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百二十一章 鳳凰不與寒鴉爲伍

大雨停歇,儀封縣縣城充斥着雨後泥土的氣息。

來儀封縣縣衙的官員很多,下面的隨吏,長隨更多。

所以筵席就設在縣衙二堂三堂間的穿堂上,這是隨從所在。

而二堂裡擺了三桌酒席,則是衆官員席位。

官員列席後,堂裡上菜。

一桌十二人,八菜兩湯,少葷腥多素菜。

就算是葷腥也是臘肉醃魚爲主。

但見李子華起身舉杯道:“各位,朝廷到處都在用錢,國庫不充裕,我們河南去年又是遭了大災。”

“我等爲官當上體天心,下憂黎民。這酒菜雖簡陋,但也是民脂民膏,皇恩所賜,諸位,謹以此薄酒,叩謝天恩,聖躬萬福。”

衆官員們都是舉杯道:“聖躬萬福。”

林延潮默默嘆了口氣,待看見眼角溼潤的李子華,林延潮這杯酒還未下肚,感覺自己也是真的醉了。

一酒飲畢,李子華道:“古人飲酒有節,酒不可過三爵,過爲違禮。我等爲官,一杯足以,多則爲濫飲。”

衆官員於是都是停杯不飲。

這時下面有官員故意高聲讚道:“聽聞河督每至地方,與諸官約,酒止一爵,故而官場有云李一杯。”

“不錯,河督廉潔如此,實乃我等爲官的楷模。”

林延潮看了上首的李子華一眼,立即命人給自己盛了一大碗米飯,好壓壓驚。

筵席開始。

李子華略略動了幾筷,爲了表示廉潔奉公。

李子華也端了一碗白飯,貼心的下人已是暗中給白飯里加了鮑汁,但即便如此,李子華吃了一兩口,也覺得難以下嚥,簡直食之無味。

其他官員也大多如此,爲了表示簡樸,筵席上油水很少,在場官員們哪個平日真是如此甘苦過的。

但是爲了面子工程,大家都要表示吃得很歡暢。

李子華看到林延潮端着一大碗的白米飯,一碟素菜,一筷子菜就一大口飯的吃,那相當的津津有味。只是其他盤菜,一筷子都不夾,確實有些令人費解。

李子華故意問道:“怎麼這幾道菜不合林司馬的口味嗎?”

見李子華說話,衆官員不約而同的停了筷子以表恭敬(實在是沒什麼胃口)。

林延潮答道:“下官是福建侯官人,家鄉菜吃慣了,來至河南以後,確實有些不慣。”

很不合格的上下應答。

畢竟是李子華設宴,林延潮這樣說不是嫌棄人家菜不好吃嗎?

李子華不以爲意道:“看來林司馬,在自己衙門裡,吃的比這好了?”

這話也就是埋坑了。

陪席的吳通判,馬通判都替林延潮捏了一把汗。但見林延潮道:“好,確實是提不上,但卻是老家的廚子,一向知道下官的口味。”

李子華嘆了口氣,對左右道:“本督這一次來河南,聽聞有些地方的百姓連糠都吃不上,本督一路行來,所見所看方知不假,實在是觸目驚心。但凡爲地方官的,人家稱我們一聲老父母,老父母若見自己子女連飯都吃不上,那麼該如何痛心,要食不知味纔是啊。”

“林司馬,本督實不知如何說你纔好。”

此言一出,衆官員都是偷笑,叫你林三元嘴大,得罪了人家河督,眼下顏面掃地了不是。

一名官員道:“聽聞林司馬也是寒家子弟出身。這一頓飯菜雖不豐盛,但比林司馬當年應該是好了許多吧。爲人切不可忘本啊!”

衆開封官員齊然點頭稱是。

但見林延潮笑了笑向李子華,向衆官員道:“制臺,諸位同僚所言極是,爲官者當憂百姓之憂,慮百姓之慮。下官爲官以來一直奉行如此,去年歸德府上報省裡,治下百姓無餓死一人,無凍死一人。”

“對於一個前年剛剛遭了災的府縣而言,誰人敢信。但這句話我林延潮敢拍着胸脯,對皇上,對河南衆官員說,對天下人說!”

說到這裡,李子華臉色很難看,但見林延潮起身離席,目光掃過對衆官員道:“在場都是河南官員,在場哪一位官員敢如林某如此拍着胸脯說,如果有去年治下餓死百姓,不超過五十人的,請站出來,林某敬你一杯酒!”

在場無一官員站了出來。

林延潮對李子華道:“既是沒有,那麼此酒唯有林某自飲之,但喝前,林某還有一句話。”

“我等爲官者桌上幾菜幾湯,老百姓不在乎,但老百姓關心的是自己家桌上有幾菜幾湯,此言與諸君共勉!”

開封府沈同知拂然道:“林司馬,此言誅心!敢問哪位聖賢說過?出自何典?若是沒有,你怎麼敢說出這樣的話?”

林延潮道:“林某自己說了,沒有出自何文何典……”

沈同知冷笑一聲,剛要出聲,就聽林延潮下一句道:“但經筵之上,林某曾道過此言,當時百官與天子都沒說什麼?你沈同知敢質疑嗎?”

沈同知面紅耳赤,不能答,只能恨恨坐下。

誰來追究林延潮的話?

在場官員,包括李子華在內,連文華殿的門檻都沒有摸過,更不要說參加經筵了。

所以林延潮的話,你敢反駁?你敢反駁一個經筵講官的話?

真的是太欺負人了。

眼見衆人都攝於林延潮的聲勢,方纔嘲笑之色,都僵硬在臉上。

你這麼說犯了衆怒知道嗎?林三元。

衆官員都是如此心底道。

這時顧師爺出面道:“諸位,林司馬今日失意,難免說話藏着鋒芒,下面不如聽聽林司馬之言,當初畢竟他也是天子講官,大家也好一飽耳福。”

衆官員聽了都是笑了心想,這顧師爺說得好啊,今日林延潮一敗塗地,讓他佔幾句口頭便宜又如何了?

特別是當初天子講官幾句,更是暴擊,你林延潮再厲害,怎麼樣你是天子貶至河南來的。現在大家都是一起爲濁流官,你老是提及當初哥如何如何,有意思嗎?

好漢不提當年勇,聽過沒有?

也有的官員私下道:“林三元能言善辯是不錯,但鋒芒太露,今日的話將我們衆官員都得罪個遍,還當衆落了河督面子,以後有他的拌子吃!”

也有人道:“那是當然,林三元是翰林出身,貶至地方,又是年輕氣盛,心底難免有氣。你要他榮辱不驚,得失淡然,天下有幾個人可以辦到。”

“是啊,太年輕受不得一點委屈,城府不夠深,林三元在官場上看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這時李子華微微一笑,也是對衆人道:“看來今日林司馬是沒什麼好胃口,來,我儘管吃菜!”

說着李子華舉筷,一桌的人都是舉筷。

什麼叫睚眥必報?

這就是了。

你林延潮不是沒胃口嗎?我們有胃口啊!

李子華之前就說了,只要林司馬在,我的胃口就很好。言下之意你的胃口不好,我的胃口才好嘛。

正說話間,外周有人來稟道:“啓稟列位大人,有聖旨到了。”

滿堂皆驚,這麼晚了竟有聖旨會到,衆人唯有林延潮神色如常。

李子華定了定神問道:“來宣旨的是什麼人?”

外頭道:“是吏部左侍郎陳經邦。”

李子華聞言已是有了笑意,但還是訝異道:“吏部左侍郎怎麼會來宣旨?”

“並不太清楚,聽聞是陳少宰歸省,順道前來宣旨。”

顧師爺笑容滿臉對李子華道:“看來是開封,歸德二府的知府任命了,雖說陳少宰是歸省,順道而來,但也是天子恩遇,吏部的重視啊!”

李子華點點頭,也是與有榮焉。

歸德府新任知府單知府是自己是心腹啊,吏部侍郎來任命,這是何等重視。

沒錯,吏部侍郎是正三品,官位是沒有他高,但人家是手握銓選實權啊!

在官場位序上,內閣首輔禮絕百僚,但唯獨吏部尚書可以抗禮,其他五部尚書都不行。

而吏部侍郎,則體同五部正卿。

就是吏部侍郎,雖然不過正三品,但在官場上可以與五部尚書抗禮。

李子華雖然是工部尚書銜,但畢竟不是工部尚書啊。

還位序上還要遜人家吏部侍郎一籌。何況這陳經邦是什麼人?

翰林出身,與申時行,沈鯉一併任過當今天子的日講官。出日講官後,一口氣從正五品翰林學士,跳到正三品侍郎。

嚴嵩,高拱都曾任過吏部尚書,前車之鑑在前,所以萬曆年明朝官場已有不成文規矩,那就是吏部尚書,都御史不能入閣。

而陳經邦,下一步不是拜禮部尚書,就是直接入閣大拜的。因爲吏部尚書不能入閣,所以能以吏部左侍郎入閣的,將來在閣內無一不是能量巨大,前途無量。

如申時行,張四維都曾任過吏部侍郎,最終入閣。

這樣炙手可熱的人物,連李子華也要巴結的。

“開中門,隨本督迎旨!”

李子華當下率領百官出了縣衙大門,直接來到官員下轎下馬處相候。

衆官員心底大罵,無恥。

官員迎來送往的禮儀,都是送到衙門口就可以了,但是你直接到人家下馬處相迎,那就是巴結了。

你李子華也是堂堂正二品大員,官位還在人家之上,幹出這樣的事情來,好意思嗎?

但是李子華還真好意思!

平日李子華待下都是不苟言笑,容甚威嚴,但到了陳經邦下轎時,一下子完成了從上官到下僚的自由切

猴子爬山嘛,向下的都是屁股,向上的都是笑臉。

李子華的神情,有些拘謹,腰也不再挺的筆直。

就算碰到了其他侍郎,李子華也不必如此,但唯獨吏部,都察院,這兩處的地方,再小的官員,也要當作大爺一樣供着。

吏部文選司郎中,不過正五品,但在吏部值房裡見外官時,官當的多大,都是小吏,人家叫你等多久就要等多久。

見了陳經邦,李子華很恭敬,話語殷切。但陳經邦則是淡淡的開口道:“一會再行敘話,還是先宣旨纔是。”

但大家聽得明白,其實二人也沒什麼交情。

陳經邦一直在翰林院,李子華則是從外官一步一步升遷上來的,兩邊沒什麼交集。

不過僅此已經是很了不起的,畢竟大家連攀交情的資格也沒有。

衆人迎着陳經邦入內,當下陳經邦拿出聖旨,衆官員們皆是叩拜。

李子華探聽口風,知是歸德府知府任命之事,想到之前聽說,自己親信的任命,就差吏部過章,於是心底是十拿九穩。

同時又心想,若當着林延潮的面,宣佈知府人選,他不是要氣死過去。

陳經邦左右看了一眼,然後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歸德府同知府事,林延潮…………”

衆官員都是一驚,但是又不敢擡頭。

“……升任歸德府知府……責成賈魯河疏通之事……”

陳經邦讀畢,滿堂皆靜。

他看向衆官員中林延潮,也不用別人介紹,即大步走到他面前,笑着道:“林同知接旨吧。”

“臣林延潮叩謝聖恩。”

林延潮叩拜後,起身從陳經邦手裡接過聖旨。

其他官員們升官後,多少都有激動之情,溢於言表。

但林延潮卻是神色平靜。

而衆官員此刻氣都有些喘不勻了。

林延潮看向陳經邦,不卑不亢地道:“有勞天官來此宣讀聖旨,讓你跑這麼一趟,耽誤了回鄉省親的日子,都不知如何道謝纔是。”

同樣是官員,李子華在陳經邦面前猶如小吏,但林延潮卻是平等待之。

換了旁人被宣佈任命,又是面對吏部侍郎這樣的大員,還不得三跪五叩後再起身說話啊。

但林延潮沒有,與陳經邦說話如常,而且還帶一點敘舊的味道。

衆官員這纔想起來,林延潮是翰林出身,陳經邦也是。

這點有人心底也想到,但具體交情深到如何,大家誰清楚。衙門大了去,你也不一定人人都熟啊。

但見到堂堂吏部侍郎,能專程來一趟來宣旨,大家就都明白了。

當初付知遠任命時,河南巡撫楊一魁以及河南一省官員齊至。

但林延潮升任時,吏部侍郎親自跑這一趟。

連付知遠都比下去了,殺了馬玉後,榮升知府,官升正四品,吏部侍郎親自道賀。

衆官員一遍又一遍刷新了對林延潮的三觀。

陳經邦笑着道:“翰院一別,宗海風采依舊,這一次經手你的任命,本官欣慰之至,此來藉着宣旨,專程來向你道賀的,至於省親之事,不足道哉。”

“這怎麼敢當。”

林延潮微微一撇,但見在場衆官員都是戰戰兢兢,垂下了頭。

不僅是昔日同僚,交情竟還到如此地步。

與此相較,河道總督李子華的交情算個什麼。

而顧師爺心呼,難怪行文都下達了,馬上就要等吏部過章了,但這個時候歸德府知府易人,林延潮憑着與吏部侍郎的這份交情,插隊不是不能。

陳經邦看了衆官員神色,心底也有數,故意替林延**捧道:“本官歸省時,要路過候官,到時有什麼東西,要替家人稍帶的,本官可以代勞。”

衆官員,這才記起來陳經邦是莆田人,與林延潮有鄉誼啊。

林延潮道:“怎麼敢勞煩少宰。”

“誒,上一次宗海歸省,你也是順路給我家老母親,帶了枇杷膏。至今她還在念叨,這一次還有沒有,我路上也帶一些。”

開封一名官員上前道:“下官家裡也有上好的枇杷膏,還請天官賞臉。”

陳經邦掃了一眼,就沒有說話。

那官員悻悻而退,林延潮笑着道:“那是有的,正在府衙裡,不敢耽擱天官行程,一會下官就託家人送至莆田老家就是,還是上一次去的隨人,正好輕車熟路。”

其實林延潮上一次也是順手買的,現在早就用完了,但現在誰會蠢到說實話,別說枇杷膏,蟠桃都給你搞來。

陳經邦笑着道:“那就太好了。”

陳經邦與林延潮說說笑笑,衆官員都在一旁聽着。

連李子華也插不上話。

林延潮升遷知府時,一名入閣在望的吏部左侍郎專程來宣旨道賀,這就已經是天大面子。

一名吏部左侍郎宣旨和一名普通三品官宣旨能一樣嗎?

此舉說明吏部看重林延潮啊。

更不用說,連陳經邦更是在衆人恭維林延潮。

敘了一番舊。

陳經邦方纔說到正事道:“這疏通賈魯河之事,陳公公回京後稟明聖上,聖上說了此事涉及河南一省民生,非幹臣不能爲之。”

“於是部堂大人就向陛下推舉了你。你的才幹,不僅本官,甚至部堂大人是一貫知道的。”

要死了,要死了。

所有官員顏面掃地,難怪林延潮不敢這些官員放在眼底,甚至大放闕詞,絲毫不怕得罪了這些人。

原來是鳳凰不與寒鴉爲伍。

林延潮平日結交的都是翰林,不說當今首輔申時行,連吏部侍郎,甚至當今吏部尚書楊巍都對你青眼有加。

就不說林延潮被吏部看重,現在他高升知府,正四品大員,躋身緋袍之列。

他身爲上官,何必要與開封府這些卑官客客氣氣的說話,當面打你的臉又算是什麼。

螢火也敢與日月爭輝?

人家有吏部撐腰,將來前程遠在你之上。

對在場大多官員而言,知府乃是仕途的終點,但對林延潮而言,這纔剛剛起步。

因此人家還要客客氣氣與你說話,保持一個表面上的客套?

林延潮道:“下官微名,竟能入太宰之耳,實在是不勝榮幸,只是……只是疏通賈魯河此事恐怕下官不能勝任。實在是有負聖上與太宰的期望。”

林延潮此言一出,李子華,沈同知以及開封府的衆官員都是在心底大罵。

此子真乃卑鄙小人。

ps:這一章修改幾次,耽擱了時間,這才上傳,抱歉,抱歉。

第九十七章 讀書真費錢七百八十四章 官場處處皆人情(求推薦票)一千一百九十六章 禮部尚書第三百九十五章 家人,同窗和老師九百四十八章 趙老爺子(謝愛啊書友的盟主)六百八十四章 世間再無張江陵一千二十一章 暗訪七百六十二章 力諫六百四十一章 經科史科第十章 趕出社學第六百二十二章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一千三百二十四章 靠山七百七十二章 轉機(第一更)五百三十六章 三個問題第三百八十章 幫朋友一把一千一百九十八章 頭等之事第五十四章 我不是作弊一千兩百五十六章 頂撞七百七十七章 入宮覲見(二合一)第八百一十九章 留下功與名(二合一)一千兩百六十二章 題目七百五十一章 十三太保第七十七章 你敢再說一句試試?第四百三十七章 這就是帝王師啊八百六十五章 去開封第兩百七十四章 漕弊八百二十章 是時候展現真正的技術了四百五十一章 殿上真相第一百零五章 我取定了(第二更)第一百二十四章 陳知府的心思(一更)六百五十三章 兩家之好第七十七章 你敢再說一句試試?四百九十六章 失蹤之事第三百八十九章 不易一字八百零九章 爲民做主七百四十章 雖千萬人吾往矣五百四十九章 單獨召見六百零六章 殺一儆百第四百三十四章 跑關係四百五十章 名揚藩邦第十六章 一鳴驚人八百八十一章 豎閹休走(謝不左不右選擇走中間成爲本書盟主)五百四十六章 御膳一千一百七十章 非林部堂不可第三百八十五章 硬道理一千一百七十二章 書院雜誌五百二十二章 拉關係第三百八十六章 勾心鬥角九百零九章 不摻合一千三百八十三章 入閣五百六十二章 四夷館第四百二十四章 委以重任七百九十四章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五百七十五章 升遷侍講一千一百五十八章 興學(第一更)第五十五章 月課(第一更)九百零七章 聖旨第一百六十章 大辦酒席(一更)九百三十七章 府臺高明七百二十九章 箭在弦上第一百章 傳曲(第二更)一千一百九十八章 頭等之事一千兩百七十三章 緣由第三百三十八章 金鑾殿上名揚天下一千一百五十八章 興學(第一更)六百二十八章 門生第兩百章 定稿(一更)六百九十三章 爲難一千八十一章 高攀不起一千三百六十四章 敲竹槓一千零一章 番薯南來一千兩百七十八章 從心第三十九章 買書一千七十三章 政見第兩百二十一章 至公堂上一千一百八十七章 回京六百一十一章 利用八百九十三章 當殺第三百一十三章 座師與門生第兩百八十六章 文動京華八百一十七章 真相第八十章 大伯求官(第二更)一千九十七章 反目第一百二十一章 詩會八百零六章 忍無可忍無須再忍第一百零九章 反擊流言(第一更)第兩百四十四章 何心隱(一更)八百三十一章 按院七百六十七章 有愧第兩百一十六章 京報連登黃甲一千三百二十九章 鎮壓八百三十一章 按院第一百五十二章 贈詩(一更)四百九十六章 失蹤之事一千兩百二十八章 相托八百九十四章 堵塞言路六百一十四章 算計第一百七十五章 上控(一更)四百七十八章 足以心安一千一百七十六章 菜根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