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章 屏風書名

?

文華殿與武英殿相對,都位於外朝。●⌒,

這是天子日常經筵與日講之所。

經筵規模較大,參加的文官百官很多,十日裡逢二方講,且冬夏時不講,至於日講規模就小多了,官員參加較少,除了朝參日外,每日都講,寒暑不停。

此刻文華殿內,正行日講。

日講官修撰王家屏,修撰黃鳳翔,侍讀朱賡,國子監祭酒許國,正依次爲天子進講孟子。

而三輔申時行,此刻站在天子一側,按照規矩無論是經筵或日講,都要有閣臣隨侍天子,監督日講官爲天子進講。

“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翰林侍讀朱賡在那爲天子講解。

小皇帝挺直背,面前御桌上就是所講的孟子之書,主講官朱賡與自己隔着一張桌案,手持金尺划着書上所講讀之處爲天子進講。

每日聽這些翰林講課,小皇帝不免生出枯燥乏味之意,但攝於大臣監督,又不敢缺席,甚至失儀。現在小皇帝聽了幾位日講官說一個多時辰,他的眼皮有點重,又不能合上,還必須強行忍着打呵欠的衝動,真是苦也。

“請陛下跟着微臣念一遍。”

小皇帝眨了眨眼睛,強打起精神來,跟着念道:“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

對於念文小皇帝可是一點也不敢有錯,他記得以前有一次張居正主持日講時,小皇帝將色勃如也的勃讀作背音。

張居正厲聲糾正:“當作勃字”

當時張居正聲色嚴厲,嚇得小皇帝驚惶失措,差一點從龍椅摔下來,連一旁侍奉的大臣對於張居正呵斥天子之舉。也無不大驚。

從此小皇帝心底就落下了陰影,童年的恐懼一直揮之不去,無論在日講。經筵讀書時都戰戰兢兢,不敢出錯。

待朱賡講完後。這時候司禮監太監孫隆捧着一卷聖旨,來至了殿上。

“陛下,這是中書科送來的聖旨,要在獻俘大典上詔告天下臣民的。”

天下唯有一人可以詔告大明億萬子民,那就是天子,這是無人可以僭越的權力。

無事之時,朝廷一年也不會有一封詔書,一般只有重大事宜時。才發詔書,而這平定寬甸,又是盛世之功,頒平夷詔是向天下人昭示這大明蒸蒸日上的國力,以及曠世武功。

小皇帝當然極爲重視此事,否則也不會在經筵上與張四維等大臣提及。故而小皇帝一聽中書科呈來聖旨,就來了精神道:“孫隆速速念來給朕與諸位臣工聽一聽。”

“奴臣領旨。”

中書科所呈詔書,用明黃色綾錦所制,上繪祥雲瑞鶴,左右都呈玉軸。

孫隆緩緩展開當下念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朕奉先帝之休德,夙興夜寐。明不能燭,重以不德”

申時行與幾位日講官不是沒聽過,之前輪值翰林草擬的詔書,被張居正一道道打回來的事。

張居正對下一貫苛刻,其他公事上也是如此,因此也苦了替他擬詔的翰林和中書舍人們。那些翰林們一手的錦繡文章,到他那裡卻都成了平庸之作,這一次平夷詔又事關重大,到了這一刻終於呈上。也是實屬不易啊。

詔書一篇唸完,王家屏就立即出班道:“陛下。此詔彰足以顯我大明仁威之名,遠播萬里”

主講官朱賡也是出班。臉上有幾分激動道:“陛下此詔可謂明王道而正國體矣。”

黃鳳翔,許國二人也是一併道:“陛下,此詔可用之。”

小皇帝聽完亦是震撼不已,方纔的瞌睡之意都沒影了,心底只記得詔書裡一字一句錘進心底的詞句,這樣文章是好,但究竟好到什麼地步,他不清楚。

於是小皇帝向自己老師申時行請教問道:“朕也是驚訝說不出話來,申卿你覺得此詔好在哪裡”

申時行向小皇帝施禮道:“回稟陛下,臣以爲此詔可振人心,奮民氣,揚國威,驚蕃邦。”

小皇帝點了點頭道:“申卿所言極是,古人云,一言可興邦,文章可華國大概就是如此吧。”

五名大臣一併行禮道:“陛下聖明。”

小皇帝向孫隆問道:“此文是哪位翰林所視草莫非是張先生親筆”

孫隆道:“回稟陛下,並非是張先生寫的,聽中書科的人說,替天子視草的是翰林院修撰林延潮。”

小皇帝覺得有幾分耳熟,隨即記起道,“就是那三元及第的林延潮啊”

衆大臣一併道:“陛下正是您欽點的新科狀元,此詔可見陛下當初殿試時的識人之明啊”

聽了幾位大臣的馬屁,年輕的小皇帝頓時龍顏大悅。小皇帝露出緬懷的神色道:“當初他在金鑾殿上說得那句地瘠栽松柏,家貧子讀書,朕一直都記着,只是有半年沒聽到他的名字了,他原來已是到文淵閣誥敕房供事了。”

幾名翰林聽了都知皇帝說錯了,但都不敢糾正。申時行笑着道:“是啊,陛下這林宗海不日就可輪值誥敕房了。”

小皇帝聽了道:“此人的文章,朕要用之,拿筆墨來。”

說完一旁太監呈上文房四寶,小皇帝拿筆沾墨離開御座,轉身來至御座後的屏風前,當下在屏風上寫下林延潮三個字,然後又再後面加了一個文字。

歷史上唐太宗有將重要官員名字記在屏風上,並寫下這官兵事蹟,以便將來升遷所用。

小皇帝初履大寶時,也學得唐太宗這個辦法。

衆太監們都是訝異,天子這屏風上記的官員名字,也不過十幾人而已,而且最低的也是四品官,林延潮一名從六品修撰也寫在上面。

“呈御寶”孫隆道了一句。

殿下候命的尚寶司和尚寶監的官員一併稱是,然後去請寶璽。

寶璽匣子呈於殿上後,將黃緞罩打開,黃隆從匣子裡取出寶璽,印了朱泥,置在御桌一角。

兩名太監將明黃色的詔書一寸一寸展開,呈在御桌上,小皇子用寶璽在詔書上鈐蓋。

五百九十一章 甩鍋七百八十章 進言第兩百零六章 貢院第一百六十四章 應制詩四百五十章 名揚藩邦一千六十三章 幫你活動第一百一十八章 門路第三百六十九章 請教一千一百四十四章 林府七百八十三章 寫信(謝摸摸頭書友盟主)七百四十四章 天下爲公疏五百四十六章 御膳六百一十九章 先要好處九百一十三章 宰相之才第三百九十章 屏風書名六百二十六章 矯旨七百五十八章 陳詞(二合一)四百六十八章 姻緣七百九十二章 如何選擇第四十七章 面試一千三百三十三章 分國一千三百五十二章 危城七百三十九章 清算一千一百七十一章 觸動四百八十三章 裝逼打臉哪家強四百七十八章 足以心安一千兩百三十一章 變更第兩百一十二章 可列經魁四百五十九章 家和萬事興第一百五十四章 激將(一更)八百七十九章 怒懟(二合一)六百五十章 甄家的打算第七十三章 講會第三百零三章 我是要磨礪你啊八百八十章 證據(二合一)一千三十三章第一百七十七章 翻案(一更)第一百七十五章 上控(一更)一千八十五章 濟世之才九百二十一章 鳳凰不與寒鴉爲伍一千一百一十一章 鎖院一千二十六章 秋夜讀書六百七十四章 未卜先知第三百五十七章 宣旨五百六十四章 佩服一千兩百四十五章 海漕一千兩百六十五章 朝鮮之策六百四十章 天子心意一千一百八十一章 家事九百九十五章 接風宴(謝孤舟蓑笠娃盟主)一千六十六章 吏部尚書的憤怒第八十八章 有事找他一千三百二十章 魯密銃一千三十一章 林神醫八百一十三章 東邊不亮西邊亮第兩百七十七章 終南捷徑八百六十二章 賣田六百五十三章 兩家之好七百九十三章 決定(二合一)一千兩百零二章 提名一千兩百六十八章 大忽悠一千三百九十二章 主持廷議第一百四十五章 新任提學一千兩百三十一章 變更九百九十一章 莫愁前路無知己五百八十一章 論破第一百一十八章 門路一千兩百四十三章 義氣九百七十五章 申府第三百五十五章 受得起一千三百四十七章 撫世第兩百七十二章 功名在身第六十六章 燕可伐與一千三百八十五章 祖制第六章 離家求學八百三十六章 請託第七十章 德主刑輔第兩百八十五章 醉酒驚名士五百八十章 脣槍舌劍五百八十七章 不打不相識一千一百三十四章 得意樓第兩百零三章 鄉試總裁是王世貞第一百三十二章 魚與熊掌(二更)六百五十一章 我幹嘛答應你六百三十九章 鰣魚五百零八章 相爺這唱得是哪一齣六百一十章 拿人一千兩百八十九章 非你莫屬第四百二十四章 委以重任五百三十章 回京第三百七十八章 力諫張居正一千兩百六十章 雜學一千三百三十七章 平衡左右一千兩百零五章 禮約法約一千六十六章 吏部尚書的憤怒一千一百三十章 牙行一千三百一十二章 傳道六百五十章 甄家的打算第兩百五十九章 求仁第一百三十五章 傑出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