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三十一章 道統論

衆弟子不由都懷揣着期待。

林延潮站在堂上目光掃過衆人,先拿出一冊,命一旁的徐火勃持冊讓每名門生都在冊上畫卯。

衆弟子見此不由生出新奇之感。

林延潮對衆人道:“此舉名爲簽到,大家既拜在我門下,課業當時時察之,若講學之時不能至,何以談爲學,這也是無規矩不成方圓。”

“是,先生。”衆弟子皆稱是一一在冊上畫卯。

而另一弟子,陶望齡則是端來一尊石磬,放在林延潮身前的講案上。

待弟子們畫卯後,陶望齡,徐火勃坐在講案側的左右椅上,然後林延潮以小錘輕敲石磬。

叮一聲輕響後,學功堂重歸肅靜。

林延潮起講道:“孟子曾有言,由堯舜至於湯,由湯至於文王,由文王至於孔子,各五百有餘歲,由孔子而來至於今,百有餘歲,去聖人之世,若此其未遠也。孟子此言說得是自己所學之統,由堯舜,湯,文王,孔子一脈相傳,孔子之後,以其學統所傳自任。”

“後此學統之論,爲朱子所承,朱子曾言周子,二程,得孔、孟不傳之緒,而朱子又得二程之傳。是以理學學統是孟子,周子,二程,朱子,並視學統爲道統,尊理學爲儒學正宗。”

“而6象山言因讀孟子一書中,萬物皆備於我,有所領悟,並道孔子之學傳之子思,子思傳之孟子,他所學承之孟子,因而心學學統亦承孟子。而後衆所周知,陽明先生承6象山之統,將心學揚光大。”

衆士子聽林延潮之言,都是不明所以。

林延潮不是講事功學嗎?怎麼講起理學,心學的道統來了。若是林延潮講這個,那麼理學心學的宗師,隨便一個來都比林延潮講得好幾倍。

但林延潮繼續道:“橫渠先生的橫渠四句裡有云,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有人言事功學承何聖賢所學?其學統上無所承接,憑空而出近乎法家,你們以爲然否?”

聽了這句衆人才明白。

林延潮要說的是事功學的學統,也是道統。

戰國時百家爭鳴,除了主張向將來看的法家,其餘學說如孔墨老莊,儒家墨家道家都是向過去看。

他們推崇先王之治,覺得戰國之亂,禍害起源於人心不古,故而他們都想恢復先聖時那等淳樸民風,故而各家學說,都說自己繼承了先聖之學,故而講學統道統。

唯獨法家不法先王之治,商鞅就說過,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所以法家提倡治道不法古,主張銳意改革,因爲歷史是在不斷進步,而不是一成不變的。

因此儒墨道家中,獨法家不講傳承。

而永嘉學派好似從南宋時憑空而出,但偏偏又說自己是儒學一脈,未免令人有些不信服。加上永嘉學派主張事功,主張變法強國,思想近乎法家,所以被認爲純粹是披了儒家學說的皮,行得還是法家那一套。

現在林延潮說事功學學統從何而起,衆士子都是一臉茫然。

林延潮道:“事功之學爲儒學一脈,由孔子傳至子貢,子夏。”

林延潮此言一出,彷彿半空響起驚雷,衆士子們都是一醒。

衆人都是心想,儒學由孔子而興,故而推孔子爲源不爲過,但子貢,子夏啓事功之學,我們怎麼不知道。

咱們雖然書讀得少,但林三元你也不能亂忽悠人啊。

見衆人震驚之色,林延潮是絲毫不出意料:“朱子有言,子貢雖未得道統,然其所知,似亦不在今人之後。”

這是朱熹誇子貢的話,說子貢雖沒得道統,但孔子之學他也是學的差不多了。

其實不用朱熹講,大家也知道論語裡孔子與子貢的對話是衆弟子中最多的,子貢篇幅也是衆弟子中最長的。

子貢辯才還極好,連孔子也承認不如子貢,此外子貢處事還擅變通,孔子評價他爲‘達’。衆弟子中孔子對子貢器重,也僅次於顏回。

林延潮續道:“子貢經商務實,開儒商之祖。周天子告朔諸侯,諸侯受朔時要殺活羊祭祀。後魯國君已不用告朔之禮,子貢提議將祭祀的那隻活羊去掉,孔子責子貢,爾愛惜那隻羊,吾卻愛惜其禮。”

商人重利,一貫爲理學鄙視。

但事功學提倡經世致用,通商惠工,反對重農抑商之策。所以子貢經商求利,不合理學,卻合事功之學。

至於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則表現了子貢重實用不墨守舊禮,這也是事功學的精神。

林延潮道:“雖子貢沒有著書立學,但覽其事蹟,也可視爲事功學之先賢。”

聽林延潮這麼解釋後,衆人也算認同子貢地位。

“至於子夏,孔子之後,講學西河,教弟子三百人……”

子夏是孔子親傳,論語裡子夏說過一句話,大德不逾閒,小德出入可也。

就是道德上大節要守住,但小節可以變通。

“……並授魏文王爲王者師,又授田子方、段幹木、吳起、禽滑釐,李悝……李悝篡法經,商鞅挾法經入秦……”

聽着子夏的教學經歷,衆人不由佩服,論教學經歷,這是何等牛逼。

魏文王在戰國是媲美秦孝公的存在,任用儒家之田子方、段幹木,法家之吳起,李悝爲大臣,儒家法家大臣並立朝堂同心協力,魏國因變法而興盛。

魏文王事子夏爲師,用子夏的學生田子方、段幹木,吳起,李悝爲變法骨幹,等於就是用他的學說治國了。

此外子夏弟子裡田子方、段幹木繼承儒學,禽滑釐是墨子徒,吳起合兵家法家,事蹟婦孺皆知,就不多說了,主要是李悝還是法家。

李悝爲法家鼻祖之一,開戰國,也是中華變法之河,他寫了一本書名爲法經。後商鞅挾法經入秦,得秦孝公重用,主導秦國變法。

法家中李悝,商鞅都可謂承子夏之學。

子夏學問是孔子親傳,但他之學重於儒學裡的務外經世,故而有別於子思,子張,在儒學中另起一脈。

所以衆人聽林延潮這麼一解釋,稱子夏啓事功學,也有道理。

“子貢,子夏後傳荀子……”

聽到林延潮提到荀子這個名字,衆士子心底一噔心道,果真有他。

子貢,子夏都沒有學說留著後世,只能從別人隻言片語中察起主張。

但荀子不同,他有學說傳世,讀其書稱荀子之學爲事功學開山祖師,那麼再適合不過了,簡直不容置疑。

荀子與孟子時代相近,但主張卻是南轅北轍。

荀子的學說,受歷代儒家學者的抨擊最多,甚至有人主張將他從儒家門籍裡開除出去。而對林延潮而言,他對荀子的性惡論不那麼認同,但他的學說與事功學確實相近。

比方李悝是子夏的弟子,商鞅是子夏徒孫。法家裡同樣顯赫的另兩位人物,韓非,李斯則都受業於荀子門下。

荀子與子夏一般,都繼承了孔子的‘外王之學’。

荀子講,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還講禮以定倫,法能定分,主張禮法並舉、王霸混用。

孟子所倡‘法先王’,荀子則倡‘法后王’,這爭論就好比當初周子義與林延潮爭論,周子義說要法就法三代先王,林延潮說三代可法,但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也可法。

荀子曾去過秦國。

當年孔子西行不至秦,但荀子對秦國評價卻極高,說秦國百姓,吏,大夫皆有古風,政治清明,彷彿無人治理般,幾乎古時之治。

荀子還贊治之至矣,秦類之矣,意思國家大治至秦國那個程度就行了。

別人都以爲荀子很推崇法家治下的秦國,但荀子話鋒一轉,卻道秦國什麼都好,但偏偏沒有儒。

荀子還說,粹而王,駁而霸,無一焉而亡,此亦秦之所短。

就是國家治理之道,要麼純粹以王道,要麼王道駁以霸道,沒有儒怎能不亡,這就是秦國所欠缺的。

弟子李斯曾對荀子說,秦國之強,是因爲非依靠仁義去爲之,如此做事能放開手腳。

荀子告誡李斯,舍仁義而行,這是捨本逐末,亂世就是這麼來的。

李斯最後沒有聽,仍西行去了秦國。

說到這裡,日冕所指已是過了一個時辰,林延潮頓了頓,示意稍稍休息,自己離開學功堂。

衆士子們方纔聽着林延潮侃侃道來,皆覺得他的話中有至理在其中。

議論時,衆人還歸納其道統之說,若說理學道統,是曾參,子思,孟子,以及後來的程朱,他們務孔子所傳的內聖之學。

那麼事功學道統則是子貢,子夏,荀子,務儒學裡的外王之學。

還有人道,儒學道統裡也有務外之學,看來務外不是法家所創,而是法家師法儒家而來。

此言大家都覺得有幾分道理。

士子們又心想,那麼荀子之後,事功學學統應是龍川先生心水先生繼承了吧。正如孟子之後,學統爲北宋時周子,二程繼承。

林延潮回到學功堂,將石磬一敲。

石磬響後,衆士子們都停了議論。

林延潮又起講道:“荀子之後,事功學之學統傳之……”

說到這裡林延潮頓了頓。

“……傳之董子。”

林延潮說完,衆士子們都是倒吸了一口涼氣,不由都生出竟然是他的想法。

ps:這一章理論講太多,可能不少讀者不喜歡,但卻十分有必要,因爲道統說,是林三元的大殺器,要具體講一下,下面大家纔不會一頭霧水。

一千三百零一章 問罪八百六十一章 說話不算話一千兩百五十五章 議論人選第二十一章 謝老虎一千一百二十六章 微山湖上一百零二章 輿論(第一更)六百零七章 怒起九百零五章 連升三級八百五十七章 館選第兩百零五章 最難之鄉試(第二更)一千七十四章 平步青雲第三百一十章 心態第兩百八十七章 爲政不難,不罪巨室八百五十二章 苦心人天不負五百三十三章 引薦五百四十一章 舊日同僚一千三百七十三章 託付七百八十四章 官場處處皆人情(求推薦票)第一百二十七章 有文有筆(二更)第兩百四十三章 名聲(二更)七百零九章 皇帝對青睞第八一十八章 河工大計四百九十二章 養豬?第六十八章 冬衣第一百五十七章 定名次一千兩百六十七章 宣麻拜相五百七十六章 經筵講官五百七十六章 經筵講官第三百九十九章 口碑九百三十二章 誰是經世致用之學第十五章 胡提學的考校一千一百一十三章 釋放四百八十六章 湖上文會一千三百九十八章 變局九百五十八章 拜賀九百三十四章 官員的操守一千一百八十二章 點撥第三百六十九章 請教一千九十六章 實踐出真知五百一十一章 鐘鳴鼎食第一千兩百二十六章 閣權第四百三十四章 跑關係一千兩百零五章 禮約法約一千五十六章 就藩第二章 家有悍婦第一百一十六章 戲弄(第一更)八百一十一章 林青天(二合一)一千一百三十章 牙行八百零六章 忍無可忍無須再忍四百七十三章 有眉目了七百零六章 出謀劃策(第二更)第一百一十八章 門路一千五十章 水到渠成四百七十一章 ********四百五十五章 道賀八百二十三章 築堤六百三十五章 誰家的小胖子九百四十九章 本府不樂意第四百三十三章 師恩如山一千三百四十八章 歸來七百零一章 林府喜事一千四十一章 上下一千三百八十六章 商稅第三百零四章 蹊蹺一千三百二十二章 蓬萊閣第三百七十四章 張居正歸政五百二十六章 世當珍惜六百六十一章 陛下聖諭第一百二十七章 有文有筆(二更)一千一百六十一章 詩書滿腹氣自華第兩百七十九章 初次見面一千八十九章 申時行的故事八百五十九章 要錢九百一十八章 懟河督五百一十五章 一個小目標第四百一十一章 你就是太小心謹慎了第一百二十七章 有文有筆(二更)八百七十三章 貪婪中官八百二十三章 築堤一千一百零九章 東廠一千一百九十章 商議國事五百七十章 賞賜第三百七十四章 張居正歸政一千一百四十章 聽君一席話七百三十八章 破局九百三十四章 官員的操守一千二十九章 土豪一千九十四章 新任尚書的手段(第二更)第一百一十三章 總兵府一千兩百零四章 明治善治一千一百二十六章 微山湖上一千兩百五十五章 議論人選七百六十四章 佈局之人五百九十四章 門生一千四十六章 儲端六百四十三章 創刊七百二十六章 申時行的忠告五百六十章 出宮的皇帝七百二十章 各取所需一千三百七十八章 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