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1章 門生聚會(上)

書房中氣氛漸冷,高拱一言不發在生悶氣。

高務實知道此事牽涉巨大,即便如高拱這般剛直宰輔,也不能不囿於大局,不敢輕動,但正因爲不可輕動,對於高拱這般有刷新天下吏治志向的輔臣而言,就更加煩悶憂心。

但內府管事卻在門口輕輕敲了敲門,低聲道:“老爺,宋都給事、韓給事、塗給事、程給事、雒主事、顧郎中、沈檢討、許檢討以及張員外等皆受命而至,已同在花廳等候了小半個時辰了,您看……”

高務實略略詫異,這是怎麼回事,今天三伯的門生開會?咦……受命而至?聽起來似乎還是高拱召集他們來的,看來是有大事要商議呀。

高拱呼出一口濁氣,定了定神,答道:“你去告訴他們,就說本閣部即刻便至。”

“是,老爺。”內府管事應了一聲,小心翼翼退走。

待管事去後,高拱目光復雜地看了看高務實,緩緩道:“汝纔不遜楊升庵,惟願他日莫做我高氏之升庵。”

高務實先是一怔,繼而點了點頭,但想了想,又搖了搖頭。

楊升庵者,楊慎也。乃四朝重臣、前東閣大學士楊廷和之子,素以博學多才著於天下,後世將之與解縉、徐渭同列,稱爲明代三才子,並以楊慎爲首。其人自小有神童之稱,後於正德六年狀元及第,充翰林院修撰,參與編修《武宗實錄》。世宗繼位後楊慎復爲翰林修撰,任經筵講官。嘉靖三年,因“大禮議”受廷杖,謫戍於雲南永昌衛。嘉靖三十八年,楊慎卒於戍所,享年七十二歲。隆慶繼位後,追贈楊慎爲光祿寺少卿。這個追贈談不上平反,但勉強也算是代表朝廷原諒了他當年的所謂過失。

高拱有此一說,自然是提醒高務實不要學楊慎一般恃才傲物,明明是大有可爲之人,卻終於落得個老死邊陲的下場,一身所學難以施展,只能寄情於文墨,殊爲可嘆。

高拱問道:“又是點頭,又是搖頭,卻是何故?”

高務實老老實實答道:“侄兒猜想,三伯是怕我日後如楊公當年一般直言犯禁、觸怒君上,畢生才智難用於治國理政,只得數十年蹉跎蠻疆,以詩文自寓,是以侄兒點頭,意爲侄兒必會以此爲戒。三伯,侄兒雖有革新振作之志,卻也曉至剛易折之理。”

“如此甚好,那麼……搖頭又是何意?”

高務實苦笑起來:“升庵先生之文采,侄兒拍馬不及,是以搖頭。”

高拱聽得一樂:“你才幾歲,眼下自然不及楊升庵甚遠,然以你今夜對我所言來看,將來成就誰人可料?再說,我高家本尚實學,詩文不過小道,原也無需多費功夫——你瞧我可曾有那些吟春悲秋之舉?”

咦,說得也是啊,高拱此人好像真不怎麼喜歡作詩填詞,至少他高務實就從來沒見過三伯有寫過什麼詩詞,基本上除了疏奏,就只有學問上的著述,此外他寫得多一些的,就只剩下祭文了——這是官場無奈之舉,畢竟座師、同年、門徒乃至鄉梓人脈太廣,人家家裡死了重要人物,誰都想有一位像高拱這樣地位尊崇的人給寫祭文。而且說起來,高拱爲官清正,但居然能在京師買得起一所不大不小的宅院,可不就是靠寫祭文的潤筆費賺錢麼?這個錢在明朝完全是正當收入,沒有半點可以非議——再說閣老也是人,也要養家餬口的嘛。

高拱這番話說完,也不等高務實再回什麼話,又徑直吩咐道:“你和我一同去。”

這話就讓高務實一愣了,高拱的門生此前也曾有不少前來拜謁師相,其中有一些人來的時候,高拱也會命高務實一同出面,這既是提攜高務實,也是對門生示之以親密,倒不算稀奇。但今日情形明顯不同,畢竟往日都是門生主動上門拜謁,有時候碰上臨近飯點就一起吃個飯——在中國這塊神奇的土地上,吃飯的意義往往不只是進食,更重要的是交際。而今日則不同,乃是飯後的夜裡,並且是高拱主動將他們找來,且一找就是這一羣人。

要知道這幾個人雖然聽着好像官職都不高,但大明朝的官制一向有“以小制大”的習慣,科道言官一貫位卑而權重就不提了,甚至內閣——理論上來講,大學士還只是五品呢,可大學士偏偏實際上行使着宰相的權利(無風注:當然大學士都有其他加官、加銜)。

但眼下高拱已經動身,高務實有什麼疑惑也只能先壓在心裡,亦步亦趨地跟着三伯奔花廳而去。

隨着花廳口候立的內府管事一聲:“閣老至——”花廳中的交談聲立即一肅。待高務實隨高拱走入之時,便見到一衆人等已經齊齊垂手肅立,但見高拱進來,又一齊拱手揖禮,口稱:“學生見過師相。”

高務實注意到,高拱的內侄張孟男也是這般稱呼。他回憶了一下才想起來,張孟男也是嘉靖四十四年的進士,這一聲師相喊得合情合理。

這個嘉靖四十四年乙丑科殿試金榜,在明朝的慣例中,幾乎所有上榜的進士都可以稱之爲高拱的門生,因爲那一年高拱是會試主考。

當然,會試這樣的中央最高級別掄才大典不可能只有高拱一人審卷,還會有十餘名同考官。通常情況下,只有被考官選中卷子的進士,纔會被考官視作門生,反之亦然。但無論怎麼說,某一科的進士,如果臉皮厚一點,哪怕自己當時不是被主考官選中的,要稱呼主考官一聲老師,也是沒有問題的。

如果主考官後來做了內閣輔臣,那就不得了了,當初他主考的那一科金榜幾乎都會將其視爲“師相”,這既是新科進士們需要“師相”提攜的一種體現,也是“師相”需要新科進士們夯實自己人才夾袋的一種體現,典型的各有所需。

今日應高拱所召而來的只有九人,並不是說高拱門下弟子就只有這幾個人,而是有不少學生都已外放別處爲官,其中還有很大一部分是在高拱起復之前被徐階調離京師的。譬如前次高拱被逐,唯一一個前往送別的門生吳兌,現在就在薊州兵備副使的位置上。另外還有宋應昌、陸樹德、劉良弼、杜化中、周世選、匡鐸、宋良佐、光懋、楊家相、李純樸、陳懿德、鍾繼英、吳文佳、楊相等一大幫人,眼下都不在京師。

當然,就今天來的這九人已經很是嚇人了——即便原本的歷史上因爲高拱被張居正、馮保聯手一擊倒臺,這九個人裡頭仍然出了兩個閣老、一個都御史(都察院一把手)、一個兵部尚書兼薊遼總督、一個南京戶部尚書!還有一人雖然自己被罷官,但其子後來也成閣老……

第067章 決戰沙城(十四)第092章 忽悠,又見忽悠第068章 隆慶託孤(四)第070章 逐保倒張(四)第002章 王者歸來(下)第067章 決戰沙城(十二)第053章 最後一課(中)第067章 倒高風波(六)第119章 務必重視(上)第035章 潞王背後有太后第233章 謙之不讓第107章 國士香皂(上)第213章 李家的反應第123章 俺答封貢(一)第107章 與衆不同(4更破萬)第100章 忽悠第057章 財迷第121章 劉馨的建議第007章 朕有內幕消息第071章 黃芷汀的大度第122章 鹿鳴之宴(上)第4更第024章 政績量化(上)第108章 寧夏告定第009章 原料來源(下)第146章 閣老相商(上)第121章 以勤致仕(上)第097章 再會劉顯(下)第098章 回柳州!第157章 圖們之軍師第182章 勢不由人第065章 無恥之極(4更1W1)第013章 籠絡陳矩(下)第128章 青黃接否第177章 生擒炒花(完)第001章 曠世恩典第123章 俺答封貢(十三)第053章 蛇影(還是4更破萬)第099章 夜入皇宮第294章 婚禮籌備中第038章 園內收支(上)第068章 隆慶託孤(一)第126章 封爵換升官?第166章 激將(二合一)第086章 麻桿打狼第137章 水來土掩第026章 國事私事第041章 這可如何是好(4更破萬)第073章 召見第125章 可戰方和(十六)第067章 決戰沙城(十四)第117章 振興北瓷第001章 高拱起復第088章 協助辦案[第四更!]第025章 熬夜加班忙(4更破萬)第050章 四方會談(上)第080章 務實之請(上)第173章 各種猜測(4更破萬)第019章 伯侄論財(上)第124章 公主的決絕第081章 高宮保的信第124章 奉旨觀政(十)第124章 公主的決絕第010章 內閣局勢將變(4更破萬)第049章 殷去郭來(上)第033章 我三伯在蒙古成佛了?第100章 胡鬧!第264章 出宮第072章 姐弟相商(下)第088章 戊辰羣星(下)第147章 斷然不信第065章 多管齊下高務實第109章 公侯滿堂(上)第095章 破虜(下)第191章 副總兵人選第043章 繞開祖制第236章 收服陳黨第186章 捷報背後第065章 派系之爭(下)第018章 產業現狀(下)第161章 殿試金榜(下)第136章 三員大將第150章 張四維小出一手第058章 老師法眼第111章 開平之行(下)第061章 謎底揭曉【爲盟主單騎照碧心加更第二章】第124章 奉旨觀政(九)第095章 國色天香(下)第108章 所爲何事(上)第218章 聖心獨重啊(4更破萬)第123章 俺答封貢(十三)第038章 不是爲了忽悠第105章 竟然是遼東第068章 幕後第123章 俺答封貢(十)第067章 決戰沙城(十三)第082章 莫做寒號鳥第079章 瑤蠱異術第104章 廣西發展大計(下)第294章 婚禮籌備中第122章 相府夜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