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別院如堡

新鄭乃是高氏的根本之地,這個“根本”倒未見得是經濟基礎上的根本——以前可以算,現在有了高務實就不能這麼算了。

高務實在河南有兩個“產業集羣”:大河以北有衛輝、懷慶,是以水泥爲主導,輔之以煤礦鐵廠。

此處年產水泥八十多萬斤,聽起來好像很厲害,其實大概只相當於後世一個大型水泥廠一到兩天的產能;除此之外還產農具和煤,農具不必說了,河南歷來是農業大省,五花八門的農具都賣得掉,況且高務實也沒打算把他在河南的產業軍工化,畢竟當地沒什麼需求,運遠了又不划算。

但這一帶的煤遠比鐵多,所以鍊鐵剩餘的大量煤礦就直接通過黃河水運,往西流入洛陽,往東則流入開封。張氏按照高務實的佈置,在洛陽和開封都設有蜂窩煤廠,煤礦運抵之後製成蜂窩煤在這兩地銷售,雖然銷售額跟京師相比差了些,但兩地相加一年也能進賬兩三萬兩銀子,實際上也不算小數目了,只是由於在高務實名下,才比較不起眼。

而新鄭、禹州一帶又有所不同,新鄭的煤礦和禹州的鐵礦是高務實爲了造福鄉梓刷名望搞起來的,一開始也以產出農具爲主,後來又加入了其他生活鐵器,比如鐵鍋、鐵壺之類,再後來又擴大到生產鐵片,用以供給軍方製造盔甲等,還少量提供箭矢(不管箭桿)。

多餘的煤炭依然是製造蜂窩煤,不過基本不看利潤,低價出售給附近,只當是在鄉鄰間刷聲望。

後來張氏對這邊的產業有些不滿,一直寫信給高務實,說禹州乃是宋之名瓷鈞窯的產地,高家眼下在新鄭、禹州一帶已經是領袖之族,應該進軍瓷器行業,爭取恢復鈞窯的地位——不過現在不能叫鈞窯了,因爲要避諱今上(朱翊鈞),所以得改名禹窯。

高務實因爲一直覺得中國的瓷器行業不需要他插手推動,所以對這檔子事不是很熱心,但張氏對此事非常熱心——鈞窯的貴重可不是說着玩的,中國五大名瓷,鈞、汝、官、哥、定,以鈞瓷爲首,謂瓷之君也。“黃金有價鈞無價”、“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這都是打從前宋時就廣爲流傳的話。

所以張氏一直在找機會勸說兒子,同時也不光是等高務實發話,而是先着手準備。

她趁着高拱當政、兒子有錢的優勢,一直在河南禹州(鈞窯產地)、汝州(汝窯產地)等地招攬制瓷高手,就等着說服兒子批准投資了。

爲了說服高務實,她還特意把龍文雅苑中準備給高務實居住的東房(高務實他老爹還在,所以他不能住北房)裡幾處最顯眼的陳設全部換成了鈞瓷。

但是很可惜,高務實這廝根本不懂瓷器,在裡頭轉悠了幾圈,楞是沒把注意力放到瓷器上去。到後來張氏就怒了,老孃爲了湊齊這些擺在你面前的鈞瓷,甚至特意寫信給三哥(張四教,蒲州張氏裡真正負責商業的那位),讓他把張家在揚州最拿得出手的幾件寶貝都送來了,甚至爲了護送這批國寶級的鈞瓷,還從新鄭、禹州抽調了足足五百人的護廠家丁一路押運——你個臭小子居然瞎了眼沒看見?

張氏帶着慍怒把情況一說,高務實就有些懵了,在張氏痛心疾首的介紹下仔細看了看,總算髮現了其中的神妙之處,什麼“蚯蚓走泥紋”、“似玉非玉騰似玉”、“綠如春水初生日,紅似朝霞欲上時。煙光凌空星滿天,夕陽紫翠忽成嵐”等等。

然後他就一臉恍然地道:“這些鈞瓷我在皇宮裡見得多了啊!”

張氏怒不可遏:“皇宮裡自然多,因爲在前宋、前元時只有皇宮裡纔有,民間哪裡能見着幾片?這纔是珍貴之處啊!”她一臉怒其不爭的模樣,道:“到了我大明時,禹州鈞窯衰落,但鈞窯的製法卻有一部分散落在宜興(後世江蘇境內)、石灣(後世廣東境內)等處,出現了一些鈞瓷旁系……務實,這可是咱們中州的名瓷,咱們應該復興它呀!”

“哦……是這樣啊。”高務實想了想,心中暗道:禹州鈞窯衰落恐怕與北宋丟了中原有關,後來大明驅逐蒙元之後,由於制瓷高手大多流落南方,而大明對河南也不算很重視,所以鈞窯也就一直沒怎麼復興起來,如果是這樣的話……我投資一二倒也不是不行。

但他轉念一想:投資可以,但不能像以前的鈞窯一樣只走上層路線,或者乾脆說是隻走尖端路線。過去鈞窯有個說法,叫做“十窯九不成”,這我可受不了,得大大提高成品率和良品率才行。

還有就是,既然要投資進入瓷器行業,那麼光琢磨在國內市場混可不行,瓷器這東西在別人眼裡如何我管不着,但在我眼裡,最大的功能是出口創匯啊!中國的瓷器那可是全球壟斷的高科技產品,我不拿這個去剪羊毛,簡直天理難容!

想通了這些,高務實對進軍瓷器行業也就沒有什麼牴觸了,而且他打算等鈞窯的恢復工作略有成效之後,就把骨瓷工藝拿出來,當做新鈞窯或者說禹窯的另一門技藝。

反正思路是現成的,傳統鈞窯可以繼續主打高端,而骨瓷則主打中端,至於低端……低端不做。

當然,骨瓷這個名字得換掉,要不然太容易被人發現其中奧妙了,比如叫禹窯輕瓷就不錯。骨瓷這東西,真正的優勢其實就三樣:輕巧、堅固、瑕疵少。至於什麼通透性、細膩感、格外潔白之類,中國固有的瓷器其實都能做得出來,之所以經常不做得過於通透,其實是因爲中國的文化傳統——愛玉。

高務實以前看過研究,從中國瓷器表現出來的對於着釉技術來看,中國完全可以製造出玻璃來,可是中國爲什麼那麼多年都沒有往晶瑩剔透的玻璃上發展呢?因爲玉並不是通透的,而中國各種技藝都喜仿玉性,所以根本沒有考慮做出玻璃那種純透明的狀態。

不過骨瓷的輕巧堅固的確是個優勢,尤其是對於出口而言,堅固可以保障運輸過程中的損失降到最低,輕便又能降低運輸難度,妙啊。

張氏一聽高務實答應下來了,立刻轉怒爲喜,道:“既然這樣,爲娘馬上把幾個大匠叫過來見你!”

第133章 毒毒毒毒毒第055章 碧湘樓閣(上)第117章 桂南女王第068章 隆慶託孤(一)第097章 黃孟宇意外到訪第062章 猶豫難決(上)第093章 撲朔迷離(4更破萬)第109章 糧在湖廣第261章 準備“私會”第253章 賊首可曾備好?第158章 庚辰春闈(一)第067章 決戰沙城(一)第023章 意氣高於百尺樓第050章 四方會談(下)第101章 定調子第130章 勝利的大會(4更破萬)第125章 可戰方和(七)第151章 要面子的安南第098章 貴州總兵(上)第061章 挑唆居正(上)第014章 務實讀書(下)第123章 準備回京(中)第018章 誰是王法?第063章 病榻交心第129章 滇緬局勢第019章 開港前提第130章 立威第137章 我即高黨第157章 圖們之軍師第037章 誰說服誰(3更破萬)第227章 舊黨爭,新疑雲第149章 建設遼南(上)第268章 揭謎(上)第039章 靠山吃山(下)第157章 人事調整(下)第067章 決戰沙城(十七)第070章 逐保倒張(七)第083章 避蟲湯第123章 俺答封貢(十一)第038章 園內收支(下)第076章 豪華配置(下)第004章 捉拿訟棍(上)第233章 謙之不讓第139章 應王莫敦讓第009章 安陽之行(二)第034章 軍制改革的第一步第050章 四方會談(中)第153章 培養嫡系第108章 所爲何事(下)第070章 逐保倒張(三)第151章 絃歌雅意[第4更]第126章 俺答求封(七)第047章 有詔第119章 《黃芷汀條約》第109章 公侯滿堂(下)第165章 馬江口海戰(4更破萬)第051章 夜會第011章 靠山吃山(上)第135章 蟻穴第015章 伴讀之邀(上)第053章 布日哈圖之策(2更破萬)第032章 商場的事商場辦(下)第118章 真是世事難料第125章 涉水強攻!第198章 二位“貝勒”第067章 小姑娘,好忽悠第129章 關係第090章 宣府馬芳(下)第002章 王者歸來(下)第140章 雷霆之前第002章 張四維丁憂第183章 血戰古勒寨(中)第013章 大明癥結所在第018章 誰是王法?第174章 南掌國又咋了?第130章 故事第082章 寧夏之變(中)第124章 死得明明白白第067章 決戰沙城(八)第161章 張守戎遇敵(下)第007章 張氏例錢(上)第070章 逐保倒張(三)第036章 同往別院(上)第085章 馮保遇襲第061章 利益同盟第114章 新的時代第124章 雨寺二姝(下)第056章 漠南之戰(九)第067章 倒高風波(五)第104章 權貴子弟(下)第054章 挖角應節(下)第145章 原來如此(四更1W1)第177章 生擒炒花(完)第164章 手長的優勢第056章 土司之會第221章 抵京第125章 可戰方和(十一)第035章 添花送炭(下)第106章 臣以爲當殺第059章 絕代雙嬌(下)【爲盟主單騎照碧心加更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