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取勃固

莫塔馬灣的“灣尖”處有兩大河口,正北方向的河口是錫當河的入海口,正西方向的河口則是勃固河的東出口。而此處“灣尖”雖然是兩大河口的匯聚地,但地勢開闊,水流平穩,加上陸地三面環繞,其實是一處很好的天然避風河口港。

然而由於東籲王朝是個陸權王朝,對於海洋比大明還要輕視得多,所以此處並未建設港口,周邊的居民也不多,僅有幾處小村莊,加起來人口最多數百。

京華遠征艦隊的一百多艘大海船這一日到達此地,幾乎將此處海面遮蔽起來。

諒山號旗艦上,黃芷汀站在臨時的點將臺前,面前是爲數高達數十人的水陸兩系將校。或許是由於緬南氣候炎熱之故,她今日沒有披甲,而是身着一身正經的大紅紵絲武將官袍,胸前繡着象徵三品武將的老虎補子,有着一種別樣的美麗。

不過從她口中說出的命令,就不那麼“美麗”了。

“黃豹,你帶本部狼兵,乘船三艘北上,佔領小城錫當,封鎖錫當河河口。凡遇阻攔,持械者,殺;未持械者,逐。”

“是,末將領命!”黃豹是黃芷汀麾下頭號大將黃虎的弟弟,武勇略不及乃兄,但爲人沉穩,甚至還考過童生,這在狼兵中來說,也是文武雙全的人物了。

“高思進、阮鬆,你二人皆率本部爲大軍先鋒,溯勃固河西進,若河道可通航至勃固城外則直抵其城;若河道淤塞不能直抵,則在不可進處落錨,下船前往。高思進爲先鋒主將,阮鬆爲副。”

“是,卑職等領命。”

“另外,不論水陸,抵達勃固城外之後不得擅自炮擊攻城,待會兒本都統會給你們兩千份已經抄謄好的《討莽檄文》。你們要想方設法讓勃固乃至周遭百姓知曉,我大明天兵此來緬甸只爲討莽,除非遭到攻擊,否則不會主動傷害孟族百姓一人,你二人可明白?”

“明白,都統。”

“我說的是不傷害誰?”

二人一愣,但還是答道:“百姓,不傷害百姓。”

“錯!”黃芷汀冷冷地道:“我說的是不傷害‘孟族百姓’。”

“是是是,卑職聽明白了,不傷害的是孟族百姓,緬族不論。”

黃芷汀瞥了他們二人一眼,沒再說話,而是繼續點將:“高璟,待我軍主力上岸之後,你先在此港灣建些臨時碼頭做停靠之用,然後派出艦隊,分巡大光(後世仰光的舊名)、壁磅、直通、棟瓜、比林等處。若有臨海漁村或大小城池,則射出檄文,使當地孟族百姓知曉我軍來意。記住,非必要不得攻城,不得殺人。”

“卑職領命。”

“其餘諸將各率本部,與本都統在此下船紮營,修整一日之後西進勃固,海症嚴重者留在此地營中安養診治,本都統會留下五百人爲傷患護衛安全。”

“遵命!”

黃芷汀命令下達完畢,目光轉向旁邊的一位白人老者,微微一笑:“阿爾法羅神甫,德布里託的事,就麻煩你操辦了。”

阿爾法羅微笑着躬身一禮,道:“都統閣下請放心,‘明軍主力不在,軍中雖有大海船百餘艘卻毫無防備,船上還載有用於收買緬甸各族的大量精美絲綢、瓷器’,這個消息足以讓德布里託失去所有理智——在您的妙計之下,我認爲他一定會來。”

“再好的計策,也要有合適的人選來執行纔有作用,阿爾法羅神甫,你的功勞一定會換來意想不到的好處。”

阿爾法羅微微笑道:“方濟各會的傳教士都是苦修士,我們不愛財富,所以我個人並沒有什麼特別期待的賞賜,我只希望大明帝國能夠允許我深入內陸傳播上帝的福音。”

“馬六甲方面的大明海商已經將我的親筆函帶回廣州,要不了多久便會送達高中丞手上,我想他會爲你想辦法的。”

阿爾法羅微微欠身:“非常感謝都統閣下的引薦和幫助,聖父若是得知這一消息,必然會遙祝二位萬事順利。”

黃芷汀現在已經知道他口中的聖父就是之前傳教士們在大明時所謙稱的“羅馬大僧”,也就是高務實告訴她的“羅馬教宗”,據說其地位在歐羅巴比皇帝還要崇高和神聖。

她雖然不信洋教,但和普通的大明百姓一樣,拜神不怕多,人家願意“遙祝”那也是好事,至於說天主教的屬性是一神教之類,她是不在乎的。

“也祝教宗陛下萬事順意。”黃芷汀淡淡一笑。

阿爾法羅謝過,心中卻微微嘆息,意大利戰爭雖然看似打完了,但教宗陛下的麻煩還多的是,怕是順意不到哪去……不過這就沒必要說了。

到了次日,黃芷汀帶着修整一日的大軍西進勃固。

走到離勃固只有不到三十里的地方,先鋒軍高思進、阮鬆派人來報,說勃固城守阿布拉邦已經派人聯繫他們,表示願意投誠,不過城內有緬族軍隊兩千餘人,控制着城中的幹邦沙底王宮和城門,他還需要一點時間想辦法,希望大明天兵給他三天時間。

高思進、阮鬆不敢做這個決定,所以立刻派人來報。

黃芷汀問左右,誰知道這個阿布拉邦的底細,果不其然無人知曉,只有一名很早以前隨船來過緬甸做買賣的廣東船老闆表示聽過這個名字,說如果沒記錯的話,此人是孟族出身的貴族,祖輩一直是曾經勃固王朝的高官。

既然是勃固王朝留下的孟族遺民,他的話就比較有可信度了,因爲黃芷汀聽高務實說過,緬甸三大族緬族、撣族、孟族之間局勢緊張,如今的東籲王朝是緬族政權,不僅打壓撣族,而且意圖吞併孟族,孟族人在外力壓制之下跳反不是奇事。

但黃芷汀沒有三天時間給他,而是讓人回覆:不管你打算怎麼投誠,明日午時如果勃固沒有開城,那大明天兵就只好“夷平勃固”了。

當天下午,黃芷汀全軍抵達勃固城外,近兩萬大軍圍困勃固。勃固城雖然是孟族舊都,但城池也並不算大——其實這年頭就連歐洲都沒幾個大城,連米蘭那種在歐洲排名前幾的歷史名城也只有五萬多人口(城市居民),勃固這種大明眼中的蠻疆之地,城池能有多大?

黃芷汀橫看豎看,這勃固城跟她之前廣西時期的老家思明府海淵城也就大體相當,還不如桂林“雄偉”。而且更關鍵的是,勃固是個平原城市,還遠不如海淵城那樣易守難攻。

這就好辦了。

次日一早,打着大明旗號的安南遠征軍擺開陣勢,不說那近兩萬大軍,單是烏壓壓三百多門大小火炮就讓城樓上的緬族將領心驚膽戰。

那緬族將領是見過自家葡萄牙僱傭軍的火炮的,他本人雖然不懂火炮,但至少從大小上來看,眼下城外明軍的火炮比葡萄牙僱傭軍的火炮還大了一圈,甚至一圈不止,這仗可不好打啊。

但他深知勃固的重要性,不好打也得打,至少要拖延明軍的時間,不能讓他們輕而易舉的掃除勃固及周邊的障礙進軍東籲,否則他就是死一百次也贖不了罪。

他二話不說就下令嚴防死守,並且很有擔當的親自站在城樓上指揮。

可惜就在他緊張的面對“大明天兵”,正在猜測對方什麼時候會發動攻擊之時,他身後的阿布拉邦忽然抽出腰刀,對着他猛然一刀捅了個對穿,刀尖由背後刺入,在胸腹之處冒出來。

這緬將口中荷荷有聲,似乎想說什麼,但卻終於只是吐出粘稠的腥血。而阿布拉邦則二話不說,又一腳踹出,將屍體踹倒,腰刀抽出。

阿布拉邦腰刀持於右手,左手則忽然高舉一卷文書,朝着周圍大喊道:“皇明《討莽檄文》在此,大明天兵百萬以從北、東、南三路圍剿而來,莽應裡身死國滅已是指日可待!

諸位!我等孟族遺臣,本就是大明藩屬,昔日不過爲莽賊脅迫而不得不暫且委身從賊,而今既有天朝詔命,何不張揚義旗,效忠皇明,興復勃固?願與我一道者……殺緬獻城!”

“殺緬獻城!”

“效忠皇明,興復勃固!”

一大幫他安排好的“託”馬上高呼起來,紛紛抽出兵刃,衝着緬軍殺去。

是日,城下明軍巍然不動,而城中血濺五步者數千,緬軍、緬人死傷枕籍,城門口的鮮血更是從城內流出了城外,將那條並不算寬闊的護城河都染成一片血紅。

不多時,勃固南城城門打開,原本只是掛名的城守阿布拉邦親自帶着一羣身上沾滿鮮血的親信孟族士兵出城,迎接“皇明天兵”入城。

以諒山血戰聞名於世的安南副都統使黃芷汀,這次卻是兵不血刃的拿下勃固,控扼了東籲南疆重鎮。

黃芷汀也不管自己有沒有那個權限,按照這些南疆諸國的習俗,下令任命阿布拉邦“暫攝勃固副王”。

阿布拉邦自然喜不自禁。他家原本雖然是勃固王朝的高官出身,但一直沒什麼實權,真實地位其實擠不進“一線”,只是由於莽應龍征服勃固之後把那些真正的“一線豪門”殺了個乾乾淨淨,他這個“二線豪門”的子弟才得以冒頭,被委了個勃固城守的職務。

但勃固城守也只是掛名,因爲莽應龍當年根本不信任孟族人,用他當城守無非安定人心之舉,所以城中的主將依然是緬族將領,阿布拉邦不過是一顆蘿蔔大印罷了。

雖說眼下這個勃固副王也不過是個名義,但大明的威勢在那裡,阿布拉邦覺得自己遲早是能“轉正”的——他不認爲大明天兵會常駐於此,因爲在他看來,大明根本看不上緬甸這一畝三分地,打完莽應裡就該凱旋而歸了。

到那時,這副王可不就名副其實了?

至於明緬之戰誰勝誰負,阿布拉邦倒是一點都不擔心。他一直覺得大明此前一二十年始終對莽應龍、莽應裡父子的“逆天違命”反應不大,不過是因爲沒有上心罷了,大明一旦被惹毛了,開始認真起來,則“百萬天兵”可真不是誇張之說。

這肯定是高看了大明的動員能力和後勤保障能力,然而事實就是,這年頭的明邊小國大多如此認爲,因爲縱觀歷史,明軍認認真真打的時候,還真沒有怎麼敗過,即便那場震驚天下的土木堡之戰,大明連皇帝都丟了,結果也絲毫不肯退縮,硬生生換了個皇帝繼續打。

如今大明皇帝依然姓朱,依然是那位曾經被俘的朱祁鎮的後人,而此時也先何在?也先的後輩何在?

原歷史上後金在遼東都已經開始吊打明軍了,可週邊的蒙古人也好,朝鮮人也罷,一開始卻都不肯和後金合作,原因就是大明的“個性”太硬,而底子也一樣硬,誰都不看好後金能撐多久。

事實上也是,若非後金出了個皇太極,努爾哈赤再遲幾年死的話,後金自己就得把自己玩死了。

所以此時的大明在藩屬國中的威信還是挺高的,至少在大明已經表現出“發怒”的狀態時,很少有人懷疑大明不能碾壓“叛逆”。

城中的清理還在進行,而阿布拉邦則已經得以拜見明軍南路主帥、安南副都統使黃芷汀。

黃芷汀在城外時就已經臨時任命他“暫攝勃固副王”,已經讓他喜出望外,而這次接受他拜見時,居然又立刻再給了一個驚喜。

黃芷汀命他“召集勃固舊臣,建立勃固新軍”,並且明確表示,大明(其實是安南)會給於其新軍武備支援。同時考慮到勃固滅國已經長達三十餘年,驟建新軍可能一時無從着手,尤其是訓練方面,恐怕難以迅速形成戰鬥力,因此大明(其實依舊是安南)會予以援手,派出軍事顧問,指導編制、訓練、後勤保障等各項事宜。

這對阿布拉邦來說可真是喜出望外的好事了。他家以前就沒什麼實權,沒實權自然就表示對練兵不在行,給他自己弄,什麼時候能弄出個名堂來,那可真沒準。

人倒是好辦,容易湊,但能不能打仗,尤其是能不能跟打遍南疆無敵手的緬軍對陣,那就難說了。

現在有大明幫忙,親自出來“帶徒弟”,這可不是最好的結果?

他倒是沒考慮大明會貪圖他的兵權,因爲在他想來,大明連緬甸這塊地盤都看不上,他這點兵權頂個鳥用?何況按照黃副都統的說法,大明也不直接掌兵,他們似乎只是幫忙編練,這還有什麼好說?

“暫攝勃固副王”阿布拉邦殿下腦袋點得宛如小雞啄米,立刻答應了下來,出了門就興高采烈地去召集盟友、親信,開始號召“孟族勇士”們踊躍參軍了。

----------

感謝書友“單騎照碧心”的打賞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willwolf”、“阿勒泰的老西”、“玄遊冥”、“HughJL”、“leexy”的月票支持,謝謝!

第048章 收個蒙古學生(3更破萬)第005章 升官第084章 務實回府(下)第155章 青春叛逆[第4更]第177章 生擒炒花(下)第004章 初見太子(上)第089章 一支穿雲箭第150章 宮牆內外第152章 天下己任第162章 二段擊第096章 興趣培養(下)第115章 驚天大發現!第173章 將計就計(上)第135章 蟻穴第003章 徽州異相(下)第109章 公侯滿堂(上)第264章 出宮第095章 國色天香(下)第120章 初戰告捷(下)第113章 李如鬆式的勝利第014章 務實讀書(上)第252章 兄妹第036章 戚繼光的彩虹屁第102章 八千大軍第029章 郭閣老的擔心(4更破萬字)第096章 地雷陣第072章 緊急磋商第208章 剿殺第084章 降三世明王?第036章 同往別院(上)第125章 高務實的開平城第029章 何爲高門貴第第040章 瞭解第022章 輕取案首(上)第042章 滿堂影帝第268章 揭謎(上)第104章 權貴子弟(上)第195章 誰在未雨綢繆第023章 連中三元(中)第035章 潞王背後有太后第023章 連中三元(下)第271章 步步緊扣第104章 權貴子弟(下)第077章 說方陣第164章 手長的優勢第065章 派系之爭(下)第067章 倒高風波(八)第036章 同往別院(下)第113章 高戚之會(四)第065章 承意詳處第053章 君臣相商第010章 新鄭高氏(中)第118章 差別競爭第049章 殷去郭來(上)第133章 癱倒當場第110章 何時可以回京第130章 有個叫努爾哈赤的小子第032章 京師潛流(下)第107章 罷了,皇帝宸斷吧第119章 務必重視(下)第083章 避蟲湯第065章 承意詳處第135章 蟻穴第067章 茶樓聽報(上)第285章 兩個女人的戰爭第091章 遼東苑馬寺卿第189章 安南太上皇(4更破萬)第070章 逐保倒張(七)第022章 花廳議事(下)第018章 香皂廠址(上)第067章 決戰沙城(十三)第013章 高龍文之邀(3更破萬)第107章 國士香皂(下)第052章 引蛇出洞好危險第100章 別有所圖第028章 永定河患(上)第064章 曹淦歸來(上)第071章 馮保掌印第010章 新鄭高氏(下)第100章 胡鬧!第192章 戴罪立功(二合一)第043章 步丁耗費第160章 以發財爲宗旨的聯軍第072章 磨刀霍霍向安南第177章 生擒炒花(完)第119章 殺我還是殺你第150章 張四維小出一手第117章 振興北瓷第143章 海商都不簡單啊第118章 鎮暹羅第141章 誰的雷霆第088章 切盡二子之決斷第070章 逐保倒張(三)第119章 下馬威(4更破萬)第113章 高戚之會(四)第148章 謗君案(中)第044章 四分土默特第078章 兩道命令第146章 狂瀾巨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