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七章 平夷詔

??林延潮回到了檢討廳,卻見蕭良有面色不愉,幾名交好的翰林也不免抱怨幾句。

“當初翰苑內,無人總修纂之事,是蕭兄你出面任之,才解了光學士之難。”

“是啊,光學士這般訓斥你,實對你不公啊!”

“蕭兄不必放在心頭,大家都看得出你在修纂會典上費的功夫。”

蕭良有勉強笑了笑道:“多謝各位好意,光學士也是對蕭某寄以厚望,而其中蕭某自是有做得不對的地方。”說完蕭良有精神好了一些,伏案將條例拿來修改。

林延潮走回公案後,見得有幾名與蕭良有,面和心不合的翰林臉上都是幸災樂禍之色。

林延潮從案上取了宋大詔來讀,在蕭良有他們都看着仁宗,武宗詔諭,林延潮早就開始讀宋朝的大詔了。

宋朝乃是又一個文人的盛世,傳世文章》無>錯》小說如天漢裡的繁星,數之不盡。至於宋大詔,更是出自有宋一代翰林名家之手。

林延潮讀至雲板敲起時,衆翰林們紛紛從公案上起身,而蕭良有見寫不完,亦只能將功課拿回家去做。

林延潮拿着大詔又讀了一會,這才合上書,最後一人離開了衙署。

東華門旁的文淵閣。

幾名穿着緋袍的堂部官員,不顧頭頂上烈日,步伐匆匆地走向文淵閣。

自張居正成爲首輔以來,定下以內閣稽六科,六科稽六部,部院稽撫按的規矩後,內閣權勢之大可謂登峰造極。

六部官員有重要難決之事,都須先來內閣先向張居正面白後,再回衙署草奏上書。否則事情就很難辦下。

因此文淵閣門前一直是這般奔走如市的場景。

這在以往幾乎是不敢想象了,當初永樂皇帝設立內閣,就立下內閣不得****諸司,諸司奏事,亦不得相關白的規定。

就算嚴嵩在位時,內閣侵吞部院之事。也沒明目張膽到這個地步。現在六部尚書都成爲內閣屬官了。

此刻文淵閣裡。

禮部尚書潘晟,禮部侍郎餘有丁,與一併鴻臚寺官員正在向張居正,張四維,申時行三位稟告獻俘之典的流程。

餘有丁道:“先令兵部官員以露布奏聞,由禮部告示文武百官,錦衣衛設儀仗,教坊司陳大樂,鴻臚寺設贊禮。刑部設獻俘官,遍請諸蕃使客人等觀禮。”

潘晟道:“是日,文武百官具朝服,再設露布案於午門前,宣露布官一員,展露布官二員。天子御奉天門後,鴻臚寺跪奏請上乘輿,至午門樓。百官行禮,進露布。刑部官至樓前跪奏雲。伺旨。於西廂杖敵酋後,天子釋其罪。所獲俘囚、鹹赦其罪……”

“……天子於午門前頒平夷詔之後禮畢,次日告於郊廟,行翰林院撰文,太常寺辦祭品。”

餘有丁,潘晟二人奏完。等待張居正示下。

張居正道:“以往獻俘,因奉天殿不備,故而天子御奉天門,再乘輿至午門樓。而今奉天殿早於嘉靖四十一年重修,就不必依老規矩了。天子可御皇極殿(奉天殿),再乘輿至午門樓。”

在座都是久歷衙署的人了,一般下屬向堂官奏事。奏事不合意的也就不說了,就算合意的,堂官也會挑事修改一二,來顯示自己權力。

不過張居正這建議可謂合情合理。餘有丁,潘晟二人聽了都是稱是,沒有絲毫反對。

潘晟複道:“元輔,獻俘大典上,於午門上宣讀平夷詔乃是重中之重,此告文武百官,知天下黎民,懾外夷番邦,讓四海畏我大明煌煌之天威。

張居正聞言頷首表示知道了。

說完後餘有丁,潘晟,以及鴻臚寺官員一併退下。

這時張四維向張居正道:“今日經筵之時,聖上也有過問平夷詔之事,當時聖上言道,年少時讀陳湯上書,宜懸頭槁街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此句讀來,天子至今猶記掛在心。眼下李成樑定寬甸之功,可比陳湯,不知是否有名句和之,令之名著青史。”

張居正不置可否,問道:“平夷詔草擬得如何了?”

屬吏當下去東房催問,不久五名誥敕房裡輪值的翰林一併來到文淵閣。這幾人分別是張嗣修,餘孟麟,王應選,鄧以贊。

其中張嗣修是張居正二子,萬曆五年的榜眼入翰林院。除了五名輪值翰林外,還有十幾名兩房的中書舍人。

張四維問道:“平夷詔擬得如何了?”

五名輪值的翰林都已是寫好,身爲翰林自是出類拔萃,其中以餘孟麟,王應選,鄧以贊三人猶勝。

餘孟麟是萬曆二年的榜眼,僅次於孫繼皋,不僅文章寫得好,而且在楷書草書上很有造詣,都是翰林院一絕,普通視草和例行公事誥敕房都是由他代筆。

至於王應選受業於大家顏鯨,因文采斐然,與幾人一併稱爲顏門四子,當初嚴嵩仰慕其才華,曾招攬被拒絕,後來通過科舉,考取萬曆二年的探花,踏上仕途。

最後的鄧以贊更是了得,他是隆慶五年的進士,張居正的門生,會試第一人,廷試也是第三。這鄧以贊與狀元張元忭一併都是王畿的弟子,屬於王學門人。

這三人都是大才,在翰林院裡也算得上拔尖。

當下五人進文章給張居正過目。

張居正閱罷對張四維,申時行問道:“你們覺得如何?”

張四維道:“回元輔,我以爲餘伯祥可行。”

申時行道:“我倒是以爲王俊卿文體典確。”

其實鄧以贊文章也寫得不錯,但他是王學門人,故而二人都沒有提。

張居正本是支持王學的,在位後,卻閉天下書院,排斥心學,打擊如何心隱之流,鄧以贊因此不滿勸了幾句,讓張居正不悅。鄧以贊一度辭官,張居正念他是自己門生,不僅召他回來做事,還升他爲中允,輪值內閣。

張居正將文章丟至一旁,對五人道:“重擬。”

五人臉色都是變了,張嗣修身爲張居正的兒子,當着內閣裡這麼多中書舍人,以及內閣屬吏的面子,也是臉面無光。

五人只能悻悻回到內閣東房。

八百八十九章 萬民書(二合一)一千一百二十章 水至清則無魚第九十八章 喝茶聽戲第四百二十七章 權力所在一千二十八章 徐光啓的辦法四百七十四章 說與不說一千一百六十四章 參聽朝政第三百二十七章 君權相權一千四十八章 暴雨一千三百零七章 休勸大度第兩百六十五章 本官就是驢脾氣第一百六十四章 應制詩一千五十一章 最後一步六百九十七章 再見胡提學(兩更合一更)九百九十六章 好處六百二十一章 明月映萬川六百三十七章 家有賢妻七百七十六章 屈就第兩百八十四章 手中之筆第三百四十三章 恩榮宴第一百九十章 賢良方正(二更)八百八十七章 殺棋九百四十九章 本府不樂意第一百零六章 交卷(第三更)第二十七章 入理不如入情第十三章 大宗師按臨了一千零八章 考官人選六百九十一章 以行踐言六百六十六章 執筆一千一百二十二章 集義四百七十六章 上不負天子,下不負所學五百八十三章 舌戰羣儒(下)第一百八十四章 我中了(二更)一千一百九十八章 頭等之事一千三十六章 黨羽七百五十九章 你們這是在逼朕(二合一)第兩百五十三章 置身事外六百五十一章 我幹嘛答應你七百零二章 指鹿爲馬(第一更)六百七十三章 約見第三百一十五章 最少二甲前五九百六十二章 內情一千三百二十二章 蓬萊閣一千三百八十五章 祖制第四百一十五章 審問一千三十六章 黨羽一千一百二十二章 集義一千兩百七十一章 賽馬相馬六百八十九章 潘晟被免六百九十六章 行賄六百三十三章 以經術定國策第六十一章 拉攏(第一更)九百二十六章 視察拓縣四百九十七章 欽差七百六十六章 張府(二合一)一千三百五十六章 救兵一千兩百四十七章 爲商利民一千七十二章 少宗伯八百五十四章 歷史人物六百二十七章 公道自在人心第三百三十五章 金鑾殿八百六十五章 去開封第兩百五十八章 多虧了師兄七百九十二章 如何選擇九百五十五章 突擊檢查七百四十一章 述劍(兩更合一更)第四百一十四章 跟我們走一趟七百四十二章 君臣五百六十八章 國書第兩百五十四章 朝堂之變第一百七十九章 偷得浮生半日閒(一更)九百三十三章 是你要將臉湊上來的四百五十六章 堂兄來京一千三百三十三章 分國六百六十四章 直起居六百零一章 文章華國九百六十九章 爲官一任造福一方一千八十四章 密議一千兩百七十二章 經略之位一千一百六十一章 詩書滿腹氣自華第三章 能否讀書九百九十一章 莫愁前路無知己第一百五十三章 院試(二更)第一千兩百四十九章 長保富貴一千零九章 賜宴一千三百零六章 碧蹄館八百五十五章 串票一千兩百九十章 請走第一千兩百二十五章 推舉第三百二十四章 殿試第三百二十四章 殿試六百零三章 書生議論一千兩百零二章 提名第二十四章 進省城八百七十九章 怒懟(二合一)第兩百六十六章 蒸蒸日上第三百七十八章 力諫張居正六百四十八章 燕京時報七百六十章 拍門哭諫(二合一)一千七十二章 少宗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