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皇帝主導的閣議

“諸位先生與楊卿以爲朕該如何行賞,纔不會讓天下人笑朕是非不分、容人無量?”

到底是觀政多年、御極十五載的“老皇帝”了,朱翊鈞這話的分量任是幾位閣老地位特殊,天官大人權勢熏天,也不得不好好掂量掂量。

掂量什麼?掂量一下自己敢不敢“讓天下人笑朕是非不分、容人無量”!

什麼叫定調子?這就是定調子。

朱翊鈞定的這個調子,就是要大賞,必須大賞!

不大賞,不能昭示朕明辨是非;不大賞,不能彰顯朕海涵天下。

一時之間,衆臣均有些沉默,儘管他們沉默的原因並不相同。

朱翊鈞不管這些,只管看着申時行。他是首輔,這樣的大事豈能沒個態度?

申時行被皇帝看得有些繃不住,只好輕咳一聲,道:“此番高務實之功既不便爵賞,也就只能從官職、文勳、加官、誥妻、蔭子等方面考慮了。”

既然皇帝已經明確這功本身是高務實的,只是這次不方便賞,那申時行也就不糾結着非要說功勞歸魏學曾,不從語言上惹怒皇帝。

申時行這番話倒也是正理,只不過說了等於沒說。

朱翊鈞倒也沒介意,只是好像忽然想起什麼好笑的事,摸了摸並沒幾根鬍子的下巴,道:“說到蔭子,他現在已經蔭了三子還是四子了吧?朕記得有個錦衣衛指揮使,有幾個國子監讀書什麼的……哈,看來求真生孩子的速度着實慢了些,都跟不上恩蔭了。”

衆人見皇帝笑了起來,都只好跟着笑了笑,惟獨吳兌笑完還開了口:“皇上說的是,此次之功,免不得又要在錦衣衛恩蔭一兩個,他這子息之事,還真要抓緊了。”

朱翊鈞哈哈一笑,擺手道:“恩蔭是小事,好辦,先說說其他的吧。”然後看了看楊巍,道:“楊卿,你是天官,你先說說按例應該如何加賞。”

楊巍今天到現在纔開始說話,不過一說就是正事。只見他起身稍稍一躬,道:“回皇上,除實職外,其加官按例似可由太子少保晉太子太保,其餘文散官、誥妻、蔭子等事,則要看實職是否升遷方可議定。”

朱翊鈞略微思索,搖頭道:“原先他那個太子少保是因爲在遼軍功等務而獲,此番雖然仍是軍功,如楊卿所言確應升爲太子太保,但方纔朕也說了,此番須得加賞,還是從師、傅而論吧。再說,他一個六首狀元,總做宮保也難免弱了文名。”

楊巍本身雖然是個中立派,但他過去曾長期在山西爲官,與張四維交情又好,自然不會反對這種好事,順水推舟道:“既然皇上如此說,那也可以加官太子太傅。”

朱翊鈞搖頭道:“太子太傅既然給的,太子太師又如何?他本就做過朕的伴讀,給太子做個太師還怕教不得麼?就太子太師吧。”說完直接看了看諸位閣老,問道:“諸位先生以爲如何?”

申時行這次倒很乾脆,拱手道:“臣無異議。”

既然申元輔沒有異議,其餘幾位自然也都表示無異議。

太子太師的加官雖然聽起來氣派,但畢竟不是三公三孤,而只是太子三公之一,依然比不得幾位閣老,所以大夥兒也就不至於太糾結,連王家屏想了想都沒有表示反對。

這件事就算是議定了,但對於最關鍵的“實職”,大夥卻誰都不肯先開口。

當然這也怪不得他們,朝廷高官都是一個蘿蔔一個坑,現在蘿蔔都是滿坑的狀態,高務實要往哪安排都很麻煩,都要先拔出一棵蘿蔔才能辦妥,可是……拔誰呢?

拔對方派系的蘿蔔當然很好,但對方也不是省油的燈,一不小心這御前閣議就可能吵起來。到時候君前失儀事小,惹得皇帝生厭就事大了。

既然“對方”不好惹,那麼拿中立派開刀如何?

好,當然很好,但這話就不該由“我”開口啊!這種得罪人的事,自然應該等對方的人開口才好,我爲什麼要強出頭呢?

大家都秉承這樣的心思,自然就沒人肯開腔了。

朱翊鈞等了一會兒,大概也是看出來了,乾脆突然朝申時行道:“申先生,你前次說內閣如今閣務繁忙,幾位先生已經快要忙不過來了,朕當時不以爲然,現在看來似乎確有其事……”

申時行愣了一愣,暗忖道:皇上這話是何用意,莫不是在敲打我,暗示我應該主動表態讓高務實晉升何職,否則就要再添一名實學派閣老?可現在這局面,難得實學、心學雙方維持着平衡,如果讓我心學一派讓出一個位置給高務實,這平衡豈不是立刻就打破了?

想歸想,但申時行此前爲了想辦法讓王錫爵入閣,的確是說過這話的,他也不好自己打臉,只好輕咳一聲,道:“皇上法眼如炬,閣務確實繁重,不過……”

“既然繁重,朕想着太倉王先生守制已滿,似可考慮起復回京。他也是朕的先生,士林推尊久矣,倘能入閣相助諸位先生,想必也是好的。”

朱翊鈞此言一出,所有人都驚呆了。

申時行這種時候反應很快,只是稍稍錯愕,連忙答道:“皇上所言極是,臣附議。”

這一來許國卻忍不住道:“皇上,王錫爵雖久享文名,然則數年前在鄉之時,鬧出次女‘飛昇’一事,士林廣爲譏諷。此時皇上欲以王錫爵入閣,臣恐廷推不易。”

王錫爵次女“飛昇”之事,朱翊鈞也知道。

當時王錫爵雖然是太倉首富,但他家的主宅已經遷到了蘇州城裡,而那一年的九月初九,蘇州城裡的頭號新聞卻不是與重陽有關,而是與王家有關。這一天,蘇州的大街小巷都在口口相傳同一件事情——王錫爵的千金,要在這一天飛昇成仙。這件事情轟動了整個蘇州城。

王錫爵這樣的土豪兼學霸再兼高官,在蘇州城自然名聲鼎鼎,因此蘇州城裡沒有人不知道太倉王家。而王錫爵的這個要飛昇成仙的女兒是他的次女,原來的名字叫做王桂。

此女從一出生就不尋常,她的生活就十分不順,雖然她有着顯赫的家庭背景,但是並沒有用。她出生的時候是難產的,把她母親折騰的幾乎要送命。出生不久,她又患上了嚴重的黃疸。她的哭聲與衆不同,帶有撕心裂肺的感覺。

後來,她慢慢地長大了,但跟其它“女公子”不一樣,她學習知識特別遲鈍,官宦千金們必須要學的琴棋書畫她也絲毫不感興趣,又經常做出些奇怪的事情。她表現出來的這些特質,都讓家裡人感覺她有點傻。所以,王錫爵徹底不讓她的這個女兒出門,一直養在家裡面。

此時女子十歲左右就可以定下親事了,十五歲左右一般就會出嫁,而她定下親事是在十六歲上下,對於官宦千金來說算是挺遲的。

定下親事的男方,是時任浙江布政使司參議徐廷裸的兒子,名叫徐景韶——按照王家的地位來說,這樁婚事基本屬於“下嫁”。但誰也沒有想到,連“下嫁”都不順利,在距離婚期不到三個月的時候,還未見過面的未婚夫莫名其妙的去世了。

這時的人特別忌諱這種事情,自然就說她“剋夫”。而有了這樣的流言,王桂如要再嫁,那也是很難的,況且王錫爵這種要臉勝過要命的人,肯不肯讓女兒再嫁也很難說。

但王桂並沒有因爲這種事情而傷心欲絕,她跟家裡人說要爲未婚夫守節,便穿上了縞服和草屨。她就這樣一個人過着日子,平常也依舊不怎麼說話。

直到突然有一天,王桂跟她父親說,她遇到了道教的仙人朱真君、蘇元君,得到了他們的指點和傳授。

王錫爵自然不相信,以爲她只是臆想。但是後來,王桂更是變本加厲,每天都沉迷在道教中,還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燾貞”,自己取了個法號爲“曇鸞菩薩”,又取了個道號叫“曇陽子”。

她時不時地向衆人施展自己的“法術”(具體是什麼法術沒有找到記載),跟大夥人說自己在重陽日要飛昇成仙。

尋常百姓自然十分迷信,尤其是她還是王錫爵這種“文曲星”的女兒,於是大家互相奔走相告。據說在當天,蘇州城有十多萬人聚集在那兒看她如何飛昇成仙。

更神奇的是,這些人裡頭居然還有她父親王錫爵的好友王世貞(前文有述),並且王世貞是以她的弟子身份出現的,簡直令人驚掉下巴。

具體的“成仙”過程特別簡單,王燾貞走進早已準備好的龕中,端立在裡面,不一會兒就嚥了氣——毫無精彩可言。

詭異的是,就因爲這樣,她被在場衆人奉爲了“神仙”,王世貞也堅持這麼說。

朱翊鈞曾經和高務實談及此事,高務實是個無神論者,當然不相信。朱翊鈞當時本來半信半疑,懷疑的成分可能更多一些。

於是高務實便說,可能是王桂自己臆想以深,王錫爵又擔心她搞出其他事來,壞了王家的名聲,想着死了反而更好,於是便成全了她,按照她的意思辦。

朱翊鈞便問,那王世貞又是什麼情況?

高務實以他一貫的陰謀論風格道,可能是王錫爵請王世貞來做一齣戲,把這事給坐實了——有他們兩個文壇大佬壓陣,旁人就算本來一點也不信,現在也只好將信將疑。至於王錫爵付出了什麼代價,那就無人得知了。

朱翊鈞又問,那爲何她站進神龕裡之後不一會兒便死了呢?

高務實無奈道,隨便吃點毒藥不就死了嗎?反正最後爲她“昇仙”做收殮的是她的“弟子”王世貞等人,旁人也不知道她是不是中毒而死嘛。

朱翊鈞這才恍然大悟,甚至還嘲諷了王家幾句不太好聽的話。

不過當時嘲諷,不代表現在朱翊鈞也會嘲諷,他此時只是擺手道:“廷推的事朕不過問,相信衆臣工自有公論。”居然就這麼把這事岔過去了。

許國眉頭深皺,總覺得這事透着詭異,不過他心中暗忖,只要皇上不會以中旨召王錫爵入閣就沒事,因爲廷推方面實學派佔優勢,不怕他王錫爵翻天。

當然,以王錫爵的個性,就算皇帝取中旨,想必他也不會接受。

許國因此便沒有再說話,只是臉色明顯陰沉了一些。

張學顏與吳兌悄然對視一眼,都有些皺眉,想不到皇帝這是玩哪一齣。明明在說求真晉升的事,怎麼反而先要給心學派送這麼一份大禮?難道……

果然,大夥兒還在揣測,朱翊鈞已經開口了,道:“錦衣衛今早奏報,左都御史趙錦繼母仙逝。朕想着趙總憲素以孝名著稱,此番怕是要堅持丁憂回鄉了。朕思索了許久,以爲大司農沈先生持身高潔,剛正不阿,正合總憲之要義……”

他說到這裡,環顧衆人一眼,然後朝申時行問道:“申先生以爲如何?”

申時行這才知道,朱翊鈞之所以讓王錫爵入閣,是因爲他要把都察院給沈鯉!

他馬上又想到,既然沈鯉去了都察院,那戶部尚書就空出來了,這位置……莫非就是給高務實的?

都察院啊!

自從當年李春芳以趙貞吉入閣後兼掌都察院開始,都察院幾乎一直就是心學派的自留地,哪怕高拱最爲強勢的時期,其在都察院中有大批門生故吏,但左都御史一職也大多由心學派之人擔任。

如今,我心學派真的要用都察院左都御史來換一閣老?這划算嗎?

申時行有些糾結,有些猶豫。

但朱翊鈞似乎不打算讓人有猶豫的機會,見申時行遲遲不開口,竟然自說自話地道:“看來申先生並無異議,很好,既然如此,這事就這麼定了。至於空缺而出的戶部尚書……楊卿,你以爲高務實理財之能如何?”

這算什麼問題!高務實的理財之能如果還不好,天下間誰好意思說自己懂理財?

楊巍二話不說,當場就把高務實的理財之能誇出花來了。朱翊鈞聽得滿面春風,彷彿楊巍誇的不是高務實,倒是他皇帝陛下一般。

等楊巍好不容易誇完,朱翊鈞便笑吟吟地道:“那就好,朕看這戶部尚書便讓高務實來做吧。”

----------

感謝書友“曹面子”的打賞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單騎照碧心”、“阿勒泰的老西”的月票支持,謝謝!

第049章 三寸之舌(上)無·番外·慎重訂閱第122章 蒙疆風雲(三)第128章 務實制義(上)第287章 抵定南疆第268章 揭謎(下)第057章 戚李出兵第244章 千帆覆海(中)第140章 九邊有兵幾何第039章 恰臺吉的底線第026章 國事私事第041章 脫脫恭請聖安第103章 紈絝之王(上)第121章 河南解元第173章 各種猜測(4更破萬)第127章 風起之前第110章 高夫人第007章 張氏例錢(下)第089章 一支穿雲箭第118章 太子出閣(上)第068章 萬曆一式威天下第141章 激戰諒山(下)4更1W1第015章 伴讀之邀(上)第121章 以勤致仕(下)第141章 沒轍了第017章 利益捆綁第025章 熬夜加班忙(4更破萬)第143章 海商都不簡單啊第095章 時不我待了啊第137章 李成樑的驚、怒、急第088章 戊辰羣星(上)第118章 太子出閣(下)第013章 大明癥結所在第087章 翰林清貴(下)第021章 天下爲棋第146章 朕來救你第046章 商政相連(上)第176章 佈置南下決戰第070章 逐保倒張(五)第036章 同往別院(上)第019章 高黨的底蘊!第107章 科學巨匠(上)第159章 東昌堡的現狀第052章 各有算計第056章 土司之會第066章 我保他必有美諡第009章 原料來源(上)第125章 可戰方和(二)第053章 布日哈圖之策(2更破萬)第010章 新鄭高氏(上)第066章 務實回京(上)第081章 務實授徒第006章 清污除弊(下)第144章 背水一戰第039章 李文進的指點第080章 務實之請(下)第019章 伯侄論財(上)第007章 申閣老之廟算(上)第051章 議定出兵第287章 抵定南疆第110章 創造需求第108章 所爲何事(上)第109章 皇帝不擔心第150章 張四維小出一手第011章 靠山吃山(上)第205章 政策第253章 賊首可曾備好?第056章 漠南之戰(五)哲別神射!第087章 金殿發小第126章 所爲何來(下)第028章 都給哀家跪着去第057章 財迷第135章 爲汝契兄清理門戶第092章 流彈兇猛(上)第246章 前鋒之戰第134章 給朕辦他!第053章 君臣相商第102章 一擲千金(下)第121章 以勤致仕(上)第092章 莫朝在作死?第074章 如日中天的威望第067章 決戰沙城第103章 全面攻勢第054章 挖角應節(上)第201章 吹,盡情的吹!第264章 出宮第007章 編制與第一任司令第181章 圖既已窮,魚腸何在?(4更破萬)第108章 且慢動手!第039章 郭樸之意第142章 從祖意,未必行祖法第034章 遭遇流民第122章 蒙疆風雲(六)第149章 建設遼南(上)第291章 內閣調整計劃第057章 戚李出兵第084章 降三世明王?第058章 實者虛之第139章 怕什麼來什麼第078章 兩道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