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0章 務實之請(下)

皇帝賜宴是很高的賞賜,歷來皇帝都很少與臣下一同用膳,到大明時,這些事情都有非常嚴格的規矩。就拿通常所謂的賜宴來說,按照規格的不同,就有大宴、中宴、常宴、小宴之分,前三種屬於常例賜宴,而小宴則基本是皇帝對臣下的特例賜宴。

宮廷宴會不同於尋常,尤其是朱元璋因爲出身低賤,得天下之後尤其重禮,因此有明一朝對於宴會的規格是有明文規定的:大宴行九爵禮,中宴儀同大宴,但進酒七爵,常宴儀同中宴,但百官一拜三叩頭,進酒或三爵,或五爵爲止。

但是很顯然,隆慶臨時起意留高務實一起用膳,只是“順便”而已,跟這三種高大上的宴會完全不同,所以不可能是大宴、中宴或者常宴,而只能是小宴。

雖然小宴按理說對於舉行日期、地點、規格等均無明文規定,但是就種類來說,小宴也有各種不同。一般而言有遊宴、召對賜宴、征伐賜宴、殿衙落差或者公差賜宴或者賜食。

高務實今天所獲得的陪皇帝、太子一道用膳,看起來應該屬於召對賜宴,只是這裡頭多了一個李貴妃,那就極其少見了。想必隆慶也是覺得,對於高務實這樣一個年僅七八歲的“孩童”,有些常例倒也不必格外在意。

“自古禍亂之原,每生於壅蔽,而壅蔽之害,常起於上下之不交”,是以前賢聖王“每以通達下情爲先務,君臣之間日相接見”。

有明一朝,皇帝於臣僚接觸會面的方式之中,最多的也是召對。皇帝通過對臣僚的召對賜問,使“君德下接,臣德上達”,有此則“上下交而爲泰”,德業之成可期也。

召對不屬於朝議,因而也沒有固定的地點,往往出於皇帝的興致或者需要,其內容一般有三點:對政務的諮詢、吟詩作賦、談論經史。前者是現實的需要,後兩者則是對經筵的一種補充。

高務實今天所獲得的賜宴,如果要分類,大概就是這最後一種。

孟衝與申時行等人走後,其餘各家子弟也都由馮保安排了人送回各自府第,文華殿中便只剩下皇帝、太子、李貴妃與高務實四人——馮保和其他隨侍左右的中官不算,他們此刻如果沒有皇帝問話,基本上是不能主動開口的。

但皇帝還沒問話,卻偏偏有一名太監開口了,不過他是問皇帝:“萬歲爺爺,今日膳食的菜色規制是按……?”

這句話是尚膳監掌印太監問的,他也是沒辦法,實在是職責所在不得不問。雖然宮裡對於大幾十種各類宴席的菜色都有明確的規定,但今日卻是一個完完全全的特例,因此他也不敢隨意定下一種就上。

其實如果只是隆慶夫妻、父子這三位,倒是好辦,因爲他們要麼不會關注這些“閒雜小事”,要麼就是不熟悉大明宮廷內那浩如煙海一般的典章制度,自己挑一種說得過去的按例辦理,也不會有什麼礙難之處。

麻煩就麻煩在今天有文臣在場——高務實雖然年幼,但剛纔已經被那許多狀元、進士誇出花來,這位尚膳監掌印太監又不是個被當做秉筆太監培養,從小宦官時期就在宮裡跟着“前輩”們讀書的人,他也不知道高務實根本不可能多麼瞭解他負責的這檔子事,還生怕被高務實挑出毛病來。

隆慶一聽,也有些發愣,想了想才道:“給高愛卿按日講酒飯賜宴。”然後又彷彿想起了什麼,補充道:“原本應該有酒五鍾,因高愛卿年幼,且罷。”

那尚膳監掌印太監鬆了口氣,皇帝有旨意就好辦了。

日講酒飯一般是每桌有酒五鍾,湯三品,菜四色,飯一份。奉旨去掉酒的話,相當於只加了四道菜和三盅湯,再一份飯和一副碗筷罷了,好辦得很,於是連忙領旨下去準備了。

這時隆慶才笑着對高務實道:“高愛卿,你的才學朕方纔已經見識過了一二,今後太子進學,你這侍讀學士可要多多幫襯着他。”

這句話明顯帶有調侃的意思,畢竟高務實就算真的因爲隆慶帝“金口玉言”當了官,但他的主職也應該是太子伴讀,而不是那個“假侍讀學士”,但太子伴讀只是剛纔順口新設的一個官,連品級都沒有。

而侍讀學士那是真有品級的,而且雖然正經品級不高,只是從五品而已,可是要知道,在翰林院,最高品級的官翰林學士,也只是正五品,而他是有參加廷推資格的!

翰林學士一下,真正的侍讀學士只有兩人罷了。高務實現在的這個“假侍讀學士”雖然只是個掛名的榮譽官,但榮譽官也是可以拿來正式稱呼的,剛纔申時行不就已經改口稱呼高務實爲“高侍讀”了麼?

官場嘛,就是這樣,你頭頂上哪個名銜聽起來最厲害、最尊貴,別人一般都會拿這個頭銜來稱呼你。就好比戚繼光真正的職務是總兵,但戚總兵哪有戚少保這個加銜聽起來威風霸氣?所以後世尊敬戚繼光的人,常常都稱呼他爲戚少保。清末時期袁世凱都已經幹上北洋大臣這種實權第一的職務了,人家不也稱呼他爲袁宮保?

高務實聽了隆慶這句話,當然知道這裡頭有客氣的成分,但多半也還是有一部分真心誠意,不由得正色道:“微臣雖德薄才淺,但既蒙陛下所囑,自當盡心竭力,好好做這個伴讀。”他這句話不甚文氣,主要還是怕說得完全不像個孩子。

隆慶笑道:“好,好,高先生家的麒麟兒,朕是放心的。”轉頭又朝李貴妃道:“愛妃有什麼話要叮囑麼?”

李貴妃也露出微笑,看着高務實道:“此前本宮曾聽說過高愛卿你,高愛卿還是張四維張侍郎的外甥?”

高務實腦子反應不慢,一下就想到這可能是上次自己在大舅家碰到國丈李偉,然後李偉不知什麼時候在女兒面前提了這麼一嘴的緣故。不過這不要緊,甚至還是好事,畢竟李偉跟張四維交好,他應該不會無緣無故在女兒面前說自己的壞話。

於是道:“回貴妃娘娘,是,張公鳳磐乃是微臣大舅。”

第124章 奉旨觀政(六)第043章 誰是奸商第158章 庚辰春闈(三)第097章 再會劉顯(下)第162章 二段擊第067章 決戰沙城(十一)第119章 務必重視(上)第096章 興趣培養(下)第118章 太子出閣(下)第075章 臣要要官了第031章 朝廷的事朝廷辦(下)第094章 貴妃相召(上)第050章 直指要引蛇出洞?第025章 河運海運(下)第119章 務必重視(下)第116章 工作安排(下)第114章 長公主的決斷第232章 大司馬之請第179章 “刑天”行動第019章 你敢對咱家無禮第015章 切蛋糕第170章 這就是大勝!第027章 鉅富之家(上)第073章 團結纔有力量(4更1萬)第112章 錦衣雙……犬第192章 戴罪立功(二合一)第096章 地雷陣第047章 未雨綢繆(中)第118章 駕臨凌雲城第083章 活佛的智慧第126章 俺答求封(八)第080章 布日哈圖的殺招第067章 倒高風波(六)第040章 紓驛路疏(上)第090章 請按臺主持公道第130章 跋扈尚書(上)第046章 商政相連(上)第238章 暗流第249章 二虎競食?第256章 賢妻良母學堂?第102章 利用第039章 恰臺吉的底線第067章 倒高風波(八)第045章 “八府巡按”的氣派(4更1W1)第101章 京華基建第050章 招降納叛(上)第188章 巡撫遼東(二合一)第152章 三請高司徒第159章 順之則昌,逆之則亡第198章 二位“貝勒”第036章 同往別院(下)第034章 高欽差再臨大同(3更破萬)第105章 京師大局第124章 奉旨觀政(十二)第149章 建設遼南(中)第133章 官居一品!第034章 遭遇流民第070章 萬事俱備(上)第128章 戰前準備(下)第133章 蓋州上任第120章 指點還是暗示第080章 姑娘教訓得是第182章 代天行刑第216章 準備第031章 永寧公主(3更破萬)第037章 別院隱富(上)第212章 誤解第015章 新鄭鐵廠(上)第130章 開平潛流(上)第049章 殷去郭來(上)第158章 去遼南搶他孃的!第028章 永定河患(上)第074章 朱翊鈞的煩躁第005章 務實獻策(下)第165章 馬江口海戰(4更破萬)第107章 國士香皂(上)第125章 卻之不恭第120章 私人秘書第259章 妖書案?第125章 可戰方和(一)第067章 決戰沙城(十)第107章 科學巨匠(上)第034章 軍制改革的第一步第055章 分道揚鑣,圖們西進(2更破萬)第107章 與衆不同(4更破萬)第166章 激將(二合一)第099章 借刀第117章 振興北瓷第097章 奪城殺兄第022章 輕取案首(上)第075章 臣要要官了第126章 俺答求封(二)第193章 女真局勢第145章 《取用疏》第066章 務實回京(下)第003章 徽州異相(上)第070章 逐保倒張(七)第017章 體察民情第126章 俺答求封(四)第048章 多事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