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零七章 軒然大波

殿內衆官員意見一致。

林延潮自也是隨着大流,在程朱理學的浸養下,讀書人對於禮制的遵守,可謂刻在心底。

比如論語上,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子貢要去掉告朔禮時,祭禮上的那頭羊,孔子說,子貢啊,你愛惜那頭羊,但我看重的是卻是禮。

林延潮心想,天子這一刻絕沒有想到的是,他的宰相會如此堅持的反對。

就如同張居正要奪情時,他沒有想到滿朝官員的反對,甚至連自己的門生都反對。

儒學的制度就是周禮!

孔子當年售其學,認爲要達到‘仁’,那麼就要恢復至周禮。孔子一生都致力於恢復周禮。

所以爲什麼,子貢要廢棄祭禮上的那頭羊時,孔子表示那不是一頭羊,那是禮!

但是很不巧,法家在這一點上與儒學南轅北轍。

法家明確告訴你,一代有一代的制度。

連林延潮講事功學道統時,也將子貢例子拿出來說,並稱贊子貢的做法,合乎吾學!

呂祖謙,葉適,陳亮這些南宋事功學先驅都強調‘變法’二字的關鍵,儒學的根本在於‘仁’,在‘仁’的基礎上,制度上可以有所變通,以順應時世,達到經世致用的目的。

理學則反對這一點,什麼叫有所變通,今天你偷錢,明天你就會殺人,後天你就敢屠城。

這分寸如何界定?你這麼做完全就是邪魔外道。

所以爲什麼要爭,鄭妃封貴妃之事。

今天天子將鄭妃封皇貴妃,明天就會將皇三子封王,後天就會立皇三子爲太子。

那麼天子會不會僅僅希望將鄭妃封作皇貴妃?

不好說。

一個朝代有一個朝代的制度,所謂理學,事功學都是一個思維模式。

在這個思維模式下,遇到任何問題理所當然,就能得到一個大家比較公認的結論,避免爭議的存在。

譬如天子這個做法,就違反了周禮的核心‘嫡長制’,所有人約定俗成的存在。

天子道:“列位臣工要說的,朕已知曉,今日這些事先到這裡。容朕再思量思量。今日內閣誰當值?”

王錫爵出班道:“是臣。”

天子道:“王先生留下。”

在乾清宮的事起了一個開端,但餘波遠遠沒有結束。

出宮後,衆講臣都圍繞在申時行周圍。

于慎行直接言道:“元輔,立儲之事,聖意如何,臣等無可揣測。但國本系於元良,主器莫若長子,立皇元子爲儲君,乃順應人心之舉,亦合乎太祖立嫡立長的家訓。”

申時行聞言沒有說話。

一旁右庶子趙用賢道:“元輔,自萬曆十年,元子誕生昭告天下,五年有餘,中外臣民屬心已久。然而宮裡傳聞天子寵德妃,疏遠恭妃已久,這一次德妃誕皇三子,母憑子貴添爲皇貴妃,尊位居於恭妃之上,這非禮也,下官請元輔爲天下爭之,否則下官與衆臣當自行交章上疏。”

趙用賢話裡的意思很顯然,你申時行不疏勸立國本,百官就要自己說了。

次輔許國斥道:“趙庶子,方纔在殿內元輔是如何說的,你沒有聽見嗎?國本之事輪不到爾小臣議論!”

趙用賢冷笑道:“當年張江陵奪情時,許閣老當時身在哪裡?是不是小臣也不能議論?”

“你!大膽!來人,將趙用賢叉出去!”

“慢着!”申時行開口發話了。

申時行看向趙用賢責道:“趙庶子,你口口聲聲禮也,眼下連官員的上下尊卑都不顧了嗎?”

趙用賢聞言詞窮,面對申時行還是出言向許國道歉。

許國哼了一聲別過臉去。

場面陷入尷尬。

今日王家屏替天子代祭先師孔子缺席。

下面還有徐顯卿,張位,陳於陛等五六名講官,其他都不說話。

這時申時行向林延潮問道:“林學士以爲如何?”

衆人目光都看向林延潮,他會如何說?

但見林延潮徐徐道:“啓稟元輔,下官以爲元良之事,涉及國本,宰相自有主張。宰相未言之前,其他大臣實不該妄議。更不可代奏向天子建言,否則此舉有謀倖進之功的嫌疑!”

林延潮說完,趙用賢頓時臉紅了,他方纔口口聲聲說,申時行若不上奏章,那麼他趙用賢就要自己上奏章,請天子立國本。

林延潮這句話直接點出來,首輔還沒說話,你自己上奏章商議國儲,是要博一個擁立之功嗎?

趙用賢臉都被打腫了。

趙用賢冷笑數聲,沒有說話。申時行看了林延潮一眼,大感欣慰,面上卻道:“趙庶子方纔的話並無此意,倒是你這話一出,沒有人敢向本輔建言了。本輔如何知道諸公的意見?”

林延潮立即‘虛心接受批評’。

有了林延潮這一番話,其他的翰林也是會意過來,說了一番以申時行馬首是瞻的話。

數日之後。

申時行上表請求天子早立太子,其中舉了明宣宗在宣德三年立兩歲的英宗爲太子。

明憲宗在成化十一年立六歲的孝宗爲太子。

孝宗在弘治五年立還未週歲的武宗爲太子。

而皇元子已經五歲了,理當立爲太子。

申時行這奏章,可謂有理有據。早立太子,一直是明朝歷代皇帝的制度。

申時行奏章一上,天子回覆說,冊立皇太子乃是大典,皇元子年紀尚小,等個兩三年再舉行。

然後申時行又奏章上,說天子認爲冊立皇太子乃是慎重之舉,要等個二三年舉行,實在是高明之至,此非臣之愚見可及。但臣雖然愚鈍,仍有些話管不住嘴巴,要說不能自已。

沒錯,皇子年幼,立太子後要出閣讀書,舉行朝賀典禮等等,是太早了。陛下此舉是愛惜皇元子的身體,但冊立太子,只要在宮裡受冊,文華殿一受朝賀即可,至於講學等事可以等到兩三年後辦。所以眼下還是先冊立太子要緊。

天子回覆道,你申時行忠君愛國之心,朕已經知道了。可朕沒有改變主意,先冊立鄭妃爲皇貴妃,其他的事以後再說。

看着從六科廊傳抄來的第一手奏章,林延潮覺得可以了,申時行既表達了自己擁立皇元子的立場,雖說沒有冊立太子,但他可以收工了,對百官也是個交代了。

但對於百官而言,卻是未必,申時行上了奏章後,百官們的議論已是開始。

林延潮在廳內正遇到掌院學士張位。張位入內後笑着道:“聽聞內閣上請天子,擇會試考官人選,林學士可是知道。”

林延潮笑着道:“略有所聞,會試考官爲國取士,非才學卓著之士不可,下官以爲光學士再合適不過了。”

張位聞言笑着道:“吾……吾倒是志不在此,若是可以本官倒是打算推舉林學士。”

林延潮訝道:“下官資歷淺薄,如何敢擔當此重責。”

張位笑着道:“林學士資歷雖淺,但有聖意期許,未必不可。”

林延潮聽張位之言,沒有表示。大家都是老官僚了,說話講個大概,點到即止。

若是真的什麼後話,過幾日慢慢說。

於是林延潮與張位二人說說聊聊走出大門,這時就聽的檢修廳裡,一羣人叫好的聲音。

張位,林延潮聞言走到檢修廳裡,卻見幾名翰林圍着剛剛散館授於戶科給事中的姜應麟。

“姜兄,此疏一上,何其勇也!”

“明長幼之序,定於國本在此一疏。”

“我等瞠乎其後,不能及也,只能睹公壯行。”

張位,林延潮聽了當下覺得事有蹊蹺一併走到廳裡。

張位輕咳一聲,檢討廳裡衆史官看見張位,林延潮都是拱手行禮。

張位板着臉問道:“何事喧譁?”

一名翰林道:“姜兄要上疏請陛下早立國本!”

林延潮聞言看去,但見姜應麟昂首挺胸,不勝自豪。

張位厲色道:“國本之事,元輔已有主張,何必再言?”

姜應麟道:“學士難道不知嗎?眼下外面議論紛紛,說皇三子誕生後,陛下與鄭妃到大高玄殿禱神盟誓,相約立皇三子爲太子,並且將密誓御書封緘在玉匣內,由鄭貴妃保管。”

“下官知道此係道聽途說,乃不實之言,但流言四起,難免人心不安。又兼元輔上疏,陛下卻沒有表態,作爲臣下當替天下問之,以定人心。”

張位道:“糊塗,既知道聽途說,即是有心之人散播謠言,唯恐天下不亂,你此舉唯有推波助瀾,不能澄清謠言。本學士命你收回上疏。”

姜應麟道:“恕難從命,學生散館已授科道,科臣言事,此乃本分,就算是光學士,也不可阻攔科臣上疏。”

張位氣的渾身發抖,一旁林延潮道:“姜給事,你知道你上疏之後果嗎?”

姜應麟笑了笑,仰天道:“吾願開先河,縱是刀山火海在前,又有如何?大不了一死以報君恩,再說吾未必會死,”

聽了姜應麟的話,幾名翰林差一點拍手叫好。

林延潮也知姜應麟當初在李植面前說過自己的壞話,想想也就不勸了。再說有人連死都不怕,自己勸了又有什麼用呢?

林延潮當下道:“姜給事好之爲之。”

姜應麟灑然大笑道:“多謝光學士,林學士好意!此事下官一人爲之,與任何皆是無干。”

廳裡的衆翰林都是拱手道:“姜兄保重。”

次日,戶科給事中姜應麟、吏部員外郎沈璟上書天子,請冊立太子。

於是爭國本的事,終於成了軒然大波,席捲了朝野上下。

第三十一章 敢要多少?第一百九十四章 小夥伴的進步第九十章 禮宜先行第三百六十三章 翰林值堂第兩百四十七章 收徒(一更)一千兩百五十八章 時機九百八十五章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千一百四十四章 林府第兩百九十六章 第二場第三百六十四章 日講官(第一更)第四百四十三章 應變五百零三章 鼎邊八百七十一章 哪裡來的錢(二合一)一千三百六十一章 大戰影響四百六十章 幕客七百七十五章 祖先之鞭第一百一十九章 童生的好處四百九十一章 欺世盜名一千九十章 自立門戶第三百八十章 幫朋友一把七百七十三章 親民官(第二更)第兩百三十一章 心底只有你(一更)一千兩百八十九章 非你莫屬七百六十三章 天下歸心九百三十章 跨府巴結五百九十二章 被彈劾了九百五十八章 拜賀第三百二十一章 奸計四百七十三章 有眉目了一千一百五十一章 不負少年時一千二十三章 顏值即正義一千一百九十三章 談話八百四十九章 板子與戥子第四百三十五章 揀官第四百零三章 圍門第一百零三章 赴考(第二更)第兩百六十六章 蒸蒸日上第九十六章 理辭氣三道八百四十四章 結案第五十九章 天生我才一千一百零八章 抓人一千三百六十七章 雄壯一千兩百三十八章 拒收第兩百五十八章 多虧了師兄一千兩百四十章 正氣五百八十三章 舌戰羣儒(下)第三百八十六章 勾心鬥角四百八十八章 真假八百零九章 爲民做主第八十一章 公門之中好修行第一百九十二章 尾生之行八百四十三章 上奏第兩百五十四章 朝堂之變第兩百二十八章 算盤打不響四百七十一章 ********第九十二章 當城裡人(第一更)第四百一十七章 造化不小一千二十七章 你可知道番薯嗎?一千兩百八十章 試看來日七百八十一章 內應五百九十九章 彈劾之事第兩百零九章 交卷四百九十二章 養豬?第兩百一十三章 場場第一一千一百三十七章 新鹽法第兩百一十九章 老師和同窗(一更)七百二十三章 疑雲第三百二十八章 評卷第兩百零五章 最難之鄉試(第二更)八百五十二章 苦心人天不負第兩百四十八章 補習天王(二更)第六十二章 本經(第二更)六百零七章 怒起第一百七十四章 琉球三十六姓一千一百七十四章 用人第一百零四章 縣試(第一更)七百零二章 指鹿爲馬(第一更)一千三百六十七章 雄壯六百九十二章 考官人選第三百九十三章 淺淺抵京八百二十七章 視察八百二十二章 十段錦法第三百九十章 屏風書名七百六十章 拍門哭諫(二合一)第一百七十二章 林淺淺的着急(二更)六百五十四章 重返朝堂一千一百三十九章 海禁一千五十九章 對話第四百四十三章 應變一千三百九十三章 建儲一千三百二十章 魯密銃第一百九十八章 指點文章第兩百三十一章 心底只有你(一更)八百七十九章 怒懟(二合一)九百三十九章 兩害相權七百五十一章 十三太保第一百七十八章 地瓜啊第一百九十章 賢良方正(二更)一千一百八十七章 回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