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七十五章 抵京

楚大江看着擁擠的蘇州關市道:“我們船離水次倉後,原可支三石行糧,後行糧減爲兩石七鬥,勻下來一日不過九合。”

展明也是行伍出身,當下道:“怎麼這麼少,咱當兵每日三餐,需支糧一升五合方飽。”

楚大江苦笑道:“九合算好了,可實際也從沒給足過,官吏清明時,拿個六七成就不錯了,平日剋扣不足五成。你們看看我手下的運兵,各個面有飢色,若不販點土宜,如何過活。”

林延潮三人聽了也是默不作聲。

次日漕船從蘇州,行船到了淮安,淮安乃是漕運總督,漕運總兵府的駐地。

大明文尊武卑,漕運總兵府,事事聽命於漕運總督。漕運總督,除總督河務外,還身兼鳳廬巡撫,故也稱漕撫,權力赫赫。

林延潮半夜抵達淮安,在碼頭上就可遙遙望見城裡的漕運總督府,其所在燈火輝煌,照得半壁天空都是通明。

漕船抵至淮安,需先至漕院投文過堂,方能過淮。可想而至漕運總督府現在必是人山人海。

漕船到了淮安,下面路就難行了。由於黃河奪淮入海,下游往年一直是氾濫成災。

鑑於此,張居正於萬曆六年用治水名臣潘季馴爲河道總督,兼理漕務。

潘季馴治河,採束水攻沙之策,乃是在兩岸築高堤,用水流衝河底泥沙。現在潘季馴正在淮安,一面主持修高家堰大壩,一面署理漕運。

不過眼下正逢桃花汛,無論是築壩,還是漕運都受影響,停了下來。潘季馴此刻必是心急如焚。

淮安碼頭上幾千艘漕船,民船都堵在淮河南岸。碼頭之上漕船雲集。

要知道,漕期是一刻也誤不得的。

隆慶五年時,黃河水淹運河,朝廷強行督令運兵駕船運糧北上強行過淮,結果船遭河淹。三千艘漕船損壞八百餘艘,溺死運軍千餘人。

因爲有前車之鑑,整船上的運兵都是忐忑不安,生怕朝廷又強令他們過河。

幸好擔心的事沒有發生,漕院讓漕船在淮安,等了半個月,待桃花汛過去,方纔過淮。

幾千艘停泊在淮安的民船,漕船。自是由漕船先過,朝廷有公文,糧運盛行,運舟過盡,次則貢舟,官舟次之,民舟又次之。

漕船次序還在貢舟,官舟之上。若是林延潮北去乘坐民船。不知要等到猴年馬月。

這一夜風雨如晦,林延潮睡至半夜。卻聽見外面的雨聲中混有雜聲。

當下林延潮披上衣服,心道莫非要趕漕期,連雨夜也要嗎?林延潮走到船艙外,但見幾百艘漕船果真已是起篙。

夜幕之中,大雨如織,桃花汛時肆掠的淮水江面已是平靜了許多。

林延潮見到楚大江一臉剛毅地站在船樓上。船上的綱司,攔頭,扶柁各司其責。

隨着前方領航的引水船後,上百艘漕船上前行,望去但見帆檣如林。舳櫓十餘里,前後相繼。

桃花汛雖過,涌浪起伏的河水下不知有多少暗流。

每艘漕船上都掛着數盞大風燈,運兵也是點起了燈籠,火把,往船舷下方探去。

大風夾着大雨吹打而來,風燈被吹得亂晃,火把上的火光也是被扯得忽明忽暗的。

片刻疾風過去,十幾裡的黃淮水都已被照亮,連天上的星月也是黯然失色。

前方的船犁出一道道濁浪,在驟雨中,前船上運兵舞着火把,向後喊道:“過淮嘍!”

“過淮嘍!”

前方漕船上運兵的呼聲,透過了猛烈的風雨,一道道的傳入耳中。

林延潮身旁的楚大江扯着嗓子,振臂喊道:“把穩舵!過淮嘍!”

滿船的運兵,此刻也是在與疾風暴雨鬥爭着,卻仍不忘喊道:“過淮嘍!”

林延潮也不由被這一番與大自然抗爭的豪情感染着,輕輕道了一句。

“嗯,過淮了。”

過了淮安後,漕船繼續沿運河北行。

不得不說這五百料大船,對於林延潮這船客而言舒服多了。船大不容易顛簸,在上面睡覺看書十分方便,不用如小船那般,一手託書,一手扶着油燈。

至於起居地方也是十分舒適,這本是楚大江自己的船艙讓給林延潮三人,自己與綱司擠在一艙裡。林延潮算是徹底鳩佔鵲巢了。

但對行船的運兵而言船大反而容易擱淺,故而三艘遮洋船都不敢滿載。

這一段水路雖沒有蘇楊段好走,但還算順暢,林延潮在船讀書,只有楚大江他們下船沿途採買時,偶爾下船逛逛。

漕船一路已入山東地界。

山東地界較不好走,這裡是河脊所在。

山有山脊,河有河脊。

要知道運河的南北兩端地勢較低,唯山東這一段較高。

水不能往高處流,但爲了運河流通,就必須山東這一段修築河閘,還有修築引水放水的水櫃陡門。

整條運河的水,流向不是從南到北,或從北至南,用民諺來說,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

大運河這一段,屬於聊城河閘最多,故而這段水路,被稱爲閘河。每道河閘,斗門之處都有一名閘官,閘夫三十名。

幾千艘漕船集中於閘關,依次準備過河。

眼下南方泛洪,山東卻雨水不豐。守河閘官惜水如金,眼見船至卻不叫放閘。

閘官雖不入流品,但卻俗稱甜官,意思是油水很多。

漕船到後,閘官先派閘夫每船索錢,每石價格八釐一分不等,給了錢纔給放過。

朝廷規定,每閘要積水至六七板,方許開放,但閘官不管那麼多,能給個半篙深的水就不錯了。

不過也不敢給太淺,萬一船擱淺在閘道里,閘官就吃不了兜着走了。

林延潮隨漕船入閘,船行過涵洞,先測量長短,不合的不給你過。

之後船至閘門前,上面閘夫用鐵絞盤牽引石閘開啓,船魚貫而入。

閘道很窄,只能一船進退,爲防止河水走失,閘門需上啓下閉,下啓上閉的,閘夫需去閘官那交了上閘鑰匙,才能取下閘鑰匙。船過了聊城閘河後,抵達通州已是六月。經歷數月,林延潮終於抵至京師,天子腳下。

五百三十九章 建言五百七十四章 工於謀身答書友問八百五十章 知府下鄉一千三百零八章 宰一刀第兩百二十六章 龔夫人的想法第三百二十九章 待定第四百零七章 顯擺顯擺一千三百七十七章 託付第兩百六十九章 乘船一千三百五十四章 一石二鳥第三百零五章 朱衣點額七百四十七章 千古奇冤五百八十五章 辯經勝負一千三百一十四章 何爲儒?(恭喜joyii書友成爲本書盟主)第十五章 胡提學的考校七百七十八章 法術勢一千一十八章 鑽空子一百零二章 輿論(第一更)八百六十六章 家丁九百七十七章 申時行的用意第四百四十二章 郊祭九百二十四章 幫忙五百六十八章 國書第四十五章 無不散之宴席五百二十六章 世當珍惜九百二十二章 功成不必在我一千兩百四十七章 爲商利民五百二十一章 處置第四百零四章一千七十七章 聽老婆的話九百六十一章 造福一方九百二十五章 主政一方第二十五章 打官司九百六十四章 內官外官五百五十章 私問第四十一章 師之道九百二十一章 鳳凰不與寒鴉爲伍一千一百七十三章 名垂青史第兩百三十一章 心底只有你(一更)第兩百二十一章 至公堂上一千七十九章 新任部堂的威風七百零四章 賞賜連連(第三更)一千三百六十八章 試探第三百章 百聞不如一見七百零五章 託付第兩百六十八章 進京趕考六百六十三章 掌握全局第三百八十七章 平夷詔一千一百七十九章 師生一千二十六章 秋夜讀書六百五十八章 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第一更)八百二十二章 十段錦法第八十三章 不後悔第兩百九十一章 衆望第一千兩百二十六章 閣權七百六十六章 張府(二合一)第兩百一十七章 好風光四百九十三章 陸翁九百四十二章 科場弊案(二合一)七百五十五章 救與不救第兩百五十三章 置身事外一千三百六十九章 買賣第四百零四章第三百七十九章 可當腰玉九百二十八章 重逢一千五十四章 榮升第一百七十六章 明察秋毫(二更)第四百一十四章 跟我們走一趟第兩百六十五章 本官就是驢脾氣一千三百七十九章 蘆花蕩第三百三十章 讀卷第五十一章 外舍弟子九百三十七章 府臺高明第六十四章 詩賦和經義(第一更)九百五十四章 誰也不怕啊六百三十七章 家有賢妻一千八十五章 濟世之才一千兩百六十七章 宣麻拜相一千一百一十五章 林學五子一千一百二十一章 腰間黃金已退藏第四十一章 師之道五百九十七章 謹慎應對第四百一十二章 張四維四百九十三章 陸翁第八十六章 俞龍戚虎九百三十八章 打壩淤地第一百五十八章 唱名(一更)一千三百七十九章 蘆花蕩一千六十二章 出缺了第九十四章 兩封信一千兩百四十章 正氣五百六十七章 宣表六百三十一章 道統論一千一百九十二章 海運一千三百八十七章 心腹一千三百二十四章 靠山八百四十二章 公道正義(第二更)第三百零五章 朱衣點額第三百四十三章 恩榮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