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百零七章 聖旨

楊一魁這一番話,落在每一個人耳裡,可謂振聾發聵,擲地有聲。

乍聽起來有幾分大道理,官樣文章,但仔細一聽卻是能夠打動人的。

人在官場中,說違心之言,說違心之話,那是常有。但能打動這些老官僚,可見言語出於誠也。

文不爲心聲,其爲僞也。

楊一魁繼續道:“當初馬玉至河南時,爲非作歹,無惡不作,官場上是萬馬齊喑,無官敢於出頭。漢時尚有一董宣,然今日我大明官員無一強項乎?”

“時付知府不畏強暴,救百姓於水火,林同知不惜以命相抵,爲天下誅此一賊,此大仁大勇大德大功也。”

“然有些人坐而論道,無人能及,臨斷無能,難謀一事,待塵埃落定,卻大言不慚,這樣的人,可以言何爲大功,何爲大德嗎?”

楊一魁這一番話說完,一陣掌聲響起。

付知遠,林延潮上前都是道:“撫臺謬讚矣。”

楊一魁則是撫須大笑。

至於方纔-大言不慚-的馬知州,滿臉羞愧,無顏再留在此地,當下說了幾句自己有事的話,然後悻悻離開。

馬知州離去,其餘官員都是爭相來拜見付知遠。

雖說聖旨還沒有下,但官場上升遷都是要提前道賀,若是在聖旨下達後道賀,那就是遜了一籌。

所以楊一魁他們搶一步前來也有這層意思。

昔日河南藩,臬官員們向付知遠行的拜見二品大員的禮儀。

但付知遠沒有造次,依舊是以知府舊禮答之,然後排位升座,推讓了一陣,付知遠方纔坐了左首第一張椅子。

若拿梁山好漢的規矩來排,那就是河南官員中的第三把交椅。

過了一個時辰,這時候宣旨的中使終於到了。

這名中使乃是高淮,馬玉來至河南辦差時殘民害民,但高淮卻是反其道而行之。

住中官下榻的驛站裡,閉門謝客,無事不外出。高淮如此不擾官不擾民,廉潔自守的太監,衆官員百姓們對他都是評價很高。

高淮來了後,當下拜香案宣旨。

付知遠的河南右布政使是天子特簡,故而另有一番隆重。

高淮當下宣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幾個字打頭。

然後聖旨裡贊,付知遠公忠體國……擎天捧日……奉大節不奪其志等等讚譽之詞,毫不吝嗇。

衆人心道,此旨一出,天下官員當以付知遠爲榜樣了。嘉靖朝有一個海瑞,而今萬曆朝有一個付知遠。

讀旨之後,實授付知遠承宣河南布政司右布政使,官從二品,另天子聞付知遠廉潔家貧,賜錢千貫。

宣旨之後,衆官員向付知遠道賀。

好生熱鬧!

林延潮立於臺下,遠遠地看着付知遠,不知爲何此刻心底的嫉妒之意少了許多,心底有些淡然。

我就是不能見賢思齊,但這就是我啊。

付知遠堅守的是他的道理,我也有自己的道理,楊一魁說的對,你不能選擇了事功九鄙夷那些潔身自好的士大夫官員。

正如那些士大夫官員不能鄙夷事功一樣,二者殊途同歸都是爲了百姓福祉。

只要都是爲百姓辦事,就讓你先着一鞭,又有何妨?

這時候湯師爺走至林延潮一旁向他拱手道:“見過司馬。”

林延潮對湯師爺淡淡地道:“恭喜湯師爺,方伯高升,你此後也是藩司樞密了。”

湯師爺捏須笑着道:“司馬,湯某年事已高,這些年的幕金也足夠湯某後半輩子衣食無憂。今日之後湯某就會辭幕,回家養老。”

林延潮聞言不由道:“那真是可惜了,湯師爺不在,以後不是少了請教的機會。”

湯師爺笑了笑道:“司馬之雄才,管仲復生,也不能及也,湯某焉敢談請教二字。湯某轉幕多年,侍奉過不少大吏,見過的官員如過河之鯽,不知多少,但平心而論沒有一人可及林司馬的。”

林延潮哈哈笑着道:“湯師爺也給林某戴高帽子?”

湯師爺笑着道:“是不是高帽子,何必湯某來戴。司馬任官以來,不出一年歸德雖談不上大治,但今年以來不聞百姓因河役催徵,而凍餓死一人,老百姓比湯某更有說服力。”

“至於區區幾百頃淤田,瑕不掩瑜,何況湯某看出司馬於淤田之用,另有妙用,此事恐怕與宮中有關吧?”

林延潮一愕,湯師爺此人着實厲害,竟被他看出端倪。

林延潮正要出口解釋,就聽湯師爺笑着道:“湯某也是隨便瞎猜,林司馬不必當真,何況此事湯某也不會與東翁言明,你知我知而已。”

“湯某此番來,是想告訴司馬。司馬非百里之才,而是可以經緯一國,他日若爲宰執,能繼張江陵後,成就一番古今無人可及之大事,此事並非湯某獨見,而是東翁肺腑之言。”

“你家老爺?”林延潮訝然,付知遠對自己評價如何高?

湯師爺笑着道:“林司馬不信?東翁於今年司馬考評之中,皆是讚美之詞,且沒有一字提及淤田之事,湯某提及這點,不知司馬可否放心了?”

“那當初爲何又提淤田之事?”

湯師爺道:“那是東翁的愛才之意了,嘆司馬不惜自身名節,遇事寧用小智,不守大義,堂堂正道不走,非要走小路。此看似逐近,實急功近利。”

“在東翁眼底,以淤田之事告誡,實是盼司馬能走正道,成爲一名真真正正的好官,如此實乃朝廷之幸。”

林延潮聞言不由沉默。

湯師爺道:“湯某辭幕在即,故而絕不會替東翁討好司馬。只是這一番話,東翁無能如何也不會與司馬言明,湯某這纔來斗膽告之。”

林延潮看向正在接受官員道賀的付知遠,點了點頭道:“林某心底有數,多謝湯師爺這一番金玉良言了。”

湯師爺察言觀色知林延潮已是想通,當下大喜,然後向林延潮行禮,然後又道:“這一次聖旨雖未提及司馬任命,但也就是在月內之間了。以湯某多年觀察,朝堂上看似平靜,但近日會有一場大風波,司馬若是要回京,並非上選。”

林延潮一愕,他知道湯師爺在京中交遊廣泛,這幾句話絕對不是空穴來風。

但這大風波是什麼?又從何而起了?林延潮不由皺眉。

次日。

林延潮早起後,正要讀書,就聽陳濟川在門外道:“老爺,高淮公公在門外求見。”

一千兩百五十六章 頂撞六百五十六章 露了一手九百八十章 於無聲處聽驚雷(二合一)六百九十七章 再見胡提學(兩更合一更)八百三十六章 請託五百二十章 碑文之事六百二十一章 明月映萬川一千一百零四章 雨勢第二十五章 打官司九百四十八章 趙老爺子(謝愛啊書友的盟主)五百九十章 林府親事四百八十五 西湖遊記第兩百二十五章 鎮場詩(第一更)一千三十九章 大奸似忠第兩百五十九章 求仁第八十章 大伯求官(第二更)第三百三十一章 如出一轍五百零九章 官場震動第八十四章 不識凌雲木第三百三十九章 金鑾殿下捉婿八百六十九章 坐省長隨七百九十六章 下城來談第八百八十三章 附議五百二十章 碑文之事第三百七十九章 可當腰玉一千兩百一十一章 內閣輕重第三百七十三章 下官知錯了第三百二十二章 張居正的決定八百七十五章 鹽政單章第四百零九章 紅顏一笑一千三百三十五章 義利第兩百二十二章 洛陽紙貴(第二更)六百一十八章 我就是林延潮第六十九章 君子之爭六百五十七章 看座第兩百三十三章 白首一人好(三更)九百五十八章 拜賀第三百三十九章 金鑾殿下捉婿一千三百六十三章 浮橋談判一千五十五章 飛魚服一千一百八十一章 家事一千一百五十三章 造勢一千三百九十五章 運籌帷幄一千一百三十一章 教訓一二九百八十二章 千字文第一百六十三章 游泮采芹四百五十一章 殿上真相一千一百八十八章 廷議五百三十一章 湯顯祖八百四十四章 結案一千三百五十八章 告誡告慰一千一百七十八章 朝中有人好做官四百九十章 以情動人第兩百二十一章 至公堂上第四十九章 神童五百九十一章 甩鍋七百七十四章 情誼五百三十六章 三個問題六百五十五章 廷議第三百八十二章 給機會第四百四十三章 應變第五百二十四章 朱薯的名聲八百五十八章 背景強大六百一十二章 事情鬧大了八百四十一章 大網(第一更)一千一百七十一章 觸動第一百四十六章 狂生(一更)七百二十六章 申時行的忠告一千兩百三十五章 文章和爭執第一百三十二章 魚與熊掌(二更)六百四十五章 發來賀電第三百三十二章 定三鼎甲第一百一十六章 戲弄(第一更)一千三百三十一章 以文御武第三百九十六章 入直文淵閣一千三百六十三章 浮橋談判七百五十五章 救與不救第八十一章 公門之中好修行第九十八章 喝茶聽戲一千一百六十八章 八百里加急一千一百零九章 東廠一千一十八章 鑽空子第五十六章 其實我想認真做題的(第二更)一千八十六章 琉球攻略一千一百五十四章 太平盛世八百一十三章 東邊不亮西邊亮第三百三十七章 君前奏對一千一百七十章 非林部堂不可第兩百四十六章 初衷第五百一十二章 帝王師一千一百九十七章 新官上任七百八十七章 座次六百零六章 殺一儆百六百九十五章 時報初刊五百八十六章 官員反應六百零五章 無招勝有招一千一百八十五章 敘舊七百二十五章 站在哪一邊(第二更,求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