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一十五章 技術官員

黃縣丞一時失語。

林延潮見他神情,命跟在身後浩浩蕩蕩隨行的典史,主薄等縣中吏員,以及跟來的孫承宗,丘明山等師爺長隨都到堤壩下面去。

衆人知林延潮與黃縣丞必有話說,於是都知趣的到堤壩下歇息。

堤壩上風很大,黃沙不時撲面而來。

林延潮與黃縣丞走了一段堤壩,順便巡視河堤。林延潮雖是外行,但也看得出這潘季馴所督建的遙堤,建得十分結實。

雖從御史被殺一案,得知一省官員上下在河工之事上貪墨了不少銀子。

但官員貪污歸貪污,這黃河大堤,他們還不敢馬虎,至少在這遙堤上工程質量偷工減料。

林延潮任親民官有段日子,也知以明清兩朝,吏治的敗壞,撥十萬兩銀子修堤或賑災,能有三四萬兩真正用在實地上已是不錯了。兩朝除了開國初年,中期後期的官場都差不多,但大體上仍是搖搖晃晃地維持下來。

所以去年遙堤崩決,不是因官員貪墨河工銀所至,難道真是去年黃河河水,乃百年一遇的緣故嗎?

林延潮正在思索,黃縣丞不敢打攪,心底是七上八下的。

“這遙堤乃是潘河臺在萬曆七年所修,爲何只隔了不到數年,河堤崩決,你告訴我到底是不是人禍?”林延潮向黃縣丞問道。

黃縣丞聞言答道:“其實下官以爲,這河堤崩決緣故,在於有遙無縷,河道沙淤。當初潘河臺在虞城縣建了遙堤後,本要再建一道縷堤,但因工期倉促,只能來年再建,但冬天時潘河臺調任回京,河道衙門監督之事就怠慢下來。”

“次年,下官曾數度建議縣尊發動民役修建縷堤。但縣尊不聽,下官只好越級上奏蘇府臺,但不僅被蘇府臺訓斥,下官還與縣令因此生了嫌隙。”

聽了黃縣丞的話,林延潮心底讚許,看來他還是很實心用事的。

於是林延潮問道:“縷堤之用,可是用以束水攻沙?”

黃縣丞聞言喜道:“司馬竟知道束水攻沙?此事乃下官昔日爲茂才時向潘河臺所建議,後爲潘河臺採用。”

林延潮聞言吃了一驚,這水利學上被古今中外,一致讚歎的束水攻沙之論。據說是潘季馴在虞城時,聽一個無名秀才所提,然後採納。

但這個無名秀才是誰,大家都不知道,史書上也沒有記載。

所以今人就把這束水攻沙的發明者,給了潘季馴。而事實上潘季馴只能稱得上是伯樂,在河工史上,他第一個使用‘束水攻沙’的治河大臣,這方是他的地位所在。

林延潮沒有料到,竟在虞城碰到‘束水攻沙’的真正發明者,這名無名秀才現在已是縣丞。這莫非是主角光環嗎?隨便出門遛達一趟,就遇到掃地僧的存在?

林延潮不敢確定他的身份,於是道:“本丞在京爲官時,聽聞過潘河臺所言束水攻沙,但不甚明瞭,你與我再說一說。”

聽到林延潮問及此事,方纔黃縣丞臉上對林延潮的畏懼之色盡去,而是換上了自信的神色。

他拿起一根樹枝,在河堤旁的淤沙上給林延潮勾勾畫畫。

“司馬,古人治水,常分水勢,夫水之爲性也,專則急,分則緩。只要水流一緩,如此水勢即解也。但河則不同,河之爲勢也,急則通,緩則淤。”

古人所言四瀆,指得是四條流向大海的江河,分別是爲江,河,淮,濟。

江,指長江,而河,指黃河。黃縣丞所言的河,在古時唯有黃河。

“古人治河,在兩岸修築高堤大壩或分河勢,此謬矣,河水一石,六鬥泥,若分河勢,水流則緩,如此沙淤於河道,高堤大壩再高再厚也是無用。”

林延潮深以爲然,古人治黃河就是這個辦法。

開封,商丘就是例子,n座開封古城,n座商丘古城都壓在重重黃河泥沙下,這就是建高堤大壩堵河的結果。

林延潮道:“此一語中的。”

黃縣丞繼續道:“水合則勢猛,勢猛則沙刷,沙刷則河深。欲河不爲暴,莫若令河專而深;欲河專而深,莫若束水而急驟,使由地中,以急流攻沙衝淤,如此莫如以堤束水。”

林延潮道:“你所言,就是用縷堤來束河水,以此沖刷河底泥沙。再以遙堤爲守,防治大水。”

黃縣丞點點頭道:“正是如此,以下官構想,河未漲大水時,可用縷堤防護,可使河水不奔溢於兩旁,直刷河底。待到了汛期,河漲大水,遙堤任其淹沒,我們退守遙堤。待大水一退,河水退而淤沙留於遙堤縷堤之間,水退沙留,淤沙漸成高灘,淤高遙堤堤岸,固壩護堤,如此收‘以河治河’之效。”

聽了黃縣丞的話,林延潮不由讚歎,這就是‘放淤固堤’啊,古人之智慧實在是了得。

到了林延潮穿越前那個時代,黃河已是大治,幾十年再也沒有醞釀成大害。而現在治黃河的思路,仍是沿用明朝時設立縷堤,遙堤以束水攻沙,以及放淤固堤這兩個辦法上。

今人受益,卻乃無數古人水利工作的智慧結晶,大家都享受着潘季馴與這‘無名秀才’的遺澤。

林延潮於河堤上踱步片刻,忽道:“不對,本官看這遙堤內,雖有淤積,但也不甚嚴重,這大堤所修不過數年,怎會有沙淤沖垮之說?這其中有什麼詳情,你與我如實說來,不可隱瞞!”

黃縣丞沒有料到林延潮如此精明,一眼就看出其中的門道,倉皇失色道:“回稟司馬,下官只知修河,其他的都不知情。”

林延潮察言觀色,知黃縣丞必定有所隱瞞問道:“黃縣丞是什麼出身?”

黃縣丞垂頭道:“原本是本縣縣學附生,當年科考時提學說我,文章不通,降爲五等,差一點奪去襴衫。下官向潘河臺薦‘束水攻沙’後,潘河臺保舉下官出仕爲官,從小吏幹起,十幾年沒什麼大錯,終於升任縣丞。”

林延潮不由感嘆,這等奇才,在後世完全可以成爲一名部委領導,都要膜拜的技術大僚。但在科甲出身大於一切的明朝,他只能委屈在區區縣丞的位置上。

林延潮雖是三元出身,但最佩服就是這等技術官員。

什麼是事功?不是讀書人都讀事功學就是事功了。潘季馴,黃縣丞如此官員纔算真正的事功。可潘季馴能青史留名,是因爲他乃兩榜出身,最後才官至河道總督,工部尚書。

這位黃縣丞卻因出身,湮沒在歷史長河中,甚至連姓名都不能留下一個。

誰會關心一個虞城縣縣丞叫什麼名字?

林延潮心底雖這麼想,但仍是板起臉道:“黃縣丞秀才出身,能有今日,着實不易。若繼續隱瞞下去,是什麼後果,不用說,你也明白。”

黃縣丞一生醉心於治河之事上,於其他不甚精明,哪知林延潮這是在詐他,頓時嚇得不知所措道:“回稟司馬,下官,下官……”

林延潮頓了頓道:“黃縣丞仍是不願說?那也好,本丞不勉強,只是此事到底誰之過,本丞遲早會查出來。你若願說,本官隨時恭候,否則就是知情不報。”

說完林延潮拂袖從堤上離去。

黃縣丞在林延潮身後,反覆地念着林延潮幾句話,早已是嚇得魂不附體。他見林延潮遠去不由跺足,然後追道:“司馬,司馬……”

到了堤下,縣裡的顧主薄見了林延潮與黃縣丞不快的樣子,心底一喜。

眼下這虞城縣知縣空缺,顧主薄託人在上面活動,只要吏部不空降官員過來,那麼下一任虞城縣知縣,就是從黃縣丞,顧主薄中一人升任。

至於林延潮眼下以同知暫署府事,就是虞城縣知縣的直屬上官,朝廷要任命虞城縣知縣,必然要徵詢他的意見。

若是黃縣丞惡了林延潮,那麼顧主薄升任虞城縣知縣,就有七八成把握了。

見林延潮從堤上走下,顧主薄迎了上去道:“司馬,方纔縣裡來傳話,宴席都已是備好了,知司馬要駕臨鄙縣,下官特意到開封府請了一名閩地來的廚子,今晚司馬就能吃上家鄉菜。”

林延潮聞言點點頭道:“顧主薄真是有心了,這點事都記掛在心上,還專程去了省城一趟。”

顧主薄聞言大喜道:“上憲的事沒有一件是小事,我們作下官的,當然要事事放在心底。”

林延潮失笑道:“顧主薄真能說會道,不過你的好意,本官要卻之了。”

顧主薄驚訝道:“司馬,這是?”

林延潮問道:“離大壩最近的村子叫什麼?距這多遠?”

一旁縣衙吏員道:“是高家集,離這七裡遠。”

說完這吏員又笑着道:“小人的孃舅就是高家集人。”

林延潮聞言笑着道:“那正好,咱們就去你孃家,今晚住在那。”

衆人心底訝異,但林延潮身爲一府最高官員,他的話哪有人不敢造辦。

於是顧主薄立即派衙役去高家集打前站。

一行人往高家集而去,衆人中唯獨黃縣丞一人,一副魂不守舍的樣子。

一千兩百八十六章 坑第四百一十三章 泄密第一百九十五章 澹臺滅明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一千三百二十九章 鎮壓七百一十四章 販售私學第四百三十章 垂世文章一千三百六十七章 雄壯第三十九章 買書第七章 洪塘社學五百五十九章 客官真乃神人第六十七章 有人辭官歸故里第一百五十三章 院試(二更)七百五十四章 首輔(謝豪豬tyz書友盟主)六百四十七章 得隴望蜀第一千兩百二十五章 推舉九百一十五章 送信五百四十四章 文華殿上第五十一章 外舍弟子一千兩百五十四章 大事第一千兩百二十六章 閣權第三百一十一章 會元第八十四章 不識凌雲木第一百四十四章 好書一千兩百三十七章 兼容第三百六十九章 請教七百零六章 出謀劃策(第二更)第四百零七章 顯擺顯擺五百四十四章 文華殿上一千一百八十八章 廷議一千一百五十七章 創辦書院一千三百六十一章 大戰影響第四百一十章 咱是筆桿子四百六十五章 上門送禮七百五十二章 既往不咎第一百一十章 取中(第二更)七百三十五章 言道失控五百八十五章 辯經勝負五百三十一章 湯顯祖第十四章 討厭的縣令一千六十二章 出缺了一千兩百七十五章 海貿第兩百一十八章 諸生的心情一千兩百三十三章 從道不從君五百三十七章 攤上事了一千四十四章 改換門庭第四百一十六章 衝動一千三百八十九章 妖書案九百七十四章 抵達京師一千兩百三十六章 衣鉢一千兩百八十五章 李如鬆六百六十五章 急變六百四十一章 經科史科一千三百七十九章 蘆花蕩第四百四十一章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第一百六十章 大辦酒席(一更)九百三十三章 是你要將臉湊上來的一千兩百三十四章 撰文七百零四章 賞賜連連(第三更)九百八十九章 殿上授官一千三百八十八章 一以貫之九百七十八章 京中輿論第一百四十章 一頭之地六百三十四章 皇帝來我家六百一十九章 先要好處一千兩百五十六章 頂撞六百三十七章 家有賢妻七百九十四章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五百二十九章 藏之名山一千五十七章 再議國本七百一十八章 不作就不會死(兩更合一更)一千一百三十三章 風流員外郎一千三十一章 林神醫一千一百六十一章 詩書滿腹氣自華第一百九十一章 誰指使的(一更)五百九十四章 門生八百二十三章 築堤九百九十六章 好處第九十四章 兩封信八百一十六章 民情一千一百六十七章 惟精惟一第三百九十八章 爲官之道六百四十五章 發來賀電一千兩百二十八章 相托一千一百一十六章 辭官歸裡五百七十章 賞賜一千三百零六章 碧蹄館第兩百三十六章 解元郎大婚第九十六章 理辭氣三道九百二十一章 鳳凰不與寒鴉爲伍第兩百七十七章 終南捷徑五百三十章 回京第四百一十六章 衝動一千兩百四十四章 力駁羣雄第四百三十四章 跑關係七百六十四章 佈局之人九百一十七章 河堤一千一百四十五章 回家八百七十三章 貪婪中官一千八十一章 高攀不起一千三百三十二章 宣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