明的皇帝獨裁也好,蒙古的庫裡臺選君也罷,都有其優點,也都有其缺點,絕不是單純的你好我壞,或者我好你壞就能說得清楚的。

罷了罷了,這題對於我一個區區翰林院侍讀來說,現在怕是還有點超綱,還是等將來夠資格了再說吧,說不定到時候會有解決問題的條件呢?

第018章 甥舅論隱憂第082章 寧夏之變(下)第007章 張氏例錢(上)第055章 強,不等於無敵第118章 太子出閣(上)第048章 收個蒙古學生(3更破萬)第142章 從祖意,未必行祖法第107章 罷了,皇帝宸斷吧第134章 朝局變化(下)第153章 利用之法第133章 毒毒毒毒毒第027章 把汝裁爲三截第153章 培養嫡系第123章 俺答封貢(十)第123章 俺答封貢(一)第007章 申閣老之廟算(下)第四更第096章 馮保倒臺(三)第123章 俺答封貢(九)第056章 漠南之戰(四)第198章 二位“貝勒”第008章 在宮中第141章 沒轍了第056章 漠南之戰(四)第128章 戰前準備(下)第164章 艦隊接戰第005章 無關道理(下)第044章 《請開藩禁疏》第004章 初見太子(上)第075章 各家子弟(下)第062章 潭裡風光媚第100章 預則立,不預則廢(4更過萬)第118章 太子出閣(上)第010章 新鄭高氏(下)第229章 指點第018章 產業現狀(上)第127章 風起之前第041章 脫脫恭請聖安第096章 馮保倒臺(三)第151章 要面子的安南第105章 各有所求(下)第042章 料人如神(上)第093章 博碩克圖的野望第163章 冠絕京華(中)第224章 朱翊鈞的理想與現實第091章 遼東苑馬寺卿第127章 心緒不寧的李成樑第130章 開平潛流(上)第036章 臨行前的準備第029章 遭遇響馬(下)第009章 安陽之行(七)第182章 勢不由人第134章 給朕辦他!第173章 各種猜測(4更破萬)第123章 俺答封貢(六)第045章 務實御下(上)第047章 地方也有黨爭第059章 絕代雙嬌(中)第148章 謗君案(上)第064章 曹淦歸來(上)第177章 生擒炒花(上)第118章 鎮暹羅第037章 高忽悠再次上線第103章 全面攻勢第055章 霧裡觀花(下)第006章 留宿安肅(上)第198章 三鎮總領第111章 王恭妃的肚子第011章 奉駕祭陵(第4更)第108章 關鍵在糧?第062章 猶豫難決(上)第134章 朝局變化(上)第062章 陷城還是獻城?第026章 官升兩級第096章 興趣培養(下)第048章 收個蒙古學生(3更破萬)第009章 安陽之行(四)第007章 張氏例錢(上)第121章 席間生變第181章 圖既已窮,魚腸何在?(4更破萬)第044章 心焦創收第068章 隆慶託孤(五)第033章 國士以待第149章 建設遼南(中)第147章 不與聞第010章 新鄭高氏(中)第195章 努爾哈赤拜會第029章 遭遇響馬(下)第018章 香皂廠址(下)第021章 天下爲棋第032章 京師潛流(中)第008章 今時不同往日第121章 河南解元第295章 成婚嘍!第106章 鄭王使者第095章 國色天香(上)第067章 高淵抓週第096章 馮保倒臺(五)第4更!第097章 再會劉顯(下)第084章 降三世明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