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六章 內聖外王

說起殿試考題。

一般與當時時務聯繫,切乎軍國大事。

第一道題,剛柔並用,問的國策,就是讓考生從治國之道上論述。

至於第二道,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賢才與參謀請於私第見客論,問的是舉賢。

林延潮在腦中思索,第一道題,談的比較籠統,但反而發揮的餘地會比較少。

至於第二道題則可細緻,反而發揮餘地比較大。

這樣籠統的題目,看來好答,但實際上卻很難。

林延潮突有種不知從何入手之感,他一邊磨墨一邊醞釀思路,數次要下筆,都覺得不妥,又重新擱下筆來。這時候左右考生都已是提筆唰唰地寫起,而殿裡如林延潮一般在思考沒寫的人卻沒有幾個。

不妙啊!自己居然是卡文了。

林延潮不由鬱悶,以往都是文思如泉涌的,但這一次殿試自己卻是卡文了。林延潮擱下筆來,對着試卷,努力揣摩,但如此反而是越來越躁。

林延潮見如此,知不可以再這樣下去,否則馬上心態就弄崩了。

於是林延潮起身走到殿外茶房,打了一壺茶水來。

走出殿外一路上是由執事官跟着,不過林延潮心思都在題目上,一來一回卻沒有在意。

回到殿內,林延潮仍是百思不得其解,一點思路也沒有。雖說有幾個方案,但這麼寫來是不行的。如此的卷子,平平無奇,談不上佳作。要拿狀元的文章,必須是如漕弊論那等,文章一出‘筆落驚風雨,策成泣鬼神’的地步。

不過寫文章。難也就難在這裡了,一無所求時,寫的一下子就快了。但你要想寫得如何如何好的時候,往往就加了無形的枷鎖。令自己無法發揮。

林延潮皺眉想着如何落筆,看到一旁包着的宮餅,然後取了這傳說中的紅綾餅,在桌上掰開,然後取了一辦沾着茶水來吃。

嗯,這滋味還蠻不錯的!

林延潮不由嘴角一勾,繼續拿着餅沾茶水來吃。

申時行負手正在巡視考場,見了這一幕不由笑了笑。

一包餅吃完了。林延潮還是沒有動筆,他此刻心想,考了這麼多場八股策問,心底也是早已有數了,問治國之策的,若是平平寫,不揣摩上意,那肯定是掛,但在場考生都是揣摩上意,寫出來的文章。受條條框框約束太多,就很難寫得好。

這些林延潮都知道,可是明知如此。自己卻一筆也寫不下去。

見着四周之人都是奮筆疾書,一副神采飛揚的樣子,林延潮此刻也是心道,管什麼的那麼多,直接寫就好了,那要他最後考第幾名。

可是林延潮要如此落筆時,心底猶自是有幾分不甘心。

我再想一想,說不定回有別的思路。

於是林延潮的筆又重新擱下,揉揉了眉心和太陽穴。雙手抱胸,索性閉目養神起來。

這時滿殿貢士都是運筆入飛。唯有林延潮一人還未動筆,時間就如此一分一秒地過去。

“申閣老。這貢士怎麼不寫啊?”刑部尚書嚴清向申時行問道。

申時行笑了笑道:“可能別有良謀吧!你可知他是誰?”

“誰?”

“就是會元林延潮啊!”

嚴清聽了訝然道:“原來是他。”

然後嚴清多打量了林延潮幾眼,然後笑對申時行道:“或許有其他之考量吧!”

到了午時之時,不少手腳快的貢生已是寫完了第一篇,其餘也是寫了大半,拿起吃食來在殿裡充飢。

而林延潮仍是一筆未動,只是靜靜坐着。

顧憲成等士子偶爾擡起頭看了林延潮一眼,卻見他沒有提筆,不由奇怪。

就在午後的陽光透入殿內的一刻,林延潮雙目一睜,腦裡已是有了思路,於是立即動筆,飛快地寫起。

剛柔並用,那麼昇華至治國之道,則可用內聖外王來說。

柔乃王者教化之心,澤被百姓之意,剛則爲王道,王者變革天下之道。

林延潮用這一句,將剛柔並用,引至內聖外王來說,否則就離題了。

內聖外王乃儒家大命題,一般來講何爲內聖,內也就是對內,自身,自身符合聖人之道,外王即對外,對外使用王道。

內聖外王都與大學上八條目合在一起說。

大學上八條目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那麼修身齊家爲內聖,而治國平天下爲外王。

簡單說來,內爲體,外爲用。

不過儒家一般重內聖,而輕外王,認爲自身能符合聖人之道,那麼對外行了王道也就水到渠成了。

這也是孔子說的,爲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拱之。

故而宋明的儒生都是重德性,而輕事功。

內聖者雖適宜外王,卻非先內聖而後外王,亦非外王必內聖。寫到這裡,林延潮不由筆尖一停,這一句話可謂是石破天驚。

但是放在當時來說,卻不能說錯。

張居正對外實行王道,但是他內聖了嗎?沒有。

林延潮承認他是個能‘治國,平天下’之人,但是他卻沒有‘修身,齊家’啊。

但大部分讀書人的觀點,都指責張居正沒有內聖(拒絕丁憂),來懷疑他對外能否真正實行王道,這是不對的。

寫到這裡林延潮又補了一句,聖人非皆王者,王者卻必聖人。

林延潮知道這幾句寫下來,若是張居正看見了必是大爲讚賞,從而悟出林延潮的意思來,歷史上有很多德行很高的人,但他們皆不能將王道施展於天下之人,相反能將王道施行於天下,使得百姓都是受益,這纔是真正的聖人,剛與柔並用,那麼個人德行上的缺失,又有什麼好計較的呢?

寫完這一篇,林延潮也知自己這一番文章是劍走偏鋒,與傳統儒家內聖外王的意思南轅北轍,算不得堂堂正正,中庸平和的文章。

不過既然殿試不作罷落,那麼有什麼好擔心的。

這樣的文章不拿頭甲,就去三甲了,憋屈的中正之道,並非是林延潮要的。

寧鳴而死不默而亡,要就要一鳴驚人,一飛沖天!

想到這裡,林延潮一看殿外,天已是快黑了,你妹,這考試時間不夠了。

第八百七十六章 公道何在(二合一)一千三百二十八章 安危一千三百六十七章 雄壯四百五十二章 升官啦一千兩百一十四章 中華有爲第七十八章 背書第兩百一十五章 誰是解元?(二更)一千七十八章 年輕的部堂大人一千三百五十一章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第兩百一十二章 可列經魁一千一百七十六章 菜根譚第八章 背書一千兩百九十三章 難以掌控第三十二章 好處(第一更)七百八十一章 內應九百六十七章 離任一千五十二章 未來方向一千三百七十八章 精一六百九十二章 考官人選第三百三十七章 君前奏對第兩百五十三章 置身事外第一百五十七章 定名次第三百三十六章 大魁天下五百八十三章 舌戰羣儒(下)一千八十七章 諡號之爭八百三十七章 排衙六百九十六章 行賄一千三百一十六章 劉大刀八百零一章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答書友問七百四十八章 分歧八百九十一章 貪財好貨七百一十六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一千三百六十八章 試探一千兩百三十八章 拒收一千一百一十四章 會試大熱六百零七章 怒起第三百章 百聞不如一見第三章 能否讀書一千八十五章 濟世之才七百九十六章 下城來談九百三十四章 官員的操守第兩百九十一章 衆望一千三百二十四章 靠山第一百七十四章 琉球三十六姓第十五章 胡提學的考校六百六十五章 急變四百五十章 名揚藩邦五百九十章 林府親事一千零五章 歲初第三百零五章 朱衣點額一千三百六十九章 買賣五百七十章 賞賜第三百六十一章 大明會典六百四十一章 經科史科八百三十章 清官狗官一千三百六十九章 買賣八百九十三章 當殺第兩百七十二章 功名在身一千一百三十七章 新鹽法六百八十一章 有一根刺第兩百一十二章 可列經魁一千七十九章 新任部堂的威風九百七十九章 面聖八百五十二章 桃李天下一千三百六十九章 買賣一千兩百一十二章 高皇帝祖訓五百五十九章 客官真乃神人一千一百零四章 雨勢九百九十九章 思辨第五百一十二章 帝王師五百六十章 出宮的皇帝四百四十六章 宮廷盛宴第四百三十八章 經筵之上六百九十章 馮保之反擊(第二更)第一百四十二章 讀書等身算什麼六百四十七章 得隴望蜀發個單章解釋一下,最近主角行爲一千三百零三章 銀印第兩百一十七章 好風光第三百二十三章 人不求人一般高七百三十二章 給錢七百七十一章 此林延潮之功(二合一)七百一十六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第九十九章 我有辦法(第一更)八百三十九章 請動漕督的面子五百六十八章 國書第一百八十一章 又是一年縣試時(一更)第九十六章 理辭氣三道六百五十七章 看座一千一百三十六章 不識真人一千三百二十章 魯密銃九百二十五章 主政一方一千兩百四十二章 漕事六百二十九章 拜師六百八十六章 上座七百八十三章 寫信(謝摸摸頭書友盟主)八百七十五章 鹽政一千六十八章 拿人第三百九十七章 拜見閣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