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一十五章 殿上爭執

陳濟川與展明給林延潮去備馬車。

林延潮走至正堂,就聽一陣爭吵。

林延潮走到堂下,但見兩名弟子陶望齡,徐火勃二人,與孫承宗正在爭執。

林延潮板起臉來道:“你們這是要做什麼?”

陶望齡,徐火勃見林延潮一併垂下頭道:“老師。”

林延潮向孫承宗問道:“他們要作什麼?”

孫承宗不敢說,陶望齡則是拜下向林延潮叩了頭,然後直起身子道:“老師,衆士子於長安門前叩闕,弟子不才願同往。”

徐火勃亦是跪下道:“老師,弟子也要同往!”

林延潮見二人如此點點頭道:“好,你們去。”

陶望齡,徐火勃一愕。

“出了這門,以後就不要說是我的弟子。”

“老師。”陶望齡,徐火勃一併急道。

孫承宗與林延潮道:“東翁,這兩位弟子,不過意氣用事,切莫生氣。”

林延潮道:“我哪裡生氣,只是恨鐵不成鋼而已。”

徐火勃在林延潮積威下,當下不敢再說,但卻是滿臉焦急。

但陶望齡卻昂着頭道:“老師,這些士子都是爲了老師的永嘉經學向天子叩闕,我等身爲老師的弟子,若不前往,情何以堪。”

林延潮道:“吾學並非叫爾等叩闕上諫,驚擾聖駕之罪,你們擔當得起嗎?”

陶望齡眼中泛淚道:“老師,學生泣血而稟,我等怎麼不知叩闕,驚擾聖駕,但長安門外的讀書人難道也是不知,只是我等都知道義所在罷了。爲了老師所學,我等寧可負罪,也不能見聖賢之教斷絕在我們手中。”

林延潮搖了搖頭道:“爾等太魯莽了。”

陶望齡道:“弟子是魯莽,也知叩闕之事,凶多吉少,但就算失敗了,也可讓天下人知道,永嘉之學並非一二人之私學,也是有人爲之流血,犧牲的。當年孔子周遊列國,困於陳蔡,卻不改其志。只要老師在,那麼永嘉經學就有希望。這衝鋒陷陣之事,由我們服其勞就好了”

徐火勃聽陶望齡這麼說,頓時哭道:“老師,聖人教我們捨生取義,永嘉經學不絕,就是義之所在,弟子願捨生從之。”

見徐火勃如此,一旁孫承宗忍不住舉袖試淚。

林延潮長嘆一聲:“沒有了爾等,爲師孤家寡人一個,有什麼用。我已決意入宮,你們留此就好了。”

“老師!”陶望齡,徐火勃二人驚道。

林延潮卻不說話,直走出了大門。

而此刻在武英殿中。

張居正,張四維,申時行等幾位大臣都已是到了。

此外直大內的六科給事中也是隨侍殿內。

小皇帝一見幾人,就忙問道:“幾位閣老,可知長安右門外出了何事?”

三人方纔也是派人在瞭解情況,但眼下還未得到回報。

所以三人不能回答。

就在這時,殿外道:“值登聞鼓院監察御史,陶然清求見!”

“宣!”

小皇帝坐回龍椅上,陶然清進殿後向天子叩頭。

小皇帝道:“陶御史,登聞鼓院就在長安右門,你從此來,可知長安右門外發生了何事?”

陶然清道:“回陛下,臣正是爲此而來。長安右門外,眼下有上千書生叩闕,說是要告御狀!”

此言一出,殿上衆人都是鬆了口氣。

叩闕告御狀,已是所有狀況裡最輕了。

小皇帝聞言有幾分震怒道:“如此多士子叩闕告狀,這是本朝前所未有之事,若有冤情,去大理寺,去刑部,去京兆尹府申冤不行嗎?非要到叩闕上諫,是朕的大臣都不能用,還是他們以爲朕年輕好欺負?”

聽小皇帝這麼說,衆官員都是一併躬身道:“陛下息怒。”

小皇帝擺了擺手,衆人方纔平身,此刻大家都知道皇帝心情極差。

張居正問道:“到底是何原因,陶御史還不向陛下道來。”

於是陶然清將事情來龍去脈大概說了一遍,最後還遞上屈橫江寫好的狀紙。幾個閣老看着狀紙上,密密麻麻的指印,彼此對視了一眼。

小皇帝氣道:“好啊,朕纔想的,原來是刑部,哪個刑部官員與朕說說此事。”

戶部給事中道:“陛下朝廷有律例在先,刑部禁私下講學,書生言政,刑部不過是依法辦事,這些書生們實在是無理取鬧。”

吏部給事中道:“陛下,微臣以爲刑部辦事確是依聖命而爲,但或許手段上有所過激,故而引起士子們的不滿。我想要查清此事,應召刑部的官員來詢問,方可知來龍去脈。”

戶部給事中道:“若是士子不滿,就能裹衆叩闕上諫,此置朝廷威嚴何在,此例不可法,陛下,微臣請從重處置這些士子。”

吏部給事中道:“此事萬萬不可,士子叩闕雖不成體統,但若非走投無路,他們也不會走這最後一條路,若是從重處罰,恐怕傷了士子之心啊。”

吏部給事中繼續道:“百姓何辜,書生何辜,東漢黨錮之禍在前,望陛下明鑑。”

官員中大多也是同情士子的,此言一出,朝堂上幾名大臣不由點頭。

小皇帝向張居正問道:“張少師以爲如何?”

張居正道:“士子叩闕之情由,臣也能理解,但裹衆叩闕上諫,此風不可長,此例不可開。朝廷變法以綱紀爲先,立木爲信,士子們不在其位,即不可謀其政,無論是否有冤情,質疑朝綱憲令,就是不對。”

聽了張居正的話,殿內同情士子的官員,都不敢說話。

張居正環顧左右道:“臣以爲陛下可派大臣往長安門外,好聲勸解,曉以大義,若是士子不聽,不肯散去,那麼唯有從重罰之。”

小皇帝聽了道:“張先生所言就是朕意。”

說話間,外頭有人道:“刑部侍郎劉一儒,刑部主事洪鳴起請見!”

小皇帝聽到刑部二字就沒好心情,特別是洪鳴起三個字,心想不就是狀紙上所罵的官員嗎?他怎麼還有臉來見朕。

“宣!”

劉一儒,洪鳴起來到殿上叩拜後。

劉一儒跪在地上奏道:“陛下,臣爲士子叩闕之事而來。”

“朕料想也是如此,劉卿家有什麼話說?”

劉一儒道:“士子叩闕,乃國朝前所未有之事,事起突然,臣懷疑背後有人煽動。”

劉一儒此言一出,洪鳴起心底連連冷笑。

一千一百四十六章 家事一千三十七章 召對四百六十四章 治幕第兩百三十四章 兩家和好七百七十五章 祖先之鞭一千三百六十五章 人情第兩百一十二章 可列經魁一千三百三十七章 平衡左右一千一百三十六章 不識真人八百五十二章 苦心人天不負一千七十七章 聽老婆的話第三百八十六章 勾心鬥角第八百一十九章 留下功與名(二合一)一千五十七章 再議國本第兩百六十三章 仗勢欺人五百四十四章 文華殿上七百二十二章 危身奉上謂之忠四百五十章 名揚藩邦第兩百一十四章 放榜了(一更)一千三百七十章 先天下之憂而憂一千二十六章 秋夜讀書一千一百八十八章 廷議九百六十八章 舊屬九百五十四章 誰也不怕啊一千兩百一十二章 高皇帝祖訓一千五十四章 榮升九百四十六章 府臺英明第三百四十三章 恩榮宴六百四十八章 燕京時報八百四十四章 結案九百五十四章 誰也不怕啊第兩百零四章 充場儒生第四百一十五章 審問五百一十一章 鐘鳴鼎食六百九十四章 難望項背六百五十三章 兩家之好第一百一十二章 老俞有請(第二更)九百二十五章 主政一方一千四十章 交換第三百八十二章 給機會九百七十九章 面聖六百一十七章 誰能挽此危局四百八十一章 喜還是不喜一千一百五十九章 招考(第二更)第七十二章 恩公五百七十八章 敵軍陣容第一百四十四章 好書第三百四十九章 有人辭官歸故里九百九十七章 歸宗八百五十二章 桃李天下第四百三十八章 經筵之上一千兩百七十八章 從心第三百一十九章 有請第一千兩百二十七章 梅家來訪一千三百七十章 先天下之憂而憂一千四十章 交換第兩百八十二章 家信五百三十五章 再至相府五百六十二章 四夷館第一百六十一章 入學(二更)第九十二章 當城裡人(第一更)四百五十二章 升官啦五百一十章 恭敬六百九十三章 爲難一千三百三十四章 柳成龍一千六十三章 幫你活動一千一百六十一章 詩書滿腹氣自華九百二十四章 幫忙第四百零七章 顯擺顯擺一千一百三十章 牙行四百七十章 牛人一千一百五十六章 激勵(新年好)七百八十一章 內應一千一百六十九章 教化一千八十六章 琉球攻略一千三百三十八章 握手言和第一百三十一章 鄉飲酒禮(一更)八百九十章 投書六百四十一章 經科史科九百零六章 大德大功七百二十章 各取所需一千一百二十三章 陛辭第十一章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五百五十章 私問第四百一十六章 衝動六百七十四章 未卜先知六百八十一章 有一根刺一千三百二十八章 安危第八十五章 措手不及一千兩百七十六章 安插九百章 潞王的悲催第四百四十二章 郊祭一千一百七十五章 換個惡人來九百八十八章 上殿第一百一十七章 府試報名(第二更)第九十七章 讀書真費錢九百零八章 皇帝的密旨第三十六章 被請家長了四百八十二章 驛站六百三十六章 呆貨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