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6章 戚繼光的彩虹屁

戚繼光不愧是個早在外地爲邊帥時便於中樞埋有線報的武將,他居然能猜到在李太后背後出主意的人是李文進。高務實聽了也不禁有些意外,光憑這政治眼光,戚繼光就算做個文臣,恐怕也不會混得太差了。

當然,原歷史上的戚繼光就可以說是他同時代名將中,政治眼光最靠譜的一個,所謂俞龍戚虎北馬南劉,可不是他混得最好?至於萬曆十年之後被調任廣東,以至於鬱鬱而終的問題,那實在怪不得他的政治眼光——誰能知道張居正死得那麼早?戚繼光又不是李時珍,怎麼可能有這個本事。

說起來,戚繼光是高務實穿越以來覺得特別有意思的一個人。後世不怎麼研究歷史的人想起戚繼光,腦子裡大抵只有“抗擊倭寇,民族英雄”八個字,但其實戚繼光遠不是如此“簡單”的一個人,他十分複雜。

在高務實看來,土生土長於大明的戚繼光,身上居然有着和自己這個穿越者類似的特質,這一點最有意思不過了。

拋開民族英雄這一條衆所周知的情況不多說,戚繼光這個人最“矛盾”的一點便是終身貪腐卻又一世清廉。

這彷彿是個笑話,在歷史與現實中似乎不應該又這樣矛盾的人。但是不幸的是,在中國的歷史上什麼千奇百怪的事情都會發生,尤其是在大明這樣有着各自扭曲祖制的體制下,要想做官、爲將,如果從不貪污、受賄,還想要做成一番事業,那其實才是真不太可能的。

唯一的例外就是那個硬骨頭的海瑞,這是大明樹立起來的第一清官。按記載來看,恐怕也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清官。但是除了海瑞之外,實在再難找到幾個這樣的清官了,況且海瑞雖然自己官做得不小,但到底算不算成就了一番事業,其實也很難定義。

而確實做成了一番事業的民族英雄戚繼光,他肯定不屬於清官這個行列,但是他確實又是清廉一生。

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一書中這樣評價戚繼光:“戚繼光——一個善於搞關係、迎合領導、請客送禮、拉幫結派的人。在無數史書中,戚繼光是英勇無畏的化身,他能謀善斷,所向無敵,這一切都是事實,但他也有另一面,比如他每到一個地方,都要先去拜碼頭,請客送禮,大吃大喝一通,然後再認同族找祖宗,大家就算是兄弟了,但是依照他的工資,絕不可能承擔得起這麼高的花銷,所以結論就是:戚繼光是一個既收禮又行賄的人。”

雖然當年明月用了很通俗的說法來評價戚繼光,而且也並沒有真正拿出證據,只是“因爲所以”了一番,但這個評價其實基本是屬實的。

大明這樣的體制,從來不是搞什麼“高薪養廉”,它只能是“低薪養貪”,因爲大明的官員俸祿十分低下。

你要是在大明爲官,而且並不打算拿自家的錢來填坑的話,那麼你不貪污、不受賄、甚至不接受各種孝敬,最後只有一種結果:不但不能維持官場的各種關係,甚至連養家餬口都會感覺困難。

在朝廷中樞爲官,比如當初高務實在翰林院的時候那樣,如果他不是曾經的小閣老、實學一派的未來之星,其實他倒也可以比較省錢。只不過,那也是建立在無須太多應酬的基礎上,而實際上除了翰林院之外,大明很少有不需要太多應酬的官。

如戚繼光這樣的武將,倘若不貪污、不受賄、甚至不接受孝敬,別說手底下湊不出一支精兵來,甚至只能夠像海瑞那樣,不但自己成爲一個叫化子式的官員,同時還要讓自己一家人都過着叫化子式的生活。窮到了一年到頭連一斤豬肉都買不起,偶爾買上一斤豬肉,竟然會成爲轟動全城的新聞。

事實上,像海瑞這樣的清官,只能夠成爲被朝廷大力表彰的人物,他的官場地位才能不被動搖。但是這樣的人物從來只有特例,而不可能有什麼普遍性,正如高拱最後把海瑞“高高掛起”一樣——你只適合做個楷模,絕不適合真正使用。

大明的官場複雜險惡,之前已經解釋過。在大明爲官,如果沒有派別支持、沒有老師照顧、沒有同年幫襯、沒有足夠的錢財來疏通人脈、打通關係,你還想做到官運亨通,安然無恙,能夠保官保命,基本上不太可能。

因此戚繼光早就丟掉了祖訓,入鄉隨俗,到什麼山便唱什麼歌。既然進入了大明官場,也只好當貪官。

可是,戚繼光確實不想貪污、不想受賄,因爲他的確是一個有志向的人,正如他自己的詩中所言: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事實上也是如此。

戚繼光一生歷官無數,轉戰大半個大明,南到福建、廣東、海南,北到蒙古、遼東、窮處、富地,他都待過;小將、大帥,他都做過。但是,他每離開一個地方,都是身無分文,淨身而出,甚至也沒有爲自己的後代留下什麼遺產。

由此可見,戚繼光貪污也好、受賄也罷,但是基本上是左手進、右手出。到手的錢在一個地方離任之前會全部都花光、用光、送光,他不是要做守財奴,他貪污受賄來的錢,除了用來養兵之外,就是用來爲自己的官場生涯架橋鋪路了。

就好比高務實根本不缺錢,但戚繼光從來沒有在任何重要節日,包括高務實的生辰漏掉過哪怕一份禮物——即便他知道高務實的家底和爲人,給高務實送的禮物可以不必在意禮物本身的價值,但他也從來不會少送一次。

他爲什麼要這樣做?

看看他的上司,同爲抗倭英雄的胡宗憲的命運就不難明白,官場關係十分複雜微妙,稍有不慎,不但官做不成,甚至腦袋也要搬家。

胡宗憲當年想要做官,想要做一番事業,幾乎只有投靠嚴嵩父子一條路。而戚繼光爲了自己的前途,先是巴結自己的上官譚綸,在自己地位提升之後又靠上剛剛成爲閣老的張居正,最後在張居正被高務實弄下臺之後,又徹底投到了實學派門下。

倘若單以個人節操而言,戚繼光是不符合中國曆代稱頌之標準的,他的爲官風格也是風吹兩邊倒,誰強跟誰混,但高務實卻非常理解他的做法。

因爲高務實覺得戚繼光和他自己一樣,“只要我的志向沒有改變,具體手段是可以商榷的,階段性的妥協也並無不可”。

什麼叫務實,這就是務實。天下間很多事並不以個人意志爲轉移,要不然原歷史中怎麼可能出現國本之爭?皇帝都有許多事沒法堅持本意,何況他們這些爲臣子的。

也正是因爲“本意”,高務實才沒有對朱翊鈞不斷加恩潞王的做法過於計較,甚至沒有特意去幹涉。

爲什麼?因爲朱翊鈞這樣不斷的加恩,未見得是他的本意,他其實也只是因爲皇帝加兒子加兄長這個三重身份,而不得不如此做。

做給母后看,做給天下人看。

誰讓大明講究以孝治天下,講究兄友弟恭呢?他爲什麼在詔書中不斷強調“副朕友愛同氣至意”?原因便是:即便他這個皇帝,也怕天下人說他不孝。

在大明,沒有人能承擔“不孝”這個罪名,一旦被打上“不孝”的標籤,任你有千般能耐、萬種變化,等待你的都只能是被鄙夷、被嘲諷乃至被聲討。

楊巍被張四維請回朝廷爲天官,主要是因爲孝名動天下,所以他回朝的時候沒有什麼人反對;王錫爵之所以此前被心學派內定接替潘晟,也主要是因爲孝名動天下。

如今換到了朱翊鈞身上,其實也沒有本質的區別。

他對潞王的恩寵,十有八九來自於他必須順着李太后的意。這一點有個很明顯的證據:原歷史上李太后一死,潞王既驚又哀,沒多久自己也病死了——他知道一旦沒了母后的護佑,他的皇兄很可能就會改變態度。

所以高務實覺得,朱翊鈞的所作所爲並不一定是出於本意,他只是不得不作秀,哪怕作這個秀的成本很高昂,也沒辦法不做。

只要是吃政治這碗飯,天下誰人不作秀?不僅朱翊鈞要做、戚繼光要做,他高務實難道就能不做?

高務實淡淡地道:“李文進深知太后寵愛幼子,他自己又一貫是靠着太后纔有如今風光的人,自然要順着太后的意思,想方設法將潞王留下了。至於景王遺業,那便是他拿來堵塞天下人悠悠之口的工具。”

戚繼光張了張嘴,似乎有話想說,但遲疑了片刻,最終還是沉默了下來。

高務實瞥了他一眼,問道:“南塘公想說什麼?”

戚繼光苦笑道:“末將只是擔心,這潞王之國就藩的事不辦下來,怕是朝廷始終沒有對圖們發起最後一擊的本錢。”

高務實知道他這話還有保留,於是平靜地道:“如果皇上非要湊足了景王遺業的實數給潞王,我看也不是辦不下來,到時候終歸還是能在咱們手裡完成對圖們最後一擊的。”

戚繼光苦笑道:“少司馬剛過弱冠之年,自然是能等到那一天的,但末將的年紀卻已不小了。若是以北馬南劉兩位大帥的情況來看,再過個三四年,末將怕是也該請辭本兼各職,回鄉悠遊林下去了。”

哦,原來你是擔心這個。

高務實心裡點了點頭,暗道:這倒是很“戚繼光”,他擔心的是自己趕不上這場對北元最後的一仗。也是,他這樣一個想要做大事業的人,怎麼會甘心不在這樣一場重要戰爭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只是潞王這件事……朱翊鈞不大可能妥協啊。

或許是看見高務實似乎若有所思,戚繼光燃起了一些希望,小聲問道:“少司馬歷來一步三計,這些年來什麼樣的難事到了您手裡就沒有辦不下來的,您看這件事……是不是也還有機會改變?”

高務實嘴角輕輕一抽,暗道:嗯,果然是戚繼光本尊,這彩虹屁簡直要把我吹上天了。

不過他的確不想拒絕戚繼光,畢竟戚繼光的出發點並不壞,而且他想在對圖們的戰爭中表現一把本身也很合理——“西懷東制”這麼多年,他一直讓着李成樑在遼東大殺四方,自己卻只能守着京師門戶,換了誰也不甘心啊。

再說高務實自己也覺得應該趕緊讓戚繼光表現表現,因爲現在李成樑看起來已經鐵了心投靠申時行了,倘若戚繼光再不表現一下,到時候可別一場仗打下來首功真的歸了心學派,那我高某人豈不是也得坐蠟?

他終於有些坐不住了,站起身,踱起方步。戚繼光從來不會失禮,也立刻起身,恭恭敬敬站在一旁,等着高務實想辦法。

不知道過了多久,高務實才忽然站住,似乎是在對戚繼光說話,又似乎是在自言自語:“潞王之國不能成行的原因,看似是由於景王遺業拿不到手,其實歸根結底,還是在於利益本身。”

戚繼光剛纔自己也在思考,一時沒跟上高務實的思路,下意識道:“利益本身?”

“不錯,利益本身。”高務實肯定地道:“其實潞王也好,太后也罷,真正關心的未必在於他拿到的是不是景王的遺業,那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拿到的實惠不能少於景王遺業那個數。”

戚繼光皺眉道:“可這不還是一樣麼,景王遺業已經還給了民間,現在朝廷拿不出來了,而要另給一個‘景王遺業’的財富,戶部恐怕也照樣抓瞎。”

高務實搖頭道:“不然,這裡頭只要可以變通,那事情就還有希望改變。怕就怕皇上或者太后認死理,非要揪着景王遺業不鬆口,那才讓人頭疼。”

戚繼光一聽有希望,也懶得再問高務實其他了,直接問道:“少司馬可是有了辦法?”

高務實沉吟着道:“主意是有了一個,不過這法子恐怕又要‘開風氣之先’了,不知道能不能說服太后與潞王母子……看來我得親自與太后和潞王談談。”

戚繼光立刻奉上彩虹屁:“有少司馬出手,天下還有什麼難事?末將這廂就先預祝少司馬馬到成功了!”

----------

感謝書友“曹面子”的打賞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年久失修nn”的月票支持,謝謝!

PS:提前劇透一點:潞王這件事不光是單一事件,還會引出宗室問題。

第095章 徐爵背鍋第070章 逐保倒張(八)第141章 誰的雷霆第125章 重陽大會(上)第049章 殷去郭來(上)第086章 蛇打七寸(下)第175章 莽應龍是有點莽啊第098章 回柳州!第086章 麻桿打狼第141章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上)第161章 張守戎遇敵(下)第168章 戰象VS大炮第085章 黃承祖(4更破萬)第112章 初會戚帥(下)第150章 張四維小出一手第006章 禁軍與警備軍第110章 何時可以回京第125章 涉水強攻!第087章 翰林清貴(下)第106章 鄭王使者第003章 這是唱哪出?第090章 淨軍圍剿第062章 暴怒的圖們汗第137章 我即高黨第122章 相府夜會(下)第051章 議定出兵第082章 庫裡臺大會(完)第110章 背後的刀第060章 張馮靠攏(下)第155章 升龍,我的升龍第168章 戰象VS大炮第141章 激戰諒山(下)4更1W1第085章 黃承祖(4更破萬)第127章 心緒不寧的李成樑第150章 部堂拜訪第038章 園內收支(下)第151章 枕邊風(下)第088章 安南人第141章 誰的雷霆第084章 務實回府(上)第086章 蛇打七寸(下)第005章 升官第068章 萬曆一式威天下(下)第173章 將計就計(中)第097章 以“理”服人恰臺吉第058章 互爲倚仗(上)第264章 出宮第108章 且慢動手!第165章 父子不同範第107章 努爾哈赤出兵第123章 準備回京(上)第002章 翰林清貴(上)第4更第064章 聯名信第110章 財帛動人(下)第228章 薑還是老的辣第058章 老師法眼第123章 俺答封貢(七)第051章 賊酋叩首(下)第012章 劃分檔次(下)第125章 可戰方和(四)第093章 博碩克圖的野望第119章 《黃芷汀條約》第176章 佈置南下決戰第113章 高戚之會(五)第037章 誰說服誰(3更破萬)第091章 討價還價第031章 官民兩便第256章 賢妻良母學堂?第288章 緬甸跌倒,大明吃飽第008章 淡化處理第111章 王恭妃的肚子第005章 禁衛軍!第089章 吾家寶駒(下)第096章 馮保倒臺(三)第066章 務實回京(下)第054章 明修棧道(上)第056章 漠南之戰(六)第012章 朕的皇莊那麼壞?第002章 翰林清貴(上)第4更第058章 實者虛之第094章 目的第108章 隱情(下)第070章 西北望第032章 少年劉綎(下)第073章 團結纔有力量(4更1萬)第047章 愚兄恭候多時了第174章 遼河伏擊戰(上)第046章 冰底潛流(下)第049章 努爾哈赤的命脈第124章 雨寺二姝(下)第083章 宮外反應(上)第023章 連中三元(上)第212章 誤解第073章 團結纔有力量(4更1萬)第103章 都是錢鬧的第002章 翰林清貴(下)第046章 冰底潛流(上)第041章 皇帝宣召第014章 輕重有別第022章 天壽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