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5章 伴讀之邀(下)

這話問得高務實哭笑不得,心道:所謂“陪太子讀書”,在我那個時代可是嘲諷人的話呀,意思是專門給人當綠葉,整個就是一陪襯。就這種破差事,我還自己跟太子提及?我是腦子被雷劈了,還是天生就有自虐症?

連忙兩手直襬:“沒有沒有,三伯,我怎麼會出這種餿主意?”

“餿主意?”高拱眯起眼來:“你且說說,這怎麼就是餿主意了?”

“呃……”高務實一時有些摸不清高拱的心思,但想來不管什麼心思,至少三伯不可能會害自己,也就定下神來,稍加思索,答道:“其一,方纔三伯已經說了,我大明並未有此先例,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倘若真行此事,必遭朝野非議,無論是對三伯今日亦或是對侄兒將來,都沒有好處。”

按理說這是謹慎之言,絕對是正經的“爲官之道”,誰料高拱卻大搖其頭,正色道:“但教方寸無諸惡,虎狼叢中也立身!我高拱自問一心爲國,又何懼污言穢語?務實,你務必謹記:瞻前顧後、憂讒畏譏,此輩或可竊當時官聲,卻難得萬世賢名;負天下望,開風氣先,此輩或將受當時攻訌,卻必攬千秋讚頌!人生在世,草木幾秋,何以留痕作影?既非權勢,亦非財帛——任你有廣夏萬間,所睡無非一牀;任你有良田萬頃,埋骨不過一方。悠悠千百年後,人所能記者無非兩種:忠,奸。”

高拱這番話說得高務實心中慚愧,自己一個穿越者,在許多方面對於這些“古人”都有心理上的優勢,孰料卻反而不如一位古人有擔當。他不敢再坐着,正了正神色,起身拱手一禮:“三伯教訓得是,侄兒受教了。”

高拱擺了擺手:“這一條我不在意,你也不要擔憂……坐下吧,說下一條。”

“是,三伯。”高務實老老實實坐回去,沉吟了一下,道:“倘若第一條三伯並不在意,那這其二,甚至其三,也就不必說了。反而……”

“反而什麼?”

高務實慎重地放慢語速,緩緩道:“反而,若真如此,倒也有不少好處。”

高拱盯着高務實的雙眼,認真地道:“你是不是想說,這好處就是……今日之聖眷,來日之聖眷?”

“是!”高務實這次卻不藏着掖着,也不怕惹高拱生氣,直言道:“三伯,無論今日之聖眷,還是來日之聖眷,只要我等求此聖眷的目的,不是要把持朝政、營私舞弊、魚肉百姓,瘦天下而肥一己,而是要整肅朝綱、刷新吏治、富國強兵,那麼侄兒以爲,這聖眷求之無愧。”

高拱本已準備好駁斥,但不料高務實說的卻是這樣,不禁遲疑起來,沉吟半晌,時而展顏、時而蹙眉,到最後只是化作一聲嘆息:“只是這般行事,委實稱不上什麼光明正大……”

“三伯多次教導小侄,凡事以做事爲第一前提。再說,鞏固聖眷又不是什麼稀奇事兒,古往今來無數大臣,但凡想要做出一番事業的,誰還能缺了聖眷?要真是連聖眷都不需要就能成大事者,那……才真是可怕。”

那是自然,無須聖眷也能成事的,要麼效伊、霍,要麼仿操、莽。

高拱聽了,又是輕嘆一聲,這話說的是事實,他也無從駁斥。

高務實就繼續問道:“那今日聖上提起此事,三伯是如何回答的?”

“我只推說事關重大,須得仔細思量,所以眼下既未應允,也未拒絕。”

高務實點了點頭,起來踱了幾步,問道:“太子尚未正式開蒙?”

“聖上不想讓太子年歲太小就受規過甚,因此正式開蒙的確是還沒有,不過據說已經識得不少字了,像《三》、《百》、《千》據說都已經讀過。至於學得好不好,我就不是十分清楚——聽說這些是李貴妃親自教的,馮保幾個在一旁幫襯。”高拱想了想,問道:“怎麼,你覺得太子應該開蒙了?”

高務實心中有了底,但卻不肯現在說出來,只道:“倘若我果去宮裡伴讀,我已讀《四書》而太子尚未開蒙,那可不就全是耽誤我自己了?所以太子若真要我伴讀,就應該早點開蒙,一來於開蒙一事,我多少能幫襯着太子一些;二來,我自己也算是溫故而知新。”

高拱卻不急於說話,端起茶杯,輕輕轉着杯蓋,細細思忖,老半晌才道:“我方纔說,我不畏人言,此非虛言,但我所以不畏人言,其中有一個原因:餘少出名家,五歲善對偶,八歲誦千言,十七歲以‘禮經’魁於鄉。嘉靖二十年中進士,並選爲庶吉士。二十一年,餘授任翰林編修,九年考滿,升翰林侍讀。三十一年,爲裕王主講。三十七年,遷翰林侍講學士。三十九年,升太常寺卿,管國子監祭酒事。四十四年,景王薨於藩,餘升禮部尚書,召入直廬,得服飛魚。四十五年三月,由徐華亭薦舉,以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

高拱說到此處便即打住,高務實卻已經明白他的意思,回答道:“我大明對對讀書人尊之重之,三伯進士出身、翰林清貴,不僅是今上之帝師,爲官履歷亦堪稱完美,是以旁人即便污言誹謗,其能下嘴之處卻也不多,輕易動搖不了三伯;而小侄就不同了,黃口小兒,既無文名、又無顯舉,何以爲太子伴讀?於是朝野不安,民間議論,必是紛沓而至,屆時……便是衆口鑠金、積毀銷骨之局面了。”

高拱見自家這小小年紀的侄兒分析得頭頭是道不說,還面無懼色、泰然自若,不禁大異,忍不住問道:“你既已料定會有這般局面,就一定知道這般情況可是異常嚴峻。猶記得前年,你三伯我便是在這種情況下,被逼得走投無路,只能請辭歸鄉。有道是:文人一支筆,殺人不用刀!可你……卻爲何這般鎮定?”

第040章 必有隱情(上)第091章 討價還價第069章 追蹤(4更破萬)第111章 交接第051章 議定出兵第135章 蟻穴第073章 召見第086章 提督西北軍務第107章 國士香皂(下)第031章 官民兩便第202章 西班牙並不無敵第055章 霧裡觀花(上)第046章 一石激起千層浪(下)第206章 弒嶽(下)第244章 千帆覆海(上)第051章 賊酋叩首(上)第067章 倒高風波(三)第029章 遭遇響馬(下)第128章 戰前準備(下)第213章 李家的反應第214章 提前規劃第068章 萬曆一式威天下(上)第208章 曹淦急報第278章 敵疲我打第051章 夜會第033章 宅心仁厚(上)第113章 高戚之會(六)第057章 戚李出兵第070章 逐保倒張(八)第125章 重陽大會(上)第261章 準備“私會”第153章 利用之法第081章 內廷行走(下)第190章 去遼陽第106章 春遊踏青(上)第234章 愚兄不及甚矣第033章 宅心仁厚(上)第048章 收個蒙古學生(3更破萬)第194章 泉州之大喜第073章 無奈應對(下)第193章 女真局勢第050章 四方會談(中)第056章 太嶽燒竈(上)第017章 利益捆綁第067章 決戰沙城(十三)第032章 京師潛流(上)第110章 兩個倒黴蛋第079章 拉下帷幕?第006章 清污除弊(上)第045章 天下文膽第067章 決戰沙城(十)第147章 皇帝妙策第068章 萬曆一式威天下(下)第146章 狂瀾巨浪第099章 歸途考察第086章 麻桿打狼第066章 天津開港第184章 變色龍第011章 靠山吃山(上)第123章 準備回京(下)第048章 多事之秋第038章 園內收支(下)第046章 冰底潛流(下)第068章 隆慶託孤(四)第073章 召見第039章 恰臺吉的底線第090章 宣府馬芳(上)第040章 荊州張府第124章 拜訪薊遼總督第056章 漠南之戰(四)第106章 春遊踏青(上)第172章 安南捷報喜與憂第181章 壯士斷腕第190章 京華十六條第202章 婚事的背後第197章 高孟男第094章 無間道第107章 與衆不同(4更破萬)第071章 黃芷汀的大度第037章 你又是誰(4更破萬,大爆料)第076章 “驕傲的孔雀”第167章 定策(二合一)第007章 亡命之徒第038章 你還是有點用的第047章 地方也有黨爭第149章 建設遼南(下)第158章 庚辰春闈(二)第006章 禁軍與警備軍第126章 你困了,睡吧第206章 安南大清洗第015章 伴讀之邀(上)第183章 血戰古勒寨(中)第042章 料人如神(下)第068章 隆慶託孤(五)第129章 回鄉之前(下)第053章 君臣相商第154章 將至第009章 安陽之行(二)第096章 馮保倒臺(七)第049章 誰種的蠱?(四更破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