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零四章 充場儒生

在鄉試之前,除了歲試這些已保送入考場的考生外,提學官還要主持兩場補錄考試,分稱科試、大收,最後遴選出考生參加最後的鄉試。△¢,

科試與歲試相當,取歲試中未錄生員進行考試,考試分一至六等,考一二等的生員,也會充補廩增或者給賞,若是考了五六等的也會黜革。

不過與歲試人人必考不同,科試參加相對自由,若是覺得準備不夠的生員可以不去。

歲試,科試都是針對生員的,在鄉試前最後還有一場稱爲大收。

但凡在科試,歲試裡落榜的生員,或者是沒有生員功名的儒生,都可以參加這考試。大收之試沒有門檻限制,故而參加的人非常多,如幾年前的江西省大收之試,達到兩萬士子報名參試的地步。

大收發案,最後參加鄉試人選才定下,眼下從全省各府而來的士子們雲集一堂。頓時青樓,客棧的生意,又再度紅火了起來。

鄉試前幾日,原先濂江書院參加這一次鄉試的同窗們聚在一起。

林延潮等人坐在城南茶亭的一家茶樓上喝茶,這茶樓上下三層,如土樓般圍着個圈,低層堂下正中的地方,樂家子弟在那奏着十番。

蘇州人喜歡在茶樓裡聽彈評,而閩人則喜歡在茶館裡聽十番。

衆人一面聽着十番,一面聊着天,林延潮,陳應龍,葉向高,龔子楠,陳行貴五人即是這次書院裡赴鄉試的弟子。至於上一次進學的周平治,歲試,科試的成績都是不佳,故而沒取得鄉試的資格。

至於陳行貴雖只是童生。還不是生員,但卻通過了錄遺,也就是大收之試,獲得了充場儒士的資格,取了鄉試解額。

陳行貴的例子打破了林延潮穿越前的常識,有明一代一直標榜的。科舉必由學校,遭到了打臉。在鄉試裡充場儒生不是個別,人數還真不少,這一次參加鄉試三千考生中,充場儒生就有一千餘人。

而且充場儒生錄取率還不低,每年鄉試,儒生出身的舉人,往往佔據了兩三成之多。如原先的福建巡撫譚綸,就是通過充場儒士獲得了參加鄉試的資格。最後入朝登進士。

陳行貴能與林延潮他們參加鄉試,當然是十分高興。衆人久了不見,聊得投機,說得最多的還是王世貞爲鄉試總裁,以及鄉試考試一些小竅門。

龔子楠道:“諸位,我聽我大伯說,一些鄉試經驗之談,你們想不想聽?”

龔子楠大伯是狀元龔用卿。狀元郎的經驗之談,衆人怎麼會不想聽。

但大家都是笑罵道:“有話快說。有屁快放!”

龔子楠笑着道:“我大伯說,鄉試首場一共要考七篇文章,寫完七篇文章大家都是精力不濟,故而作第一篇文章時,精神最好,寫得最好。第二篇次之,第三篇再次。如此考官一眼看去一篇比一篇差,自是不喜。故而那些老秀才們,都是先作第一篇,再作第三篇。最後作第二篇,這樣考官看了文章,覺得第一篇最好,第二篇稍差,第三篇又是不錯,自是覺得滿意,如此得中矣。”

衆人聽了龔子楠這麼說,都是哈哈一笑,葉向高笑着道:“我還以爲什麼秘密呢,原來是這個,我們早都聽縣學裡的老秀才說過了。”

林延潮和陳應龍,也是點點頭,他們來考試前,師長都是叮囑過他們這一點了,這裡每個老師教得都不同,各家也有各家之長,多少大家都懂一些。

其實這些考場訣竅,好比如三短一長選最長三長一短選最短,長短不一就選b,參差不齊就選d,這些考試秘訣林延潮上一世也學了不少,但事實證明,並沒什麼卵用。

衆人說說笑笑,聊得很開心,龔子楠這時壓低聲音問林延潮道:‘延潮,聽說你家有個養媳,爲何遲遲未婚呢?‘

林延潮道:‘功未成,名未就,言娶妻尚早了一些。‘

按照上一世人的觀念,林延潮還是不接受,這個時代未滿十六歲成婚的風俗,雖說平日裡林延潮不少也有和林淺淺耳鬢廝磨的時候,但最後一步還是沒過啊。

當然林延潮這一番話,在龔子楠耳底聽來卻又是另一個道理,正當他要繼續探問時。

忽一旁有人笑着道:‘哎呀,這不是林兄嗎?人生真是何處不相逢啊!‘

林延潮轉過頭去,卻是周宗城,去年此人縣試得意,府試卻是落榜,今年府試好像他依舊沒中。

但眼下見他呼朋喚友,春風得意的樣子,卻絲毫沒有頹色嘛。

兩人素來不睦,林延潮也懶得客套道:‘原來是周兄,在下與朋友相談,若無事請吧!‘

周宗城將摺扇一折,反而湊上來道:‘林兄,不至於拒人千里之外吧,咱們今科同赴鄉試,既是相逢一起切磋技藝,不是很好?‘

林延潮道:‘難道周兄,也是以充場儒士參加鄉試?‘

‘正是,‘周宗城得意地道,‘林兄,你沒想到吧,科舉取士,鄉試不過是開始,童試不過取得鄉試資格而已。你辛辛苦苦中了秀才,而我不需考一場,也能以儒士得薦參加鄉試,你是否心底有一二不平呢?哈哈!‘

聽了周宗城這話,衆人都是心底生怒。

所謂充場儒士有兩等,一等就是如陳行貴,非生員,卻通過錄遺考試,獲得鄉試的資格。如陳行貴這般的還好說一些。

但還有一等就是官府,民間認定的儒士。何爲官府民間認定的儒士?這就不好說了。

在國朝之初,科舉未完善時,地方官聽取民間輿論,推舉賢良參加鄉試,算是爲國舉材。

但到了萬曆年,這已純粹變成,行與不行由地方官一己而出,也就是我說你行,你就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那種。

巡撫,知府,知縣手中都有名額的,可以不通過提學官,直接推薦考生,獲得參加鄉試的資格。

而周宗城就是候官周知縣的親戚,他自是得了周知縣的舉薦,以連童生都不是的身份,不考一場以儒士充場,參加鄉試。

聽了周宗城在那炫耀,葉向高不屑地對林延潮道:‘宗海兄,不說充場儒士,有的人你就是讓他直接參加會試,結果也是一樣。‘

一千兩百四十三章 義氣一千三百九十二章 主持廷議七百六十章 拍門哭諫(二合一)一千三百九十五章 運籌帷幄一千兩百四十八章 喜怒難測第四百三十七章 這就是帝王師啊八百六十四章 民得其惠一千兩百五十一章 跟我們走一趟第六十章 道統一千一百五十三章 造勢第七十六章 撕破臉一千一百二十七章 薪火相傳七百五十五章 救與不救一千兩百一十二章 高皇帝祖訓一千三百一十七章 大員一千三百六十六章 盡力第兩百零六章 貢院第八百一十九章 留下功與名(二合一)一千兩百一十四章 中華有爲一千三百七十四章 敘功八百三十六章 請託八百九十章 投書一千一百九十五章 稚繩怎麼看?第四百二十五章 有客上門六百一十七章 誰能挽此危局一千兩百五十四章 大事第兩百九十一章 衆望第九十六章 理辭氣三道第一百九十一章 誰指使的(一更)九百六十三章 考語一千兩百五十二章 看法一千兩百五十三章 烽火第一百九十四章 小夥伴的進步八百三十章 清官狗官五百九十六章 與首輔同行八百零四章 青苗法一千三百四十七章 撫世七百零八章 懸魚(第二更)一千兩百五十七章 告誡一千一百七十四章 用人七百二十一章 轉變一千三十四章 免朝的開始第三百三十三章 折服第四百一十九章 東廠聽記五百四十章 日講官值廬第一百七十二章 林淺淺的着急(二更)第三百四十六章 顏面掃地的何翰林六百九十二章 考官人選一千一百八十章 教書匠一千一百七十一章 觸動六百六十六章 執筆第一百九十章 賢良方正(二更)七百三十七章 飯局一千三百五十九章 勝歌第九十八章 喝茶聽戲第一千兩百二十六章 閣權第一百一十六章 戲弄(第一更)六百二十五章 林學六百三十九章 鰣魚八百四十八章 新任知府八百四十九章 板子與戥子第六百二十二章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第四百二十二章 有備無患第二十二章 大明律一千一百三十二章 梅家的盤算一千一百五十六章 激勵(新年好)第兩百九十五章 盛名之下無虛士第兩百零九章 交卷第四百零九章 紅顏一笑六百六十五章 急變七百一十五章 青天八百一十三章 東邊不亮西邊亮六百四十八章 燕京時報一千兩百四十章 正氣一千三百九十七章 治人治法六百七十一章 文華殿議政第一百零六章 交卷(第三更)七百七十二章 轉機(第一更)一千兩百九十六章 解鈴八百六十二章 賣田第三百二十二章 張居正的決定第五十一章 外舍弟子第二場一千一百五十六章 激勵(新年好)第兩百八十三章 教誨九百八十二章 千字文第一百七十九章 偷得浮生半日閒(一更)四百七十三章 有眉目了一千一百六十四章 參聽朝政五百八十七章 不打不相識第六十章 道統第兩百八十一章 連中三元的期望九百九十八章 儒學正宗一千三百零八章 宰一刀一千一百八十章 教書匠一千三百七十九章 蘆花蕩一千二十一章 暗訪第六十三章 林府九百零八章 皇帝的密旨六百四十二章 文教也是事功(兩更合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