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一十六章 林三元在哪?

背後有人煽動!

這句話十分誅心。

小皇帝對士子叩闕雖是十分不快,但身爲天子,一直認爲傾聽民意乃爲君之道。士子們叩闕上書也是無辜之舉,不到最後一步,也不忍採取手段驅散叩闕書生。

但是皇帝最忌憚的,就是有人煽動民意來對抗皇權。

這是龍之逆鱗。

小皇帝:“劉侍郎,爾有何證據?”

劉一儒向皇帝一拜,緩緩地道:“自陛下登基,元輔輔政以來,我大明風調雨順,國勢蒸蒸日上。聖人之治,陛下之德,可謂光耀九州,四海伏波,萬民景從,蠻夷效順,天下百姓都恭頌我聖主,千年萬載啊……”

聽劉一儒這套如同唱歌般的馬屁詞,在場大臣都表示,我等今日又學了一手啊,趕緊記下,日後升官都靠他了。

洪鳴起也是覺得反差太大,在刑部時威嚴無比,御下嚴苛,上下無不敬畏的劉侍郎,居然在天子,張居正面前是這個嘴臉。

小皇帝心底對劉一儒的不滿頓時沒有了,反而還露出‘龍顏大悅’的神色,正要得意,看了一眼張居正的臉色,立即收斂神情,謙虛地道:“朕做得不夠啊,朕聞古之賢君,飽而知民之飢,溫而知民之寒,逸而知民之勞。士子叩闕,不知何故,這讓朕心如何能安!”

劉一儒道:“陛下,處士橫議本是平常,但書生突然叩闕,告御狀,事出反常,其背後必有人煽動,否則這光天化日,朗朗乾坤之下,百姓有何冤屈不能說,非要叩闕而鳴呢。”

劉一儒一句話,將士子們繞過刑部向天子叩闕的責任,都栽在了背後煽動之人的身上。

一名大臣出班道:“劉侍郎之言,可有依據?”

劉一儒道:“臣之下屬主事洪鳴起有實據。”

“洪主事奏來!”天子金口。

洪鳴起出班向天子叩了三個頭後。

說來慚愧,這是洪鳴起爲官近三十年來,第一次御前奏對。

洪鳴起此刻的心情,還有那麼點小激動,顫慄地道:“回……回稟陛下。”

小皇帝不由皺眉,這說話都不利索的大臣,是誰找來的?

洪鳴起驚懼過去,於是拿出打了無數遍的腹稿當殿道:“陛下,叩闕之事乃倡永嘉經學而起。永嘉經學表儒而裡法,借事功之名,行功利之事,在宋時不過乃儒學末流,爲程朱先賢唾棄,純儒視爲敝履。而今爲詹事府左中允林延潮所倡,重新粉飾其說,三元的名聲下,京城士子趨之如騖,竟有斥官學,拔爲顯學之兆,長此下去,恐世風日下,人心不古……”

“夠了,”小皇帝打斷洪鳴起的話道,“朕要你來這殿上,不是斥永嘉經學之非,你給我說書生叩闕,爲何與林中允有關?”

洪鳴起誠惶誠恐,又叩頭道:“回陛下,臣近日察覺有宵小明爲研討永嘉之學,暗中研討政事,抨擊朝廷變法。臣依律查封,抓拿不法之徒。經審問,疑中允林延潮,借講永嘉之學,爲己博取名望,而且藉助研討政事,來遙撼朝廷。”

“微臣正要繼續深究,卻發生了士子叩闕之事,故而臣以爲,背後煽動之人就是中允林延潮。”

洪鳴起這些話,朝堂上大臣,都是倒吸一口氣涼氣,若是罪名真的坐實,林延潮就玩完了。

小皇帝向洪鳴起道:“洪主事,若真如此,林中允實乃禍國之奸賊,但此事關乎一名大臣名節,朕也不能貿然處置林中允,何況他還是朕御前的講官,這些話你可有真憑實據?”

洪鳴起道:“這倒未拿出,臣正要追查,就出現了士子叩闕之事。”

小皇帝冷笑道:“那這麼說來,方纔一切都是洪主事自由心證了。”

洪鳴起心知天子袒護林延潮之意十分明顯,這實在令他心底更是嫉恨林延潮,但他只能答道:“臣惶恐。”

張居正出班道:“陛下,追究是誰在背後煽動,可慢慢調查,但眼下當務之急,乃是勸退長安左門外的士子。”

衆士子云集於門外,猶如壓在天子心頭的一塊巨石,若不盡快搬走,那麼萬一長安門外聚集的士子越來越多,那麼後果不堪設想。

小皇帝點點頭道:“不錯,諸位卿家,誰能勸退門外士子?”

方纔慷慨陳詞的大臣聽了,都作鴕鳥狀,不敢說一句。

小皇帝怒道:“你們平日不是很能說嗎?怎麼今日卻成了啞巴了?”

衆大臣都是心道,平日官場,朝堂上奏對,都只需對上,應付天子或上官就好了,但勸退聚集士子,不是下對上,一對一,而是上對下,一對多。

在場大臣們公文往來,可以妙筆生花,應對上官,可以溜鬚拍馬,都是混過關的良法。

但面對近千憤怒的書生,老百姓們可是不吃你這一套,大家平素都沒有鍛鍊過,一個應對不當,激起民憤,那個責任誰當得起。

小皇帝當場點名道:“於事中,朕平日看你平日不是口若懸河,怎麼今日不說話了。”

於事中哭喪着臉道:“勸退鬧事百姓,未臣力所能及,聖賢書上沒有教過,臣無能。”

“你!”小皇帝當殿氣結。

小皇帝又點了數名大臣,結果一個個都當殿裝死。

殿下大臣議論道:“聽聞王學裡的泰州學派擅演講之道,若是泰州門人來或可解此危局。”

“是啊,當年徐閣老請顏鈞來京與會試舉人七百人演講,轟動京城。三公以下,望風請業。據說演講時,問難四起,嚴鈞機辨響疾,出片語立解。”

“顏鈞弟子羅汝芳,何心隱,也極擅演講,但我等又不是泰州學派之人,朝堂之上,急切之間又哪裡去找辯才這麼好的人。就是找來,面對衆士子問難,怕也是不能化解。”

衆大臣們都是束手無策。

這時突有一人捏須笑道:“說起辯才,我倒是想起一人可解此燃眉之急。”

“何人?”

那人笑道:“你們都忘了在經筵時,舌戰羣儒的林三元嗎?”

衆官員一拍額頭,紛紛道:“正是如此,他又是當事之人,由他出面再好不過了。”

但問題來了,此刻林三元在哪?

九百二十二章 功成不必在我八百三十八章 通判之爭第三百三十五章 金鑾殿六百九十六章 行賄一千一百五十七章 創辦書院第四百三十四章 跑關係六百五十七章 看座九百九十七章 歸宗五百零七章 家宴一千三百五十六章 救兵四百六十三章 解衣衣我七百九十八章 欽差來了一千兩百八十七章 皇長子講官九百五十四章 誰也不怕啊九百二十九章 賺到了八百零三章 河工的貓膩九百六十八章 舊屬第一百四十一章 校對閒草集一千三百四十七章 撫世五百八十七章 不打不相識第一百八十三章 入貢資格第四百三十二章 吾有所得一千五十四章 榮升九百零五章 連升三級一千兩百五十七章 告誡六百九十二章 考官人選第兩百七十章 船託一千九十八章 彈劾之事四百九十六章 失蹤之事九百三十七章 府臺高明九百五十一章 打劫第一百九十四章 小夥伴的進步一千四十六章 儲端第四百二十五章 有客上門一千五十二章 未來方向第三百八十四章 遼東大捷第兩百零九章 交卷六百七十二章 歸政八百一十二章 官斷十條路七百二十三章 疑雲七百六十三章 天下歸心一千兩百三十章 王太倉第一百二十八章 報喜了一千兩百八十四章 高調的李三才八百一十七章 真相八百二十章 是時候展現真正的技術了第三百七十四章 張居正歸政一千四十五章 賑災糧第三百九十章 屏風書名五百五十七章 關係第三百八十二章 給機會第兩百三十六章 解元郎大婚七百五十五章 救與不救第八十章 大伯求官(第二更)一千兩百一十章 參天大樹我自爲之一千三百三十七章 平衡左右五百四十二章 考題一千兩百一十七章 執意一千兩百五十七章 告誡九百六十五章 運作八百五十章 知府下鄉一千九十章 自立門戶一千三百零一章 問罪一千三百二十一章 真香八百三十八章 通判之爭一千兩百五十五章 議論人選第三百七十一章 有小人啊第四十章 狀元公的勸諫一千一百八十五章 敘舊八百八十一章 豎閹休走(謝不左不右選擇走中間成爲本書盟主)四百七十七章 此子莫非奇才第兩百四十四章 何心隱(一更)第一百四十一章 校對閒草集七百一十五章 青天八百零五章 君子小人第四百二十四章 委以重任五百七十三章 向天子推薦一千兩百九十五章 焚詔九百零四章 榜樣七百四十三章 攔道第兩百四十六章 初衷八百五十四章 歷史人物五百七十六章 經筵講官九百九十三章 再度佈局(謝oceanhiker盟主)第四百三十六章 溫馨六百二十一章 明月映萬川四百八十一章 喜還是不喜一千七十章 正推七百一十八章 不作就不會死(兩更合一更)九百六十六章 遇風雲而縱四海七百三十七章 飯局七百七十八章 法術勢九百二十章 又見聖旨八百八十五章 官員與百姓一千一百五十二章 太倉銀第一百一十五章 雨天苦讀第十五章 胡提學的考校六百六十一章 陛下聖諭九百四十九章 本府不樂意第一千兩百二十七章 梅家來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