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三章 窮得有道理

皇帝儀仗從濟南出發,一路向南過棗莊,徐州,宿州,蚌埠終於到達了鳳陽。在皇陵拜祭了祖先後,大隊人馬便要往南京而去。鳳陽皇陵是太祖的父母兄嫂之墓,太祖的墓則在南京孝陵。

鳳陽作爲陪都,免去了各種賦稅,但是因爲此地交通不便,土地貧瘠,人民的生活水平並不高。而朱元璋將周邊的富戶遷到鳳陽,並沒有改變這一現象。相反,由於朱元璋在此地大修皇陵,十四妃墳、龍興寺等,使得其他的淮西出去的人也在此佔地修墓,這樣一來,大肆地砍伐樹木,鳳陽周圍漸漸變成荒山禿嶺,森林損壞殆盡,湖泊淤塞,淮河經常氾濫,水災頻繁之下民不聊生,人口不斷流失或是死與水災。

所以民間有花鼓唱道:“自打出了個朱元璋,十年倒有九年荒”。這句話當然與被逼迫遷來的富戶想要回鄉有關,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鳳陽的真實情況。

朱由校決定在鳳陽進行一番考察,所以在第一天拜祭皇陵後,便住了下來。在第二天用過早膳後,換了便服,帶着魏忠賢和段英往西邊而去。

三人來到一個小山崗上,看到山崗下面一片村落,朱由校笑道:“便在這裡看一看吧,我是進京考試的學子,你們一個是老僕,一個是娘子。”

段英道:“這樣一說別人就會覺得不對,誰現在去京城考試會帶娘子,最多不過帶個丫環。”

朱由校笑道:“那就算是丫環吧,你樣子看起來不過十六七歲,裝丫環倒是很應景。”

段英臉微紅,她一直習武,入宮後保養得又好,如今雖然是兩個孩子的母親,但和朱淑娥在一起,倒是象兩姐妹勝過象母女。現在聽到丈夫調笑,又是高興又有一點小羞澀。

三人進了村落,看到那一間間破落的房子,再回想起剛纔在皇陵附近看到的那鱗次櫛比的高屋華廈,不由得感覺這不是在一個地方,竟然會有這樣大的區別。

朱由校看到幾個小孩子在玩泥巴,一個老人在旁邊曬太陽,便上前道:“老丈好,小可乃來安縣人氏,上京去趕考,路過此地。請問老丈,這裡不是陪都嗎?爲什麼這麼看不出陪都的繁華來。”

那老人睜開眼睛打量了他們一眼道:“想看陪陽的繁華,你們應該去南京看呀,或者你們往東去,那裡纔算得上是陪都呢。我們這裡,算不得陪都。”

朱由校道:“整個鳳陽府都是中都,這裡可是鳳陽府治下?”

老人嘆了一口氣道:“是呀,鳳陽府確實是中都,可是先是搬來大量富戶,而且不准許別人回原籍。然後是大量權貴佔地,樹都要砍完了,結果靖難了,南京變成了陪都,這裡又閉塞又窮,朝廷拔的錢入了農戶的口袋,卻都用掉了,便變成這不死不活的樣子了。”

魏忠賢問道:“老丈,朝廷拔了錢,爲什麼你們不把路修一修,這樣裡面的特產也可以運出去,我看你們這山上的果樹還是長得很不錯的呀。”

老人道:“誰願意把進了口袋的錢拿出來,況且還是做的對大家有益的事。有幾個人有這樣的眼光呢?”

朱由校問道:“我聽說每年都有錢發下來,怎麼這裡還是那麼窮,是不是上面貪污了?”

老人道:“其實知府大人倒是不錯的,每年朝廷發下來的錢,都是用露布公之於衆的,我看了,就是這朝廷發下來的錢惹的禍,這點錢讓鳳陽人餓不死,卻養了一羣懶漢,每日裡混天度日,到處打流,種幾畝地也不好好侍弄,外面可以修路掙錢,也沒有願意去吃那個苦,結果便成了這個樣子。如果朝廷不發錢了,餓得狠了,自然就會去尋活計來做了。”

朱由校心裡一緊,他現在正準備學習後世西方的福利制度,先免掉農稅,然後給家貧者發放福利,最後要讓每個人都不會爲果腹而奔忙。現在聽老人說,這朝廷發錢竟然得到這個結果,看來此事要從長計議。

魏忠賢道:“老丈,當今聖上頒佈了許多律法,你們在這裡可知道嗎?”

老人道:“怎麼不知道呢,要說起來,我們的皇上可真是個好人呀,頒佈了這麼多好的律法,讓官府的人一一宣講給我們聽。可是我們這裡太窮,倒也還是安靜,沒有什麼爭執的事。”

魏忠賢道:“這《私有財產保護法》可執行得還順利嗎?”

老人道:“這個小老兒倒不知道,不過我們這裡人都窮,倒是沒有聽說過霸佔田產之類的事。”

朱由校問道:“此地建立有學堂嗎?”

老人道:“離此地二里地,有一個學堂,建得倒是很不錯,只是學堂裡沒有多少人,一般的漢子都不願意讓孩子去上學,覺得學些什麼,倒不如在田裡割點禾子是正經。”

朱由校點點頭,便道:“老丈,我們喝了您的水,這裡有一個銀幣,稍做酬勞。”

老人道:“這如何使得,鄉里喝口水,竟然要銀錢,那大家要指着小老兒的脊椎骨罵的,客官萬萬不可如此。”

魏忠賢一定要給,老人一定不要,最後老人發怒後才罷休。在去學堂的路上,魏忠賢不停地慨嘆這裡雖窮,但人倒是不錯,視金錢如糞土,朱由校卻道:“我寧願他們見錢眼開,只要他們生活過得稍微如意些就行了。”

段英道:“臣妾進去看見,房屋中一個破竈,一牀亂棉絮,都露出棉花來了,日子可真是苦得很呢。”

朱由校道:“聽老人說,他是有兒子的,所以不能進養濟院,可是他的日子過得比養濟院的可要差得多。每年都按人頭髮了錢的,竟然讓老人過得如此模樣,真是可恨。”

魏忠賢道:“我剛纔問了旁邊的小孩子,他們家大人去玩牌九去了。如此好時光,不知道照顧田地,卻去玩耍,這樣的人不窮,那真是沒有天理了。”

第八十四章琉球第七十二章 安南(七)第三十一章東林再驅方從哲第三百二十六章 票擬第九章佈局海上第兩百四十五章 林丹汗的和平第一百五十八章 溯游而上第三十六章 野豬皮要發瘋第三百六十四章 歐洲亂象第一百三十四章 截擊第二十八章 寶鈔司第三百四十八章 佔領鄂木斯克第三十七章總參謀部的熊先生第三百五十四章 使團歸來第十章 減租行動在繼續第九十七章 獻城第七十七章 捕鯨第五十九章陝西巡撫第九十七幕府來援第一百五十四章 教育法第兩百八十一章 東籲第一戰引子(主角不會重用東林黨,更不會重用圓嘟嘟)第六十二章 賣地的設想第五十五章 開會第兩百二十四章 倭國的勞工輸入第一百二十六章 夜戰第三百三十四章 奇葩家長第二十六章 京營拉練第一百四十章 宗教與教育第五章 錦衣衛第兩百一十九章 殷地安(四)第一百八十九章 螺旋漿第十六章 建奴求和第一百三十八章 出城第一百一十九章 戰前準備第一百七十九章 查稅(五)第三十七章 楊三的遭遇第三十八章 商業稅(慶祝第一舵主“朕躬欽處軍國事”誕生)第五十七章海州撤退第一百章 多鐸進京第五章 錦衣衛第三百零三章 甘肅鎮第一百八十章 查稅(六)第兩百七十八章 北大年請降第三百三十七章 錘子和釘子第兩百一十六章 殷地安(一)第兩百八十四章 夜戰驚魂第兩百八十五章 血戰東枝第三十二章朱由校的思想轉變第一百二十四章 皇太極的擔憂第七十九章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第二十二章遼民安置第兩百零六章 收復河套(十一)第三十章 兵器局的講話第八十一章朝鮮政變第三十四章再議收稅第二十章 火車火車第一百七十章 《鐵路法》第一百三十八章 出城第三百五十二章 遠交第一百三十八章 算舊賬的來了第三百四十三章 移民新規討論第一百章兵器局裡論氣壓第三百五十五章 鐵道連通兩洋第三百零七章 安甘公路和肅王第七十七章顏思齊的野望第一百四十二章 實地考察第三百三十六章 自行修路的想法第三百四十九章 用軍隊修鐵路第一百六十一章 攘外必先安內第三十三章 研究院的學生們(二)第八十四章琉球第一百三十四章 孔府低頭第三百一十四章 拿下託木斯克第兩百三十三章 太子上學(六)第八十章 法學院的講話第兩百一十二章 收復河套(十七)第五十章 機器的用途第一百九十五章 小海第四十八章蘇州抗稅(四)第二十章 遼事第兩百七十六章 金洲和渤泥第八十九章準備攻打薩摩第三百四十章 田間話桑麻第八章 孫屠夫的第一擊第三百一十章 初見哥薩克第一百零一章 畢業典禮第一百二十八章 論功行賞第一百九十三章 當官不如爲娼,爲娼不如從良第四十四章先下蓋州第十七章 由之知之第四十二章 敗奢寅第五十六章建奴來援第兩百一十章 收復河套(十五)第三百二十六章 票擬第八十五章 孫得功之死第一百六十三章 培高田地法第十三章 大撤退第一百九十二章 他們只是孩子呀