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六章 安南二

不過朱厚煌隨即收起自己的妄想。

以他現在的能力,是吞不下安南這樣的大國。

船就要靠岸了,朱厚煌遠遠的看見一個膚色黝黑,面相莊嚴,有幾分斯文之像。身穿安南冠服。看來是這一次迎接他們的正主。

王陽明當先從船上下來,此人說道:“外臣範嘉謨見過王先生,王先生海內大儒,有緣來安南之地,實在是安南之幸。”

王陽明笑道:“原來是武川伯的文膽,範先生,失敬失敬。”

一路上兩人談笑風生,好像是故友重逢一樣。等範嘉謨將王陽明送進驛站之中,範嘉謨說道:“王先生一路旅途勞頓,還是在驛站之中休息一日,明日範某自會來拜會王先生。”

王陽明微微一笑,說道:“多謝範先生了。”

範嘉謨一離開。

朱厚煌就問道:“王師,你覺得這個人怎麼樣?”

王陽明說道:“這個人是一個人才,即便在我大明也是進士之才。只是他對我們這一次過來,可是憂心忡忡。提防之心甚重。一路上沒有一句實話。”

朱厚煌忽然想道:“王師,那麼孤有沒有進士之才?”

王陽明說道:“殿下,想要有進士功名,需再讀書三十年。”

徐愛輕笑出聲。朱厚煌也知道,他要是生在民間的想要考一個進士出來,恐怕三十年功夫未必能夠。

王陽明對範嘉謨進士之才的評價,並不是輕視,大明的進士可不是那麼好當的。

範嘉謨回到武川伯府之中,莫登庸說道:“範卿,這位王陽明怎麼樣?”

範嘉謨說道:“王先生學兼文武,讓人高山仰止。”

“雍王的目的是什麼,這位王先生過來的目的是什麼?”莫登庸說道。

“臣不知道,以臣的見識,從王先生哪裡探不出什麼消息,以臣之見,還是明天與王先生開誠佈公談一談吧。”範嘉謨苦笑說道。

“是孤着急了。”莫登庸說道:“範卿慢慢的來,不要着急。”

由不得莫登庸不擔心着急。

莫登庸廢立之事,早已準備好了,就準備動手了,在這個節骨眼上,忽然有一個明朝的使節過來,其中的意味讓莫登庸感到意味深長,他有一種不好的預感。

明朝使節的來臨,讓莫登庸感到煩惱,因爲對他來說,明朝使節是一個不受控制的因素。不過在他感到煩惱的時候,就有人感到高興。

“母后,我家有救來了。”安南小皇帝在大殿之外,走的穩定之極,好像一個小大人一樣,但是一進皇太后殿中,再也控制不住情緒,差點摔倒在地。

“皇兒,莫要着急。”皇太后姓鄭,也是安南大族,家族勢力極大,見小皇帝差點摔倒,連忙上前扶住,說道:“你是做皇帝的人,要沉得住氣。”

“是,”小皇帝正色說道:“不管怎麼說,這一次大明使節來安南,都是一件大好事。朕已經暗中派出好幾批使節北上請求冊封,都被莫賊所阻,這一次,一定能聯繫到大明。有大明支持,這些亂臣賊子,也當有所懼。”

皇太后說道:“陛下,你要心裡有數,北朝畢竟鞭長莫及,而且北朝始終是我朝大患,要小心提防。”

小皇帝不以爲意,說道:“兒臣知道,不過是有輕重緩急,先讓莫賊有所忌憚爲上,等舅舅們領兵來升龍之後,除卻莫賊之後,再論北事,也不遲。不過朕在升龍之中的一舉一動都被莫賊盯死了,所以還請母后,給孩兒推薦幾個人,能聯繫到明使。”

嚴格的說小皇帝夾袋裡面的人,還沒有他母后夾袋裡面的人多。

雖然黎朝也實行科舉制度,但是時間尚短,在安南世家大族的勢力還是相當大的。

鄭太后說道:“皇兒有心了,哀家這就讓範獻暗中去拜訪一下這位明使。”

小皇帝有一點擔心,說道:“千萬不要讓莫賊發現了。”

鄭太后說道:“哀家辦事,皇兒還不放心。”

話說到這份上,小皇帝不管放不放心,也不能多說話了。

第二日,範嘉謨按照約定來拜訪王陽明。

王陽明也沒有心思在安南多待,而範嘉謨也存了開誠佈公的心思,所以他們兩人一開始就進入正題。

“王先生此次來,是以天子使者而來,還是以雍王使者而來?”範嘉謨問道。

“哦,天子使者而來,又如何?雍王使者而來,又如何?”王陽明饒有趣味的問道。

“天子使者而來,外臣自然會上報陛下,請陛下接見,但是如果是雍王使者就不好辦了,之前從來沒有過藩王使者的先例。”範嘉謨也不知道是不是故意說道:“只能委屈王先生在安南委屈數日了。等朝中商議出結果之後,再接見王先生。”

王陽明說道:“無須如此,我只是受雍王所派遣,故而,無須貴國國王接見。”王陽明特別在國王這上面加了重音,用以否定範嘉謨嘴中的陛下之稱。

不管安南皇帝在國內怎麼自稱皇帝,但是在大明臣子面前,他不過是一郡王而已。因爲大明冊封的南南就只有一個郡王。

“而且,雍王的事務緊急,只需見安南能做主的人就行了,比如武川伯。”王陽明說道。

王陽明作爲一個儒生對安南國內的君不君,臣不臣的局面沒有一點好感,但是他是一個現實主義者,不滿歸不滿,但是事情還是要做的。

範嘉謨說道:“不知道,雍王有何事要與安南商議?”

王陽明說道:“雍國內部糧食消耗太大,有入不敷出之嫌,所以雍王殿下特地派出使臣出使南洋,就是爲了在南洋採購糧食,安南向來是南洋糧倉,所以老夫第一站,就是安南。在海防的艦隊上,有不少貨物,就是爲了以貨易貨。”

範嘉謨心中暗暗鬆了一口氣,暗道:“原來是這個事情?”只要大明沒有心思插手安南政權更迭之事,範嘉謨就放心了。不過一想起糧食問題,他帶着歉意說道:“讓王先生失望了,要是往年,即便給雍王殿下籌出百萬石糧食,也不是多困難,只是如果安南江山風雨飄搖,四方紛亂不定,幸有武川伯起於草莽之間,削平安南天下,這纔有今日太平時光,只是這樣一來,連年征戰。糧食消耗太大,而且西京鄭氏,南方陳氏尚在,也不能大兩外借糧食。”

王陽明之前,也被嚇了一跳。

他來之前,也被陸完叮囑一番,讓他在安南小心行事,就是因爲莫登庸有篡位之心。作爲大明朝,對莫登庸的篡位只有一個態度,就是亂臣賊子。

所以他推斷,將來安南與大明之間有一場衝突。只是不知道這一場衝突會在什麼時候發生。

但是王陽明並不知道,安南亂成這個樣子,簡直是四分五裂了。

朱厚煌在後面聽的眼睛都亮了,他敏感的感覺到了機會。佔領安南的機會。

王陽明好像也明白朱厚煌的想法一樣,問道:“貴國到底是怎麼回事?”

範嘉謨本不想說,畢竟家醜不可外揚,但是這些事情也不是什麼秘密,隨便在大街上一打聽,就能知道個七七八八的,再隱瞞下去,也沒有什麼意思,他只好哀嘆一聲說道:“是吾國不幸,實在有辱貴使清聽了。”

隨即他將安南這麼多年的亂事,從頭講了起來,從源頭上來說。安南現在的亂事應該在弘治十七年,安南肅宗皇帝死後埋下來的。

第四百二十章 古晉之變二第七十二章 銀子【二】第六百三十一章 經年之後二第二百三十五章 安慶攻防戰十第八十章 先鋒第七百五十八章 亞齊人在行動第八百八十章 勝負手十五第八百七十九章 勝負手十四第二十四章 死諫第七百五十五章 楊一清督師第七百六十章 第二次馬六甲海戰第一百八十四章 徵蠻三第一百六十七章 掃平礦區二第一百六十六章 掃平礦區第一百八十四章 徵蠻三第三百一十七章 蘇祿五第四百一十七章 臨時和議第七百三十四章 江上追逐第二百七十二章 爭功三第五百八十七章 浮橋之戰六第六百一十八章 四方雲動第七百九十三章 亞齊的覆滅三第二百零五章 朱厚煌給出的出路第七百二十一章 正旦大朝五第四百九十五章 帝崩第六十六章 許家第七百零五章 再申海禁第一百六十五章 打黑第一百四十一章 金礦第五百七十一章 再到安南第四百九十二章 正德北歸三第八百三十七章 東雍之戰十一第八百五十九章 仇華的突圍第三百一十六章 蘇祿四第一百六十章 王哲遺書第二百六十四章 火燒贛江第三十章 宣府第八百二十七章 東雍之戰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視戚氏第三百二十三章 擴軍第七百八十一章 金洲戰事三第七百二十七章 楊廷和之死第二百零四章 海盜羣聚第一百零五章 太醫令第三百三十七章 幕後何人?第二十章 經緯【3】第六百五十六章 海盜會盟第八百六十章 分水關第八百四十二章 善後二第七百八十九章 南都和議二第八百一十六章 椰城之戰七第三百零二章 占城二第八百八十九章 青山白鐵忠骨第二十八章 雲飛揚第三百章 安南終第七百七十一章 失子失先第九百零三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三第三百一十五章 蘇祿三第七百一十五章 路聲寒的上位第三百五十章 軍法司第二百零八章 少府第一百二十二章第一百三十六章 劉師爺奇遇記第六百六十三章 日本局勢第一百六十九章 夜襲第一百三十七章 善後第六百五十二章 倭亂之加劇二第四百五十章 接戰九第七百三十四章 江上追逐第九十八章 受潮的火藥第八百一十九章 大明vs東雍第八百九十七章 南京城三第二百零七章 朱厚煌給出的出路三第二百四十二章 安慶攻防戰十六第四百八十七章許鬆的解決辦法第二百一十三章 水師學院第三百零三章 占城三第六百八十五章 各方反應第八十三章 媽祖廟前之約第五百五十六章 瘟疫四第三百三十七章 幕後何人?第一百三十三章 北港之役第四百零三章 梟雄莫登庸第四十六章 回京第四百五十六章 古晉會議第一百二十三章第二百零二章 殺徐和尚第五百七十四章 升龍城下第五百零八章 帝崩十第一百八十二章 徵蠻第七百三十四章 江上追逐第五百五十七章 沈希儀的野望二第六百九十五章 陷城二第五百一十一章 帝崩十三第三百三十五章 鄭太后與莫登庸第五百零六章 帝崩八第十八章 經緯【1】第六百九十八章 尾聲第七十五章 平亂【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