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四章 消息傳來

朱厚煌出去之後,狠狠的訓斥了王二鐵一頓,但是也沒有怎麼處置王二鐵。

對於這些能辦事的技術官僚,朱厚煌還是很看重的。他只能做到訓斥,罰俸。朱厚煌還想在鐵作題字。不過想起朱厚煌的一筆臭字。只好作罷。

其實放在現代人相比,朱厚煌的這一筆字也算是拿得出手,但是在大明朝之中,書法家比比皆是。凡是能中進士的,都有能寫的好像是印刷體一般的館閣體。比起後世的書法大家,不差多少,所以朱厚煌就不敢在胡亂獻醜。不想留下與乾隆一樣的罵名。

乾隆在無數文物上塗鴉,在後世不知道有多少人痛罵。

朱厚煌最後視察的鐵礦。

北港的鐵礦卻是在海邊。而且是以鐵沙的摸樣存在。無數人在此處陶沙。

朱厚煌站在大海邊上,看着海邊無數淘鐵沙的人,心中默默計算,暗道:“北港礦業已經有兩萬壯丁在了,現在的東雍至少不能說一清二白了。至於他們還能安置多少,還是未知數,不過想來肯定不少。”

此刻朱厚煌才確定下來,在將來的一年,他將放棄陸完的屯田路線,將人力都放在工業上。至少糧食就又會有危機了。

“比起江南,湖廣的產糧區,南洋的糧食更加便宜,王師如過出使南洋,也要將糧食問題放到重要地位。卻不知道許鬆那邊怎麼樣了?到底與佛郎機人有沒有達成默契。”

就在朱厚煌思考的時候,吳鳳儀來到朱厚煌身後,低聲說道:“殿下,許鬆從馬六甲回來了。”

“是嗎?”朱厚煌問道:“成果如何?”

吳鳳儀說道:“許大人身邊的人說,許大人回來的時候興致很高。”

“興致很高。”朱厚煌說道:“那就是說,成功了嗎?”朱厚煌再次眺望這裡,說道:“走吧,回大員。”

這一趟北港之行,朱厚煌對遷都北港的心思越發重了。

從北港到大員不過一日水程,當天晚上,朱厚煌就回到了大員。

許鬆第二日一早,就來到了雍王府之中。

朱厚煌早已等着許鬆了,一併等着許鬆的人,還有王陽明。

許鬆將馬六甲之事告訴了朱厚煌與王陽明,朱厚煌讓許松下去之後,與王陽明相對,說道:“就麻煩王師去一趟南洋嗎?”

王陽明說道:“臣自然想飽覽南洋景色。”

“不知道,王師先從那個國家開始?”朱厚煌問道。

“當然是安南了。”王陽明說道。

安南屢次與大明作對,但也是南洋強國。

王陽明要從南洋下手,要先去的地方,自然是南洋。

王陽明答應下來, 並不是立即就走的。

王陽明回到了自己的居所之中,也是雍王府的一個院子。大員也漸漸的興旺起來之後,但是上等的院落還是不多。所以朱厚煌將王陽明安置雜家自己家裡面,小心伺候,朝夕請益。

王陽明的院落之中,並不是沒有人。

王陽明的個人魅力很大,雖然在儒學主流之中,被訓斥爲異端。但是依舊有很多弟子跟隨王陽明而來。

“先生,您回來了。”

王陽明看過去,原來是他的大弟子,徐愛。

王陽明說道:“曰仁,你諸位師弟在東雍還習慣嗎?”

徐愛的字就是曰仁。

徐愛咳嗽兩聲說道:“雍王帶我等不錯,將我們全部安置到府學之中當教習,只是他們府學之中不教導正道,而且學生稀少,讓我等都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王陽明說道:“殿下已經有意將再次從各縣招收一批學生來,至於說道府學不教授正道。那麼什麼是正道?”

徐愛說道:“先生,何處此言?”

王陽明說道:“哦,沒事?我要出使南洋,你去問問各位師弟,都有誰去?”

徐愛咳嗽兩聲,說道:“我當然要去的,先生,弟子一直想不明白,雍王殿下到底爲什麼要請先生來此,可是現在卻又將先生晾在這裡?”

王陽明說道:“殿下想從我這裡要的東西,我暫時沒有。不說這個了,將來你就會明白的。”

徐愛聽出來王陽明不想談這個。說道:“先生,我這就去準備。”

“曰仁,你也要注意身體,你來到東雍之後,是不是有些水土不復。要不要你就留在這裡修養吧。”王陽明很看中他這個大弟子。

徐愛說道:“弟子從小跟隨先生,沒有片刻分離,先生要甩下我嗎?我區區小病也是老毛病了。沒有什麼大事。”

王陽明也習慣了徐愛在身邊,也就作罷了,誰知道這一次差點讓王陽明抱憾終身。

出使也是一件嚴肅的事情,在王陽明等待出使的時候,早就有人去安南報信了。

安南河內城中。武川伯府之中。

一個人正在來回踱步,說道:“這個節骨眼上,明朝的使者來幹什麼?”

這個人是莫登庸,安南武川伯莫登庸。

莫登庸年幼的時候家境十分貧困,因此自小從事漁業爲生。長大後,以健壯而且武藝高強,考中力士成爲宿衛。正德三年,莫登庸被威穆皇帝任命爲天武衛都指揮使司都指揮使。從此平步青雲。

當然莫登庸逐漸掌握的安南大權,還是因爲安南皇室內鬥。莫登庸從一個普通的軍官,變成了執掌安南軍政的大軍閥。

此刻的莫登庸已經漸漸的生出了取而代之之心。

但是他心中還是忌憚安南王室的歷代權威,此刻正在小心翼翼的一點點試探。特別是安南國各地軍閥,已經被莫登庸消滅乾淨了。

莫登庸對安南王室的忌憚也漸漸消除的時候,他決定學習董卓的先進經驗,他要先廢立一個皇帝,再做計較。

但是這個時候大明的使者要來了,不由的讓莫登庸想起了對大明的回憶。其中有仇恨,但是更多的是忌憚。

讓他想起了當初成祖在越南的征戰。

雖然宣德之時放棄了安南的戰場,但是三十萬大軍在安南作戰,讓安南人現在想起來還毛骨悚然,不寒而慄。

明使的到來,讓他再次想起這種感覺。

“大王,不必擔心,臣得知這次來的使者,並不是大明朝廷的使者,而是大明一個藩王的使者。”莫登庸身邊也有明眼之人。一個文官說道。

莫登庸雖然只有一個武川伯的爵位,但是野心早已暴漏,他身邊的人早就將他視爲未來的安南國君,大王的名頭早就叫起來了。

莫登庸說道:“怎麼可能啊?”

作爲大明的臨國,視大明是最大的威脅,怎麼不明白大明的制度,大明將藩王當豬養的先進經驗,周圍的國家哪裡有不知道的?

“大王,大明正德皇帝是一個不簡單的人物,他打敗了蒙古達延汗,並取了達延汗性命,將自己的弟弟封到東雍,不過一兩年的時間之內,東雍就變得繁華起來,將來東雍一定是海東名鎮。而這一次的大明使者,準確的來說,是東雍使者,這這位坐鎮東雍的雍王使者,大王不可怠慢。”

莫登庸闇暗鬆了一口氣,說道:“如此一來,孤就放心了。”

莫登庸懼怕的是大明朝,而不是區區一個東雍。

“大王,我們當以什麼樣的禮節接待東雍使者,還有要不要封鎖消息。”這一位文官說道。

莫登庸沉吟了一會兒,說道:“以接待大明使者的禮遇接待他,不封鎖消息,也不告訴他,但是多派人,將他們給我釘死了,孤要知道,他們對我的態度。”

第三百三十七章第四百四十二章 接戰第七百七十五章 大海戰四第一百二十七章 雍國兵制第八百三十九章 沈希儀之死第二百五十六章 兵臨南昌第六百六十九章 大內的對策第七百九十八章 海上效用第一百三十四章 北港之役中第六百四十五章 經濟危機第七百五十七章 應對二第二百三十二章 安慶攻防戰七第七百三十九章 東雍新印象二第三百一十二章 蘇祿情況第二百七十三章 爭功四第二百一十四章 水師學院二第二十二章 練兵【3】第四百零七章 科學是什麼二第五百六十六章 張璁二第四百九十五章 帝崩第八百八十六章 勝負手完第五百零九章 帝崩十一第四百七十七章 香料羣島結束戰鬥第四十章 決勝【三】第五百九十二章 浮橋之戰十一第一百九十九章 奪島之戰一第三百一十九章 蘇祿七第二百七十五章 明正典刑第四百八十八章 東雍紙鈔第三十七章 應州之戰決戰之前第三十九章 決勝【二】第八百五十五章 仇華守福寧五第五百五十六章 瘟疫四第一百三十二章 理順水師第七百九十四章 亞齊的覆滅四第六百七十九章 出兵長崎第三百三十一章 再次出發第四百二十九章 南征影響二第五百九十二章 浮橋之戰十一第二百四十一章 安慶攻防戰十六第五百五十八章 鄭綏的選擇第三十九章 決勝【二】第八百九十章 青山白鐵忠骨二第五百一十四章 帝崩十六第六百一十八章 四方雲動第六百四十二章 東雍與大明三第七百四十六章 出使五第三百四十一章 升龍之變六第五百六十章東雍近況第五百四十四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五第三百三十八章 爭貢之爭第五章 演武第六十三章 清江浦第九十三章 雍制第五百七十四章 升龍城下第七百八十二章 金洲戰事四第三百四十四章 戰前商議第四百六十五章 挺進馬六甲第二百七十章 爭功第六百三十四章 日本貿易現狀第二百五十七章 回軍?第六百六十九章 大內的對策第八百八十一章 勝負手十六第二百二十四章 寧王之亂之王命旗牌第五十九章 離別第五百零二章 破城第五百五十九章 瘟疫七第三百四十四章 戰前商議第六十七章 許棟第七十六章 李良欽第三百六十五章 白藤江三第五百二十三章 京畿鏖戰五第四百零三章 梟雄莫登庸第十五章 見託梅第五百零九章 帝崩十一第五百七十八章 再戰升龍第三百九十五章 升龍會戰九第三百七十三章 說服第八百五十一章 仇華守福寧第七百五十章 決議南征第一百七十一章 善後收心第二百零三章 日本來使第一百一十二章 雍國吏試第三十四章 應州之戰王勳【二】第二百六十八章 君臨安慶第三百三十二章 占城王的野望第三十六章 應州之戰之桑乾河前第五百一十四章 帝崩十六第五百三十七章 麥哲倫的遭遇二第一百三十八章 吳家寶藏第一百零九章 許小妹第一百一十三章 收穫的日子第七百七十章 與淡目國的交涉第八百七十四章 勝負手九第六百一十三章 如何善後?第一百七十六章 大移民浪潮第一百一十四章 楊廷和的安排第六百三十三章 經年之後四第七十三章 銀子【三】第八百二十五章 對策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