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三十七章 排衙

陳濟川從林延潮這接過單子後,去周通判那清點,照着單子拿錢。

忙碌了一通後,周通判奉上的私財可是不少,換算了下足足六千多兩銀子。

一二十年爲官積攢下這身家,還算是可以了。

陳濟川將銀子運回同知署,按照比例三七分賬。

七自是划進河工的賬面上,這是明賬,每年藩司都要覈對,或者應對上面臨時派人查賬。三分不是納入林延潮自己的腰包,而劃入同知署自己的私賬,也就是暗賬。

說是暗賬,其實也不是什麼見不得光的。

古代時大戶人家交代家裡的管事或親戚辦事,一般錢給個差不多,撥出個預算部分,都不給他們將報酬。

下面的人怎麼辦?都是將預算用足,然後賺取一部分回扣。成爲一個默契,大戶人家就算知道了不會計較。

而到了官府這邊,朝廷差下面辦事怎麼辦?

比如河道衙門,朝廷只任命了河道總督一個人,其餘官員一概不任命。所以河道總督只能自己去徵辟。

河道總督下面師爺辦事聽差隨從少說幾百號人,這些人的薪酬,還有河道衙門的辦公經費,這筆錢讓河道總督自己一個人出?

那肯定是不可能的,就算河道總督是正二品大員,但他官俸,要維持二品大員的排場,自己吃穿用度都不一定夠。

所以河道總督唯有從朝廷下撥的河工公款裡截留一部分自己用,付手下開支,辦公經費,以及留一部分應急他用。

因此這也是爲什麼?官場上銀子從上撥付到下截留成風的緣故,其中很大是貪污,但不完全是貪污。

林延潮的同知署,分廳視事後也是如此。

以大明朝對下面的官員一貫摳門的尿性,府衙撥付的辦公經費,明顯不足,還有自己下面官吏都在衙門做事,僅靠朝廷的俸祿維持不了體面。

修河築堤乃河工署頭等大事,民役可以去民間徵集。

但通曉河事築堤的經年河工,這等技術性人才,林延潮就要去民間僱傭,還有衙門裡熟手書辦,以及下派差役。

這些人都不在朝廷的編制內,也就是傳說中的非經制吏,他們的薪俸從何而來?

當然林延潮也可以照着大部分官員的做法,讓這些非經制吏自己去民間‘找食‘,不從衙門支取工資,但這樣就是盤剝百姓。

所以林延潮給下面大小官吏都支給了一份薪水。

對於黃越這樣,實心辦事的技術性官員。他除了朝廷撥給的俸祿外,林延潮還另外從同知署的賬面上給他一年三百兩的銀子養廉。

對於大部分追隨自己的人,林延潮從來是拿出實打實的好處,而不會規劃出一個如何如何的前景。孫承宗例外。

當然這些開銷還不是全部。還有坐省長隨開銷之用,官場上迎來送往,京官之炭敬冰敬,甚至以後入京朝覲(大明只給官員去地方上任的費用,其餘不給旅途報銷,丘橓當初上京就是坐着一輛柴車)的開支等等等。

陳濟川算完賬後,又出門了一趟,此去不是別處,而是於員外家中。

御史被殺之事,水落石出後,河道衙門難辭其咎,河道總督李子華自顧不暇。

至於於員外也是失去靠山。對於如此靠着官商勾結起家的商人,他一失勢,誰都可以來踩一腳。不說原先的河工料場,就是自己這兩年賺下的家業也是成了肥肉。

河工料場早已被查封,裡面的河工料,己被運至堤上。

另外於員外這兩年依着河工工程,在永城縣外置辦的幾百頃郊田,已是變賣得差不多了。

陳濟川就是如此兢兢業業地爲林延潮當家。

收拾了周通判,於員外後,林延潮在府中威勢大漲。

十幾日後府中排衙。

府裡大小官吏齊至。

排衙就如同現今的例會。這對於地方官員是一個很講排場的儀式。

如何說排衙的儀式呢?

在衙門裡當過差的官吏編了一首歌訣,一曰烏合,二曰蠅聚,三曰鵲噪,四曰鵠立。

說得是官吏黎明從家裡趕至衙門裡,亂哄哄的一羣人這叫烏合蠅聚,

大家在衙門裡吵吵嚷嚷,就似鴉聒鵲噪,隨着堂上梆發炮響,一個個肅然站班,猶如鵠立。

“五曰鶴驚,六曰鳧趨,七曰魚貫,八曰鷺伏。”

二梆敲過,堂鼓擊響後,衆官吏一驚如鶴,擡頭挺胸然後邁着鴨步,搖搖擺擺的魚貫上堂參見正印官。

然後衆官吏們站着彎腰一拜,這叫鷺伏。

“九曰蛙坐,十曰猿獻,十一曰鴨聽,十二曰狐疑。”

行禮後看座,官吏們雙腳跨坐,凳子沾半邊屁股,身子前傾以示恭敬,如同蛙坐。

然後坐定獻茶。大老爺講話時,各個如呆頭鴨般愣聽,面上作茫然不知,其實肚裡狐疑,用心揣測上意。

“十三曰蟹行,十四曰鴉飛,十五曰虎威,十六曰狼餐,十七曰牛眠,十八曰蟻夢。”

衙參完畢後,終於不用端着裝着,大家擺起架子蟹行出門。

離開衙門,衆官吏如烏鴉受驚般四散而去,然後擺起虎威,喚轎伕,罵跟班,回家後,趕緊趕緊吃頓好的,再上牀睡個回籠覺。

不過這是對參加排衙的官員而言,對於眼下暫署府事的林延潮,卻是另一等意思。

看着衆官吏大氣不敢出,一個個戰戰兢兢垂手而立,面上恭敬的樣子,那等威風不足以用言語形容。

排衙就是上官顯示權威的一個場合,故而是排場十足。

不然怎麼會有那則官場典故,一日外任官與京職官相遇。外任官對京官無不羨慕地道,我愛京官有牙牌。京官則是矜持地道,我又愛外任有排衙。

沒錯,在京城裡,排衙就是朝會,上面坐的人永遠輪不到自己。

這一次府裡排衙,衆官員坐定。

原先周通判已是遞了辭呈缺席排衙,府裡的佐貳官只有吳通判,何通判,馬推官三人,下面是府經歷,照磨等人官員卻沒有說話資格。

其餘官吏更只能蛙坐旁聽。除了府佐官外,今日睢州知州馬光也是出現在堂上。

衆官吏屏息而坐,照舊靜默片刻,林延潮出聲道:“自本官暫署府事以來,正印官空缺,又兼佐貳官裡周通判告老還鄉,衙門裡六名正佐官員,已去了兩位。”

“本官目前主司河工,只是暫署府事,又非正印,不能面面俱到。現在周通判離去,糧捕通判不可無人。本官已是上奏吏部,吏部下文糧捕通判,司府裡漕糧徵收,私鹽緝捕,需用本府熟手,用外官容易爲治下宵小輕慢,故而讓本官從本府現任官吏中推舉一名官員,然後再上呈吏部。”

聽林延潮說完,衆人都心底一動。

這糧捕通判是肥缺啊,主管一府漕運,私鹽緝拿二職,辦好了容易升遷,而且還是正六品的官身。

這是一個極重要的人事決定啊。

周通判後,分管商虞的吳通判,即成爲了歸德府的二把手,他當下出言支持道:“早該如此了,糧捕通判所司極重,若不推舉得力之人擔此重任,上下皆人心不安。”

推舉沒有異議,衆人又議論一陣,大體推舉了兩位人選。

一名是睢州知州馬光,一名是府推官馬銘呈。

(更正上文一個錯誤,府所屬散州知州爲正六品,而布政司所屬的直隸州知州爲從五品。睢州是府屬州,故而身爲散州知州,馬光是正六品,而不是上文所提的從五品)

衆官員中推舉馬光的比較多,原因很簡單,睢州爲府下屬州,位置重要,一直是錢糧重地,另外還是布政司大梁道分守道的駐地。

馬光任職已久,可謂經驗豐富,而且從品秩來看,馬光本身就是正六品。

而馬推官則說不出什麼優點,衆官員所提平日也就是兢兢業業,爲官清廉,官聲還不錯就是這樣。

見衆官員推舉,馬光春風滿臉,向四面官員拱手道:“各位過譽了,馬某也不過守成而已,擔不起如此讚譽。”

馬光嘴上謙虛,但面上一點也不謙虛,一副躊躇滿志的樣子,彷彿通判之位已是在手。

見衆官員爲馬光說話,吳通判也是笑着道:“馬知州素有能吏之名,到睢州爲官以來,百姓敬服,故而下官也推舉馬知州。”

吳通判說完向馬光偷偷交換了眼神,二人顯然是早有默契。

聽了吳通判的話,林延潮眉頭微微一皺,上一次自己召集治下七縣一州官員在府裡問話,其間馬光對自己頗爲放肆,言語衝撞不說,還多有不馴之詞。

這樣的人,推舉上來任自己的副手,林延潮能讓他如願?到一邊做夢去!

見吳通判開口,府裡也有不少官員支持,林延潮笑了笑道:“馬知州精明能幹,乃本府可數的幹練之吏,若他能擔任糧捕通判,本官也是覺得必能勝任,但是……”

“……但是,睢州乃本府錢糧重地,非得力官員不能守之。馬知州在任上,睢州一貫相安無事,若是在此時將他調至府來。誰來擔任睢州知州,本官又從哪裡找如馬知州這樣謹慎可靠的良吏。”

馬光甕聲道:“既是這麼說,司馬只是主張推舉馬推官呢?”89

一千一百一十五章 貢院第一百六十九章 日課(一更)一千二十八章 徐光啓的辦法八百六十四章 民得其惠第一百一十三章 總兵府六百六十五章 急變第四百三十六章 溫馨九百六十四章 內官外官一千一百五十二章 太倉銀第兩百三十章 只是我不願意(第二更)一千三百七十二章 大隱七百八十四章 官場處處皆人情(求推薦票)第兩百六十七章 寄以厚望一千兩百七十八章 從心一千三百二十四章 靠山第一百九十九章 把名聲借給你第七十一章 書到今生讀已遲四百七十八章 足以心安第一百一十八章 門路六百七十三章 約見第三百一十章 心態七百八十章 進言第八十二章 岳丈來了第一百八十六章 孫秀才(二更)一千五十四章 榮升七百三十八章 破局第一百三十七章 閒草集一千一十八章 鑽空子第四百一十七章 造化不小一千五十三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一千兩百二十六章 閣權一千兩百七十四章 張位九百一十九章 新河舊河(謝盟主北京河馬主神)第一百三十九章 評卷一千兩百六十五章 朝鮮之策一千兩百二十九章 申時行的謀劃一千三百五十四章 一石二鳥第兩百二十一章 至公堂上一千六十九章 乾爹救我一千四十八章 暴雨一千一百一十六章 辭官歸裡一千一百四十四章 林府一千三百八十二章 是我一千兩百八十五章 李如鬆六百六十四章 直起居第兩百二十七章 媒人上門四百七十章 牛人六百六十八章 出入承明第兩百五十九章 求仁第三百六十七章 畫風不對五百二十二章 拉關係第三百七十五章 我爲相府站崗七百八十三章 寫信(謝摸摸頭書友盟主)五百九十章 林府親事第八十七章 文武之爭(第一更)九百四十八章 趙老爺子(謝愛啊書友的盟主)一千三百二十九章 鎮壓九百六十一章 造福一方第兩百七十四章 漕弊九百八十二章 千字文六百四十五章 發來賀電八百二十一章 新青苗法第一千兩百二十六章 閣權七百四十八章 分歧一千五十二章 未來方向第一百七十五章 上控(一更)一千兩百九十章 請走第三百四十四章 成人之美七百三十五章 言道失控五百八十九章 民間反應第兩百章 定稿(一更)一千一百三十九章 海禁一千兩百零四章 明治善治一千三百三十三章 分國一千零九章 賜宴八百零二章 河工銀一千三百五十八章 告誡告慰六百一十八章 我就是林延潮一千一百零九章 東廠一千三百八十七章 心腹第一百九十七章 繼絕學第四百零九章 紅顏一笑一千三十四章 免朝的開始第三十三章 落地還錢八百零九章 爲民做主一千三百三十五章 義利八百七十二章 林司馬之功七百七十章 念起好來一千五十四章 榮升第八十七章 文武之爭(第一更)第三百九十三章 淺淺抵京七百八十四章 官場處處皆人情(求推薦票)九百三十六章 聰哥?第兩百四十五章 拜師(二更)一千一百六十八章 八百里加急第七章 洪塘社學八百八十四章 衆論一千三百九十三章 建儲四百四十九章 滿分的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