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8章 不是爲了忽悠

潞王殿下心裡很是吃味。

在他看來,這些勳貴們和他其實差不多,都是光掛名不辦事的主,憑什麼他們可以加入那個北洋海貿同盟,一個個吃得滿嘴流油,本王就只能靠着那盈利極差的景王遺業度日?

何況這景王遺業水分極大,自己能不能拿到實數還不好說,母后雖然私底下已經答應了自己,可畢竟眼下這個大明,真正當家的已經是皇兄了。

皇兄要是好說話也就罷了,萬一不好說話,或者不想爲自己頂下外廷的壓力,那自己豈不是一年五六萬兩都拿不到?

我這也叫諸藩觀瞻?觀瞻現在的王爺們有多窮困潦倒嗎?

眼看着潞王殿下的臉色越來越差,高務實知道火候差不多了,不過這下面的話最好還是不要由自己先開口,得等潞王主動提及才合適。

於是他裝作口渴的模樣輕輕咳嗽一聲,端起桌上的茶盞,舉止優雅地拿着杯蓋輕拭了兩下根本不存在的茶沫,施施然小飲一口。

這個舉動沒有驚醒正在出神的潞王殿下,卻驚動了潞王府長史。這長史生怕怠慢了高務實,一見這個動作,馬上小聲問道:“高宮保,茶湯可涼了?”

高務實有些無語,你好歹也是王府屬官之首,曾經身登金榜的正兒八經文臣,怎麼這話問得像是要親自來給我斟茶似的?就算你好意思來斟,我也得好意思接啊。

高務實剛剛微笑擺手,還沒來得及客氣,潞王殿下倒是被他的長史這話給驚醒了,忽然問道:“高宮保,你剛纔的話雖然很有道理,但本王突然想到一個麻煩。”

咦?這位殿下的水平看來比我想象中倒要高那麼一點點,居然沒有馬上向我問計?

“殿下有什麼麻煩,不妨說來聽聽。”

潞王便長嘆一聲,道:“高宮保雖然點石成金,但且不說小王並無高宮保這般能耐,即便是高宮保願意指點小王一二,可那也得小王有了本錢才能成事。眼下這景王遺業,戶部方面連個條陳都拿不出來,要想全數到位還不知是何年何月的事了,小王即便再如何心動,卻也無能爲力呀!”

高務實聽了這話,心裡不禁冷哼一聲,暗道:這小子還沒之國就藩便已經如此貪婪了,難怪後來他的陵寢規格嚴重超標。嘿,我既然親自來見你,又說了這麼一番話,當然是不想你拿到這些景王遺業,給當地百姓造成傷害,也給當地官員造成麻煩,你居然還心心念念要把景王遺業拿到手再說?

你莫不是還想先拿了景王遺業墊底,然後再慢慢投錢進來搭我京華的順風車?想得倒美。

高務實搖頭道:“捨得,捨得,天下之事,必先有所舍,而後有所得。景王遺業名動天下,世上之人皆知其龐大,卻少有人知曉他的收益並不突出。如今殿下必欲先取景王遺業,臣以爲此乃因小失大之舉,實非智者所爲。”

高務實不等朱翊鏐發問,繼續道:“”臣如此說,殿下或許不以爲然,不過無妨,請殿下聽臣細細道來。”

朱翊鏐對高務實剛纔的這番話的確不以爲然,但他不敢對高務實這個人不以爲然,因此還是點頭正色道:“願聞宮保高論。”

高務實也不客氣,頷首道:“既然天下人都知道景王遺業十分龐大,一旦殿下追討且要實數,則天下人必視殿下爲豪富。如此一來,將來殿下想要再做些什麼,便要承受無盡的窺視,所有人都會注意着殿下的一舉一動。但凡其中稍有不慎,殿下只怕就要上受朝廷斥責,下遭民間議論……”

潞王的臉色並無太多變化,看來他並不怕這個。

高務實也不意外,只是輕聲道:“或許殿下認爲,有太后和皇上庇護,這些斥責也好、議論也罷,對殿下而言都不算什麼。可是殿下當知天數無窮,而人壽有盡,太后能護佑殿下多久呢?十年、二十年,亦或三十年、四十年?”

朱翊鏐一臉震驚地看着高務實,竟然有些說不出話來了。

這樣的話你都敢說?

那位長史更是聽得恨不能自己把耳朵割下來纔好——我爲什麼在這裡?這是我該聽的嗎?

但高務實的神情看起來卻越發地誠懇了,他嘆息道:“此言本非人臣當發,然昔日先帝命臣爲太子伴讀時曾有叮囑,‘小高卿家今後可要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纔是’……如今先帝言猶在耳,臣不敢不直言正諫,以忠先帝之託也,望殿下海涵。”

先帝說過什麼話是有起居注可以查的,既然高務實敢說,朱翊鏐當然不會懷疑。而“先帝”二字擺出來,他當然也沒什麼好說了,只能點頭表示理解。

不過,高務實的話對他震動的確很大。

以朱翊鏐這個年紀,還不會考慮到母后也會有去世的那一天的,這和幾百年後的人沒什麼兩樣,更何況他母后身體挺好,根本看不出有什麼大毛病,他就更沒有往這個角度思考過。

但現在高務實卻直截了當地把這話說了出來,意思簡單之極:你是靠着母后庇護纔有現在的“無可畏懼”,但你母后畢竟比你年長二十多歲,她終究是會去世的,到時候你要靠誰呢?

靠你皇兄麼?理論上當然是這樣,可是論真心疼愛,皇兄真的比得上母后嗎?

這根本不必求證,朱翊鏐當然知道那是不可能的。

誅心一點想,要是皇兄終身無子,他對自己的態度可能會比較好,但那也不是真正可以比擬母后的疼愛,那只是沒法子罷了。何況皇兄是有子的,那在他眼裡,自己這個弟弟究竟算什麼?

自己若老實一些,那就是諸藩觀瞻,倘若要是不老實……嘿嘿。

朱翊鏐深吸一口氣,臉色開始顯得糾結起來,好半晌才道:“小王現在相信高宮保今日的確是帶着誠意而來的了,不過高宮保方纔說,有舍纔有得……若是小王理解得不錯,高宮保是想勸小王放棄景王遺業吧?可這景王遺業若舍了,小王究竟能得到什麼?”

“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高務實平靜地道:“殿下若能放棄景王遺業,天下稱賢那是一定的,但這還不是全部。除了這一條之外,既然天下人皆知殿下放棄了景王遺業,那麼殿下通過其他途徑賺些銀子,豈不是也理所應當?”

潞王皺眉道:“道理自然是這個道理,可這不就繞回來了麼?沒有景王遺業,小王拿什麼去賺銀子?”

高務實輕笑一聲:“拿眼光,靠先機。”

潞王疑惑道:“未知高宮保所指爲何?小王出閣讀書時日未久,見識淺薄,還請高宮保說得詳細些。”

高務實早有準備,從懷裡摸出一個沒有封口的信封,從信封裡拿出幾張紙,選了其中一張遞給朱翊鏐,道:“殿下可以和皇上說,爲免使民間免於滋擾,殿下的封地雖然不變,但景王遺業卻不要了,只拿來換這幅圖上標註的那個島便是。”

誰知道朱翊鏐看了半晌也沒看出高務實地圖上畫的是哪,只好向自己的長史請問。

那長史看了一會兒,也有些詫異,不過還是回答道:“從此圖上看,這島似乎是在廣東,而且離珠江口不遠。”

高務實笑起來,點頭道:“不錯,此島爲廣東新安縣所轄。”

“還不到一個縣?”潞王瞪大眼睛看着高務實,不可置信地問道:“高宮保勸小王拿景王遺業換這區區一個小島爲食地?宮保,就算這地方是個漁場,小王將來遠在河南衛輝,只怕也吃不到這裡的新鮮海魚。”

這話顯然已經帶了氣,甚至都快要壓不住了。

但高務實卻一點也不慌忙,而是一臉正經地道:“不錯,只要殿下能勸皇上以此島來交換景王遺業,最遲三年之後,殿下的年收益至少也該在十萬兩以上。”

“什麼?”朱翊鏐震驚萬分:“高宮保不是在說笑吧?這小島有什麼用?”

當然有用,用處大了,這個小島在後世可是厲害得很呢。

這座小島在隋唐和隋唐以前的發展比較一般,直到宋元時期,內地人口大量遷至,這才促使當地的經濟、文化得到很大的發展。其地在元朝時屬江西行省,元朝時,在此島西南的屯門和廣州的外港的屯門設了巡檢司,長期駐軍,防止海盜入侵,拱衛廣州地區。

萬曆年間,從東莞縣劃出部分地方成立新安縣,具體來說,此島自此由萬曆元起開始屬廣州府新安縣管轄的。

這座島嶼的名字在後世幾乎無人不知:香港是也。

不過在原歷史上,英國佔領香港前,香港基本上是一個荒島,島上南部的赤柱、大潭篤和石排灣,東部的阿公巖、水井灣等,只有一些漁民居住。其他黃泥涌、燈第洲、七姊妹等幾處,則有一些小村灣,當時島上的居民只有約3000人。

但英國人當時看中了香港的維多利亞港有成爲東亞地區優良港口的潛力,所以一直着力於從韃清手中奪取。

大明時期,香港島上的人口也不多,同樣是一個荒涼的漁村小島。但是和英國人在原歷史上的情況一樣,高務實也看中了香港。

英國人當時是怎麼看中香港的?當時世界已經進入了殖民時代,大英帝國在全球許多地方已建立起了殖民地。不過,此時英國還是一個商人國度,在制定對外政策時都會進行周密的成本覈算,仍然是以考慮成本和收益作爲制定對外戰略決策的出發點。

究竟是將這個地方變爲殖民地,還是保持其原樣;是由英國人來直接統治,還是扶植本地代理人,思考這些問題的關鍵仍在於成本如何。

所以,當一些地方沒有多少人口,缺乏完備的社會組織或政府機關時,英國人可能就會直接佔領此地作爲殖民地。如果當地有首領——哪怕只是個土酋長,英國也會利用一下這些首領,然後一步步地使這一地方殖民化。

英國人明白,對於中國這樣一個龐大的國家,完全摧毀其國家機器,進而建立起一個新殖民政府的代價太高,不是它的利益所在。

英國人也承認自己就是商人政府,它當時跟韃清交戰只是先迫使韃清開放市場。這就是後世所說的,英國把中國拖入其世界體系的第一步。

英國之所以迫使韃清割讓香港,也是出於此種目的,當年派馬戛爾尼使團來華,也是想謀求一塊地方作爲其商業據點。

馬戛爾尼的理由很簡單,當年大明給了葡萄牙人一個澳門作爲據點,爲什麼現在不能給我們英國人一個呢?當時英國人考慮了寧波,考慮了舟山,最後選定了香港。

但高務實本來就有廣州私港,他爲何也要把香港弄進京華私港鏈中來呢?

這事和上次黃芷汀與那位西班牙的阿爾法羅會長有關。簡單的說,實際上是高務實答應了西班牙人,在大明取代葡萄牙的地位,然而實際上高務實並不打算直接把葡萄牙排擠出去,他希望平衡一下“兩牙”的實力,讓他們保持競爭——即便現在兩牙處於共君聯邦關係,但由於各有各的政府,高務實依然可以從中利用。

甚至還可以悄悄挑動他們的矛盾。

因此高務實打算把香港作爲西班牙人的落腳點,只是不能用租借之類影響主權的方式,而是必須限定在商業租用上——比如說租給西班牙人一些港區土地,讓他們可以在那裡卸貨以方便和廣州港交易。

這裡要說明一點,按照大明的規矩,不管是葡萄牙人還是將來的西班牙人,他們都是不允許主動去廣州港的,只能由廣州港的大明商人去和他們接洽——總之就是他們的船和人不能入大明內地,要交易只能大明主動,因此他們才需要一個離內地很近的落腳點。

高務實看中香港的也正是這裡,將香港島介紹給朱翊鏐的原因也在於此。

朱翊鏐拿到香港島,只要和西班牙人的貿易順利開展,別的都不說了,光是收租就肯定比景王遺業的利潤要高。

捨得捨得,這就是得。

即便將來西班牙人依舊可能衰落,但香港的地理位置擺在這裡,區位優勢足夠明顯,今後哪怕不做西班牙人的生意,自然也還有荷蘭人、英國人來代替。

這是一筆絕不會虧本的買賣。

----------

感謝書友“曹面子”的打賞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系統崩潰”、“yuwc”、“好事終”的月票支持,謝謝!

第154章 皆大歡喜第124章 奉旨觀政(三)第001章 輕車簡從(下)第085章 黃承祖(4更破萬)第111章 王恭妃的肚子第119章 務必重視(上)第184章 背鍋俠(二合一)第172章 漢計蒙用第059章 惟利不破(上)第090章 降服第047章 有詔第080章 務實之請(下)第123章 等你將來文官稱公第100章 別有所圖第094章 貴妃相召(下)第018章 產業現狀(上)第059章 絕代雙嬌(上)第115章 遼東有警第180章 請獻戶籍於聖使第112章 我願意借第117章 暹羅反了第002章 歙縣逃犯(上)第132章 萬夫莫當第101章 戚帥繼光(上)第030章 立威(中)第012章 劃分檔次(上)第058章 故友劉馨,敬上第088章 御駕親臨第056章 漠南之戰(二)第020章 世界局勢第082章 上任之前(上)第114章 長公主的決斷第136章 爲西南千秋永固!第058章 互爲倚仗(下)第136章 此立威耳第068章 萬曆一式威天下(下)第208章 剿殺第089章 吾家寶駒(下)第124章 拜訪薊遼總督第023章 連中三元(中)第047章 有詔第045章 三寸不爛之舌第003章 徽州異相(下)第007章 張氏例錢(下)第019章 伯侄論財(下)第103章 全面攻勢第028章 朕倒要聽聽你的高論第129章 複雜第285章 兩個女人的戰爭第159章 會元之爭(下)第076章 豪華配置(上)第125章 可戰方和(十二)第046章 冰底潛流(下)第210章 自廢武功還是自殘啊?第079章 三道汗令催謀主第017章 理清思路(下)第059章 惟利不破(上)第050章 擔當第087章 “生意”第102章 一擲千金(下)第113章 高戚之會(三)第028章 都給哀家跪着去第267章 你喜歡嗎?第125章 重陽大會(下)第068章 幕後第282章 再造暹羅第008章 又是香皂(上)第031章 務實被擄(上)第120章 架子就是這麼大第103章 都是錢鬧的第054章 翻雲覆雨等閒間第183章 血戰古勒寨(下)第156章 侯小哥兒第060章 張馮靠攏(下)第118章 太子出閣(下)第022章 天壽山第093章 改革鹽務的契機第170章 這就是大勝!第097章 再會劉顯(下)第096章 興趣培養(上)第133章 癱倒當場第058章 老師法眼第140章 雷霆之前第125章 可戰方和(十)第119章 務必重視(上)第056章 太嶽燒竈(下)第019章 高黨的底蘊!第127章 風起之前第131章 御前閣議(上)第109章 糧在湖廣第130章 跋扈尚書(下)第036章 散財童子第039章 李文進的指點第056章 漠南之戰(三)第035章 根源何在第113章 高戚之會(二)第230章 士別三日第006章 留宿安肅(下)第247章 變色龍也有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