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一百六十五章 懇請出山

贈匾後自有一番落成之儀。

林延潮簡短招待了衆人一番,與單獨孫隆說話。

自查抄張鯨家宅後,林延潮與陳矩,駱思恭就成了名義上的政治同盟。

不過林延潮返鄉後,倒是從未主動與陳矩,駱思恭有所往來。

駱思恭數次給自己送了一些禮品,也派人問候,林延潮倒也回贈一二。

至於陳矩那真的是半點消息也沒有,林延潮不找他,他也不找自己。

孫隆是陳矩的心腹,在宮裡當這麼多年差,他也是希望通過他的口裡知道現在宮裡的消息。

這談話當然是二人相談,一旁趙參魯,費堯年是想聽也沒有辦法。

“這一次來閩,乾爹託我給林先生帶話,天子重賢才,林先生若要起復不是沒有可能。”

林延潮聞言笑了笑道:“多謝陳公公提點了。”

孫隆見林延潮如此知他是沒什麼興趣,於是左右旁顧後再壓低聲音道:“乾爹說了,京堂辭去後再補原任倒是要等等,若去南京補缺想必林先生不肯。想來想去,若是申先生那邊肯林先生到南京升任大宗伯,乾爹覺得有兩三成把握。”

孫隆說到這裡,覺得很有把握。他想來南京禮部尚書這是二品尚書啊!一品是虛銜,沒有實職。二品就是文官最高品級。這也就是文官裡所言的位極人臣,天下有幾個人不動心的?

林延潮聞言臉上表情倒是沒什麼變化,孫隆心底一想難道他不動心?不對,這些文官一輩子熬在官場上,哪裡不求升官的。不過林延潮抄張鯨家時,將三十萬兩銀子都不放在眼底,還囑自己還給天子,這天下難道還真有對高官厚祿不動心的人嗎?

孫隆想起陳矩離京時的交待,忽然他最後補了一句,林延潮這等大員性子都是多疑,有的話你不妨與他講透。

孫隆當即道:“其實林先生有一句話,我想揹着乾爹與你道來。”

林延潮笑道:“那多謝孫公公了,不知是什麼話?”

孫隆道:“其實聽乾清宮那邊的意思,是打算先給林先生一個高官榮銜,卻暫時沒有大用的意思。”

聽到這裡,林延潮點點頭,然後道:“多謝孫公公了,林某知道了。”

孫隆道:“林先生不必如此,陛下心底還是器重林先生,否則林先生不到三十歲,即官居二品,本朝想來想去也沒有第二人了。南尚書雖比不得北尚書,但名位先定了,過幾年再調至京來,豈不美哉。”

據孫隆所知,南尚書雖說權力不大,遠不如林延潮任北禮侍時,但未必不能‘轉正’爲北尚書。

但同樣想來南尚書可能一任就是幾年,十幾年,這位子一般是安置失意或者退二線官員的。

南京禮部尚書名位很高,但說話出了南直隸沒人聽。就算身在南直隸,說話分量不說比南京吏部尚書,就是比戶部,兵部,刑部,工部等其他幾位尚書也是遠遠不如。

但論及高官厚爵養人,卻沒有什麼職位比南禮部尚書更合適了。

說到這裡,孫隆覺得完成了陳矩託付的使命就看林延潮如何答了。

林延潮想了想道:“多謝陳公公一番好意,但林某歸隱田園後,人已經懶散,嚮往那閒雲野鶴,出世光景,恐怕再也無精力應付官場上的事了。更何況林某要侍奉祖父於膝下,奉養其天年,此情還請陳公公體諒。”

孫隆吃了一驚,林延潮這是連尚書之位都不要了嗎?他真的不要嗎?

“林先生,難道沒有別的隱情嗎?”

林延潮搖了搖頭道:“沒有。”

孫隆聞言,態度有些不一樣了,他一直以爲林延潮這一次致仕有以退爲進的意思。但現在看來他真有不想幹的意思,既然如此他恭恭敬敬對一個致仕官員又有什麼用。林延潮在鄉間能量再大,但他是皇上,陳矩的人,又何必賣一個鄉紳的臉色。

想到這裡,孫隆臉上不由露出了幾分輕慢的神色,但一看林延潮從容地坐在那裡,頓時心底一跳。孫隆想起自己以前在林延潮手上吃得虧還少嗎?被他教訓得還不夠嗎?就算他現在是鄉紳了,自己也是不可以得罪他的。

再說了自己乾爹陳矩對林延潮也很是佩服,認爲他是撫世之才,乾爹看人的眼光絕對不會有錯。

孫隆當即賠笑道:“林先生,好大良機,錯過了,恐怕就不會有第二次了。咱家勸林先生好生再考慮考慮,否則再過幾年……林先生要回朝堂上就難了。”

林延潮知道孫隆所言非虛。

但林延潮卻哈哈一笑,起身道:“孫公公,你倒是不知林某爲人了。林某既說了要退就是真退,辭官就是真辭官,請孫公公回京以後轉告皇上,林某雖已是百姓一個,但必盡心於書院,爲朝廷求賢鄉野,舉良士爲聖上所用。至於林某的學問和主張,將來都在這些學生身上。就算是一名山長,如此也勝於在朝堂上尸位素餐,說着不想說的話,做着不想做的事。”

當然這最後一句話,林延潮是放在心底說的。

但是林延潮一席話,孫隆聽得是一愣一愣的,但無論如何林延潮就是不回去了。

孫隆乾笑了兩聲,心想這林延潮還真把自己當誰了,朝廷離了你難道就沒人了。連南禮書都不稀罕,將來有你後悔的。

孫隆面上爲難地道:“既是如此,咱家唯有回京後再將部堂大人此情稟告陛下就是。”

說完孫隆也覺得自己沒必要與一名閒散在家的致仕官員再咕唧下去,行了一下禮即離開了。若不是心底還忌憚林延潮,孫隆連這行禮都免了。

見此一幕,林延潮倒是略有所思,一旁陳濟川走出道:“老爺,該去赴宴了。”

林延潮道:“你都聽到了。”

陳濟川道:“聽到一些,老爺,當初要不是你,孫隆早被以張鯨餘黨論處了,現在攀上了陳矩這大樹,倒是把老爺當年恩情忘得一乾二淨,這等小人。”

林延潮道:“宮裡,官場上這等見風使舵,扒高踩低的人還少了,不值一提。”

說完林延潮更衣,然後到了宴廳,但見這時候孫隆放下架子,左右逢源與地方官們打成一片。

林延潮不由搖了搖頭。他知道孫隆好容易出宮一趟,肯定是要在地方撈一筆才走。

至於不少地方官員也願意接納他這樣的權宦,所以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大家就湊在一起。

孫隆這一次來福建存問,逗留了三日。

但天子賜匾,巡撫,布政使來賀,這一件件事都令鰲峰書院名頭更加響亮。

因爲有了鰲峰書院,三元坊的人氣也是更旺了。

當然孫隆走後,林延潮鐵心留在福建辦書院,無意回朝的消息傳開後,來三元坊裡拜會的官員也是陸續少了。

當然右布政使費堯年仍是很有心,時不時派人來林府上問候,而提學耿定力對書院的事也是很上心。

如此對於林延潮而言,倒是可以將心力都放在書院上。是不是要做官,是不是打算重新出山這些事對於他而言,是絲毫不急。

但是林延潮不着急,替他着急的人卻是很多。

因爲朝堂出現了大的人事變動。

首先是吏部尚書楊巍告歸。

楊巍是申時行最重要的政治盟友,故而他一直被朝野批評徇內閣之意行事。在萬曆十五年的京察時,當時左都御史辛自修打算嚴格執行京察制度,篩落一批官員。

但申時行一看不妥,辛自修篩落名單裡有不少都是自己的黨羽,於是授意楊巍阻止此事。

經此一事後,楊巍的名聲就臭了。

至於天子對楊巍也不喜歡,在當初立國本的事上,楊巍數度直言進諫,態度比申時行還堅決。

同時他屢次上諫請求天子重新視朝。這一次終於惹惱天子,天子下旨嚴斥楊巍沽名。

楊巍被天子下旨訓斥後,也就立即上疏請辭。

一連數疏後,天子倒是真准奏了,讓楊巍回家養老。而楊巍走後,新任吏部尚書就由不是申時行一系的原戶部尚書宋纁擔任。

楊巍辭官後,過了數月,左都御史吳時來也是病故。

吳時來病故前,名聲就不好,這要追溯到前年順天鄉試案上,他給申時行的女婿李鴻,王錫爵的兒子王衡開綠燈。所以被言官們批評爲依附執政。

楊巍辭官,吳時來病逝,導致申時行的左膀右臂一下沒了。

雖說申時行緊急保舉李世達出任左都御史,穩住了局面,但是吏部尚書的易位,令申時行對於朝廷上人事的把握,不再那麼得心應手。

此事可以看作申時行爲相後由盛轉衰的開始。

另外宋纁從戶部尚書改任吏部尚書後,戶部尚書由石星擔任。

當初李汝華是在戶部尚書,同爲歸德老鄉的宋纁支持下,對兩淮鹽法進行試改革,初見成效。

但是石星擔任戶部尚書後,對於朝廷把兩淮鹽政大權放出去,改有商人操縱極爲不滿。石星爲人極爲剛正,爲官也是極有魄力,是朝野上下公認的敢於任事的官員。

所以這件事上石星決定插手,而分管戶部的內閣大學士王錫爵對於石星的決定表示了支持。

此事對於兩淮鹽商而言,又是一場大風波。

兩淮鹽商以山右,新安鹽商爲主,說白了一個晉商,一個是徽商。

晉商後面是張四維,楊博,馬自強等內閣大學士,徽商則是現任大學士許國,以及梅家等商人。

得知朝廷欲變兩淮鹽政,兩淮鹽商聚在一起商議後,決定派人進京活動。同時讓梅家二公子梅侃連夜趕至福建,來拜見林延潮。

卻說梅侃來閩路上出了一點風波,當陳濟川告知林延潮時,林延潮卻是吃了一驚。若是梅侃在自己地頭上出了事,那麼自己的鋪墊也就全白費了。

於是林延潮放下書院的事,要親自詢問此事時,卻得知梅侃有驚無險,已是到達了省城。

林延潮當即將梅侃安置在城東的別院。

此別院是林淺淺買下的產業,本是打算分家以後,作爲夫妻二人養老所居。

不過現在宅子還未認真修葺,看過去不過是普通人家的院子,林延潮將梅侃安置在這裡,也是爲了避嫌,畢竟大宅里人多口雜。

林延潮到別院見了梅侃,但見對方人倒是無恙,如此才令林延潮放下心來。

略一詢問才知道梅侃的船快行至福州府地界時,路上遇到官兵以備倭的名義盤查,他們見梅侃的船吃水深且飾樣華麗,於是動了敲詐的心思,尋了藉口扣了梅侃與他的座船。

梅侃走南闖北,哪吃過這個虧,但也因來得匆忙,他此來沒有隨身帶林延潮的帖子,於是只能派家人先一步到省城來尋林延潮。

林延潮聞言笑着道:“既是如此,那後來這些官兵爲何又放了你?”

梅侃聞言笑了笑道:“還是這巡檢司的巡檢識相,這巡檢是江西人,我言談間提及了他家裡一位大有名的官員,此人與我極爲交好。我剛報了此人的名字,對方即向我叩頭認錯,幸虧他見機得早,否則他的烏紗帽就保不住了。”

林延潮大笑道:“原來如此。”

二人聊了一番,林延潮開門見山地道:“梅兄不遠千里來咱們閩地這窮鄉僻壤,不知有什麼要事呢?”

梅侃笑道:“確有要事,我垂涎閩地鹽業久已,這一次來閩就是來拜會福建鹽道官員的,當然最重要的見部堂大人一面。”

林延潮笑着道:“多謝梅兄了,對了,我閩地這一點鹽業,梅家也看得上?”

梅侃笑了笑道:“福建鹽運都轉運使司隸屬戶部,下面有三個鹽運分司,七個鹽課司,鹽戶一萬三千九百戶。”

“之前鹽法敗壞,百姓不用官鹽,而用私鹽,故而朝廷從萬曆三年起七個鹽課司就全部折銀,而不徵鹽了。但即便全部折銀,福建運司歲解戶部不過兩萬兩千兩百兩一錢,泉州軍餉銀兩千三百三十四兩,此比起閩中鹽業所出不過九牛一毛。”

“當然福建不比兩淮,兩淮之鹽半天下,故而朝廷上下都盯着這錢袋子。福建產鹽一直不多,故而朝廷不看在這裡,故而要辦事倒是比兩淮方便多了。”

林延潮笑道:“閩中鹽法敗壞確實多年,官府不得不託官辦商幫購鹽行鹽,只是各官辦鹽商都是山右商人,連本地商幫都爭不過。”

林延潮說得也是常情,《福建鹽法志》記載‘官辦各幫,本地商殷富者少,大半皆西商’。

但見梅侃哈哈大笑道:“部堂大人,別看我這一次來閩路途中吃了虧,但若真計較起來,插手閩中鹽業不過是舉手之勞。”

林延潮笑問:“那地方上下如何打點?我願聞其詳。”

梅侃點點頭道:“其實說白了一點不難,就如同這一次巡檢司爲難我般,找人就是。若鹽兵敢爲難鹽船,我們就不會與鹽兵說什麼客氣話,送什麼禮,直接找他上面的鹽課司大使,甚至更高的鹽運分司副使的麻煩,如此這些鹽兵就知道怎麼辦了。”

“若換了鹽課司大使,鹽運分司副使不識擡舉,那我就直接找鹽轉運使或福建巡鹽道副使,若是他們告訴我鹽船不能開,那麼我們與下面的人墨跡也沒用,當然就算運司,巡鹽道不給面子,我們梅家在戶部,都察院那邊還有人。”

林延潮笑着道:“我才思得爲何本地商幫不如山右,新安商人,原來是他們在朝廷裡沒人。”

梅侃大笑道:“話是這麼說,當私鹽販子,擺平幾個鹽兵就行,本地商幫賄賂鹽課司,鹽運分司就好,但是再往上路就走不通了。生意越大,這……哈哈,部堂大人我再說下去,你就要不恥我等所爲了。”

林延潮笑了笑,他確實心底不恥。以鹽業爲例,任何商業都爲梅家這樣的官商把持。如此何有自由競爭可言,利益都被壟斷了,又如何談什麼通商惠工?

林延潮不會把心底話說出,他還要借重梅家呢。他笑道:“鹽業積弊已深,不是你們梅家一家所爲,要怪就怪朝廷上的人不肯放權越管越亂。”

梅侃聞言笑着道:“是啊,朝堂上若都是如部堂大人這般有遠見卓識的官員就好了。”

林延潮笑了笑道:“休要提了,我現在也是歸隱田園之人了。”

梅侃強笑了笑,然後道:“實不相瞞,這一次梅某到福建來,爲了福建鹽業的事倒在其次,重在向部堂大人請教兩淮鹽法的事上。”

林延潮擺了擺手道:“兩淮鹽法的事我聽說了,這新任大司農,我以往打過交道,此人有名臣風範,只要決斷的事就算千難萬難也是要辦下去,誰的面子也是不賣。此事說來都怪我當初考慮不周,誰也沒料到宋司農最後去了吏部。”

梅侃道:“部堂大人,萬萬不可這麼說。當初部堂大人所提及綱運法,兩淮上下無論是官員百姓,我等鹽商無不稱便。在這件事上無論是我們新安,還是山右的鹽商都是支持部堂大人的。”

“這一次我們鹽商總會也商議過了,眼下唯有部堂大人在朝堂上主持大局,兩淮鹽業方能安之,故而這一次來閩我是代表兩淮鹽商上下來懇請部堂大人出山的。”

第三百八十三章 你太無恥了九百七十八章 京中輿論九百九十一章 莫愁前路無知己六百七十六章 朕信你第三百三十九章 金鑾殿下捉婿六百三十二章 轟動第一百四十三章 建陽書坊七百五十二章 既往不咎八百三十一章 按院一千一百零五章 傾訴四百六十一章 清丈田畝論四百五十七章 感激四百六十章 幕客七百一十四章 販售私學六百七十六章 朕信你七百八十三章 寫信(謝摸摸頭書友盟主)第三百七十二章 報仇不隔夜第兩百三十七章 緣定三生第兩百四十四章 何心隱(一更)一千一百一十章 運籌帷幄第兩百八十八章 火樹銀花不夜天第四百三十二章 吾有所得一千兩百六十二章 題目八百三十八章 通判之爭一千兩百六十七章 宣麻拜相一千七十章 正推第三百九十六章 入直文淵閣第六章 離家求學九百七十一章 徐州第五十九章 天生我才一千一百四十七章 你變了一千三百一十二章 傳道第三百一十章 心態第三百五十八章 名傳八方一千三百四十二章 出兵第兩百七十八章 拜見申時行四百六十四章 治幕第三百一十三章 座師與門生九百二十二章 功成不必在我第三百六十五章 天下熙熙(第二更)四百七十章 牛人一千三百九十二章 主持廷議第一百四十八章 不忮不求(一更)五百八十六章 官員反應第一百四十三章 建陽書坊第三百五十五章 受得起第五十一章 外舍弟子一千一百四十六章 家事一千三百二十九章 鎮壓九百六十一章 造福一方六百三十八章 荔枝肉一千一百四十三章 洪塘一千三百四十七章 撫世第一千兩百二十七章 梅家來訪七百四十七章 千古奇冤一千六十六章 吏部尚書的憤怒第一百六十八章 讀書之法第九十二章 當城裡人(第一更)第兩百六十五章 本官就是驢脾氣一千五十九章 對話第兩百四十七章 收徒(一更)一千二十二章 自己人九百零二章 又來一個一千三百七十八章 精一五百六十四章 佩服七百一十九章 於心何忍第十八章 傳道授業(第二更)六百五十一章 我幹嘛答應你八百四十二章 公道正義(第二更)九百八十二章 千字文第兩百一十九章 老師和同窗(一更)九百四十四章 林延潮審案八百五十二章 苦心人天不負九百九十二章 詞林大僚九百零八章 皇帝的密旨六百七十七章 插一腳八百二十一章 新青苗法第八百一十九章 留下功與名(二合一)第一百一十章 取中(第二更)一千一百七十三章 名垂青史一千三百八十五章 祖制一千兩百七十八章 從心第八百一十九章 留下功與名(二合一)第五章 滾出大門去六百二十章 採銅之學(多謝龍蠖不關情書友盟主)第四百二十章 立威九百二十八章 重逢第四百一十四章 跟我們走一趟五百二十三章 談心一千兩百零四章 明治善治八百六十六章 家丁七百八十二章 外放(補更)一千六十一章 言利一千一百六十二章 書院招考五百一十章 恭敬第八十六章 俞龍戚虎一千一百二十九章 背景一千五十九章 對話第一百七十一章 求田問舍(一更)第十八章 傳道授業(第二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