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御前閣議(下)

王家屏果然直人直語,這番話當真是直指問題核心:如果你現在就封他一個伯爵,過兩年打圖們又肯定不能不用他,到時候一旦打下察哈爾,大明就算是覆滅殘元,給“二祖列宗”一個交代了。

這麼大的功勞,按照國初時人們的想法,就算給個王爺也不爲過,現在雖然按制不可能給王爺了,那也不至於只是進爵一級吧?那麼好,進爵兩級,伯爵跳過侯爵,那不就是國公爺了嗎?這爵賞就到了極點啊!

是,到了極點也不是不行,反正一般能幹成這件大事的人年紀都小不了,當了國公爺之後,在家休息幾年也就見太祖去了,無所謂。

可是他高務實不同啊!按照朝廷目前的規劃來看,這事再拖也不會拖五年。

五年之內踏平察哈爾意味着什麼?意味着高務實甚至還不到三十歲!

三十歲不到便封了國公爺,他又不是外戚封爵或者駙馬得爵的,那就是說他在朝廷的職務不會受到影響,不管當時是什麼官,還得繼續幹下去。

你敢相信這個年紀、這般才幹的重臣在接下去四十年的宦海生涯裡,就一點其他的功勞都不立了嗎?如果立了,你拿什麼再賞賜給他呢?他連爵賞都到頂了啊!

我朝廷自太祖以後,就再沒有拿功臣開刀的例子,莫非你萬曆天子要破一破此例?

不好意思,這個思路是肯定行不通的。

爲什麼?

因爲天下文官都不會答應啊!你“今天”可以拿高務實這個功臣開刀,明天是不是就可以拿任何一名功臣開刀?

我朝廷二百年養士之風,就被你給壞了?

是可忍,孰不可忍!

王家屏雖然沒有說這話,但意義很明確的擺了出來:與其到時候高務實功高震主,你因爲賞無可賞而開殺戒,倒不如現在就未雨綢繆,先把高務實的爵賞壓一壓。

我不是嫉妒高務實,我這是爲了他好,爲了皇帝好,爲了朝廷好,爲了天下好!

朱翊鈞聽得甚爲感動,心中暗道:王先生雖然入閣未久,但正直敢言確屬難得,不論這話我是不是認可,至少他的確是在爲我考慮。

他又想起錦衣衛此前曾經的一次密報,說王家屏曾經有一次在給同僚的信中提到他爲官“內不敢求知於宦官宮妾,外不敢得罪於賢士大夫。進無隱情,退無私客,解官而反,家徒四壁,蕭然寒儒,此可不愧於心,不愧於知己者也。”

又說他以爲做輔臣最重要的事,便是“能上匿於未形,防欲於微眇”,“疏導密規,防君志未萌之慾;明諍顯諫,扶乾綱將壞之樞。”

朱翊鈞當然知道,此前自己好幾次因爲“足疾”而取消經筵,王家屏雖然已經不擔任日講官了,但每次都會上疏批評。

說起來,朱翊鈞當時對此時很不滿的——我又不是因爲想偷懶而取消經筵,我是“聖體違和”啊,你怎麼就一點都不體諒一下呢?

但現在,朱翊鈞卻忽然覺得王家屏這樣的輔臣也挺可愛的,最起碼他的每一句話都算得上是“一心爲公”。

想到“一心爲公”,朱翊鈞便不由得想到高務實,忍不住拿高務實與王家屏對比。

要論才幹,當然是高務實更勝一籌。朱翊鈞對照了本朝二百年來文臣武將,甚至認爲文武全才者無人可出高務實之右。

但如果只論諍諫,則恐怕王家屏還要在高務實之上,王家屏是心裡完全不存事,事無大小,但凡覺得自己這個皇帝做得不對的,或者不夠好的,他就要說。

高務實則不然,他似乎並不在意某些“防微杜漸”的小事。比如他肯定不會因爲皇帝今天取消了一次經筵,就把這件事拔高到舉國士人不好好讀書是因爲皇帝沒能垂範天下上去。高務實更講究就事論事。

不過,不管怎麼說,他們二人都算是“一心爲公”了。

高務實不願意現在受爵賞,是因爲他怕影響到朝廷穩定,繼而影響到接下來的滅元之戰,因此寧可主動放棄這樣的好機會。

王家屏不同意高務實現在受爵賞,則是擔心滅元之戰順利之後,高務實會出現功高蓋主、賞無可賞的“亢龍有悔”之勢,於君於臣都很不利,更不利於朝廷與天下。

兩人的出發點固然不同,但都是“一心爲公”,並非爲了一己私利,這就尤其難得了。

當然,朱翊鈞自己倒並不相信什麼功高蓋主——再高的功也蓋不了主!這個道理早在十幾年前高務實就曾經和朱翊鈞解釋過,朱翊鈞是完全同意的。

當時,高務實給朱翊鈞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王翦,一個是郭子儀。

一個是幫始皇帝征戰天下、橫掃六合;一個是助李唐平定安史、還都舊京。要說蓋世奇功,這兩人都可以稱得上。

公元前236年,王翦率領軍隊僅用十八天攻佔趙國,還攻佔了其他九個城市。公元前222年,他再次攻擊趙,並會見了趙將軍李牧。二人相持了一年多,李牧被王翦的反間計除去了,王翦成功的拿下了趙國。

起初,荊軻行刺秦王未遂,嬴政以此派王翦出兵燕國。王翦不答應,他知道鳥盡弓藏的道理。公元前225年,在王翦的指揮下,秦軍終於打敗了楚軍。公元前222年,嬴政統一了諸侯。

天下終於一統,王翦自然功不可沒。但是王翦並不自在,因爲他知道自己已經地位太高,無法升職,賞無可賞。他知道這就是所謂的功高蓋主,他害怕皇帝會害怕自己,所以他請求皇帝,希望回家種田。

王翦對始皇帝說,我已經年老了,渴望鄉下的田園生活,想回到家鄉,享受天倫之樂。

然而,始皇帝畢竟是始皇帝,他根本沒有吃這一套,直接拒絕。英明如嬴政,豈會不知王翦這樣做的心思。不過,嬴政纔不會怕王翦會對自己造成威脅,畢竟秦國的兵權還是牢牢的把握在自己手中的。因此,即使在六國統一之後,他將來也會使用王翦。

於是在拒絕王翦之後,爲了安撫他,始皇帝直截了當地對他說:“你留下,我不會殺了你。”

王翦是不是放心沒人知道,但皇帝的態度卻已經足夠明確,因此王翦此後不再提出回鄉的要求,結果也安穩地過完了一生。

高務實當時和朱翊鈞論史,講到此處時尤其強調了始皇帝的胸襟氣魄,並告訴皇帝:天下之至尊,自當有海涵天下之雅量。

朱翊鈞深以爲然,並從此以這樣的雅量要求自己。這是高務實帶來的變化,也是朱翊鈞本身個性之使然——歷史上的朱翊鈞就敢於放權,這一點此前早已多次說明。

如果說王翦的例子,重點在於始皇帝的雅量,那麼郭子儀的例子,則是站在臣子這一面來說給朱翊鈞知曉的。

郭子儀四十歲時任朔方節度使,手握十萬精兵。安史之亂爆發後,任“副宰相”兼兵部尚書。收復長安後,加司徒官銜,封代國公。公元758年,進位中書令,成爲真正的宰相。公元762年,郭子儀又因功進封汾陽郡王。公元779年,郭子儀被皇帝尊稱爲“尚父”,再加太尉官銜。公元781年,郭子儀去世,朝廷贈太師官銜,諡號“忠武”(武臣極諡,等同文正)。並且後世史書贊曰:“功高蓋主主不疑,權傾朝野臣不忌”。

武則天當權時期,爲了消除反對者,對軍隊進行了大清洗,全部換上了親信。武則天這些親信,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進而大唐帝國使得對外戰爭一敗再敗,軍隊戰鬥力下降嚴重。鑑於邊防壓力劇增,武則天在科舉制度的基礎上,設立了武科,用以選拔人才,來充實軍隊,穩定邊防。

郭子儀傳奇而又輝煌的一生,就起始於武則天時期的武舉第一名(當時武舉不稱狀元)。

郭子儀出生於華州鄭縣的一個士大夫家庭,因爲家道中落,所以郭子儀沒有參加文科,而是參加了武科。成爲“武狀元”後,郭子儀以左衛長史的身份前往單于都護府任職。經過多年的磨礪,郭子儀積功成爲天德軍使兼九原太守。之後,因爲上司嫉妒,郭子儀被閒置,一直未得重用。閒置的生活養成了郭子儀寵辱不驚、恢弘大度的性格。

然而有句話說得好,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郭子儀在天德軍使、九原太守的位置上一直待到了安史之亂的爆發。安史之亂爆發後,大唐帝國外重內輕、承平日久的問題完全爆發出來。因爲安祿山身兼河東節度使、控制了河東道北部,對北都太原構成嚴重威脅。大唐帝國中樞慌忙之中想起了被閒置多年的郭子儀,於是任命他爲朔方節度使,全力解除安祿山對太原的威脅。

郭子儀沒有辜負朝廷對他的期望,不費吹灰之力就收復了河東。收復河東失地後,便開始着手收復河北失地。安祿山在河北經營多年,勢力比較穩固。加上河北有大量草原胡人,這些胡人全力支持安祿山,使得郭子儀收復河北的計劃困難重重。

此時,顏真卿兄弟在河北常山郡起兵反抗安祿山,一時間河北十七個郡縣響應,形勢大好。面對如此大好形勢,郭子儀抓住機會,深入河北,重創安史叛軍,一時間威震天下。

就在郭子儀威震天下、即將剿滅叛軍的時候,唐肅宗聽信讒言,強令郭子儀停止進攻。郭子儀停止進攻後,安史叛軍立刻抓住機會進行喘息,形勢開始逆轉。偏偏唐肅宗還派出太監前期監軍,用以牽制郭子儀。

此外,肅宗還任由太監胡亂指揮,造成唐軍重大損失。在這種惡劣的形式下,郭子儀忍辱負重,先是慘淡經營,進而收復了長安、洛陽兩京,接着與李光弼通力合作,最終徹底擊敗安史叛軍,恢復了大唐天下。

安史之亂平定後,鑑於郭子儀功勞太大,對皇權構成威脅,唐代宗採取明升暗降的方法,剝奪了郭子儀的兵權。郭子儀對此毫無怨言,並坦然接受。郭子儀平淡的表現打消了唐代宗對他的戒心。

因此,當吐蕃與回紇聯手入侵時,唐代宗再度派郭子儀領兵出征。吐蕃與回紇勢大,唐軍諸將不敢前進。郭子儀卻毫無懼色,單騎入回紇大營,憑藉自己的威望,促使回紇退兵。回紇退兵後,吐蕃大懼,也一同退兵。就這樣,郭子儀不費一兵一卒解除了外患。

以上這些是高務實作爲侍讀爲太子朱翊鈞正經講史所言,除此之外,他還特意說過幾個後人熟悉的小故事(注:我就不一一例舉了,想必大家都知道)。

總而言之就是就是這麼回事:唐肅宗覺得郭子儀威望太高了,要收回兵權,老郭乖乖地聽話交出兵權;

唐肅宗把局面搞亂了,需要老郭出來拾垃圾了,老郭乖乖出來;

老部下王元振等人懷念他,不喜歡新長官,鬧騰作亂,唐肅宗讓老郭去收拾,老郭一點不護短,格殺勿論;

關中空虛,吐蕃長驅直入奪取長安,唐代宗再次召喚。被朝廷束之高閣不用的老郭又被號召,自掏腰包僱了二十個騎兵赴國難;

老部下僕固懷恩被逼反,唐代宗再次召喚,老郭又出來幫皇帝洗地……

這就是個任勞任怨忠誠點滿的超級老黃牛啊,當皇帝遇到這樣的臣子,那簡直是上輩子拯救了銀河系好嗎?

李世民、李治手下都沒這樣的老黃牛!

李靖早年曾經準備把李淵、李世民父子反隋的計劃給隋煬帝告密;李績曾經是李唐的敵人,晚年跟武則天混;蘇定方前半輩子就是跟李唐做對的死敵;薛萬徹兄弟幾個,都是李建成的死黨;契苾何力可不像郭子儀那樣,能爲了皇帝開心就對誰都格殺勿論的;連裴行儉都能爲了阿史那伏念被殺,而跟李治鬧矛盾裝病。

所以說,哪個皇帝手底下有個郭子儀一樣的臣子,都得燒高香慶賀啊!

問題是,高務實舉這個例子是爲什麼?

當時還在做太子的朱翊鈞沒想那麼多,現在卻越發理解了,因爲他發現高務實現在的所作所爲,不就是郭子儀再世嗎?

別的都不必說,就說當初獨佔鰲頭的“二百年來真魁首”,可不就是因爲幫他這個皇帝背黑鍋而連降三級去了廣西?

但是高務實一句怨言都沒有,說走就走,兩年後帶回來一個安南內附。

而接下來這幾年更不必說,高務實簡直就是個救火員,哪裡有難去哪裡,從來不推辭,從來不失敗。但凡是他朱翊鈞交待的任務,高務實包管辦得妥妥當當,甚至比皇帝期望的還好。

這不是郭子儀再世?不,他比郭子儀幹得還好啊,郭子儀好歹只是打仗,高務實還能理政啊!比如說京營這檔子破事,要不是有他高務實,誰幹得下來?只有高務實!他甚至風平浪靜地就辦成了!

這種臣子,我怕他功高蓋主?

笑話!朕只怕用得不到位、捧得不夠高啊!

要不是爲了尊重務實自己的選擇,朕今天這個爵怎麼可能不封!

不過,朱翊鈞確實是打定主意尊重高務實自己的決定了,因此,既然王家屏找出來這麼一條好理由,他當然也不會不用。

“王先生老成謀國,朕雖然用人不疑,有功必賞,但爲不使天下生疑,這一次便暫且將求真這一功壓一壓吧。想必以求真之雅量,也不會因之生怨。”朱翊鈞淡淡地道:“此次之功本是求真所立,如今壓下爵賞,諸位先生與楊卿以爲朕該如何行賞,纔不會讓天下人笑朕是非不分、容人無量?”

----------

感謝書友“曹面子”的打賞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gdafaj”、“年久失修nn”的月票支持,謝謝!

第110章 背後的刀第149章 朕知道了第126章 俺答求封(三)第123章 俺答封貢(七)第123章 俺答封貢(六)第176章 集中兵力,先打弱敵第190章 京華十六條第084章 降三世明王?第143章 聖眷無雙[第4更]第061章 挑唆居正(下)第246章 前鋒之戰(下)第229章 指點第082章 上任之前(上)第014章 你讓朕怎麼辦啊!第041章 議編衛隊(下)第263章 密議第038章 你還是有點用的第076章 豪華配置(下)第169章 巡撫與鎮守第070章 逐保倒張(四)第048章 收個蒙古學生(3更破萬)第281章 吃南掌,望暹羅第093章 口蜜腹劍(下)第067章 決戰沙城(十八)第198章 三鎮總領第113章 高戚之會(六)第004章 就仰仗高修撰了(第4更)第165章 父子不同範第002章 王者歸來(上)第030章 立威(中)第125章 可戰方和(十)第124章 奉旨觀政(十)第189章 安南太上皇(4更破萬)第081章 務實授徒第096章 馮保倒臺(四)第054章 翻雲覆雨等閒間第050章 四方會談(上)第273章 倒臺第129章 關係第022章 輕取案首(中)第056章 漠南之戰(三)第096章 地雷陣第042章 滿堂影帝第066章 天津開港第058章 互爲倚仗(下)第044章 人才不少(上)第110章 財帛動人(上)第012章 劃分檔次(下)第008章 今時不同往日第066章 喜得貴子第116章 推辭第158章 庚辰春闈(二)第078章 吾早晚必擒之第160章 給升龍報捷!第207章 京華田莊(4更破萬)第137章 以直報怨疏第159章 會元之爭(中)第065章 派系之爭(上)第114章 暫攝州務第087章 回京嘍第059章 惟利不破(上)第053章 最後一課(中)第068章 現在知道要乖了?第022章 天壽山第095章 流言與三件事第004章 朕想明白了(4更破萬)第126章 所爲何來(上)第151章 絃歌雅意[第4更]第081章 內廷行走(下)第104章 復寧夏(完)第150章 張四維小出一手第003章 新內閣,新七卿第279章 王儲之死第051章 君臣父子第182章 代天行刑第173章 將計就計(中)第122章 特來求死第091章 遼東苑馬寺卿第114章 暫攝州務第123章 俺答封貢(四)第006章 留宿安肅(下)第086章 意外之喜第019章 伯侄論財(上)第212章 誤解第276章 奔襲東籲第128章 戰前準備(上)第124章 道統之爭(下)第124章 雨寺二姝(上)第123章 俺答封貢(三)第010章 新鄭高氏(中)第119章 下馬威(4更破萬)第067章 倒高風波(四)第154章 將至第039章 恰臺吉的底線第270章 你的時間不多了第036章 臨行前的準備第122章 朝爭之第一次立儲風波第076章 四九之外第104章 復寧夏(上)第074章 文華召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