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5章 承意詳處

高務實仔細思考了一番,忽然覺得這世界上最有意思的就是人了,難怪紅太祖說“與人鬥,其樂無窮”,不過他想到這一點倒不是因爲要和誰鬥,而是感慨於黃芷汀的成長與進步。

韓非子說,“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大明朝沒有按他說的來,結果歷史證明大明錯了。固然大明有不少“宰相”並非“起於州部”,但也堪稱良相;不少猛將並非“發於卒伍”,但也堪稱能戰。

可是,比例呢?

不能因爲高拱這樣的良相沒有“起於州部”就認爲良相無須起於州部,因爲高拱原本就是官宦世家出身,跟着其父輾轉了多地,而且三十好幾才中進士,他是知道地方上有些什麼問題的。

不能因爲戚繼光這樣的名將也是世襲出身就認爲猛將不必發於卒伍,因爲戚繼光生平第一戰就差點打輸了,要不是靠着自己的神射當場爆了對面敵將的腦袋,他估計就得出師未捷身先死。也正因此,他這才認識到光是自己有本事並不足夠,一定得練出一支精兵,才能發揮指揮才能。

而且,大明有幾個高拱,有幾個戚繼光?

世宦、世將之門的子弟固然有從小薰陶、耳濡目染的優勢,但真正想想,他們之中出現傑出人才的比例其實也並不高。承平時期或許尚可維持,可一到天下有變,問題就大發了。

想想明末之時,世宦世將之家真正表現出有傑出才能的人多嗎?不多。難得有個吳三桂還算幾把刷子,人家還降清了。到最後指望有人力挽狂瀾於既倒,全是做夢。

由此可見,大明朝對人才的培養,從制度和模式上就有問題。

高拱在吏治改革的時候曾經給天下官員設立了“人事檔案”,經常重用一些在地方上政績斐然的官員,但他作爲一個典型的“保皇黨”,在這件事上的“格局”其實也不夠,因爲他這個格局頂破天就是在吏部這個層面做出的改革,而且還有賴於後來的吏部尚書們都遵循他的這個規則,否則就會失效。

在高務實看來,這種改革也得從頂層改起。閣老們早年都在翰林院,的確見識了無數的前輩閣老們是如何處理國家大事,是如何票擬、商榷,以及如何與皇上打交道。可是,這些都只是中樞層面的經驗,誰知道他們做得對不對呢,誰知道他們的政策最後在地方上落實到什麼程度,又起到了怎樣的效果呢?

中樞的格局要有,地方的經驗也不能缺,這樣的人如果能入閣爲輔臣,不敢說一定卓爾不凡,至少肯定是萬金油,起碼不會犯低級錯誤,考慮問題也會比較全面——中樞、地方,他都會盡量平衡。

黃芷汀的進步,就有點這樣的意思。她十多歲就被迫代父母主持思明府的政務,雖然格局不大,而且很多事情都有傳統可依,但也足以鍛鍊人了。後來與高務實相識,逐漸發現讀書還是有用的,因此開始慢慢提高自己,同時也把土司領兵的本事發掘出來了。

但真正的進步,還是高務實北上且讓她“留守”安南以後,黃芷汀的格局明顯一步步變得高了起來,開始能夠從整個安南考慮問題。在這次代掌南疆之後,這種水平繼續提升,時至今日,竟然能先高務實一步發現這麼多問題來了。

這固然和高務實離南疆太遠,有些變化無法直觀瞭解有關,但黃芷汀的進步卻是必須肯定的。

她的想法整體來說很有道理,高務實也承認這一點,只是仔細思考很一番之後,高務實仍然敏感的發現,她可能還有自己的“小算盤”。

這個小算盤並不是要害他,恰恰相反,這小算盤的來源是黃芷汀仍然擔心他在大明這樣繼續下去會有危險,因此很着急於將南疆的大權集中起來。

換句話說,她其實是希望儘可能快的讓南疆擁有不懼大明的力量,因爲只要有了這樣的力量,一旦高務實在大明事有不諧,也大可以退走南疆,獲得保全。

看來,上次的談話對她影響很大,她還是希望選擇一條最保險的路,不希望自己的夫君以身犯險。或許在她看來,只要高務實在南疆的基業足夠強大,強大到大明也要投鼠忌器的時候,那麼她的夫君即便身在京師,也是安全無虞的。

高務實不由得笑了笑,有些苦澀,但更多的還是欣慰。

通過分析探明瞭黃芷汀的心態,她提出的建議就很容易理解了。

高務實既然決定把暹羅在建的定南城當做將來的南疆核心,那麼暹羅的力量就要加強,這就是在黃芷汀的計劃中,暹羅要划走柬埔寨一半國土的主要原因。

而與此同時,安南划走了東南沿海的領土——大致相當於後世越南奪取的那部分,這也可以理解,因爲安南是京華在南疆的基礎,且安南南部一直是京華直接掌握的部分,這一部分劃給安南,實際上就是直接劃給了京華。

高務實老早就惦記湄公河三角洲了,黃芷汀當然很清楚,所以她計劃讓京華直接取得這部分地區。

有意思的是南掌國居然也分到了東北一角,而且黃芷汀沒有說明原因。

雖然從地圖上來看,南掌划走的這部分土地並不大,最多不超過柬埔寨王國的五分之一,而且還是東北波羅芬高原的土地,相對來說並不如何富庶和適合開發,但是要知道,南掌國在這裡攻柬之戰中可是一點力氣都沒出的啊,這裡頭顯然有古怪。

高務實思索了半晌,終於猜到一種可能:這塊地是給黃應雷移鎮的。

換句話說,她其實是希望高務實把黃應雷從安南北部早些調離,就調去從柬埔寨劃給南掌的這塊領地上去。

高務實又想了想,覺得這麼做也不是不可以,但依然是七成有利,三成有弊。有利的部分主要是兩點:一是可以讓黃應雷與其餘廣西土司割裂開來,斷了繼續串聯的路;二是比亞覺公主便又可以“迴歸南掌”,有利於南掌的穩定和牽制她那位弟弟——雖然原歷史上她那弟弟沒什麼大威脅,但這樣畢竟可以使南掌的頂層權力被分割開來,反過來讓京華的地位更加穩妥。

只是這樣也會導致一個弊端:黃應雷可能也會因此獲得新的地位提升,不僅是統治區大了兩倍,而且可以藉助比亞覺公主的名望對南掌國擁有部分影響力。

這個提升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如果京華只控制着一個南掌國,那高務實肯定不會同意這麼做,但京華已經實際控制了幾乎整個中南半島,這局面就不算太糟糕。

因爲高務實發現,按照黃芷汀的這個計劃,黃應雷雖然實力加強了,但其所處的地理位置卻非常不利於他“搞事”。

這個位置,北邊有萬象警備軍,東邊有金港警備軍,南邊也有肯定會按例出現的金邊警備軍——三大警備軍包圍之下,他黃應雷就算有天大的本事,也翻不出定南的手掌心。

高務實不禁有些哭笑不得,然後又覺得黃芷汀真是不容易。

她作爲姐姐,還是會想着給弟弟更高的地位、更多的領地,但作爲高務實的妻子,又千方百計限制這個不安分的弟弟心中的野心。

高務實並不因爲看穿了黃芷汀的心思而生氣,反而還有些心疼她。

這是怎樣的兩相爲難啊。就像他穿越前的時代,也經常看到一些新聞,因爲姐姐是“扶弟魔”而導致夫妻關係破裂的情況,而在眼下這個宗族社會裡,可想而知黃家土司內部因爲黃芷汀的“飛上枝頭變鳳凰”多麼興奮,又多麼希望黃芷汀給他們帶去利益!

這種“希望”,肯定會轉化爲對黃芷汀的壓力,讓她左右爲難。

如果她只是和尋常女子一樣嫁入深閨不理事,那或許局面還要稍微緩和一些,可現在卻大不相同——高務實把南疆全權都委託給了她!

在這種情況下,黃氏土司肯定認爲這是“天助我也”,必然要想方設法去聯繫黃芷汀,讓她多給自家人扒拉一些利益過去,並且他們還會認爲這是理所當然的事。

這種心態,並不能簡單的看做“不忠”,實際上他們現在對高務實的忠誠度甚至可能是最高的時刻,因爲高務實現在是“黃家女婿”了嘛,是一家人了。

可是,也同樣是因爲這個時代的風俗習慣,黃芷汀必須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從她出嫁那一刻起,夫家纔是她的家,她必須要站在夫君的立場上來做事,纔是一個合格的妻子。

一邊是血緣,一邊是理智,怎麼選?她畢竟也只是個二十歲左右的“小女子”啊。

看來,她這次的舉動真的是冥思苦想之後才做出來的,爲此不知道費了多少神,纔拿出這麼一個基本上還算兩全其美的辦法,也難怪她會拉着這麼多人一起附署。

其實她心裡明白,在京華這樣的體制下,再多人附署其實都不能給高務實真正的壓力,就好比大明朝宮裡的太監再怎麼跳,要殺要剮也不過皇帝一句話的事。

京華的情況也是如此,高務實是主,下頭的人全部是奴。而且高務實這個主人不僅掌握整個經濟命脈,還可以隨意升黜任何人——下頭的人既然從根本上身份一致,那他換誰上都可以,其他人巴不得取代上位者,你在京華內部再怎麼身居高位,只要高務實一句話,下頭的人就不會聽你的,只會大喜過望來取代你,這你還怎麼可能造反?

更何況京華這種體系實際上已經可以算是“近代軍隊”體系了,只要斷了你的補給,你拿着火槍火炮也就是個燒火棍,而且自己手頭還無糧無銀,這要拿頭造反嗎?

所以高務實心裡清楚,黃芷汀這麼做,無非是希望他重視這件事。

這就麻煩了,因爲從他的角度來看,柬埔寨這個王室還是要維持的。

爲什麼呢?因爲大明朝對於藩屬有一種莫名其妙的“責任感”,尤其是對於“興亡繼絕”這個問題,大明尤其看重。當年大明打安南,一開始也是由於“興亡繼絕”。

那時候安南國內叛臣篡位,老王室後裔歷經千辛萬苦到了南京求見朱棣,朱棣一聽就暴怒了,幾乎是不顧各種反對,非要把這個人送回去當國王——當時他還真沒有吞併安南的意思,之所以後來吞併,有一個重要原因是那位送回去當國王的倒黴蛋掛了,王朝血脈斷絕。

朱棣一看也有些傻眼,我兵都出了,你王朝絕後?那咋辦,只好老子自己拿了算球,總不能便宜叛臣。

朱棣當時重視這件事,固然和他自己得國不正有些關係,但大明朝後來的皇帝們由於文臣們的教導,也對興亡繼絕重視得不行,所以如果現在高務實直接把柬埔寨王室給廢掉,這在大明國內肯定要掀起一波罵戰。

而且還有一點就是,朱翊鈞的立場也必須考慮。雖說拿下柬埔寨這件事是朱翊鈞當時答應了的,但朱翊鈞可沒說準他把柬埔寨王室給滅了,從皇帝當時面對的局面和他說那番話的語境來看,他明顯是表示可以把柬埔寨變成第二個安南——也只有這樣他纔可能同意,因爲安南現在算內屬,大明朝是賺了面子的。

所以黃芷汀要直接把柬埔寨吃幹抹淨,高務實是不能答應的,這會壞了他的整個佈局。

不過,黃芷汀的瓜分方案本身很有道理,高務實認爲完全可以做一些變通,把這個問題分爲“明面上”和“實際上”兩個部分。

叫來一杯濃茶,高務實盯着南疆堪輿圖看了許久,終於提筆給黃芷汀寫了回信。

“……據查,柬國臣事暹羅有年。今既逆反而爲我所平,誠當再拾舊體,爲暹羅之臣藩。暹羅爲酬京華之功,可將柬國東部贈予……京華內部重整各鎮,我內弟曰應雷者,既與南掌公主連理,可改鎮阿速坡,以免公主思鄉之苦……以上種種,皆由吾妻承意詳處。”

----------

感謝書友“好緊張_要發財了”的打賞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soviet2003”、“丕平獻土”、“胖得飛不動”的月票支持,謝謝!

第130章 開平潛流(上)第068章 輿論造勢(上)第106章 圖們的遠慮近憂第149章 建設遼南(下)第243章 大炮,艦隊,棱堡第011章 材料價格(上)第125章 重陽大會(上)第123章 俺答封貢(十一)第089章 吾家寶駒(上)第119章 又是一年第124章 奉旨觀政(十二)第082章 上任之前(下)第119章 《黃芷汀條約》第064章 聯名信第117章 銷售火爆(上)第132章 皇帝主導的閣議第180章 請獻戶籍於聖使第002章 誰說服誰第060章 異變突生第130章 跋扈尚書(下)第067章 高淵抓週第056章 太嶽燒竈(上)第135章 爲汝契兄清理門戶第067章 決戰沙城(二)第132章 萬夫莫當第096章 馮保倒臺(六)第053章 最後一課(中)第082章 暗箭就位第067章 決戰沙城(十一)第002章 張四維丁憂第111章 交接第012章 母子談商(上)第010章 新鄭高氏(下)第175章 莽應龍是有點莽啊第103章 全面攻勢第067章 決戰沙城(十)第077章 龍文鞭影(上)第140章 三路平莫第012章 劃分檔次(上)第129章 關係第134章 戰爭理由到手(4更1W2)第063章 布日哈圖說圖們(上)第051章 議定出兵第005章 好好做,不要怕第014章 輕重有別第177章 生擒炒花(中)第109章 公侯滿堂(上)第040章 紓驛路疏(下)第100章 胡鬧!第162章 劃分勢力範圍第123章 俺答封貢(八)第128章 青黃接否第072章 敢問路在何方第123章 俺答封貢(二)第055章 霧裡觀花(上)第125章 涉水強攻!第190章 京華十六條第226章 朱翊鈞的花樣賜婚第041章 這可如何是好(4更破萬)第114章 獨家代理(上)第120章 指點還是暗示第115章 遼東有警第161章 三路圍清化!(4更)第131章 御前閣議(下)第294章 婚禮籌備中第009章 你的面子不小啊第179章 “刑天”行動第006章 留宿安肅(下)第123章 準備回京(下)第156章 馬氏昆仲能救第240章 三個“未來首輔”第102章 皇上,機會難得第021章 門生聚會(上)第153章 培養嫡系第104章 廣西發展大計(上)4更破萬第116章 內閣中的爭論(上)第059章 金童玉女第015章 伴讀之邀(上)第023章 真“萬曆時代”來臨第006章 君臣面談第017章 體察民情第010章 朕這主意絕了啊第113章 李如鬆式的勝利第039章 李文進的指點第046章 商政相連(下)第115章 務實回京(上)第293章 臣高務實領旨謝恩第049章 殷去郭來(上)第097章 再會劉顯(上)第068章 隆慶託孤(三)第030章 萬曆一式第138章 果然不出朕所料第045章 諭德上疏(下)第113章 高戚之會(四)第048章 叛軍舊事(上)第034章 劉顯述冤(下)第083章 馮保心思第124章 奉旨觀政(六)第106章 春遊踏青(下)第062章 猶豫難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