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一百二十二章 集義

萬曆十七年,京城的四月,春風依舊很冷。

京城大街上的行人依舊行色匆匆,如棋盤般的街巷,每個人在十字街口前,沒有過多的思索,沿着熟悉的路,走向了自己目的地。

在每個十字街口前,行人都有很多選擇,但除了信步遊繮的人外,對於往着目的地而去的行人其實只有選擇前進或是後退。

若不退開一步,大多數人都是朝着死衚衕走去,越走越窄。

街道上的茶樓,巷閭的酒肆裡,士大夫與書生們拿着新出爐的皇明時報,新民報,不少人都看到了一個消息。

這條消息並非放在起眼處,但也沒有放在最末與商家的廣告爲伍,就是在這麼一個不上不下的位置,上面登載了天子准許禮部左侍郎林延潮稱疾歸鄉,並以原官致仕的消息。

在明朝官員致仕,就如同吃飯喝水一般正常。

禮記有言大夫七十而致仕,而到了林延潮這個級別的京堂,甚至還要更久一些,不受年齡限定。

又何況林延潮還不到三十歲,這個年紀引疾乞休,多爲官場失意之人的藉口。

但是衆人又知道林延潮並非有什麼失意,這一次扳倒了張鯨,是他與許國一併完成了最後一擊,然後又救下了幾十名被東廠關押的士子。

聽到這件事京城裡的讀書人,沒有一人不爲林延潮豎大拇指的。

因此在聲望日隆的時候,主動引退,不少人都以爲,就是林延潮不是稱疾,而是真的身體不太好。

衆說紛紜之下。

大多人爲之惋惜。

也有人認爲林延潮發揚事功之學,然後在變法的事於朝堂上並未鋪開的時候,主動激流勇進之舉,反而是一等不能忍辱負重,爲國爲民之所爲,就算一時不能得志,但總要留在朝堂上做些什麼,挽回此危局。

酒肆裡,茶樓裡,每日都有如此的辯論。

而已經辭官的林延潮,卻已是早早遠離了一場爭論。

烏紗帽,官袍,朝靴一樣一樣的堆放整齊並束之高閣,林延潮換上了以往年少讀書所穿的襴衫,頭上紮了儒巾,任誰看去也不覺得他是剛退下的正三品京堂,而是一名再尋常不過的處士罷了。

此時此刻清風入懷,林延潮悠然地站在書房窗旁,看着庭院裡的竹林碧湖。

“許多年沒有如此的閒適了。”林延潮深吸了一口氣,不知爲何從他卸任起,許久沒有一夜睡到天亮的他,最近睡得格外香沉,早起後精神也好了許多,如此之下不用喝什麼良藥,病情也是一步步好轉。

行李差不多已是整頓妥當,這時林延潮的幾個學生來了。

他們是京城頗有名氣的‘林學五子’,陶望齡,袁可立,徐火勃,袁宏道,張汝霖,此外還有李廷機,葉向高二人。

林延潮走出了書房,而徐火勃當即上前一步道:“知道老師辭官還鄉的消息,京城裡福州會館寫一副對聯‘三元魁天下,文章震古今’,準備鐫刻爲匾額掛在堂中,以勵吾鄉後來進京趕考的舉子。”

李廷機也道:“聽聞福建會館那邊也是準備刻一副匾額,所用是當年部堂在金鑾奏對時所言的‘地瘠栽松柏,家貧子讀書’,以此來勉勵來自我閩地的讀書人。”

林延潮撫須道:“太過了,閩地爲官的讀書人,我不是官當得最大的,不敢受此讚譽。”

李廷機這位鄉試解元,會試會元,殿試榜眼卻是由衷的道:“古往今來吾閩地讀書人科名沒有一人可以與部堂比肩,部堂當之無愧。”

衆人也是勸說,林延潮點頭道:“九我這一番話,倒令我不知說什麼了,那就替我謝謝兩邊會館。”

其實葉向高心底也是感嘆,就福建而言,晉江泉州那邊的民風民俗更近於廣東那邊,與福州閩東閩北其實差別很大,故而兩邊官員通婚頗少。

因此兩邊的官員讀書人說是同鄉,但交往不深,可是自林延潮三元及第後就不同。兩邊的官員日趨於和睦,更不用說自己與李廷機在翰院中相處也是十分和睦。

現在林延潮從禮部侍郎的位子上退下去了,不知將來朝局又是如何呢?

衆人一併庭院間散步,林延潮步履閒適自如,與衆人說說笑笑。

身爲同僚葉向高,李廷機,也是說着幾句恭喜林延潮衣錦還鄉的話,林延潮笑了笑對二人道:“我在位日久,對於繁重公事,卻生了厭倦之心,此刻雖說思念桑梓,歸心似箭,卻唯有兩件事放心不下。”

二人道:“還請部堂示下。”

林延潮笑道:“新民報是我心血所在,你們與稚繩需記得‘求真’二字,真話有時候雖然難聽,但也是最能夠打動人的。”

葉向高,李廷機躬身稱是。

林延潮說完又看向幾位門生。

五位門生都是躬身道:“還請先生吩咐,學生等定然遵行。”

林延潮笑道:“你們不必如此慎重,不是什麼大事。我回鄉後,京城裡的宅子你們就先住着,不要荒廢了這園子就好了。”

幾位學生以爲林延潮要交待他們什麼要事,至少也是讀書用功上。聽他如此說都是有些意外,然後一併稱是。

徐火勃則道:“老師,我想隨你回鄉。”

徐火勃此言一出,一旁袁可立等人都是道:“惟起,你不在京再用功三年嗎?”

徐火勃苦笑道:“論天資悟性,我不如幾位同門多了,也唯有跟在老師身邊才能學到一些。”

林延潮點頭道:“也好。”

這時孫承宗,郭正域,袁宗道三人來了。

“恩師!”三人一併參見。

一見面郭正域忍不住道:“先生這一回鄉,就不回京了嗎?”

郭正域這麼說,衆人都是豎起耳朵,都想知道林延潮的答案。

林延潮答道:“辭官之事,豈是兒戲。”

“先生是我等的主心骨,先生還鄉朝堂上變法之事,就無人主張了。”郭正域道。

袁宗道也道:“恩師,朝堂上不能沒有你主持。”

林延潮沒有直接回答,看向孫承宗問道:“稚繩你怎麼看?”

孫承宗想了想道:“學生也覺得可惜,學生以爲恩師乃當今中流砥柱,你這一走,變法二字誰又能挑得起擔子?”

林延潮搖頭道:“稚繩,你忘了當初何出光彈劾張鯨時,我與你說的一番話嗎?”

衆人看向了孫承宗,反觀郭正域臉色上有些不自然。

孫承宗道:“恩師當時告誡我等,朝堂之事能爲之則爲之,不能爲之專門汲引後人,衣鉢相傳。”

林延潮道:“很好,你還記得。外面人不解我,有所議論,我無暇與他們分說。但你們卻不可不解。”

“你們今日的挽留,令我想起昔日爲官時,數度往張江陵府上……”

說到這裡,衆人都神色一動,林延潮在朝堂上有小江陵之稱。當然這一句話最早是從林延潮鄉試座師王世貞口中傳開的,但後來林延潮與張居正關係處的很糟,曾兩度被貶,也沒有人將二人聯繫在一起。

但林延潮上書爲張居正鳴冤後,二者都提倡變法,不少人不免拿他們作了一個比較。衆人認爲在心胸狹隘,有仇必報這點上,二人倒是蠻像的。

林延潮道:“你們也知道當年我與張江陵不睦,但論以天下爲己任這幾個字,當朝諸公無一人可及張江陵也。我常言修齊治平,但在治平之志上是遠遠不如。當年張江陵重病,我曾去他府上時王篆等人授意我勸張江陵不可稱病致仕,但我反勸他激流勇退,學蕭何以全身後,可惜張江陵沒有聽。”

說到這裡,郭正域他們不由臉上一紅,王篆等人不肯張居正走,是因爲一身榮華富貴都繫於張居正身上,張居正退了他們怎麼辦。

眼下林延潮退了,他們來問林延潮什麼時候回京……當然說是爲了變法事功之事挽留一下老師,但往深一步說,誰又沒有私心呢?

林延潮看了幾個學生一眼,他們都是下意識的目光閃躲。

林延潮搖了搖頭道:“兩年後,張江陵已是病入膏肓,命不久矣,我又去了他的府上,仍是勸他引退。”

說到這裡,林延潮緬懷起當時在張居正病榻前的一番話,不知爲何突生了許多感傷。

林延潮平復了一下情緒道:“其實陛下當時早對張文忠嫌隙已深,但陛下尚不知覺,而張江陵心底念茲在茲也是他的新政之事,爲官者忠於家國天下者當如張江陵也!”

說到這裡,林延潮又停頓了一陣道:“在病榻前,我用了王陽明與薛中離的一番話,爲政之事恰如除草修花,要培花就要除草,但若將草除得一個不剩,那就是有動於氣,有累於心了。”

“這話當時沒有說完,往深裡說譬如變法,人心效順,天下思變,順而爲之,事事皆是集義而生,而爲了變法之事變法,儘管存着民爲國之心,卻事事都義襲而取。”

“周茂叔(周敦頤)不除窗邊草,旁人問起,他答說‘與自家意思一般’。試想周茂叔即是天下,而我等即是旁人。旁人縱是好心,代其勞而去草,然而周茂叔雖爲聖賢,也是不喜的。”

衆人聽了都是深有感觸,思索着話中的意思。

袁可立問道:“老師,這麼說張江陵當初的新政豈非是義襲而取?”

林延潮道:“不可一概論之,張江陵之新政,譽之也有,謗之亦有。然而張江陵不激流勇退,是擔心人走茶涼,人亡政息,十年變法之心血毀於一旦,故而一身當之,不計身後,此等氣魄吾等不如也。”

說到這裡,林延潮看向在場所有人的,失笑道:“然而……然而我有人走茶涼之憂嗎?”

“恩師。”

“先生。”

“拜託諸公了。”此刻林延潮袖袍一甩,長揖到地。

五百三十五章 再至相府第八十九章 囂張一點一千一十八章 鑽空子五百二十七章 回鄉一千六十章 辦報七百七十一章 此林延潮之功(二合一)七百五十章 罪在朕躬一千兩百四十三章 義氣一千一百六十六章 精一之功第三百六十二章 度君子之腹九百二十七章 學以致用第三百二十九章 待定八百三十五章 賢侄一定幫幫我第四百一十章 咱是筆桿子第三百九十六章 入直文淵閣四百五十章 名揚藩邦一千三百九十章 召見一千兩百六十八章 大忽悠第四百三十五章 揀官一千四十二章 出乎意料四百六十六章 申時行的喜好四百九十七章 欽差五百九十二章 被彈劾了一千五十三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八百五十一章 刨根到底九百八十一章 國策第兩百一十章 考後不講卷(第一更)一千兩百零五章 禮約法約第九十九章 我有辦法(第一更)一千兩百四十章 正氣八百八十九章 萬民書(二合一)一千三百九十一章 定策之功第兩百八十二章 家信第兩百七十三章 名聲在外一千一百五十二章 太倉銀六百七十一章 文華殿議政第一百章 傳曲(第二更)一千三百三十四章 柳成龍一千兩百八十九章 非你莫屬第六十章 道統第兩百二十六章 龔夫人的想法一千三百七十二章 大隱一千一百一十七章 威勢第一百六十七章 學風如此(一更)第一百二十二章 我來一試一千兩百零一章 下馬威一千兩百九十章 請走六百五十二章 愛屋及烏一千兩百四十章 正氣七百二十章 各取所需第四百零九章 紅顏一笑八百零八章 威壓一府一千一百六十五章 懇請出山單章第一百一十一章 名額(第一更)第四百三十九章 巧妙回答八百六十六章 家丁四百九十五章 見聞九百一十章 太倉王家一千四十七章 莫欺少年窮七百七十八章 法術勢第一百八十六章 孫秀才(二更)一千三百五十四章 一石二鳥第三十五章 錢沒了(第二更)一千一百一十六章 辭官歸裡七百五十八章 陳詞(二合一)九百六十七章 離任第一千兩百四十九章 長保富貴第兩百一十六章 京報連登黃甲六百一十三章 告御狀七百六十一章 慈寧宮一千三百八十七章 心腹一千兩百一十五章 條陳一千兩百四十六章 我的承諾一千兩百六十八章 大忽悠六百二十八章 門生一千四十八章 暴雨六百六十八章 出入承明五百一十一章 鐘鳴鼎食第六十五章 比試(第二更)第兩百六十一章 故人重逢第四百二十七章 權力所在四百四十七章 不要臉第兩百九十三章 錦繡文章一千零二章 朝堂就是名利場六百三十三章 以經術定國策第一千兩百八十二章 趙士禎一千六十三章 幫你活動九百八十八章 上殿七百七十一章 此林延潮之功(二合一)第一百七十九章 偷得浮生半日閒(一更)第三百八十二章 給機會九百三十章 跨府巴結第三百三十五章 金鑾殿第一百一十五章 雨天苦讀八百零三章 河工的貓膩六百一十章 拿人第一百六十九章 日課(一更)第六十九章 君子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