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交接

寧夏克復,此次西北之亂的內亂部分便告結束,某種程度上來說,高務實的任務就算是完成了。

不過這樣的完成顯然是不夠徹底的,即便他這個提督西北軍務只是暫代,可魏學曾一日不到,理論上他就一日不能卸任。

陳矩轉達皇帝的意思,是用的錦衣衛的渠道,這渠道雖然也走驛路,但卻不和尋常軍務共用一條“線”,而是錦衣衛獨有的體系,快慢緩急要看上頭的意思。

皇帝親自過問的事當然是最高等級,所以這消息只花了不到五天時間便傳到了高務實手中,估計其中應該有某段路採用了飛鴿傳書——這玩意是真實存在的,不過一般不會只發一封,以免出現意外。而且通常會使用特製的藥水來寫,需要特殊手段使其顯形才能閱讀。當然,等高務實得到的時候則已經完全變成了口信,這東西不會給外人看。

皇帝這話並不是祈使句,算是徵求高務實自己的意見,但他的態度還是很明顯的帶有催促的意思。

現在高務實搞不清的是,皇帝想要他這麼早回去做什麼。雖然送信來的錦衣衛告訴過高務實關於遼東方面的情況,但他很懷疑這個情況與他回京有什麼關係。

高務實思忖:讓我再次出征遼東?這應該不太可能。朝廷用人也不能這麼用,如果我是個武將,打完寧夏又打遼東那也沒什麼,但我是個文臣啊,統兵的文臣如此頻繁的來回調動,那是視朝中袞袞諸公如無物——難道朝廷能統兵的文官就剩我一個了?

即便真是,也不能這麼做,這是“體統”問題,是面子問題。畢竟現在又不是大明朝到了生死攸關的時候,連面子都可以不顧了。

既然不可能是讓我統兵去遼東,那皇帝讓我回去幹嘛呢?

高務實思來想去,似乎只有一種可能:節省軍餉,把本來打算給西北三邊的軍餉轉去遼東,讓遼東方面能夠動起來。

想到這裡,高務實又不禁在心裡嘆息:大明朝這個財政體系真是太操蛋了,這麼大一個國家,民間也足夠富裕,可特麼連同時進行兩場局部戰爭都辦不到,真是浪費這所謂的百萬大軍。

在高務實看來,霸主級別的國家,就應該擁有至少同時進行兩場局部戰爭的能力,並且確保戰勝,這纔是個合格的霸主,否則都是虛胖。

顯然,現在的大明就是虛胖。別看大明在周邊各國、各勢力眼裡那是煌煌天朝,嚇唬別人的時候也是動不動自稱“天兵百萬”,可實際上呢?一次動用十萬人的兵力都需要“舉國之力”,否則連軍餉都湊不出,這算個什麼事啊!

更讓高務實不滿的,則是明明這場仗爲了省錢,自己已經搜腸刮肚用上了自認爲最合理、最省力的打法了,但朝廷仍然需要西北收兵之後纔能有餘力在遼東動手。這體制僵化的程度也太高了,比蘇聯式的計劃經濟還不如——最起碼人家打仗還是能打得了的。

不過,既然朝廷確實沒那個本錢兩線開戰,那自己也只能回去了,只是火落赤那邊的戰事還是要和魏學曾交個底,不能我一套他一套,尤其是對於三支蒙古騎兵的使用。

皇帝傳口信來的這五天裡,魏學曾已經從潼關抵達了西安。這位新任三邊總督一到西安就自稱年紀大了,舟車勞頓,需要先休養一陣。

這個說法顯然不是事實,他的本意是不和高務實搶功。一來高務實算是他的晚輩,他這麼做拉不下臉,二來高務實和他在西北的分工不明確,到底誰聽誰的,朝廷此前沒有說明。

這第二條特別麻煩,按理說西北的戰事當然歸他這個三邊總督管,但高務實這個援軍統帥又掛了提督西北軍務的差遣,同時他本人還是七鎮經略,兩個人的權力界限就很不明確了,根本說不好以誰爲尊。

正常來講,高務實的差遣更“高級”,然而魏學曾不僅資歷更老,級別也更高——他是掛兵部尚書銜的。

讓魏學曾決定“休養”的最終原因,則是高務實已經平定了寧夏之變,魏學曾覺得自己如果在這種時候橫插一槓,搶功的意思就太明顯了,肯定會遭到非議,因此乾脆宣佈休養,雖然軍功拿不到,至少能得一個“高風亮節”的美名。

不過讓所有人意外的是,僅僅兩日過去,他就結束了休養,然後急匆匆地往固原趕去。

固原是三邊總督的正式駐地,他到了固原就必須上任。陝西官員都在心裡琢磨:難道高樞臺和魏制臺這麼快就商量好了接下去該誰掌總?

答案是肯定的,因爲高務實也去了固原,而且是去交接兵權的。

五月初八,協理京營戎政兵部左侍郎、都察院右都御史、經略薊遼四鎮及宣大三鎮等處邊務兼理糧餉、提督西北軍務高務實在固原宣佈寧夏之役正式結束,交還兵權與陝西三邊總督魏學曾,並同時封存尚方劍——這個是要帶回去還給皇帝的,他當然無權轉交給魏學曾。

按照高務實當天的公開說法,陝西三邊總督負責西北軍務是朝廷慣例,他本人之前提督西北軍務只是由於魏學曾尚未到任而寧夏事急,不能拖延之故。如今魏制臺既然到任,他當然也就功成身退了。

這下倒好,魏學曾的高風亮節沒撈到,反而便宜了高務實——他是真正的功成身退,完全當得起高風亮節之稱呀。陝西、延綏、寧夏、甘肅的官員但凡人在固原的,都不得不佩服高務實,放着馬上就能克盡全功的榮耀,自卸兵權交給魏學曾。

不過他們可能想漏了一件事:高務實把西北兵權一交,之前他逼迫各地提供的錢糧等物,也就不歸他負責了,誰要問都只能去找魏學曾……

好一個高風亮節撂挑子。

“好你個高求真,西北三邊窮得叮噹響,居然被你刮出這麼多錢糧來?”三邊總督府裡,魏學曾望着高務實遞給他的“剩餘錢糧清單”瞪大眼睛:“而且你還這麼大大方方就承擔了蒙古人的開銷?你知不知道蒙古人雖然人吃得不多,可那幾萬匹馬吃得可太多了!”

他指着清單道:“你瞅瞅這花銷,這些戰馬一路上吃了這麼多的雞蛋,沿途的雞蛋漲價都漲瘋了!他們這些戰馬的花費,一匹馬能頂至少三個人的口糧了吧?”

“確切的說,是四個多。”高務實一攤手:“可這是非花不可的錢,不能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吧?”

“那是草嗎?那是雞蛋啊,全都是精糧!”魏學曾依舊瞪大眼睛:“這些蒙古人的戰馬從小到大有吃得這麼好過嗎?”

高務實輕咳一聲:“雞蛋的消耗雖然看似不小,但對於幾萬匹戰馬來說,其實分攤開來也不多,一匹戰馬在十日之內也就吃了不到三個雞蛋……好吧好吧,我知道蒙古人是故意給戰馬‘加餐’了,但我還是認爲,這是值得的。”

這裡有個問題需要澄清一下,就是後世有一種很有市場的說法,即古代戰馬需要大量消耗精糧,否則戰馬就會累死,或者至少會出現掉膘、勞損過度等情況。其實不然——至少在中國(包括蒙古等周邊地區)不然。

後世這個說法的起源,據說是來自於1914年日本陸軍1日馬糧標準。即大麥5升=5.25公斤;乾草1貫=3.75公斤;藁草1貫=3.75公斤;食鹽:40克。

而輜重部隊挽馬1日馬糧標準爲大麥4升=4.2公斤;乾草1貫=3.75公斤;藁草1貫=3.75公斤;食鹽:40克。

這個標準過了十六年之後,還繼續提高了一點。1931年日本陸軍1日馬糧標準爲大麥5.25公斤;乾草4公斤;藁草3.5公斤;食鹽:40克。

其中大麥可用替代品,包括燕麥、高梁或豆餅5.25公斤;亦或者糙米、大豆4.2公斤;乃至於粟、玉米、裸麥、小麥4.73公斤;甚至米糠7.88公斤、乾草15.8公斤。

但是請注意,最後這個“乾草”依然可以繼續使用替代品,包括牧草4公斤、青草16公斤、大豆稈10公斤。而之前那個藁草也可用替代品:秸稈5.3公斤。

往前對比一下就知道,其實戰馬完全可以全部食用牧草(如苜蓿草等),如果沒有專用的牧草,隨便什麼雜七雜八的青草也不是不能將就,只不過那需要吃很多,從“量”的方面來說非常大——這也就意味着戰馬會需要一天吃很多餐,以此來提供自身足夠多的能量。

這裡還有一點非常重要,一定要注意:日本陸軍使用的戰馬是引種了西方戰馬的,最後培育出來的戰馬也就是當時民間俗稱的“東洋馬”,這種馬因爲繼承了西方高頭大馬的大部分體格特點,所以食量本身偏大,飲食和環境要求等方面也遠比蒙古馬嬌貴。

實際上,蒙古馬根本沒那麼多講究,它們是天下一等一好養活而且耐力極佳的馬種。

這可能還是要舉個例子纔有說服力,就就拿蒙古西征來說。

1219年秋,蒙古軍經別失八里、不剌(後世新疆博羅市),通過鐵木兒懺察(亦稱鬆關,後世名果子溝)至阿力麻裡,西行渡伊犁河,經海押立向花剌子模挺進。

當時,鐵木兒懺察是非常難行的隘口。1222年丘處機去西域見成吉思汗時也曾通過該隘口,他的隨徒李志常在《長春真人西遊記》裡寫道:金山東畔陰山西,千巖萬壑橫深溪。溪邊亂石當道臥,古今不許通輪蹄。

蒙古大軍通過時,成吉思汗次子察合臺理石開道,並且砍木修橋,共築橋48座。橋的寬度可容兩輛車並行。

蒙古遠征軍與花剌子模軍的激戰,大致是蒙古大軍到達花剌子模邊堡訛答剌城後,兵分四路:察合臺、窩闊臺率師圍攻訛答剌;朮赤率師徵氈的、養吉幹諸城;塔孩率5000騎兵征戰忽氈(後世納巴德)等城;成吉思汗與拖雷取中路,渡錫爾河,向西南橫渡紅沙漠直逼布哈拉城。

1220年三月,朮赤等三路軍馬全部佔領了錫爾河兩岸的城市,成吉思汗的中路軍也佔領了YSL教的文化中心布哈拉城,完全切斷了花剌子模新都撒馬爾罕(後世烏茲別克斯坦主要城市)和舊都烏爾根奇(後世土庫曼尼亞城市,漢籍曾寫爲兀龍格赤)之間的交通。

1220年五月,蒙古四路大軍在撒馬爾罕城下會師,合圍撒馬爾罕。經過六天的苦戰,才得以攻克撒馬爾罕城。

可以看出蒙古軍在這一路上,走的基本上的西征大宛的老路,大量的山路荒漠。

那麼,如果他們的戰馬真的只能**糧,那麼光是吃糧食一個月,按日本人的標準這馬自己就要累死了啊:一天要吃五公斤糧食,他們走了那麼久,沿途路上又沒有地方可以補充糧食,那這糧食是天上掉下來的嗎?至於說自行攜帶……這一匹戰馬怕不是需要有個東風卡車的載重能力纔夠用?

因此,蒙古軍的戰馬,哪怕是在遠征加作戰的過程中,也絕對不可能是“非**糧不可”,精糧論者可以休矣。

不過,蒙古人顯然知道戰馬**糧的好處——好處就是可以吃得少很多,不必動不動就“補餐”。

所以高務實答應提供糧草之後,蒙古人也不客氣,在去和火落赤兄弟交戰的途中放開肚皮大吃大喝,以至於搞得沿途雞蛋都漲價了。而雞蛋,那可是精糧中的頂級產品。

魏學曾看着淡定的高務實,好半晌才嘆了口氣:“你真是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他們這沿途不過三百里,你看看吃了多少銀子?各項開銷加起來,差不多三萬兩!有這筆錢,我十萬大軍夠吃一個多月了!”

高務實依舊微笑着,道:“不錯,但是確庵公,十萬大軍一個月未必能起到他們的作用呀。第一,咱們要調集十萬人,這個過程之中就要花不少銀子。第二,在面對火落赤、著力兔所部時,大明的步軍可沒法追着他們打,只有同爲蒙古騎兵的脫脫、伊勒都齊所部纔可以做到。第三,咱們打仗總得死人,死了人就要撫卹;打仗還一定有人立功,立了功還要看賞……”

“可是你還答應給蒙古人看賞了。”魏學曾這一路上看來還是很關心西北軍務的,連這個都知道。

高務實笑道:“按的是大同鎮兵的標準,確庵公,這個經制標準可不高,放在咱們大明來說,近乎於打發叫花子了,給蒙古人又如何?”

魏學曾這才反應過來,高務實這裡玩了文字遊戲:他說給蒙古人大同鎮兵的賞賜標準,但是大明內部根本不是按這個“規定”來辦的,實際上由於土木之變以後的明軍越來越不能打,殺敵的賞格早就翻了幾倍。

蒙古人哪有那麼多花花腸子,這裡明顯被坑了,而且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因爲高務實的確是“按規矩”辦的。

魏學曾張嘴結舌了一會兒,終於放棄了,無奈道:“好吧,就算你說的都有道理,那接下去莊浪衛那邊要怎麼辦,你可有什麼交待?”

----------

感謝書友“流水的時間”的打賞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dj000214”、“soviet2003”、“縱浪”的月票支持,謝謝!

第125章 重陽大會(下)第096章 馮保倒臺(一)第4更!第044章 人才不少(下)第030章 勇父悍子(上)第106章 春遊踏青(下)第142章 從祖意,未必行祖法第079章 無品閒官(下)第104章 廣西發展大計(下)第050章 直指要引蛇出洞?第082章 庫裡臺大會(上)第029章 郭閣老的擔心(4更破萬字)第092章 翻臉無情第096章 馮保倒臺(一)第4更!第244章 千帆覆海(下)第096章 馮保倒臺(六)第241章 閩浙謠言起第128章 青黃接否第001章 曠世恩典第016章 還是勳貴最弱(第5更!)第042章 護衛定製(下)第174章 遼河伏擊戰(上)第123章 準備回京(下)第007章 申閣老之廟算(上)第173章 將計就計(中)第031章 朝廷的事朝廷辦(上)第068章 幕後第112章 東返第056章 水中望月第026章 河海並行(下)第255章 公主召見第151章 枕邊風(上)第010章 優劣利弊(下)第046章 思播田楊,兩廣岑黃第027章 鉅富之家(上)第215章 明緬開戰了!第112章 錦衣雙……犬第283章 皇上,切蛋糕了第167章 十萬雄師過馬江第021章 照高愛卿說的辦(5更,祝七夕快樂)第073章 無奈應對(下)第090章 請按臺主持公道第028章 都給哀家跪着去第120章 架子就是這麼大第051章 賊酋叩首(上)第269章 愚兄也持此意第089章 吾家寶駒(上)第149章 兵臨城下(4更破萬)第290章 蒲州急報第125章 高務實的開平城第067章 決戰沙城(一)第059章 絕代雙嬌(上)第096章 馮保倒臺(七)第044章 人才不少(下)第120章 己卯鄉試(上)第019章 你敢對咱家無禮第127章 劉氏獻藥第073章 召見第190章 去遼陽第060章 異變突生第095章 時不我待了啊第249章 二虎競食?第048章 叛軍舊事(上)第119章 殺我還是殺你第067章 決戰沙城(十)第150章 我是來援助安南的?第038章 你還是有點用的第053章 最後一課(上)第049章 殷去郭來(中)第154章 將至第225章 三策(下)第014章 輕重有別第032章 商場的事商場辦(下)第107章 與衆不同(4更破萬)第010章 朕這主意絕了啊第092章 忽悠,又見忽悠第193章 女真局勢第071章 馮保掌印第044章 人才不少(下)第079章 三道汗令催謀主第019章 開港前提第292章 風聲鶴唳,所謀者誰?第053章 善後安排(下)第081章 內廷行走(上)第012章 劃分檔次(上)第034章 遭遇流民第003章 徽州異相(下)第084章 降三世明王?第067章 倒高風波(七)第170章 他們的船有妖術!第070章 逐保倒張(十)第177章 生擒炒花(上)第123章 準備回京(中)第144章 工匠學堂第192章 戴罪立功(二合一)第111章 交接第071章 影帝隆慶(下)第124章 雨寺二姝第006章 清污除弊(上)第200章 施比受更有福(4更破萬)第116章 推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