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百二十八章 重逢

孫承宗離去後。

丘明山對林延潮道:“東翁,道德文章不過雨天的一件蓑衣,用時避雨,不使身上打溼即可,不用時,丟在一旁就可了。”

“孫先生是高才不假,但行事卻是拘泥不化,東翁此舉讓他至李知縣那磨礪磨礪,也正好讓他知道爲官之難處。”

林延潮聽了笑了笑道:“磨礪是磨礪,但稚繩他並非是拘泥不化,而是心底有正氣。稚繩性子敦厚,待人淳淳然,處事盡心爲人謀也,此吾三不如。他日若能身居朝堂之上,前程還在我之上。”

丘明山聽了知道林延潮的意思。

林延潮道:“稚繩之事不提了,你這一次去山東,那些響馬如何了?”

丘明山道:“道路都已是摸清了,我手持東翁書信見了陸巡撫。陸巡撫已是將李二回下面的響馬都編入官軍,算是給他們找了安身之地。週二當家還當了把總。現在這支人馬,就駐紮在聊城,臨近漕河,隨時可以聽從東翁調令。”

林延潮點點頭道:“好,李二回的命要保住,但是切記不可以放人,與山東那邊打招呼,案子要慢慢審,但要好酒好肉伺候着,總之保住命來。留在牢中,就是人質,如此響馬不得不服。”

“是,東翁,高明,”丘明山又道,“小人這一次去山東,還見了東翁的一位故人,漕官楚大江。”

林延潮聞此人名不由大喜道:“楚大江,他如何還好嗎?”

這楚大江說來,何止是林延潮故人。當初林延潮上京趕考,就是坐着他的漕船過淮的,後來他手下的人被倉官欺壓,還是林延潮給他出頭,一篇漕弊論天下聞名。

丘明山知道林延潮是念舊情的人當下道:“現在也調至山東任漕軍千總了,我去山東時,正見他有些難處,日子過的不好。但他聽聞東翁升了知府,十分高興,說是要來拜賀呢。”

林延潮聽聞故人消息,不由撫掌大笑道:“很好,你再去山東一趟,先替我籠絡響馬,將山東至河南的私鹽鹽路掌握手中。這楚大江我也有一份書信給他,告訴他若有什麼難處隨時都可以來找我。”

丘明山稱是後告退。

隨後林延潮召陳濟川入內道:“稚繩幾日後去拓縣任師爺,你幫他在簽押房交接一下。”

陳濟川聽聞孫承宗要出外,任一名知縣的師爺,有些驚訝,聽完林延潮吩咐後道:“老爺,這孫先生爲人厚重可信,他主持簽押房以來,一切都井井有條,署裡上下對他都十分信賴。”

“現在他離開簽押房,還想找如他這樣可信,有才幹的人主持簽押房就不易了。”

林延潮看了陳濟川一眼道:“你也以爲我是與稚繩失和,將他調走嗎?”

陳濟川道:“小人不敢揣測老爺的心思,只是孫先生跟隨老爺已久,與府中之上下之人都相處融洽不說,就憑孫先生的才幹,小人也以爲不易放孫先生這樣的人才離去,留在幕中替老爺辦事,如猛虎添翼,讓如此左膀右臂離去,是老爺的損失。”

林延潮點點頭道:“你說的我怎麼不明白?這幾年孫先生在我幕中幫了我大忙了,我豈是不知。去年河工之事千頭萬緒,我除了大方面掌握下,署內,以及細節之事都是由他把握,還調節我與下屬,府衙六房的關係。沒有孫先生在,府裡之事是會出差錯的。”

“更不用說,當初我貶至歸德來,孫先生放棄了會試的機遇,金榜題名的機會,風雨不棄,一路千里隨我至歸德來任官,這份情誼我一直記得。”

陳濟川點點頭道:“是啊,孫先生如此之才,老爺萬萬不可任他離去。”

林延潮道:“你以爲我舍孫先生走嗎?但正因如此,我纔不可以拖累人家的前程。我若將孫先生視爲下屬,拿他當作私財一般看待,這纔是我身爲東主的不對,你明白我的意思嗎?”

陳濟川道:“老爺,是要栽培孫先生?”

林延潮目光肅然,然後道:“孫先生之才,乃當世之選,朝廷社稷比我林某更需要他。”

“這番話不是出自老爺真心吧。”陳濟川低着頭說道。

林延潮看了陳濟川好幾眼,見他不說話,當下哼了一聲道:“從另一個方面而言,宦海上浮浮沉沉,沒有一直不沉的船。恩師爲何一直提攜我,正是爲自己將來尋一替手。”

“我栽培孫先生又何嘗不是,換句話,若有一天,我不在廟堂,而居江湖。那麼孫先生我可以盡心託付,讓他替我主持大事。當然他要先考中進士。”

林延潮知道孫承宗是有狀元之才的,對於他能考取功名當然有信心。

陳濟川聞言欣然道:“老爺,對孫先生真是一片苦心。哎,孫先生在府裡多年,他這麼突然一走,連我也有幾分不捨,其他人更是可想而知。”

“還有老爺,孫先生這一走,簽押房裡由誰來主持呢?簽押房內心腹之地,若非可靠之士不能託付。”

林延潮道:“我早有主意了,前不久望齡來信,說是要投奔我幕下,問我可否,我已是答允,他過些日子應該從浙江老家趕到歸德了。”

陶望齡是林延潮的次席弟子,事功學的經義主要都是由他一手編寫,還參與了燕京時報的編纂。

林延潮曾贊,衆弟子中陶望齡可以爲他道南。

上一次林延潮上諫天子,燕京時報被查封不說,郭正域被杖時,就是陶望齡率領一干弟子砸了順天府衙門大堂。

後來林延潮出面把徐火勃,陶望齡救出獄,回頭就叮囑二人趕緊回家避風頭,不可露面,同時努力讀書,不要拉下功課。

現在林延潮升任知府,顯然是聖意有所轉圜了,於是陶望齡覺得風聲沒那麼緊了,又決定出來跟隨林延潮。

林延潮就答允了,讓陶望齡來歸德。

以往林延潮身爲翰林時,什麼屁事都不用管,只要給天子講書就好了,幕僚肯定是沒有用的。

現在任了知府,手頭上一堆事,林延潮讓陶望齡來自己幕下,肯定是通過做事來歷練的。

對於這一點,陶望齡在書信也說,紙上得來總覺淺,實踐出真知,他此來歸德,正是爲了施展一下抱負,印證一下心中所學。

陳濟川聽林延潮說將陶望齡叫來點了點頭。陶望齡是林延潮弟子中跟隨最久的人之一,僅次於徐火勃。

如果林延潮一手栽培的門生去簽押房任事,當然是可以信的過。

但隨即陳濟川又道:“可是陶周望雖可以信任,但是第一次辦事,總是初出茅廬。簽押房之事瑣碎繁重,而且又事關重大。陶周望不知能否勝任?”

陳濟川的意思,陶望齡人品是足夠了,但經驗不豐富啊。

林延潮想了想道:“無妨,我早想過了。這一年來,袁可立一直承孫先生之教,在簽押房辦事,其人敏銳洞事,可以任事。就讓他與望齡一併主事,日後望齡負責掌印,可立負責書啓。”

袁可立是歸德本地人,他是前禮部尚書陸樹聲的弟子,董其昌的同門師兄弟,眼光見識都勝過林延潮的其他門生。

之前袁可立年輕氣盛,十分傲氣,拜入林延潮的門下有將傲氣收斂,又對孫承宗是佩服之至。

林延潮平日公務後,與衆門生們吃飯閒聊,對袁可立的才識也有了解,認爲他的才學。

原先簽押房是孫承宗一人總司,如此就變成袁可立和陶望齡二人協同辦事。

陳濟川聽說林延潮將袁可立,陶望齡總司簽押房後,這才放心。

有話是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陶,袁二人目前只是經驗不夠,磨礪一二將來也是可以勝任的。

但孫承宗在時身爲書啓師爺,並總司簽押房。而陶,袁二人等於是兩個人幹孫承宗一個人的活,終究還是差了一點。

林延潮怕不是一時,以後恐怕也沒有能找到比孫承宗更能勝任的人選。

但陳濟川又想,老爺果真早有讓孫先生出幕的打算,故而是料事在先,處處安排妥當。孫先生一離開,馬上替補的人就找好了,但是……

陳濟川道:“可是老爺,如此小人怕孫先生離去,心底會有疙瘩啊。是不是要小人去解釋一下。”

林延潮道:“之前時,我已是與孫先生說的清楚的,你若再解釋有些畫蛇添足。響鼓不能用重錘,能明白自然明白,不過你還是替我留意一下吧。”

陳濟川當下稱是。

次日林延潮返回了府城。

陳濟川與孫承宗交割簽押房裡的事。

簽押房以及各衙署裡的人聽說孫承宗要走,衆人都是大生不捨之意。

孫承宗在林府裡很久,林府下人隨從對他印象都很好,而林延潮外放歸德後,同知署裡的人對孫承宗的爲人處事,沒有一個不讚賞的,知道孫承宗要走的消息,衆人都覺得失去了什麼。

特別侯執蒲,侯執躬,彭端吾等林延潮的門生與孫承宗相處十分和睦,平日以兄長事之,現在孫承宗離去,他們都是十分難過,相送之際差一點落淚。

孫承宗也是不捨,這時袁家三兄弟正好來歸德府拜見林延潮,知道孫承宗要離去,也是極爲難過。

甚至衆人大有向林延潮要求,將孫承宗留下來的意思,但是孫承宗卻沒有答允,他說在拓縣任師爺也是太守做事,不曾有離去之說,大家要見孫某,去拓縣也是很近。

話是如此說,但終究孫承宗還是不在府衙簽押房了。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最後孫承宗還是離開了林延潮的幕中,臨別之時,孫承宗向林延潮三拜,以謝多年賓主。

林延潮也是一時說不出話來,各種心情堵在胸口裡,甚至生出一絲後悔之意。但無論是爲了孫承宗將來的前程,還是以後自己在朝堂上的佈局,都唯有讓孫承宗離去。

所以林延潮沒說什麼,讓自己門生屬吏送孫承宗出門,自己則回到了屋子。

至於林淺淺對孫承宗離去也是不忍,當下贈了孫承宗三百兩銀子。

孫承宗離開後,簽押房裡暫時無人主事,林延潮也沒有另請師爺的意思。

直到數日後,陶望齡抵達了歸德府。

知道陶望齡到了,林延潮立即放下手頭的事,跑到偏廳相見。

但見林延潮剛至偏廳,一名穿着青衫的年輕人即是跪倒,拜在自己的膝前。

“學生陶望齡拜見老師!”這年輕人哽咽地言道。

林延潮扶起陶望齡,但見這位昔日在京中時風度翩翩的公子哥,世代簪纓,以才華自詡的年輕翹楚,現在不復當初時的意氣風發。

他的臉上已有滄桑之色。

當初陶望齡被關押在順天府大牢裡數月,遍嘗艱辛,以及獄卒的拷打,但是他卻一個字也沒有道出任何不利於林延潮的內容。

放出大牢後,陶望齡骨瘦如柴,又不得不千里回浙江老家避禍,途中生了一次病,回到浙江老家時已是奄奄一息。

不過二十出頭,但已是遍嘗人生苦楚。

林延潮與陶望齡相對而視,二人都是忍不住落下淚來。

“是爲師對不住你啊。”林延潮半響方纔道了這一句。他看着陶望齡長大,見到自己的學生如此樣子,心底頓時如刀攪一般。

陶望齡抹去眼淚道:“老師,不要說如此之言,能拜在老師門下從學是望齡此生最得意之事。學生自回浙江後,想起當初在老師身邊讀書,承蒙教誨,實是懷念。”

林延潮拍了拍他的肩膀道:“好好,大家也休作兒女之態。”

“來了就好,以後你跟在我就是。”

“是,老師,”陶望齡答道。

當下二人坐下,師生二人說了一陣別來之情,然後林延潮又將簽押房的事交代了他一方。

陶望齡點點頭道:“老師重得聖眷,這一次升任知府,正是大展抱負之時。學生這一次真是來對了,願效犬馬之勞。”

林延潮欣慰地點點頭。

什麼叫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孫承宗雖是離去,但是林延潮又得了陶望齡相助。

一千一百八十九章 直言不諱四百七十九章 放爆仗七百五十五章 救與不救七百五十章 罪在朕躬第一百二十八章 報喜了第三百零九章 盼登第六百三十七章 家有賢妻六百六十一章 陛下聖諭第三百二十章 請帖一千一百二十三章 陛辭九百六十六章 遇風雲而縱四海一千兩百八十章 試看來日一千三百七十三章 託付一千一百二十四章 驛站第兩百八十四章 手中之筆八百零二章 河工銀五百四十一章 舊日同僚七百五十章 罪在朕躬八百三十二章 陰謀一千七十四章 平步青雲一千零七章 軒然大波八百九十七章 召集第一百七十九章 偷得浮生半日閒(一更)一千三十二章 談條件五百八十八章 兩名書生第兩百四十三章 名聲(二更)第四百二十章 立威九百四十一章 主持府試七百三十九章 清算五百零六章 親人重逢第四百二十二章 有備無患第四百一十六章 衝動第四百零二章 鬧事六百零三章 書生議論八百四十章 鄭伯克段於鄢一千零三章 番薯好吃嗎?七百七十二章 轉機(第一更)第三百四十六章 顏面掃地的何翰林一千一百零七章 黨羽八百六十一章 說話不算話四百七十九章 放爆仗第四百零四章一千一十九章 金榜題名七百零一章 林府喜事一千兩百五十九章 潛邸講官六百六十八章 出入承明七百九十六章 下城來談一千三百八十三章 入閣八百五十八章 背景強大第兩百三十九章 席間運籌(二更)第九十五章 師徒問答九百三十五章 可使爲宰相第兩百八十二章 家信九百四十一章 主持府試第五十三章 朔望課第兩百零一章 翁婿偶逢一千一百一十二章 房官人選八百六十二章 賣田第兩百四十六章 初衷九百二十七章 學以致用第三百八十五章 硬道理五百七十七章 儒臣辯經七百二十七章 走馬薦良才(第一更,求月票)第一百零九章 反擊流言(第一更)第三百零四章 蹊蹺第兩百二十三章 程員外上門一千三百五十三章 大戰序幕(恭喜孤鴻夜飛版主成爲盟主)第十二章 同窗排擠五百五十一章 侍君之心五百四十七章 拐彎抹角第一百三十四章 立言一千七十二章 少宗伯七百八十六章 到任九百八十章 於無聲處聽驚雷(二合一)一千五十八章 送客第九十三章 買房拉(第二更)五百五十五章 臺階六百八十三章 新元輔第兩百七十六章 會館五百零七章 家宴九百一十四章 未得意先忘形八百二十章 是時候展現真正的技術了四百五十一章 殿上真相一千一百四十九章 家宴六百九十章 馮保之反擊(第二更)一千兩百五十二章 看法六百四十二章 文教也是事功(兩更合一更)第三百三十四章金殿傳臚五百八十七章 不打不相識一千三百七十章 先天下之憂而憂第一百七十九章 偷得浮生半日閒(一更)八百零八章 威壓一府一千兩百五十八章 時機一千三百九十七章 治人治法九百零九章 不摻合六百一十七章 誰能挽此危局第三百六十三章 翰林值堂一千三百二十章 魯密銃第二十一章 謝老虎八百五十九章 要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