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九章 日課(一更)

林烴在信中,一片叮囑之意,不由令林延潮覺得陣陣壓力擔在肩上。

特別是林烴在信的最末叮囑,舉業當自工,學問當自成,勿求於人,當求於己,切切。

林延潮揣信在那,心裡想,林烴說得對啊,讀書不能一輩子靠別人催着。比如當初在社學書院時,爲了進學,大家都玩命的讀書。但進學中了秀才後,讀書動力沒有了,就有生員安於安樂,不思進取,如此也罷了,連當初下得苦功也荒廢了。

所以很多生員進學後,又重新去書院就學也是不錯。那裡會有師長給你安排下功課,每日按部就班的讀書。這也是不少生員,願意重新去書院讀書的緣故。

但書院教授的畢竟是別人的讀書之法,並非是自己的讀書之法。不自學成才,難道一輩子要讀書都只能去書院,也從未聽說過古今哪位名儒是從書院裡讀書讀出來的。

所以說要慎獨,說白一點,就是讀書要靠自己。正是授人一魚不如授之以漁!

想到這裡,林延潮也自我反省了一下,自己以往讀書功利心太重,這不是踏踏實實作學問的心態。於是他否決了張師爺介紹自己去其他書院就讀的想法,在歲試前,依着林烴教自己的辦法讀書。

當下林延潮滴水研墨,仔細想着了一陣,當下給林烴回信。

吾師復章尊鑑,古今學問,浩瀚若之大海,弟子於之面前,有如迷路之孩童,不知從何處起步。蒙師點撥,弟子略有所悟。

寫到這裡,林延潮參考了一下後世曾國藩的讀書十二法,於是寫到。

弟子定下讀書日用八法。

早起,三更燈火五更雞,天亮即起。

養靜。謹言少語,戒驕戒怒。弟子以往失之矜傲,今當戒之。

持敬,儒學有別於他學。在於一個敬字。

讀經不二,一經不通,不讀下一經。

讀史讀子讀集,每日讀三十卷。

習文,每日寫古文一篇。時文一篇。

作字,每日臨帖半個時辰。

養身,節勞,節食。

寫完這些林延潮不是說的好聽,給林烴寫信作彙報的,而是準備長期堅持下去,作爲檢身之法,讀書之要的。這也是回報老師對自己栽培最好的辦法,身體力行。

信末林延潮也是關心了一下林烴,他知林烴去奔赴蘇州知府。斷然不會開心。雖說還有林家的故舊關係仍在,但畢竟是惡了張居正,張居正派系的官吏,必會給林烴使小絆子。

林延潮決定在信裡給老師鼓鼓氣,於是寫到‘然則是天下無堯舜,終不可有所爲邪’

這是蘇東坡《賈誼論》裡的一句話,賈誼乃是懷才不遇的大才,蘇東坡在此文裡惋惜了一番說,縱使天下沒有堯舜一般的君臣,難道大丈夫就不用作爲了嗎?真正大丈夫,所行能遠。就必須等待時機,所成就者大,則必有忍耐。

林延潮心想用林烴最敬仰的蘇東坡的話來勸說,他應該會聽得進去吧。

寫完信後。第二天林府的人就來取了。

下面林延潮就每日在家讀書,當一名宅家的讀書人。

定下日課後,林延潮每日就是身體力行。

每天早上卯初一刻起牀(五點十五分),這一直是林延潮準得不能準的生物鐘。

梳洗後,開始讀經,就是儒學十三經。按照一經不通,不讀下一經的方法讀。

讀到辰時以後,吃了早飯,先寫一篇時文,古文,然後再取過史,子,集三類書來讀。

吃過午飯後,本來林延潮有小睡一下的習慣,但自己的幾個理學老師,都一而再再而三地反覆告誡自己,千萬不要晝寢。

這真是個令人無比吐槽的規矩,歷史上曾國藩就不敢晝寢,怕被落個與宰予一般‘糞土之牆不可圬也’的評價,所以每日忙完公務後,都只敢在晚飯前小小睡一覺。

好吧,林延潮也只能忍痛,改作稍稍小眯一下。

小眯半個小時後(其實還是小睡了一覺),林延潮起牀再讀。

每日史,子,集讀完三十卷後,林延潮開始動筆寫自己這本大作。

這爲尚書作注的工程不小,這本書林延潮每日寫一百多字,從不間斷,已是堅持了三個月。不知不覺也寫了一萬多字。書稿都寫滿了厚厚一疊,林延潮看了下自己的進度,如果是將爲尚書作注,還是尚書古文疏證,合在一起寫那麼沒有十年之功是完成不了的。

於是林延潮決定分開寫,尚書古文疏證,容易一些放着先寫,至於給尚書作注這個大工程,就延後再寫。

分拆以後,事情就簡單多了。

林延潮現在將先秦古文,傳注已是讀了不少,這必須多虧了當初在書樓無書不讀的積累。否則院試考場上那道五經題,林延潮也寫不出那等,令人無數人佩服他博古通今的地步。

但自己這水平在一府裡還行,比起《尚書古文疏證》的作者閻若璩還差了遠了。

要寫尚書古文疏證,除了要了解先秦古文,傳注,還有訓詁的一套功夫。

說起來回字的n種寫法放在今天看來是蠻好笑的,但在訓詁裡卻是切切實實的一門功夫。

訓詁裡的形訓,就是揣摩字體,來把握這個詞的古意。

漢朝不少大儒,畢生都在研究這些,爲得是精準還原,先賢經義裡每個詞每個字的意思。而異體字,也是古人對一個字不同寫法,常常一個字在一本典籍裡就成一個樣子。

所以到了清朝樸學‘回字的n種寫法’也變成一門學問。到了今天大家所用的簡體字,其實後人新造字的數量很少,大部分還是選用古人造的異體字裡,筆劃最少的作爲今日的簡體字。

不過畢竟作學問這事,與舉業還是有分開的,如通曉典籍,對林延潮寫時文還是有好處的,但如訓詁這套功夫,科舉上就不考,但林延潮爲了寫書就不得學。

故而也難區分,寫書對於林延潮舉業上,幫助到底有多大,但是若是科舉不第,那麼靠着這本《尚書古文疏證》,說不準也能成爲林延潮的終南捷徑。

如此算是給自己買一個保險吧!

五百三十五章 再至相府八百一十一章 林青天(二合一)一千八十二章 見證歷史的一刻一千兩百零七章 輿論熱點九百二十八章 重逢一千三百五十四章 一石二鳥第一百六十五章 中流擊水(一更)七百二十四章 明知不可爲而爲之(第一更,求月票)第一百二十一章 詩會六百五十三章 兩家之好第八十六章 俞龍戚虎一千一百零七章 黨羽一千五十二章 未來方向一千三百六十章 石星的彈劾第八一十八章 河工大計九百一十九章 新河舊河(謝盟主北京河馬主神)第四百三十七章 這就是帝王師啊第兩百七十五章 抵京五百七十五章 升遷侍講第一百五十四章 激將(一更)一千一百四十五章 回家九百七十七章 申時行的用意第兩百零四章 充場儒生一千八十八章 青松翠柏八百三十四章 這張臉怎如此之厚?第一百六十六章 這也行四百五十六章 堂兄來京一千一十七章 三道策問九百四十章 爲官難易九百五十一章 打劫第四百三十三章 師恩如山一千一十八章 鑽空子九百六十五章 運作第三百九十二章 如願以償九百四十四章 林延潮審案四百八十五 西湖遊記八百五十一章 刨根到底八百二十一章 新青苗法第兩百九十一章 衆望六百二十五章 林學一千三百一十九章 高深莫測第一百一十九章 童生的好處第兩百九十六章 第二場第兩百三十六章 解元郎大婚第一步九百四十一章 主持府試一千三百一十六章 劉大刀五百七十三章 向天子推薦第兩百四十三章 名聲(二更)一千兩百三十二章 倚重一千八十二章 見證歷史的一刻第一百二十七章 有文有筆(二更)六百零二章 實應爲御史第三百五十四章 科舉第一事第三百章 百聞不如一見五百二十八章 獻殷情第兩百九十八章 考完一遊第兩百八十二章 家信一千兩百三十章 王太倉九百三十六章 聰哥?一千三百二十七章 俘虜五百九十章 林府親事一千兩百零六章 談判交換第兩百七十四章 漕弊第一百二十七章 有文有筆(二更)第六十四章 詩賦和經義(第一更)單章第兩百二十六章 龔夫人的想法四百七十六章 上不負天子,下不負所學六百九十三章 爲難七百九十六章 下城來談第三百九十四章 柔情蜜意六百五十五章 廷議六百五十三章 兩家之好第四百二十四章 委以重任八百四十一章 大網(第一更)四百七十章 牛人第兩百五十五章 書院之難六百六十章 我有一點淺見第兩百六十七章 寄以厚望第一百四十六章 狂生(一更)一千四十五章 賑災糧六百四十七章 得隴望蜀一千一百六十二章 書院招考第兩百七十九章 初次見面四百六十章 幕客一千三百二十二章 蓬萊閣九百八十九章 殿上授官第兩百五十三章 置身事外九百七十八章 京中輿論一千一百零四章 雨勢一千四十五章 賑災糧八百一十七章 真相第一百九十四章 小夥伴的進步七百零四章 賞賜連連(第三更)九百零二章 又來一個八百九十四章 堵塞言路四百六十五章 上門送禮第七十七章 你敢再說一句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