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百五十六章 輿論(兩更合一更)

東閣之中。

張四維向董中書問道:“太后遣人來有什麼話要與本輔說?”

董中書道:“太后傳話說,近來朝野上下輿論紛紛,大有借潞王大婚來指責陛下之勢。太后擔心朝局是否會有變化,大臣們想要藉機就此生事?”

張四維聞言,思量了一番道:“轉告太后,就說本輔處置不周,以至驚動太后聖聽,實乃本輔之失職。不過朝野議論終是難免,但無傷太后與陛下之聖明,這等不實之言本輔會竭盡全力安撫,肝腦塗地以報答太后的知遇之恩。但眼下朝局尚在本輔掌控之中,請太后放心。”

董中書稱是一聲,正要出門,張四維複道:“慢着,本輔還是手書一封,解釋清楚。”

張四維提筆寫完信後,讓董中書拿去遞給內官。

董中書不久回到東閣道:“元輔,信已送去,並塞了五百兩。內官說會竭力在太后面前說過元輔的好話。”

張四維緩緩地點頭。

董中書譏笑道:“太后,陛下終於有些明白要借重內閣來彈壓百官,而不是如當初用言官來遏制內閣。不過現在才發覺,不是明白得太晚了嗎?”

董中書這番話裡,大有長出一口惡氣之感。

張四維聞言在窗邊看着空曠皇極門廣場,以及遠處的歸極門道:“方纔張學顏有一句話倒是說到本輔的心底。”

“相爺是什麼話?”

“他說,官當至我們這地位,手中無權,與死無異。”

董中書聞言道:“此乃至理。故我不殺人,人就要殺我。”

張四維徐徐地點頭問道:“家中可有來信?”

董中書道:“張順剛纔從老家回來了,他說二老爺已是延請名醫給老太爺醫治,僅是名貴藥材就費了幾萬兩銀子。不過二老爺說世上無必治之病,也請老爺你早作準備。”

張四維道:“未雨綢繆也是應當,本輔守制要有二十七個月,朝堂之事可不能放。”

董中書建言道:“若是相爺守制,朝廷必會推閣臣,閣臣人選不可輕忽。還有相爺不在朝堂這二十七個月,大大小小之事也要託申時行關照纔是。”

這時外頭稟告道:“相爺,李植,江東之及科道官員在外求見。”

聽到這幾個名字,張四維也是不願理睬。

董中書道:“相爺,他們好歹是你的門生,不如一見。”

景仁宮。

景仁宮爲東六宮之一,素來爲後宮嬪妃所住。不過因當年明宣宗的第一任皇后胡善祥被廢后,就住此宮,所以後來宮內嬪妃一直以爲此宮不吉,不喜住在此宮之中。

所以景仁宮被賜予剛剛誕下皇長子的王恭妃。

眼下天子正至景仁宮探視皇長子,王恭妃以及宮內人都畢恭畢敬侍侯在旁。

天子看了一眼身旁的恭妃,眉頭一皺,當初對恭妃他只有慾念,卻沒有喜愛之情。臨幸後卻讓恭妃身懷皇嗣,因此事天子被太后,百官,強行讓他承認恭妃的身份。

這對於皇帝而言,當然是大失顏面的事,恭妃還是他母后的婢女,難免會被饒舌之人說成淫(協和)亂母婢。

但現在皇長子誕生,舉國同慶,他也不得不接受了恭妃的身份。甚至身爲皇帝,他也不得不‘屈尊‘,試圖重新接納恭妃。

但天子懷抱着皇長子,看了一眼身旁的恭妃心底就是厭煩。

這厭煩,一是因恭妃身份低微,平日與她沒什麼話好說。

其二是因恭妃與後宮的嬪妃永遠是如此,面上對他都是百依百順,但心底因他天子的身份,終是心底有所距離,疏離,甚至保持警惕。

她們與天子每說一句話都是想過幾遍,小心翼翼地生怕得罪,缺少了許多誠懇。後宮裡唯有真摯直率的鄭貴妃給了天子一份與衆不同的感覺。

其實天子也是自嘲,不說嬪妃,大臣們不也是如此,面上各個忠君奉國,大公無私,內裡卻一肚子壞水,整日試圖蠅營狗苟。

天子將皇長子交給一旁的宮女,心底卻想到朝堂之事,大臣裡真正能爲江山社稷考慮,不以朕喜怒爲遷移的,恐怕也只有已過世的張居正,嚴清,海瑞,還有林延潮了。

或許還有其他大臣,但朕卻不敢肯定。儘管如此,但這樣的大臣實在……有時候太不給朕面子了。

天子想到這裡嘆了一聲,頓覺得興致全無,當下起身。

恭妃見天子欲走,連忙道:“陛下,不留在臣妾這裡用膳嗎?”

天子擺了擺手道:“不了,朕還要去鄭妃那坐坐。”

恭妃臉上失望的神情一抹而過,然後從宮女手裡抱過皇長子道:“是,陛下,洛兒還不與你父皇告別。”

天子看得清楚,身處帝位,他比他人更容易看透人心,但也更容易爲人所矇蔽。不過恭妃那一點小心機怎逃過他的眼睛,但對皇長子他畢竟還是有一份親情在其中。

天子對皇長子笑了笑道:“過些日子朕再來看你們母子。”

就在這時,外頭稟告張鯨求見。

天子一見張鯨即問道:“如何?林延潮寫了伏辯了嗎?”

張鯨當即跪在天子面前,雙手高高奉上一書帛,頭卻壓得低低的:“陛下,奴才無能。”

“這林延潮竟一而再,再而三地辜負朕的好意?他當真要學海瑞?”天子滿臉怒色,從張鯨手裡接過書帛,掃了一眼後當場失聲道:“這是血諫?”

張鯨不斷叩頭地反覆道,奴才無能,奴才該死。

天子將血書一展,一個字一個字地看了下去,看完後正要說話,卻發覺聲音已是沙啞,如什麼東西咽在喉頭,竟讓他說不出一個字來。

天子過了好一陣才緩過來,然後道:“由着他去吧。以後朕不會再給他機會了。”

張鯨道:“是。”

這時王恭妃,輕拍皇長子。皇長子忽然啼哭起來。

天子聽得皇長子哭泣,陡然想起林延潮在擁立恭妃,以及皇長子之事上是有大功,心底又生幾分猶豫。

“擺駕!張鯨隨朕來。”天子道了一句。

王恭妃與衆宮女等連忙欠身道:“臣妾恭送陛下。”

天子飛雲輦走在御道上,路上宮女太監見了天子御駕,都是立即在道旁跪伏。

天子坐在飛雲輦上閉目沉思一陣,然後對隨在駕旁的張鯨吩咐道:“讓北鎮撫司不必再審林延潮了,就以辜負君恩,藐視太后的罪名,將林延潮革職削籍。不過之前對林府封贈的誥命,以及封蔭不奪。”

“這段時日來,朝野上因爲林延潮上疏之事,已生太多議論,早日結了此案,堵住好事之人嘴巴,最重要是不可擾亂太后大壽的心情。”

張鯨稱是一聲,心底想着天子對林延潮的處置。

革職就不說了,削籍就是削除官員的身份,變爲平民百姓。這是比貶官,冠帶閒住更重的處罰。但林府的封贈都保留,說明天子對林延潮還是有恩情的,如此不算最好的結果,但也是不壞的。

爭取到這個結果,也算是張鯨對得起林延潮送的一萬兩銀子了。

張鯨急步跟在天子的飛雲輦旁道:“陛下,不過就這幾日東廠刺探的情況來看,革除林延潮官職,恐怕仍不足以平息朝野輿論啊。”

天子皺眉道:“怎麼朕饒恕林延潮死罪還不足以平息朝野議論嗎?難不成要學先帝處置海瑞那樣,將林延潮在詔獄關至朕死的那一日爲止。”

天子這麼說,張鯨嚇得腳步一亂,噗通一聲栽倒在地。

天子見了不由大笑,拍着飛雲輦的扶手道:“瞧你嚇得那樣子,到乾清宮暖閣陪朕說話。”

至乾清宮暖閣後,張鯨服侍天子更衣換上燕服。

張鯨細心地爲天子梳理鬢髮,天子滿意地道:“宮裡這麼多太監,還是你最深悉朕心。”

張鯨笑着道:“奴才沒啥出息,只知如何一心一意服侍萬歲爺。”

天子笑了笑道:“別說那些漂亮話,你告訴朕東廠這幾日刺探到什麼?”

張鯨斟酌詞句道:“陛下,據東廠在各衙門的眼線回報,眼下朝堂上百官爲林延潮之事不平,不斷向言臺,內閣施壓,名着意思是要釋放林延潮,暗着實欲陛下,太后減免潞王大婚之費,以及停止清算……奸黨。”

張鯨看了一眼天子的臉色。

現在張居正之事現在已成了天子心中的逆鱗。

天子對張居正各種心情都有,十分複雜難以用言語來形容。天子年少時的敬,怕,到了後來的忌憚,恨,以及現在愧疚,憐憫。

這麼複雜的感情,連天子都不明白,有時候表達是喜,有時候表達是怒。

對於張居正之事上的喜怒無常,令在天子身旁的人,也怕一不小心觸了天子心底的逆鱗而引來殺身之禍。

所以張居正的名字,以及他的事,絕不可在天子面前提及。

這倒是與林延潮不同,張鯨明白,天子現在對林延潮雖是很生氣,但心底裡對林延潮能持儒臣忠節的骨氣還是敬佩的。

否則也不會方纔看到林延潮的血書後,半天凝噎不語。

反而若是林延潮真寫了伏辯,天子雖對林延潮能消氣,但對於這樣不能堅持立場的大臣,是不能真正以平等地位視之的。

天子沉吟半響道:“朕記得當初林延潮上奏,將奏疏送至通政司,抄本至會極門文書房,再讓燕京時報全文刊發。以他三元及第,當世文宗的名聲,以及學生,同僚的奔走,他是要裹挾輿論,來讓朕就範。”

“所謂一支筆能勝百萬兵,也不如此。現在百官以及民心,都在林延潮一邊,朕要怎麼辦?”

張鯨在旁道:“陛下,林延潮能有幾斤幾兩,陛下才是九五至尊,士心民心永遠是站在陛下這一邊的。”

天子反問道:“那太后呢?”

張鯨一時失語,然後連忙補救道:“太后乃聖母,站在陛下這一邊,也站在太后這一邊。”

天子沒理會張鯨的話,反問道:“百官既在此事上反對朕,太后,那麼張四維,申時行是否也反對朕和太后?”

張鯨道:“據奴才所知,首輔,次輔都在竭力替陛下安撫百官。”

天子懷疑道:“是麼?張四維當初被迫辭相,是朕放縱言官打壓閣權所至,他會不會對朕仍心懷不滿?還有申時行雖是朕的老師,但他可是……一手提拔起來的人,他也應希望朕提早結束對舊黨的清算。”

張鯨道:“正是因爲如此,他們纔不敢對陛下不滿啊。”

“你不要信口開河,給朕說出道理來。”

張鯨垂頭道:“啓稟陛下,奴才以爲張蒲州眼下首輔之位不穩,若不盡力替陛下安撫百官,那麼陛下隨時可讓申閣老來取代他的首輔之位。”

“反觀申閣老乃系舊黨之臣,眼下朝堂上打壓張黨的風還未過去,他在這時絕不敢輕舉妄動,否則張蒲州隨時藉此發揮將他踢出內閣。”

“正因兩人不和,故而他都唯有取得陛下的支持,方能在內閣站住腳。”

以相互制衡來馭下,此乃帝王心術。首輔和次輔不和,是天子喜聞樂見的,若二人一條心,天子纔要頭疼。

天子點點頭,但又猶疑道:“但若是他們二人提前暗中通氣?”

張鯨笑了笑道:“那倒不會,當初是張四維主持清算馮保的,現在不會調過頭來替舊黨張目。何況張蒲州乃太后,武清侯同鄉,他至少不會在潞王大婚此事上反對太后的。”

張鯨話剛說完,就立即後悔了,他偷窺天子臉色,果真大是不快。

張鯨額上冷汗下落,身子輕顫,但天子卻笑着道:“內閣有統御百官之責,張四維,申時行在此事辦得甚好,傳朕的旨意賞賜三輔臣金銀綢緞,以謝他們操勞之功。”

張鯨背心都溼透,立即稱是。

天子又道:“不過僅靠三輔臣來安撫百官還不是不夠,你們錦衣衛,東廠也替朕盯着些,不可讓大臣們生事。上一次士子在東華門叩闕之事,不可重演。另外讓北鎮撫司就林延潮上諫之事,早日結案,如此輿論自然而然就會平息下去。”

一千一百一十六章 辭官歸裡一千三十五章 國有諍臣第兩百七十一章 這是碰瓷啊!一千一百零五章 傾訴一千七十二章 少宗伯六百一十章 拿人九百四十九章 本府不樂意一千一百零一章 東窗事發第四十九章 神童六百三十九章 鰣魚一千兩百八十七章 皇長子講官第兩百零四章 充場儒生第一千兩百二十六章 閣權第三百一十二章 幾人可及?一千三百一十四章 何爲儒?(恭喜joyii書友成爲本書盟主)一千三十七章 召對一千三百四十四章 龍山大捷一千兩百二十章 事故一千七十二章 少宗伯八百二十六章 誰爲誰綱第一百二十章 南園九百三十八章 打壩淤地七百七十七章 入宮覲見(二合一)六百二十五章 林學第九章 被恐嚇了一千兩百八十九章 非你莫屬第十七章 成爲弟子了(第一更)一千一百五十三章 造勢六百八十八章 張四維動手九百一十五章 送信第兩百七十四章 漕弊第三十五章 錢沒了(第二更)八百零七章 公堂之上罵貪官第八十章 大伯求官(第二更)第兩百八十四章 手中之筆第三百零八章 會試放榜一千一百七十五章 換個惡人來第兩百六十七章 寄以厚望四百四十六章 宮廷盛宴一千一百三十五章 首席第二十四章 進省城一千一百一十三章 釋放八百四十四章 結案八百零四章 青苗法第一百九十一章 誰指使的(一更)九百一十二章 馬屁的方式一千三百二十五章 兄長立功了第一百一十八章 門路六百零二章 實應爲御史第兩百二十章 上屋抽梯八百零六章 忍無可忍無須再忍第兩百七十六章 會館五百九十六章 與首輔同行第三百二十四章 殿試一千兩百零八章 又見廷推七百八十四章 官場處處皆人情(求推薦票)第兩百七十八章 拜見申時行五百三十章 回京五百零九章 官場震動一千兩百零四章 明治善治第三百八十九章 不易一字六百零四章 皇帝賞賜五百五十章 私問第三百一十八章 張居正是地域黑一千兩百九十四章 傳旨五百五十章 私問第兩百七十八章 拜見申時行五百四十五章 講官福利八百九十八章 銀子去哪兒了?八百零一章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第四十二章 先生是案首七百二十一章 轉變六百一十一章 利用第一百二十三章 府試第二十六章 對薄公堂四百五十八章 高考移民四百四十六章 宮廷盛宴一千九十章 自立門戶一千三百四十八章 歸來七百四十章 雖千萬人吾往矣第一百五十七章 定名次七百三十九章 清算第三百五十九章 牙牌和官袍第二十一章 謝老虎七百九十六章 下城來談六百九十二章 考官人選八百五十章 知府下鄉六百四十七章 得隴望蜀一千九十九章 年末一千三百五十一章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八百三十四章 這張臉怎如此之厚?九百四十八章 趙老爺子(謝愛啊書友的盟主)八百五十二章 苦心人天不負八百零五章 君子小人第三章 能否讀書五百八十六章 官員反應九百三十六章 聰哥?七百五十二章 既往不咎五百九十二章 被彈劾了一千三百零四章 門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