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一百七十三章 名垂青史

這一日來書院宣旨的正是福建巡撫趙參魯,以及新任福建知府王士琦。

沒錯,王士琦就是王宗沐的兒子,在臨海時與林延潮曾聊過開海之事,今年剛剛升任福州知府。

二人來到書院時,但見趙參魯與林延潮有些芥蒂只是點點頭並沒有說話,而王士琦面對林延潮與徐貞明則行禮下拜。

林延潮笑了笑道:“是父母官啊,以後要多煩請你照看了。”

王士琦笑着道:“一日爲先生終生爲先生,能在福州任官得先生面教是士琦的福分纔是。”

趙參魯心底冷哼一聲,越過林延潮向徐貞明道:“這位就是原任過尚寶司少卿的徐大人嗎?”

徐貞明道:“正是在下。”

但見趙參魯滿臉堆笑地向徐貞明道:“真是久仰大名啊,今日真是恭喜徐兄,賀喜徐兄了。”

徐貞明一臉疑惑地道:“何喜之有?”

趙參魯笑道:“徐兄有所不知,陛下隆恩下旨欽簡徐兄爲通政司右通政,聖旨一下海內無不爲陛下慧眼識才而歡騰,本院今日是專程來與徐兄道賀的。”

聽了趙參魯的話,衆人都是又驚又喜。

大家聽到聖旨來,第一個反應是以爲趙參魯來向林延潮宣旨起復,但沒料到卻是請徐貞明起復。

但見已是年近七十的徐貞明立在原地沒有言語。

這時書院其他講師如徐火勃,史繼偕已是向徐貞明祝賀道:“恭喜院長,賀喜院長。”

林延潮驚訝之後也是歡喜,他也本來以爲這道聖旨是對自己的,沒料到卻是徐貞明。

徐貞明原先是尚寶司丞兼屯田御史,從五品銜,但現在升爲右通政,就是正四品銜。

右通政是京職,在內重外輕的大明朝而言,地位不言而喻。

徐貞明屯田屯了一輩子,終於在暮年時邁入了高官大員的行列,圓了他一輩子的心願。

衆人接二連三了地向徐貞明道賀,但徐貞明臉上的神情卻是越來越複雜。

而林延潮此刻既替徐貞明高興,也有一些失落。高興的是天子升任徐貞明爲右通政,想必是爲當初屯田的事給徐貞明正名了,因爲沒有官身在鄉肯定是不算資歷的,而復官升遷肯定是因功任敘的。

失落的是徐貞明升官了,自己還留在原地啊。

見徐貞明如此,趙參魯也是習以爲常笑道:“今日是徐兄高升大喜日子,還請徐某接旨,一會諸位好向你道賀啊!”

徐貞明看着書院衆講師,衆學生神情複雜,此刻他的心裡想,這聖旨來的不是時候啊,山長將書院的事全權委託給我,千頭萬緒的纔開了個頭,我身爲院長怎麼能在這個時候離去,如此不是辜負了之前的一番心血了。

經過數月來,徐貞明已是深深喜歡上了書院,這裡的學生都是朝氣蓬勃,意氣飛揚,講師也是有德名儒,大家每日都可以在一起切磋學問,如此的氛圍實在是沖淡了他當初被罷官時候的苦悶。

講師與學生們都是愛他敬他,他怎麼能在這時候離去呢?

徐貞明嘆了口氣正要開口拒絕,卻見林延潮上前一步道:“徐院長,右通政之職是聖上的一番心意,我們聞之唯有衷心替徐院長歡喜。我知道你放心不下書院的事,但請徐院長放心,林某與諸位仁兄一起一併會辦書院辦好,將每個學生都培養成才,而徐院長永遠是我們書院的院長!”

說完林延潮對徐貞明深深一揖。

“徐院長!”

隨着林延潮其餘書院講師,在場學生無不向徐貞明長揖。

徐貞明看向林延潮,看向書院的講師,學生們,頓時百感交集,片刻之後雙目已是飽含熱淚。

徐貞明花白的鬍鬚顫了顫回揖道:“徐某謝過山長,諸位仁兄了。”

時光在這一刻停頓,再起身後,徐貞明滿臉凝重,最後從趙參魯那拜領的旨意。

徐貞明從書院離去,林延潮此刻從心底替他高興。

另一個時空的徐貞明在屯田失利後,即回到江西老家,不久就病故了,留在世上的唯有《潞水客談》這本記載北方水利之說的著作。

但在這個時空,林延潮挽救了徐貞明的政治生命,出主意出力幫他完成了屯墾旱田之舉,雖說最後徐貞明的被罷官,但番薯,苞谷卻因他成功地在北方得到推廣。這一次大旱,北直隸是受災最輕的。

最後百姓沒有忘記他,朝廷也沒有忘記他。

在啓用徐貞明的詔書中有句話‘古之治事,始繁寡終者十有八九,卿之屯田難稱慎始,卻能克終,此法堪稱良策。’

有了這一句話,可視作天子承認了徐貞明的功績,給予他數年以來的屯田一個肯定。

雖說徐貞明嘴上一直說,功過自有後人來說,但是面對這聖旨他的心情如何,林延潮可以想象。

現在徐貞明奉旨起身後,捧着聖旨仰天道:“屯田有功,徐某死能瞑目了。”

林延潮見了這一幕忍不住第一個鼓起了掌,片刻後書院上下掌聲一片。

次日接到任命的徐貞明即從侯官啓程上京,林延潮親自送徐貞明到碼頭上。

徐貞明面對林延潮道:“徐某這一次來閩本是爲了山長,爲了書院盡一份力的,但現在書院之事還未完備,徐某卻不得不先行離去,實在是抱憾。”

林延潮笑道:“孺東兄不要說這些見外的話。你能起復,我不知有多高興纔是。盼孺東兄此去能大展宏圖。”

徐貞明嘆道:“徐某也望殘生能再爲社稷盡綿薄之力,更希望能與山長在京裡重逢。”

林延潮聞言一愕唯有笑了笑。

徐貞明取了一書贈給林延潮道:“此書徐某增刪數次最後仍不能定稿,但此去京裡怕是再無機會著書,懇請山長幫徐某修訂成書了卻徐某心願吧。”

說完徐貞明即上了船,林延潮目送他的座船遠去。

這是林延潮與徐貞明的最後一面,一月之後徐貞明在赴任的途中病逝。

至於徐貞明拜託林延潮所著之書,林延潮替他完稿後取名爲《潞水客談繼》,此書盡載徐貞明屯墾旱田之事,記載瞭如何在北方囤種番薯,苞谷,旱稻等等,講述的就是如何盡地力之法。

此書攥成後,隧成北方州縣官府屯田備荒的規範。

而徐貞明也因爲一二部《潞水客談》,以及在北方的屯墾之功名垂青史,受到後人的懷念。而直隸百姓爲感激徐貞明教會他們囤種,故而將番薯稱爲徐薯以作追思。

徐貞明去世後,潘季馴也已年事已高爲由向朝廷請求致仕,並在給天子的奏章中懇請選擇賢臣接替漕運河道總督之職。

潘季馴奏章裡言河道漕運總督人選極端重要,懇請朝廷再三慎重,天子百官都知道潘季馴言下之意是請朝廷讓林延潮出山接替他漕運河道總督的位子。

但最後朝廷沒有答允,而是改派四川巡撫付知遠接替了潘季馴爲漕運河道總督。

付知遠曾歷任歸德府知府,河南左,右布政使,當初與林延潮一起在河南爲民請命阻止了馬玉對當地百姓的盤剝。

付知遠是衆所周知的廉臣,他接替潘季馴任漕運河道總督,衆人也是認爲可以勝任的。

林延潮知付知遠升任之後,命人將當初潘季馴贈自己的河防一覽改贈給對方,也算是自己對老領導的一番心意。

遍數了一圈,與林延潮有關的官員都被提拔了,唯獨林延潮仍在老家辦書院教書。

徐貞明走後不久閩地遭颶風海溢,沿海各縣損失無數。

林延潮記得自己剛穿越大明時也是遭到颶風海溢最後令自己家中損失慘重,最後林延潮替侯官的周知縣寫了一個魏惠王移粟的典故,這才爲本縣百姓借到了糧。

而這一次災情比上一次更重。

與以往從不插手地方事務不同,林延潮這一次卻是主動出面幫助地方賑濟災民。

鰲峰書院門前設了粥鋪,粥鋪裡大娘三娘林淺淺幫着煮番薯稀飯,家裡人幫着打下手將一鍋一鍋新煮好的紅薯稀飯端來,而書院裡的學生們也都不上課了幫忙維持着秩序。

林延潮,徐火勃,三叔等人在施粥,饑民們一個個高舉飯碗,看着因飢餓而發顫的雙手,林延潮實覺得於心不忍。

番薯飯舀在碗裡後,饑民們顧不的一切,也不尋地方就蹲在旁邊吃飯。

щшш¤ ttκan¤ ¢ ○

學生們大多心腸軟看到老弱婦孺,會將他們攙到臨時搭蓋的飯桌,或是書院裡吃飯。

“這不是辦法啊,看來水部門外還要再設一粥廠纔是。”三叔提議道。

林延潮點點頭道:“這倒是一個辦法,但也是杯水車薪纔是。”

“是啊,我們一家之力如何能賑濟這麼多災民,官府怎麼不出面呢?”

林延潮聞言默然,他也是不好直言。

爲了彌補去年北方大旱的虧空,朝廷採用了拆東牆補西牆的辦法。

也就是從福建,浙江東南各省攤派錢糧,雖說攤派的不錯,但福建不比浙江等東南各省本身就是貧瘠,故而攤派過後地方就沒有什麼錢糧應對這危機了。

看着望不到盡頭的災民,林延潮對三叔道:“能盡多少力就是多少力吧。雖然也幫不上什麼大忙!”

一千一百八十四章 催促第一百一十七章 府試報名(第二更)五百八十六章 官員反應一千兩百九十七章 書肆七百五十三章 我以我血薦軒轅一千七十六章 玉米五百八十一章 論破一千三百六十二章 熊川談判一千一百一十二章 初見五百零七章 家宴第九十六章 理辭氣三道五百零八章 相爺這唱得是哪一齣一千一百三十七章 新鹽法第四十三章 先生的背景一千三百七十三章 託付八百零五章 君子小人一千兩百一十八章 成敗在此一時九百五十八章 拜賀第四百一十五章 審問四百九十二章 養豬?一千三百七十九章 蘆花蕩八百五十三章 寒門弟子第三百九十九章 口碑一千三百五十章 晉州六百零九章 報復第八十七章 文武之爭(第一更)七百二十三章 疑雲七百零三章 封妻廕子(第二更)第一百六十二章 這怎麼可能(一更)六百四十九章 縣試放榜第三百四十八章 碑林題名六百六十三章 掌握全局一千一百五十七章 創辦書院第九十二章 當城裡人(第一更)第兩百二十八章 算盤打不響一千零二章 朝堂就是名利場七百二十八章 萬事不難(第二更,求月票)九百五十二章 林延潮設宴六百八十六章 上座八百三十一章 按院第三百三十五章 金鑾殿六百六十四章 直起居五百一十三章 見恩師九百八十五章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四百六十七章 世兄六百一十六章 林三元在哪?第三百四十三章 恩榮宴五百四十三章 進講第十一章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一千兩百八十六章 坑一千二十章 吾道南矣(謝greenyuxuan書友盟主)一千六十二章 出缺了八百六十三章 觀點六百七十九章 張居正的託付第一百五十五章 首題五經題(二更)四百九十七章 欽差一千三百一十五章 離去(恭喜書友三少爺的天堂成爲本書盟主)一千三百八十五章 祖制第一百三十七章 閒草集第兩百四十三章 名聲(二更)第一百四十二章 讀書等身算什麼八百七十七章 妥了第兩百七十章 船託七百一十章 奏對(第二更)八百九十七章 召集五百三十章 回京九百六十九章 爲官一任造福一方一千四十四章 改換門庭七百五十五章 救與不救八百五十章 知府下鄉一千一百三十九章 海禁第二場一千一百八十六章 東事第九十四章 兩封信第一百六十八章 讀書之法第十一章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第兩百六十章 自問七百七十六章 屈就第三百九十三章 淺淺抵京七百零七章 封爵之議一千三百一十一章 長城五百四十三章 進講第四百一十九章 東廠聽記一千一百五十三章 造勢第一千二百二十三章 同受彈劾一千兩百九十三章 難以掌控一千兩百二十九章 申時行的謀劃一千七十二章 少宗伯一千八十一章 高攀不起一千三百三十三章 分國第三十二章 好處(第一更)八百二十一章 新青苗法七百六十二章 力諫七百三十七章 飯局一千兩百七十四章 張位第一百六十一章 入學(二更)六百一十七章 誰能挽此危局五百二十七章 回鄉一千兩百章 真有這一天第三百零三章 我是要磨礪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