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百六十四章 內官外官

早朝散班後。

內閣首輔申時行與吏部尚書楊巍被天子招去文華殿議事。

不久後,二人從文華殿出來。

二人差不多並肩而行,楊巍不時會頓後半步,如此既保持了與申時行二人聊天,又使得自己在禮數上沒有僭越。

身爲首輔申時行禮絕百僚,除天子之外,百官都要向他行禮,而吏部尚書是唯一能首輔抗尊的人物。

在張居正時,吏部尚書在內閣面前就是一個屬吏,到了張四維時,提出事歸部院,一時六部大有脫離內閣的樣子。

而嚴清擔任吏部尚書時,吏部自行其事,不受內閣干擾,當時大受朝野之士好評。

到了楊巍任吏部尚書時,朝野上對他十分抱有期望的。楊巍在任外官時,年年考績幾乎都是一等,當年王大臣案,他秉公處事,然後被排斥出中樞,回鄉種田。

他擔任吏部尚書後,衆官員也認爲楊巍是嘉靖二十六年進士,無倫年紀還是科名都在申時行之上。沒理由楊巍會聽申時行之言行事。

但事實上二人還真就走在一起了。

所以言路議論紛紛,說吏部又成爲內閣爪牙,當然申時行,楊巍都否認,認爲這是無稽之談。

所以楊巍與申時行同行,誰在前誰在後,並肩還是齊步,這些落在有心人眼底都是文章。

在外人看來,楊巍與申時行交談時,二人都是雲淡風輕的樣子,他們屬僚都是遠遠的跟着,不敢聽二人口裡一字。

外人不由揣測兩位大佬正在聊着什麼。

但見楊巍言:“僕年少讀書時,學問主明明德,釋褐爲官後,治理一方,主經六經,而今到了中樞主政銓部,到是有些迷惑不解了,不知元輔在政府多年,學問以何爲本?”

政府的政指的是政事堂,府指的是二府中書省和樞密院,在明朝這兩個字代指內閣。

申時行捏須道:“不穀與伯謙主張差不多,不過入閣後,讀大學衍義頗有心得。”

大學衍義是什麼書?

不在四書五經之列,但卻是明朝皇帝的必讀之書。申時行這話的意思,是很顯然的。

楊巍當然明白申時行話裡意思,於是道:“元輔之言,實發人深省。當年張江陵推吏部任官,以三途並用爲主,當時有言重用循吏,慎用清流。後來吏部也從吏員中提拔了幾名堪稱循吏的官員,先在府司任職,從考績來看都藩臬開府之才。”

“然而此舉卻遭到了朝中清流的議論,有一黃姓胥吏,在任皆有政績,卻爲清流鄙夷出身,此人任兩淮運司同知時,登船拜謁上官,卻墮入水中,因寒而死。後來有人察之,是有人妒其能,憎其技,以致登船時被人擠入水中。”

申時行面色凝重:“伯謙說的是兩淮運司同知黃清吧,朝廷已贈黃清太僕寺卿,並蔭其子入監,勉強算是安撫過了,但不穀一直介懷在心。”

楊巍道:“人死了,如何說也是無益。那些害死黃清的人,卻仍逍遙法外,朝廷無法追究。朝中清議只會爲清流聲張,卻不會替濁官說話。”

申時行聞言是長嘆一聲道:“若是張江陵在閣,這些人斷不敢如此。但現在不穀也是無能爲力。”

楊巍繼續道:“元輔,自黃清之後,從各省撫,按遞至吏部的保案來看,幾乎已沒有雜途出身的官員,名字在前的都是甲科。這一次吏部大選官員,照例堪核,從下面官員遞上的諮單,以及朝廷大僚的登薦來看,大多都是清流。”

“朝中清流如此也就算了,昨日宮裡遞陛下手詔,要吏部擢李植爲太僕少卿,江東之爲光祿少卿,羊可立爲尚寶少卿,吾意已決,次令由中旨出,吏部可蓋不奉詔。”

聽了楊巍之言,申時行忽停下腳步。

楊巍自也是停立在旁,至於二人屬僚也是遠遠站着,這裡已據文淵閣只有幾十步,來文淵閣辦事的官員,見首輔大學士與吏部尚書立在文淵門口,都是停下腳步,遠遠就施禮參見。

李植,江東之,羊可立當年都是張四維的打手,在打倒馮保,清算張居正的事上,立下赫赫戰功。

張四維去位後,這三人沒有依持,於是轉投了靠山。這靠山不是別人,正是當今天子。

張居正後,天子一直以言官來監督內閣,六部。

這三人也是很能揣摩天子的心思,當年藉助高啓愚案,逼得申時行,楊巍向天子辭官求去。

後來天子安撫了申時行,楊巍留下了二人,但高啓愚,給事中劉一相,錦衣都督劉守有刑部尚書潘季馴等人卻先後被他們彈劾,申時行無法相救,只能看着他們一個個把官。

之後在馬玉的事上,申時行在林延潮助攻下,扳回一城。

但事情過後,天子這一次又重新提拔李植三人,並親自下旨到吏部。

這件事對於吏部尚書楊巍而言是很屈辱的事,朝廷三品以上官員經廷推,三品以下一向吏部說的算,最後報聞天子就好了。

天子明知道楊巍與李植三人結怨,吏部不可能提拔他們,但卻仍下手詔到吏部,提拔這三個人,這令楊巍火大,認爲皇帝侵犯了他吏部尚書的職權。

所以楊巍這山東漢子,立即火了,直接來個概不奉召。

當然要楊巍也不會擅作主張,所以他要與申時行商量此事,取得內閣的支持。

申時行負手問道:“天子下詔至吏部時,可想過伯謙你會概不奉詔?”

楊巍想了一會道:“天子不會行無謀之舉。”

申時行又問道:“若是伯謙不奉詔,朝中清議是否會站在你我一邊?”

楊巍嘆道:“朝中清議,早就有言政府與銓部陰相倚以制言路,若是我拒不奉詔,他們必然言僕打壓言路。”

“這是坐實了罪名,”申時行再問道:“上一次李植三人彈劾你我二人,最後陛下對他們處以罰俸,這一次伯謙若拒絕陛下的手詔,陛下會如何想?”

楊巍默然半響後,才道:“會以爲僕不念當初的恩典。”

申時行點點頭道:“所以不奉詔,聖心朝野都不站在伯謙這一邊。相反若是伯謙奉詔,既給了陛下顏面,又足見太宰的氣度。”

楊巍點點頭,申時行說的,他心底也是知道。他在申時行面前發了這一通氣,即表示一下憤怒,也表示同仇敵愾,大家是站在一邊的。

楊巍道:“那一切就聽元輔的,但如此提拔李植這三人,如何能嚥下這口氣?僕本來是打算在朝覲之後,就打發三人到地方任參政。”

申時行聽楊巍這麼說,心底瞭然。

按照大明官場上的規矩,如給事中,御史這樣的官員任滿或轉遷,一般都是調到地方任參政或者在京爲京卿。

參政爲從三品,而御史,給事中不過七品,那是一口氣連升七級。

不過如果科道官員聽說到地方任參政,他們一定都是一副生無可戀的樣子。

要不然官場怎麼會有“官升七級,勢減萬分“這句話。參政雖是地方大員,但論權力根本無法與御史言官相提並論。

所以御史去擔任大參的,一般要不是失勢的,就是得罪了哪個朝中大佬的。

御史看重的是京卿,只要能死皮賴臉留在京裡,官位低一點也是無妨。

申時行道:“永樂成化年間,御史外任不過州府,而今三品大參而出,竟求去不任。甚至近年來科道,吏部,翰林等官員貶官外地,多不赴任,只是到了地方後,移交公文後即返回鄉里,再謀轉遷。”

“還有的官員,甚至不親至境上,直接讓屬地巡撫代呈公文。還有一官員,以編修貶至地方,謁巡撫時竟還以爲是自己仍是朝中翰林,與巡撫一併面南而坐,巡撫也不以爲意,傳爲官場笑話。”

說到這裡,申時行不由感嘆道:“難怪當今官場世風日下,滿朝官員皆避外營內,朝中又多少京職,何人來任外官,何人來爲州府?伯謙,兄主銓政,務需治一治官場之惡習。”

話說到這裡,申時行即與楊巍告別,然後步入文淵閣大門。

而吏部尚書楊巍卻是滿腦子的漿糊,他與申時行商量如何對付李植,怎麼申時行說起了官場上的歪風邪氣。

但他明白申時行不會無的放矢,話裡定有所指。

楊巍從文淵閣離開,坐了轎子返回吏部,途中一直在想這話裡的意思。

直到了吏部門口,轎子落在一刻。

楊巍突然恍然,申時行言下所指,不就是林延潮嗎?

當今官員都以任京官爲榮,任外官爲恥。但林延潮堂堂狀元,三元及第,翰林院侍講,詹事府左中允,又是日講官。

那是京官中的京官,翰林中的翰林啊。

可是呢?

林延潮當初上諫天子被貶謫之後,二話不說就去歸德府赴任。

從天子講官到區區一名五品同知,這落差不是一般的大啊。換了其他官員,早就跑了沒影,不是投書任上自己回老家,就是擺翰林的譜,懟完巡撫,懟布政使。

可是呢?林延潮不抱怨,不氣餒,只是埋頭幹事,認認真真爲老百姓辦事,努努力力造福地方,澤被蒼生,在任上乾的是有聲有色,這樣的官員不正是外官的楷模。

而天子既然能徇私,升李植他們的官員。

那我們不是也可以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推舉我們的官員上去呢?

一千兩百二十一章 懟皇貴妃第一百四十六章 狂生(一更)一千三百三十七章 平衡左右一千兩百五十章 當年之事七百三十二章 給錢八百七十九章 怒懟(二合一)一千兩百五十四章 大事一千九十一章 榜樣第四百二十章 立威第一百六十一章 入學(二更)八百一十二章 官斷十條路一千一百零五章 傾訴第一百四十三章 建陽書坊第一百七十六章 明察秋毫(二更)一千一百一十三章 釋放第八百七十六章 公道何在(二合一)第兩百三十四章 兩家和好第兩百四十六章 初衷六百三十章 講學五百零三章 鼎邊八百五十一章 刨根到底一千兩百三十七章 兼容六百七十六章 朕信你九百零四章 榜樣第兩百八十六章 文動京華一千一百七十五章 換個惡人來第三百九十九章 口碑五百零二章 返家一千一百三十八章 富春江上九百二十八章 重逢第兩百三十一章 心底只有你(一更)一千三百二十八章 安危一千兩百二十八章 相托第一千兩百八十二章 趙士禎六百零三章 書生議論第三百八十二章 給機會九百三十六章 聰哥?第兩百三十一章 心底只有你(一更)一千三百章 大興縣試第兩百二十八章 算盤打不響六百四十六章 官復原職(求推薦票)一千三百九十二章 主持廷議一千兩百四十三章 義氣一千一百一十三章 釋放第兩百章 定稿(一更)一千兩百一十三章 就此干休一千一百一十三章 衡文規矩八百二十一章 新青苗法第三百二十四章 殿試第三百二十四章 殿試一千零一章 番薯南來五百九十章 林府親事一千一百八十五章 敘舊第一百六十三章 游泮采芹第二十五章 打官司八百二十五章 風雨欲來(二合一)第兩百六十章 自問第十六章 一鳴驚人九百九十二章 詞林大僚一千一百一十六章 辭官歸裡六百七十章 一鳴驚人第一百八十章 賜字第四百三十九章 巧妙回答一千三百九十五章 運籌帷幄一千三百二十七章 俘虜五百九十一章 甩鍋第一百八十五章 丟人丟得不夠(一更)一千兩百三十三章 從道不從君第三百五十章 我們家延壽長進了第三百七十章 申時行的第六感八百二十七章 視察一千一百三十一章 教訓一二八百五十七章 館選八百九十八章 銀子去哪兒了?五百八十二章 舌戰羣儒(上)六百九十九章 重回禁中一千九十四章 新任尚書的手段(第二更)感謝書友們六百三十四章 皇帝來我家第三百六十八章 官俸一千兩百四十章 正氣一千一十八章 鑽空子四百五十章 名揚藩邦一千一百六十八章 八百里加急八百三十三章 這是什麼情況?(二合一)第四百零七章 顯擺顯擺第四百三十三章 師恩如山九百七十二章 申時行的帖子第兩百一十七章 好風光七百五十九章 你們這是在逼朕(二合一)一千三百零一章 問罪九百六十八章 舊屬六百四十章 天子心意一千三百九十七章 治人治法五百六十七章 宣表一千三十六章 黨羽第兩百五十三章 置身事外第兩百七十四章 漕弊第二十一章 謝老虎九百零六章 大德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